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过许多"过客",他们形象各异,对任何事件总是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度,著名作家鲁迅最为致力于"过客"的描述。本文以鲁迅笔下的"看客"为例,简要阐述了"看客"心理形象,进而对"看客"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将其结合到现代社会进行反思。
“看客”形象是根植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类人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看客”往往并非故事中的主人公,而是作为旁观者,保持着鲜明态度,看起来却是麻木冷漠。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特色人物,“看客”从未因时代变化而退出历史舞台,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立场出现在书中的任何一个角落。
一、现代文学里“看客”心理形象
(一)不同身份构成“看客”群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
“看客”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种特殊人物,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著名作家鲁迅笔下,“看客”显得更加灵活而生动。“看客”作为时代交替下的人物,他们大多来自社会的底层,是人们口中的“小人物”,思想观念保持着旧时代的传统作风,对于很多事情都保持着冷漠的态度。直到今天,人们依旧能够从鲁迅的作品中透过“看客”去感受时代变化和社会风貌,反思现代社会的弊端。因此,探究现代文学中的“看客”心理十分重要,人们能够透过“看客”去感受旧社会、思考新社会,具有深厚的时代内涵。
从现代文学的“看客”形象和心理进行分析,发现鲁迅笔下的许多“看客”都具备冷漠、封建的思想特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未受过教育,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生存,生活单调匮乏没有乐趣。众多作家都用认真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看客”的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看客”涉及范围很广,他们并不会受到年龄、性别、身份的限制,任何人物都有可能成为作家笔下的“看客”。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包含“过客”的场景很多,其中多半是围绕着某个中心人物展开具体的故事情节,而处于不同职业环境下的群众就构成了场景中的“看客”群体。在这种情况下,“看客”似乎在围观着一件共同的大事,但和他们每个人并无直接关系,“看客”变得冷漠,只是保持着好奇态度在围观着周边发生的一切事件,事情正发生在自己触手可及的身旁,他们在第一时间保持着专注力,集结到一起形成“看客”群体,共同围观。
(二)新旧思想相互碰撞,社会转型期的无知者
在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看客”人物都与作家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脱不了关系,以鲁迅为例,鲁迅的文学作品就深受自身童年经历影响,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领悟融合到一起,以独特的视角、质朴的语言,将“看客”群体贯穿于他的各类文学作品中。
鲁迅在著名小说集《呐喊》中就曾生动描写了“看客”,日本留学时期的自身经历更是促使他进一步明确了人生规划,加深对于“看客”的认识和批判。在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中,“看客”都是以群体形象一同出现,也正是因为群体之间的共同作用,加剧了“看客”们在思想上的一致性和冷漠性。许多作家都曾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描写过“看客”这一形象,这些作家大多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希望能够通过纸和笔,唤醒国民思想。但无论是西方环境,还是社会内部,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看客”正是这个时代的人物。他们在新旧思想之间相互碰撞,许多人并不清楚什么是新思想,就已经被时代推到了风口浪尖,学着去用新思想生活,但底子仍旧保持着封建陈旧的理念。其中,以著名作家萧红为例,凭借其带有强烈讽刺性又具有幽默感的笔触,描述了新旧思想交替之下小城人民现状,批判了那些麻木、无知、愚昧的“看客”们。在鲁迅短篇小说《示众》中,曾经突出描写过“看客”群体,文中指出“看客”像鲈鱼一样张开嘴巴,看起来充满了麻木。在《示众》中,所处的时代背景就是民国时期,在这段时期,“大清”不复存在,相继而来的是“民国”,看起来每个“看客”都保持着较好的精神面貌迎接着新生活,其实却对此一无所知,改造国民精神面貌更是成为一件十分遥远的事。
(三)国家民族的发展困境,热衷于看的被看者
在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中,“看客”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身份而存在,不同的小说中,“看客”看似不同,但实际上存在着某种性格上的联系。许多作家都曾致力于对“看客”进行研究,对民国时代的社会背景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许多处于同一年代的“看客”,他们大多有着同样的社会处境,他们生存在病了的“旧中国”,他们生活在未知的新世界,看到社会上种种病态的现象和国民的愚昧,而他们也是那愚昧无知中的一员。通过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发现,当鲁迅深刻认识到旧中国“看客”心理后,想要逃离出这个世界,寻找出一条充满生机的路,但这样很难,不但他逃不掉,是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都逃不掉。从国家民族到每一个“看客”,都处于“被看”的境地,但是“看客”们对自己的处境一无所知。
“看客”以“看”为主,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看客”出现在每一次重大事件中,充当着旁观者的角色。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在诉说着自己的失意,而“看客”们则是坐在一旁看着一切的发生。在《药》中,砍志士头颅也并未引起“看客”的关注,他们只是在一旁专注地看着,革命烈士的死亡和“看客”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鲁迅通过对“看客”生动的描写,揭露社会的丑恶,以“看客”形象警惕着中国人。
二、看客心理产生的原因探析
“看客”心理的产生有方方面面的原因,这是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是新旧思想交替之际,人们复杂心理在作祟。“看客”充斥于社会各个阶层中,“看客”心理也以其独特的个性积淀于民族文化中,传递着民国时期的封建思想,影响着今天的社会空气。首先,数千年来的封建统治,统治的不仅仅是政治,更是思想和精神,使得“看客”在身体上遭受着沉重的打击,在心理上也在接受着奴役,难以突破思想的束缚,选择新生活。也就是说,在许多“看客”理念中,他们的屈服和被动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事,现代思想反倒成为奇怪之举。其次,在战争的摧残下,人们开始害怕和畏惧,开始麻木不仁,对于生命的理念认知出现了偏差。
《药》中,“看客”毫不顾忌生命,将烈士的鲜血当作治病良药,批判了“看客”愚昧无知、漠视生命的灵魂。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促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大,“看客”失去了同理心和同情心,甚至还有一些意志薄弱的人丧失了自己的思想理念,甘愿成为统治者的奴隶。《灯下漫笔》中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批判封建文化,批判奴隶思想。
最后,道德因素也是形成“看客”心理的重要因素。道德低劣的人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将责任抛之脑后,他们或许具有道德理念,却受制于身处环境的压力,在行为上表现出无能。将自己设定为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自觉成为“看客”。缺少基本的同情心,反倒看到他人遇到痛苦会产生幸灾乐祸的心理,表现出冷漠无情的态度。
三、现代文学中“看客”心理的反思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许多没有名字的“看客”以其独特的个性在故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看客”看似已随着时代而消失,但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生活中的旁观者、微博热搜中的围观网友,似乎也在主动承担着“看客”的角色。现阶段,社会呼吁和谐,呼吁良好的风气,这需要每一个“看客”都少一点冷漠,加强理性认识和自觉引导,坚持个体意见的表达,拒绝麻木不仁的围观。
四、现代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
现代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四点:第一,现代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点,它是新旧文学的碰撞和传承,它是现代新文学、新精神、新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传统文化和旧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在推陈出新的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歌、美学意境、文学精神等内容传承了下来,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创新也是现代文学的基本特点,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作家身上都闪耀着珍贵的批判、忧民、愤世嫉俗的宝贵文化品质;第二,现代文学作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作品具有催化的作用,现代文学作品融入了大量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对我国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大量外国作品在五四时期涌入我国,形成了多元化现代文学作品盛况;第三,现代文学作品具有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其弘扬了大量优秀思想,促使国人觉醒,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多元化风格的文学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时代性分析,对当时的文化价值、作品的思想艺术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剖析,才能真正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和内涵;第四,现代文学作品对人性和自我进行的深刻的剖析,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其犀利的文笔,或是幽默的文风描述了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弊端,从不一样的写作高度出发加深了文章作品的深度。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现代文学作品的情感进行深刻的挖掘,才能体会到现代文学作品的精髓,基于现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要深刻地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内容,从人生、社会、人性、历史、文化等深层角度切入,全方位地了解作品内涵,体会作品思想、精神和文化。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现代文学作品中选取“看客”这一典型人物批判罪恶的封建文化,还是从现代化的视角去感受“看客”群体心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信在社会和谐发展之下,“看客”终将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陆香绒.多重对话,提升现代散文教学有效性[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05):78.
[2]张先飞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与高校现代文学专业对接为目的的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20,(01):78-82.
[3]毛华中.大学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作品教学模式分析[J].牡丹,2019,(24):150-152.
[4]冯琳.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内容确定[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7):105.
文章来源:庞莹.现代文学里的“看客”心态研究[J].今古文创,2021(28):35-36.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期刊人气:1869
主管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3-0263
国内刊号:11-2589/I
邮发代号:2-667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32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11
影响因子:0.003
影响因子:0.012
影响因子:0.002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