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从逃避自由到健全的社会,弗洛姆一直在寻找解决异化问题的方法。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心理现象,与马克思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异化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解体而消失。弗洛姆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异化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克服异化走上健全之路的途径。
一、异化的概念
异化一词源于宗教偶像崇拜,人不再感到他是自己的物质的拥有者,而是依赖于现存的物质。在马克思看来,异化是指客体的主体化。也就是说“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驾驭着这种力量。”[1]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资本家无限压榨剥削工人,工人失去了自我,被当成机器不停运转,为资本家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卢卡奇提出“人的异化是我们时代的关键”。[2]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人的类本质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姆继承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运用的物化思想,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经验中,人同自己疏远了。异化最主要的表现是:人被自己生产的东西利用,人成了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机器人的奴仆。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存的两歧”状态才是人性异化的本真根源。“最基本的存在之二律背反是生与死。”[3]每个人都具有潜能,然而生命的短暂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弗洛姆这里,异化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政治领域,而是扩散到了心理领域。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很多人出现了精神不健康的情况,很多研究数据表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抑郁症和自杀率上升。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中的人都表现出明显的异化特征,人们渴望自由又惧怕独处;社会上,极权主义盛行,隐性的权威、机械趋同,使人们陷入深深的怀疑,怀疑周围的一切。
二、异化的表现形式
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异化表现在很多方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生产领域的异化,生产过程和生产产品的异化,手段成为目的
在工业生产中,人成了一个经济原子,按照原子原理的节奏行动,一切都被设定好了。其次,生产过程中的异化还表现为经理、资本家和股东的异化。连经理都是生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按照被设定的角色完成自己的任务。官僚化特征明显,所有的被管理者在官僚眼中都是抽象的物和数字,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如何利用工人产生更大的利润。股东原本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实际上,大多数股东拥有企业很少的股份,无法做重大决策。人也成了自己生产东西的附属品,变得被动和迷茫。技术的进步没有让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而是面临着更大的失业风险。
(二)政治生活领域的异化,表面民主,实际上是少数有钱人的民主
民众表达意愿的方式也存在异化,选民们以为填了选票就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代表,代表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其实他们的那一票无关紧要,代表已经被提前选好,结果也已经设定好了,填不填选票不会影响结果。资本主义打着民主的幌子,无时无刻不在控制着选民,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他们操纵主流意识形态,自编自导着每一次投票,剥夺民众应有的知情权和选举权,人们生活在无名的权威下,他们看到的也都是国家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不想让他们看到的,他们就永远看不到。
(三)消费领域的异化:金钱至上,秉持不受挫原则
消费本来是为了满足真实的生活需要,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结果变成了跟风、攀比的手段,占有代替喜欢。即使不懂绘画和音乐,也可以买名贵的画和最好的留声机,结果是资源的浪费。然后是超前消费,对自己的经济能力和真实需求没有清醒的认知,一时兴起或者看到周围人拥有就觉得自己也应该有,选择贷款消费。超前消费会刺激人们的欲望,越来越没有节制,以致经济承担不起,每个月还在还上个月的额度,一直恶性循环,影响整体生活质量。再就是不追求物品的使用价值,只追求限量版,觉得拥有限量版的东西,自己的人生也是限量版。这使个人得到心灵上的满足,但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平,激化社会矛盾。
弗洛姆还在无形地支配着人们的闲暇时间,人们在空闲时间进行的娱乐活动都受到广告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四)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
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们彼此间的来往带着明确的目的性,人们的感情用金钱来衡量,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大家表面上是见面寒暄的熟人,生活中只是陌生人,除了利益往来,不会再有联系。这样的反差让人们觉得这个社会是冰冷的,社会中的人没有感情。其次就是自我的异化,只想把自己推销出去,不注重自我的个性化发展。如果没有在市场上把自己推销出去,就怀疑自己没有价值,感到彷徨和失望。这就产生了严重的异化,人们不是想着怎么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做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关心对方需要什么,我能满足别人的什么需求。改变自己,去趋同,隐藏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去迎合别人和社会的需要。可能每个人都有迎合的想法,但是一味地迎合换来的并不是他人的肯定,而是被期望做得更好,做不好会被谴责,觉得我们就应该具有满足他人需求的特性,其实这种特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异化中产生的。
三、异化扬弃的途径
弗洛姆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把爱和理性相结合,提出了具体的社会改革方案。一个人的精神是否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机构,社会健全了,人才是健全的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问题,弗洛姆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提出了消除异化的途径。
(一)主观途径——倡导爱、创造性活动
异化的人感受不到幸福,反而会因为拥有自由而产生孤独感,甚至想逃避这种自由。人与动物不同,人具有理性,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条件改变主客观环境。“弗洛姆认为只有进行一场彻底的爱的革命,使世界真正成为人的世界,才能克服异化。”[4]爱是一种能力,是欣赏;爱是平等,不是一方施虐于另一方;爱也不是占有,是共享,互相成就、共同成长。爱是给予和尊重,尊重他人的差异,不阻碍他人的个性发展。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也提道:“自发行为是克服恐惧孤独的方法,同时人也用不着牺牲自我的完整性。爱是此类自发性的最核心组成部分。劳动是此类自发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5]现实社会中,人们喜欢通过群居生活远离孤独,弗洛姆认为集体生活消除孤独只是暂时的,无法真正地得到精神的上持久的满足。爱和创造性劳动是对这一问题最好的解答。
(二)客观途径
弗洛姆认为健全的社会只有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改革才能够达到。健全的社会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尊重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弗洛姆认为极权主义和超资本主义都不是通向健全社会的正确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可以构建健全的社会。弗洛姆又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阐述了健全社会的特征。
1.经济方面
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的社会化以及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实行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给工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才能刺激他们更踏实积极地工作。弗洛姆通过人们选择工作受技术和社会两方面的影响来强调兴趣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工作氛围也影响工作效率,舒适的环境会让工人更主动地工作。“工人能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对企业具有支配权,通晓企业的整体运行,并能为企业的决定做出反应,维护自己的权益。”[6]工人是创造价值的主体,要考虑工人的处境,保障工人的生活水平,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充分发挥工人的潜能。在生产过程中,发达国家不应该掠夺发展中国家,应该帮助经济落后的国家。
2.政治方面
成立独立于政治文化之外的文化机构,提供客观信息、保证小组成员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成立人数小于500人小组会议,让公民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一起讨论重大问题。在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民众不能把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所谓的民主只是资本控制下的少数人的民主。要想实现真正的民主,必须体现每个人的意见,重大决策应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公民也需要明白政治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主动关注国家政治主动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准备把握事实真相,做出理性地判断和选择。
3.文化方面
文化的改革只有通过教育来完成。不仅要关注青少年的教育,还要关注成年人的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给他们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启发式教育。其次尝试恢复集体艺术和仪式,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让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最后是关于宗教改革,消除偶像崇拜,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此外,弗洛姆提倡对社会进行全面变革时,要注重道德修养建设。通过增强和健全人的心智,唤醒人们爱的良知,依靠心灵救赎的方式来消除异化。
参考文献:
[1]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98.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7.
[3]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57.
[4]王真.弗洛姆异化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7:24.
[5]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75.
[6]岑艳媚,曾楠.人性异化理论的理论囿域与当代价值[J].岭南学刊,2017,(02):118.
文章来源:张曼曼.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的异化理论研究[J].今古文创,2021(29):58-59.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期刊人气:1051
主管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8-0163
国内刊号:32-1478/I
邮发代号:28-261
创刊时间:1990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39
影响因子:0.070
影响因子:0.075
影响因子:0.321
影响因子:0.13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