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育既要体现学科专业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长期以来,戏剧影视文学课程教学偏重理论层面,数字化设备应用偏少,无法满足学生实践需要。为此,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育要从理念、内容、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创新,提升戏剧影视人才的综合素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改革,既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又要契合学科自身实际。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性、综合性应用人才。
一、戏剧影视文学教法创新的方向
(一)理论层面的创新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法创新,在理论层面要注重讲解戏剧影视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掌握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方法。如在现实主义指导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要突出现实主义文艺内涵。易卜生在戏剧创作中,通过艺术的手法反映对人生的看法,表达普通人的生活观。契诃夫的戏剧淡化情节、淡化矛盾,强调松散的叙事结构,其根本在于对人生和现实生活的观照。“戏剧性”是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核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戏剧创作时,首先要理解“戏剧性”的创作内涵。在专业理论解释中,“戏剧性”是文艺作品中戏剧特性的直接体现,借助于台词、动作、表情等手法,将人物的内心情感、意志、思想表现出来,让观众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这一变化。可见,“戏剧性”的原本意义,就是通过“巧合”“骤变”等方式来反映生活。“戏剧冲突”是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是突出“戏剧性”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师指导,在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人与环境的冲突时,学生要能抓住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主要元素。
(二)生活层面的观察
探讨教学方法,要关注学生的认知、体悟。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改革教学方法时,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教师要带领学生体会戏剧影视文学的创作情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戏剧影视文学创作,需要从生活中获得第一手材料。学生虽然生活阅历相对浅薄,但也要在平时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从生活中寻找具有“戏剧性”或“戏剧冲突”的内容,将之融入到戏剧影视作品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学会从生活的表层挖掘隐藏的深层内涵。艺术源于生活,学生要学会从生活中汲取艺术要素,丰盈内心世界。传统戏剧影视文学课堂,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作品创作,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感受人物之间的冲突。这一教法,虽然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角色意识,但却容易让学生陷入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表层,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如忽视探索影视文学作品抒情性,忽视关注人类情感、精神世界。
(三)实践层面的创新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创新除关注理论知识、培养生活观察力外,更要强调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如引入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小剧场创作与表演。要重视数字设备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项目制教学,让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共同参与项目活动,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和优势。要注重行业实践,校企影视基地合作办学,组织学生参与戏剧影视作品拍摄与创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要立足戏剧影视专业需要,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如加强戏剧影视作品策划、创作、推广等能力训练,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二、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应用性
(一)转变教学理念,树立课程整合观
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建构来看,第一类是专业院校,具有明确的学科划分,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戏剧影视职业感。第二类是综合性院校,围绕“淡化专业、强化基础、通才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戏剧影视研究型人才。第三类是职业院校,注重学科专业技能、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教法中,要树立课程整合观。要立足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实际,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培养中,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融合。[1]同时,在专业兴趣激发上,要强调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平衡好理论与实践、素养与技能、专业型与复合型之间的关系。如在专业基础、艺术感受能力培养中,将“作品鉴赏”“文学基础”“写作基础”作为基础课程;在专业理论分析能力培养中,对“中外戏剧史”“中外电影史”“戏剧概论”“影视评论”“影视艺术”“视听语言”“影视美学”等课程进行整合;在专业应用、艺术创作能力培养中,对“戏剧创作”“表导演基础”“电影编剧”“影视节目策划”“影视脚本写作”“摄影艺术”“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影视节目制作”等课程进行整合;在专业拓展、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中,对“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创意与文案写作”“新媒体采编”“市场营销”等进行整合。
(二)突出学科应用性,兼顾学生兴趣、职业导向
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法创新上,要体现“应用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包含戏剧、影视、策划、编导、创作等诸多内容,课程结构综合性强,如主干课程包括艺术学、文学、新闻传播学等。在教学上,要综合多个学科知识,强调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要以戏剧影视文学为主导,融合影视作品赏析、新闻与影视编导等多学科知识。在课程专业能力结构上,要将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应用、专业拓展建立在以戏剧影视文学为主线的阶梯式教学框架中。具体课程设置要突出课程内容与相关专业能力的对接,如在写作主线上,将基础写作、戏剧创作、电影编剧、影视评论写作、电视片写作、新闻采访写作、群众文艺创作、广告文案写作等与写作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分别在不同学习阶段开展相应的写作技能训练。如大一、大二阶段要注重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建构戏剧影视文学基本认知,使之了解学科特点,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为其后续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奠定基础。大三、大四阶段,要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课程学习与训练,要围绕具体项目、任务,让学生熟悉戏剧影视创作的全流程,使他们能结合自身积累,尝试进行戏剧影视创作,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三)强调以生为本,落实分众教育
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教学方法中,要坚持尊重学生,立足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分众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在课堂上引入小组合作,以小组活动形式贯穿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碰撞,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教学方式更能激活学生的自主性,解决传统课堂学生机械记忆、麻木听课的问题。同时,针对“中外戏剧史”“中外电影史”“戏剧概论”“影视艺术概论”等理论性课程,在教法上要突出学生辨析能力的培养,围绕某些学术话题,鼓励学生展开分析、评论,深化对史、论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要注重分众、分段施教,结合学生不同年级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低年级学段要强调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开展教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高年级学段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让学生结合自我需要,挖掘学习潜能。
三、重视学科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竞争力
(一)拓展实训基地,培养专业能力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创新要体现学科实践性、应用性特征。要通过具体的专业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戏剧影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包括策划、创作、推广等基本训练。[2]搭建实训基地,就是要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难题,让学生通过专门实训增强综合职业能力。如先从项目创意、剧本写作开始,结合小剧场排练,鼓励学生自编、自拍、自剪不同的戏剧影视作品,锻炼学生专业能力。要采取以应用为核心的阶梯式教学方法,从学生实训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从小剧场排练、影视作品制作中反思戏剧影视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编、导、制作综合能力。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为学生参与戏剧影视实践创造良好条件。
(二)注重项目化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在教法创新上,要注重项目化教学。结合戏剧影视文学课程内容,要设定具体、独立的学习项目,由学生对项目方案进行设计、实施,学生要参与整个项目流程,解决遇到的问题。项目化教学要突出教师引领作用,建议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组织项目教学。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策划与实施,如微电影拍摄、影视广告制作等,让学生学以致用,在项目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习热情,提高课程教学成效。教师要结合项目细化任务,明确分工,让学生能发挥特长,实现自我成长。
(三)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办学是拓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拉近院校与业界的距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学校可与影视基地合作办学,选择一些戏剧影视作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学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学期实践、毕业实习等方式参与不同戏剧影视作品制作活动,亲历影视作品制作过程,感受传媒公司创作氛围,近距离体验职场生活,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戏剧影视传媒领域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者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超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戏剧影视文学教学方法,提高育人质量,要突出“应用性”教学观,整合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莉.应用型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戏剧之家,2020,(27):11-13.
[2]袁晚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分析[J].艺术评鉴,2019,(14):145-146.
文章来源:李阳.戏剧影视文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戏剧之家,2021(25):43-44.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民族文学研究
期刊人气:847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2-9559
国内刊号:11-1443/I
邮发代号:82-334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11
影响因子:0.003
影响因子:0.012
影响因子:0.002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