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当前独立学院的教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还面临着巨大的科研压力。不善于调节的教师面对这种科研压力会产生心理负担,从而引起多种负面情绪。因此,下文笔者论述了独立学院科研工作者当前的心理现状。
目前在中国高校的科研人员,几乎都面临着一定的科研压力。这种科研压力来源于多个方面:1、学校层面上主要是考核标准、晋升机制、薪酬待遇等;2、社会层面上则可能是社会群众舆论导向对高校教师群体期望过高的误解;3、个人层面则是自身的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处理方式等[1]。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师的科研任务主要是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项目、申请知识产权、发表学术论文或专著等。课题项目、知识产权、论文或专著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最直观体现,而科研水平又是独立学院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方面。因此,为有效督促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其科研绩效水平,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绩效考核标准,将科研绩效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奖金收入直接挂钩。这种直接挂钩的方式给独立学院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来源于如何成功申报课题项目、如何通过中期考核、如何顺利结题,也来源于如何完成一篇专著或撰写一篇优秀论文并发表在高等级的刊物上。
在这种高压下,不同心理素质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教师会为了完成科研绩效考核化压力为动力,激励自己,不断成长;而有些教师则会充满紧张和压迫感,丧失激情和信心,尤其在遇到研究瓶颈或处于枯燥乏味毫无进展的研究过程中时,会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这些高压下产生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从众心理
文中所指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周围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主地选择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心理状态。独立学院的教师人数并不比普通高校那么多,在申报课题时分配到的名额也相对较少,当科研工作者取得一些较好的科研成果时便变得比较瞩目。一部分教师会羡慕、崇拜并积极学习,取其精华,努力进取,但也不乏很多人心存嫉妒。因此,为了免遭有嫉妒心理人的闲言碎语,甚至排斥和诋毁,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便采取一种从众心理,即不去竭尽全力争取机会而选择和周围人同进同退,课题项目你报的我也一起报,你不报的我也放弃。为显示公平公正,学校会公示课题项目的申报情况,对于名额较少且级别较高的项目,有些老师为了避免单独名字的出现在大家眼中太过醒目而引来他人议论,便放弃申报。出现这种从众心理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适应这种压力下的氛围,希望被团体其他成员接纳和认可,维持“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二、自卑心理
文中所指的自卑心理是指在教育科研领域没有做出什么骄人的成绩,自愧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2]。独立学院的科学研究条件、氛围、支持力度相比与普通高校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独立学院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来说都有所欠缺。如211、985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基金项目、发明专利、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三大检索论文的数量远远多于独立学院的教师,长期如此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前期没有高质量项目和论文的积累和支撑,所以后期再申请高级别项目时便难上加难。不管是日常工作中的交谈还是学术会议上的交流,独立学院教师都会在这种差距下变得自卑。他们不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科研创作过程中也逐渐丧失激情和信心。
三、逃避心理
文中所指的逃避心理,即是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当遇到困难和矛盾时,不能迎难而上,而轻易躲避困难、矛盾的一种心理现象。根据很多学校的政策,在项目课题方面,级别较高的项目如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才会有一定的科研奖励,对于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要想完成科研任务,获得更多的科研收入并满足职称、职务晋升的机会,拥有一定的基金项目是最有效的途径。如教育部的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个省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方面基金项目有着较为可观的项目经费,能满足教师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基金项目也成为很多高校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规模、级别等众多原因,分配给独立学院的名额屈指可数,面对仅有的名额,多数教师会望而却步,产生逃避心理。产生逃避心理的原因可能有三:(一)基金项目申报的难度确实很大,独立学院历年来成功案例并不多,很多教师曾花费较多时间去申报后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因此不愿意再去“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低回报率的事情上;(二)与上文中从众心理相关联,为了维持“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免遭闲言碎语,选择同进共退,大家便都不去争取这个名额;(三)与上文中自卑心理相关联,有些教师已经对自己的能力充满怀疑,面对这样的机会也直接选择放弃,以免申报不成功而再次证明自己的失败。
参考文献:
[1]何莲.高校科研工作者的情绪压力与心理暗示.调查与研究,2016.
[2]陈必发.影响教师科研的心理障碍与排除.教师发展,2006.
吴心怡,史新广,诸琦.独立学院科研工作者的心理现状研究[J].才智,2019,(27):147.
基金项目: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2219)研究成果.
分享:
间质性肺疾病是以弥漫性肺泡、肺实质炎症和肺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变,以渐进性呼吸困难、限制性通气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弥漫性肺实质性疾病的总称,其病理分型大多不可逆,患者预后不甚理想[3-4]。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近年来ILD的发病率、病死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呈明显上升趋势[5]。
2025-02-28当前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 场所,肩负着教育学生专业知识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 双重责任。近年来,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关 系问题以及就业焦虑等,导致心理问题频发。如何有效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2024-12-24青少年时期充满着变化和挑战,她们面临学业、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睡眠时间及质量呈下降趋势[1]。研究表明:青少年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为34.6%和19.8%,共病率达5.6%[2],青少年睡眠时长不足8 h并伴睡眠质量下降者占比为67.03%[3]。
2024-12-12UGIB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血便、血容量减少或丧失,其属于消化内科常见急症,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引起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3-4]。UGIB治疗的关键是止血,现阶段,临床对于UGIB主要以抑酸类药物治疗为主,通过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血管生成,减少早期再出血的可能性[5-6]。
2024-09-14个体会有认知、情绪、行为、生理等方面的变化。相对于一般的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问题,心理危机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的集中爆发,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强烈的情绪反应,并伴随认知障碍、行为异常和躯体反应等症状,严重时可能精神崩溃,甚至发生攻击、自残等极端行为[2]。
2024-08-05问题性网络使用又被称为网络成瘾、病理性网络使用、互联网成瘾症,是指对个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学习和工作带来消极影响的长时间无节制网络使用[4]。以往研究发现,压力性生活事件、人际困扰、学业压力及负性情绪都是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显著预测因素[5-6]。
2024-07-26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痴呆最常见的原因之一。2000年,全世界约有2 500多万人患有痴呆症,2016年,数字增加到4 380万人,其中大部分患有AD,每年新增约500万例。合理的干预措施可以适度地延缓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2024-03-22目前,自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抑郁症则是自杀死亡的重要原因。自杀包含自杀意念、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3个阶段。自杀意念是自杀的初始阶段,是个体主观上故意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但尚无自杀行为。自杀意念是抑郁症病人自杀的重要预测因素。近年来,关于自杀意念研究多集中在其危险因素分析及消极干预上,关于积极能动性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欠缺。
2024-02-19乳腺癌是指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的情况,以乳头溢液、乳房肿块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诱发因素包括饮食过度、长期酗酒、肥胖等,晚期患者会发生转移,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此,本研究主要分析早期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SAS(焦虑自量量表)、SDS(抑郁自量量表)及SIS评分(社会影响量表)的影响。
2024-01-22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最终会演变为终末期肝病,进而威胁儿童病人的生命。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亲体肝移植术已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优选项。亲体肝移植术通常在父母和其孩子间进行,在术后的随访期间,供者的生理和心理情况被给予了较多关注。研究显示,在实施手术前对供者进行包括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在内的心理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2023-08-17人气:4724
人气:4507
人气:3883
人气:3214
人气:294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
期刊人气:1309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671-6981
国内刊号:31-1582/B
邮发代号:4-317
创刊时间:196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3.758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2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