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治疗21例髌骨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患膝疼痛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患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10.5±2.4)个月。手术时间35~55(42.0±8.2)min,术中出血量10~30(12.5±2.5) ml。切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骨折移位以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1例发生关节僵硬。骨折均愈合,时间3~5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0分18例,1~3分3例;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13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18/21。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115°~130°、过伸0°~5°,患者均恢复正常步态。结论 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骨折操作简单,能显著改善患膝的疼痛及功能,疗效满意。
高能量髌骨骨折通常是粉碎性的,伴有伸肌支持韧带撕裂,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撕裂伤。伸膝装置的重建和髌骨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是手术治疗髌骨骨折的主要目标[1]。2018年5月~2022年12月,我科采用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治疗21例髌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41~85岁。均为新鲜闭合髌骨骨折,骨折处分离均>0.3 cm,其中粉碎性16例,横行5例。骨折AO分型:C1型5例,C2型10例,C3型6例。左侧13例,右侧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10 d。
1.2治疗方法
椎管内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位。髌前做长6~8 cm纵向切口,显露骨折端,略屈曲膝关节,在骨折端边缘剥离骨膜约0.5 cm, 清理关节腔内凝血块及细碎骨折块,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伸直患者下肢,复位髌骨骨折,先使表面骨折线复位平整,用双侧点式复位钳临时固定。于髌骨下端中外1/3点及中内1/3点各向内上及外上端交叉穿出1枚⌀ 2 mm克氏针固定横行分离的主要骨折块,可移动C臂机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及克氏针位置良好后,术者再用示指通过骨折处两侧关节囊破口触摸髌骨关节面,证实关节面恢复平整。用⌀ 1 mm钢丝分别于髌骨内、外侧两端克氏针上行8字固定,并在髌骨近端双侧拧紧。折弯髌骨近端双侧克氏针尾端并敲入骨内,在距骨面约5 mm处剪断髌骨下端两侧克氏针尾端。粉碎性骨折根据骨折线的走行,必要时选择⌀ 1~2 mm克氏针垂直骨折线固定次要骨折块。屈伸膝关节检查固定牢固后,冲洗止血,缝合骨折线周围腱膜,修复髌骨表面断裂腱膜,使钢丝埋于腱膜下。逐层缝合切口,无菌敷料覆盖后,用弹力绷带自足尖至大腿中上段加压包扎固定。
1.3术后处理
常规使用抗生素24 h预防感染。麻醉作用消失后嘱患者立即进行趾、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术后第1天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泵训练;第2天拄拐开始下地,扶桌下蹲,行膝关节0°~90°主、被动屈伸功能锻炼至第4周;4~6周膝关节主、被动活动范围达0°~120°;6周后摄X线片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是否恢复日常活动。术后10个月后可取出内固定物,对于髌骨处无异物摩擦感、无活动不适的老年患者,可不取出内固定物。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①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② 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膝关节疼痛情况。③ 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2、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10.5±2.4)个月。骨折均复位良好,手术时间35~55(42.0±8.2) min,术中出血量10~30(12.5±2.5) ml。患者均于术后第2天拄拐下地锻炼,术后6周负重行走。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骨折移位以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1例发生关节僵硬,行康复理疗后症状改善。骨折均愈合,时间3~5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0分18例,1~3分3例;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13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18/21。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115°~130°、过伸0°~5°,患者均恢复正常步态。
典型病例见图1~4。
3、讨论
3.1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骨折的优势
髌骨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因此,对其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在众多髌骨骨折术式中,克氏针8字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是治疗髌骨骨折的经典手术方式,但术后克氏针很容易出现松动、移位等现象,松动的克氏针尾端刺激局部软组织引起膝前疼痛、滑囊炎等并发症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有研究[2]表明,克氏针松动发生率和针尖到髌骨下极距离之间呈正相关,与针尾部弯曲度、克氏针和股四头肌轴线夹角呈负相关。与纵向克氏针相比,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能很好地解决克氏针松动、滑脱的缺点,克氏针交叉十字结构能更好地稳定骨折块,抵抗前方拉力,并可增加关节面处的压应力;而且侧方张力带减少了对股四头肌和髌腱的损伤,避免了因髌前软组织质量差而受前部金属内固定物的刺激或突出的风险,并改善了整体固定强度。另外,粉碎性髌骨骨折在固定横行的主要骨折块后,对于次要的骨折块可以垂直于骨折线方向置入克氏针,以增加内固定的稳定性[3-4]。本研究采用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骨折,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骨折移位以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5~55(42.0±8.2)min,术中出血量10~30(12.5±2.5) ml。骨折均愈合,时间3~5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0分18例,1~3分3例;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13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18/21。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115°~130°,过伸0°~5°,患者均恢复正常步态。以上结果提示,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骨折操作简单,能显著改善患膝的疼痛及功能,疗效满意。
3.2手术体会
① 手术入路。膝关节垫枕并屈曲约30°,以髌骨中部为中心的前正中纵向切口为常规入路。横向沿皮纹做切口较美观,也能更好地避免损伤隐神经髌下支,但实用性不如纵行垂直切口。术者须注意切开皮下组织直至骨面,掀起全厚皮瓣,打开积血的囊腔,向内外侧游离,充分显露骨折端,清除血肿。显露髌骨骨折线前表面直至支持带,但要避免过度显露,以免使骨折块丧失血运,造成维持小骨折块稳定的软组织剥离。如果支持带撕裂,在边缘用可吸收生物缝线留置缝合,并用于最后闭合切口。② 骨折复位固定。去除垫枕使膝关节伸直,使用Weber或布巾钳复位骨折。对于粉碎性骨折,克氏针可用操纵杆复位骨折,必要时使用联合固定技术;当前表面充分复位时,可以通过撕裂的支持带用手指检查关节内骨折复位情况;如果没有撕裂,可以做一个小切口,使手指可滑到髌骨后面,检查是否存在关节面台阶,确保表面光滑。骨折复位后,于髌骨下端中外1/3点及中内1/3点各向内上及外上端交叉穿出1枚⌀ 2 mm克氏针固定横行分离的主要骨折块。最后必须再次用手指通过支持带触摸和检查确定复位情况。X线透视见骨折复位满意及克氏针位置良好后,用1 mm钢丝分别于髌骨内外侧两端克氏针上行8字固定并在髌骨近端双侧同时拧紧,使整个结构均匀加压。将克氏针近端向前弯曲,剪断并旋转180°扣在张力带上,远端距张力带钢丝约5 mm处剪断。
图1患者,男,54岁,左髌骨粉碎性骨折,AO分型C2型,采用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治疗
图2患者,女,71岁,左髌骨粉碎性骨折,AO分型C3型,采用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治疗
图3患者,女,76岁,左髌骨粉碎性骨折,AO分型C2型,采用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治疗
图4患者,女,51岁,右髌骨粉碎性骨折,AO分型C3型,采用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治疗
参考文献:
[2]李强,王云飞.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克氏针松动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4):34-35.
[3]许旻鸣,楼红侃,高麟超.克氏针8字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22,25(5):716-718.
[4]张冲,张学昌,冯园园,等.金属骨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22,25(5):719-722.
文章来源:喻忠斌,覃松,车彪,等.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24,27(06):873-875.
分享:
体育运动分为三种: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其中大众体育的参与人口占比最高,区别于有体育教师指导的学校体育和有教练指导的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的指导者水平良莠不齐,甚至可能并无指导者,这为大众参与体育活动时运动损伤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2025-03-05本体感觉的信号传递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肌肉调控过程,位于肌肉、肌腱、韧带、关节等运动器官中的机械感受器,将肢体的位置觉、力量觉和运动觉信号上传至丘脑外侧核后投射到大脑皮质,再通过神经反馈,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对躯体运动状态和位置的感觉,最后由大脑运动皮层输出运动控制信息调节躯体运动[1]。
2025-02-26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为木兰科植物,原产于中国东北部、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因其果实具有甜、苦、辣、咸、酸五种味道,故名五味子(Jia et al., 2023)。五味子在传统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被列为《神农本草经》中的上品中药,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Yang et al., 2022)。
2025-01-21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通常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手术治疗已成为修复半月板损伤的主要方法。然而,手术只是治疗的第一步,围手术期康复护理在患者功能恢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护理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但在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和促进功能恢复方面仍有不足。
2024-12-26前交叉韧带断裂是运动损伤中常见的疾病,重建手术是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标准治疗方法,能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保护半月板及软骨。由于腘绳肌腱的来源方便,性价比高,术后疗效确切,因此自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目前的主流术式。虽然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非常成熟,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失效率及再断裂情况,研究表明与移植物的直径存在相关性。
2024-12-16高能量髌骨骨折通常是粉碎性的,伴有伸肌支持韧带撕裂,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撕裂伤。伸膝装置的重建和髌骨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是手术治疗髌骨骨折的主要目标[1]。2018年5月~2022年12月,我科采用交叉克氏针侧方张力带技术治疗21例髌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2024-12-07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导致胫骨近端相对于股骨远端的前移、旋转和松弛。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重建膝关节稳定性,防止进一步损伤关节软骨和半月板,并最大限度地发挥ACL在日常生活和运动活动中的功能。传统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是目前ACL损伤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仍有10%~20%患者存在膝关节旋转不稳定或功能失效。
2024-12-06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是临床中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之一,因其损伤后会影响膝关节的前后向及旋转稳定性,故目前多采取关节镜下ACL重建处理[1]。有学者报道,ACL重建术后的感染率为0.9%~1.6%[2,3]。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推广,开展该类手术的不同层次的医院越来越多,而ACL重建术后感染可导致移植物失效。
2024-11-22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运动创伤性疾病,发生于ACL胫骨止点的撕脱骨折是特殊类型的ACL损伤,又被称为胫骨髁间嵴骨折、胫骨前嵴骨折,于1875年由Poncet首次报道,约占ACL损伤的14%,最常发生于8~14岁骨骼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及青少年[1,2]。
2024-11-21科学化作为当今世界竞技运动训练发展的主旋律,有助于实现合理有效的损伤预防,为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延长运动寿命打下良好基础[1]。运动损伤经常出现在对抗性强、比赛不确定因素高的集体球球类项目中,尤其是训练中运动负荷安排的不合理,极易增加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损伤风险。
2024-11-19人气:18441
人气:15430
人气:11484
人气:10905
人气:1061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骨科
期刊人气:1452
主管单位: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药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8573
国内刊号:42-1799/R
邮发代号:38-26
创刊时间:196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