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congenital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CNLDO)是婴幼儿溢泪最常见的原因,新生儿中发病率为5%~20%,主要由于出生时鼻泪管下端未正常开放从而导致泪液引流不通畅,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引起慢性或急性泪囊炎。根据发病机制和泪道探通情况,可将CNLDO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种类型。
26
0
目前,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治疗是多种视网膜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对于抗VEGF反应不佳、存在抗VEGF禁忌证或者在连续注射导致治疗负担沉重的病例中,视网膜激光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尽管传统激光光凝是有效的,但它可能导致永久性视网膜损伤。
188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是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以黄斑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眼底疾病,可导致患者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暗,该病容易复发和慢性化,从而导致继发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是具有代表性的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之一。
81
翼状胬肉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属于眼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与环境因素均可导致其发生风险增加[1]。翼状胬肉患者患病初期症状通常不明显,或仅为轻度眼睛不适,病情进展后可导致视力水平降低,且眼球运动也可能存在明显不适,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2]。
45
角膜屈光手术是应用准分子激光技术通过对角膜组织的消融改变角膜曲率和厚度,或者移出通过飞秒激光切削角膜组织形成的组织透镜,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角膜屈光手术是目前纠正屈光不正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眼外科技术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来提高视力[1]。
37
老年糖尿病病人白内障的发生率高,且病情发展速度快,对于此类病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由于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上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从而增加手术风险。为此,在围术期间探索可行的护理方式对于改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老年糖尿病病人围术期症状至关重要。
3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作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糖尿病患者中,DR的总体患病率为22.27%,预计到2045年全球DR患者人数将增加至1.605亿人。目前DR的治疗除针对全身因素的一般性治疗外,主要包括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和手术治疗。
9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满足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的更高要求,白内障手术已由传统的复明手术向屈光性手术方向转变。目前治疗白内障同时矫正老视主要有两种方法:单眼视设计与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
85
日间手术是一种高效、安全、经济的手术模式,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然而,鉴于日间手术患者术后必须返回家中进行恢复,医疗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患者在过渡阶段的健康需求,并提供必要的出院准备服务,如出院指导和出院追踪,以提升患者的自我照顾技巧,推动术后恢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出院准备程度对患者的恢复和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目前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临床上最常用的手术切口是透明角膜切口,该切口的手术无需缝线、损伤小、恢复快;但是为了确保白内障手术的安全以及防止眼内感染,术中保持透明角膜切口的完整性及自闭性非常重要。临床中在行长方形透明角膜切口的手术完毕后多需用冲洗针头注水使切口水肿而达到密闭。
41
通过减压手术缓解患者视神经的受损程度是临床对于TON的主要干预方向,而神经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其主要借助鼻腔的自然通道完成视神经检验,术中视野清晰度较高,减压充分,同时对患者损伤也较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也较小[2-3]。
39
间歇性外斜视(IXT)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儿童斜视,约占儿童斜视的一半。IXT主要为眼睛间歇性外偏斜,仅可通过融合机制间歇性控制眼位正位[1-2]。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IXT,手术矫正能够使双眼对齐,促进视觉功能重建和恢复[3-4]。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部分患儿眼位会出现向外漂移趋势,进而导致IXT复发。
53
Ⅱ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据调查显示,Ⅱ型DR发病率为15%,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加,其发病率会逐渐升高。Ⅱ型DR主要是体内糖代谢异常,导致微血管发生病变,而引起眼部功能受损,临床表现为硬性渗出、微动脉瘤、新生血管形成、毛细血管闭塞等。
74
白内障属于临床常见于中老年人的高危致盲眼病,其晶状体混浊的发病机制包括晶状体蛋白质异常、遗传、代谢异常或氧化应激等因素,导致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畏光、视物颜色偏暗色或者重影等不适。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式,得益于手术技术与预后观念的发展,现代治疗主要着重于改善术后眼部屈光状态、眼表功能以及视觉质量等。
开放性眼外伤通常由外界暴力导致,依据损伤位置可分为眼球破裂、贯穿伤、异物伤等。该病由于伤及眼部多个部位,并且眼部组织与外界接触常形成感染,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伤害,治疗难度较大,往往导致患者失明、眼球萎缩等。玻璃体切除术目前常用于开放性眼外伤临床治疗,有研究表示其术后眼球复位率较高,但视网膜易出现脱离情况。
40
影响因子:0.358
影响因子:0.943
影响因子:0.853
影响因子:0.650
影响因子:0.583
影响因子:0.378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