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在高度近视性斜视诊断中应用CT扫描技术的价值。方法:将确诊为高度近视性斜视患者14例(24眼)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院检查正常者8例(16眼)设为对照组。应用CT测量眼眶冠状位眼轴长度、眼直肌切面中心夹角及眼直肌最大横截面积;眼直肌最大长径与宽径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计算长度与宽度的比值(LWR)。结果:观察组眼轴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眼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平角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组间眼内直肌平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WR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T影像显示高度近视性斜视患者眼轴长度高于正常人群,眼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的位置有明显移位、变形,通过CT检查能准确判断高度近视性斜视眼轴及4条直肌的形态、位置变化,可为高度近视性斜视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高度近视性斜视女性高发,多在40岁以后发病,以下视或固定性内斜视多见,属特殊类型斜视,单眼或双眼均可发病[1]。高度近视性斜视进行性发展,眼球极度向内或内下转位并固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有研究表明高度近视性斜视主要由眼外肌肌肉组织变性引起[3]。CT检查可清晰显示眼眶内组织结构及各结构解剖关系,为眼眶影像学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4]。我们探讨了CT扫描技术在高度近视性斜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应用CT测量眼眶冠状位各直肌最大横截面积及其长径、宽径,计算长径、宽径比值(LWR),将测量数据与正常人群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01—201901月于张家口市宣化区眼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高度近视性斜视患者14例(共24眼)设为观察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6~73岁,平均(56.4±5.8)岁;病程1~40年,平均(12.5±3.1)年;单眼发病4例,双眼发病10例;33cm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50△,屈光度>6.00D;排除非单眼退缩手术、重要器官严重并发症患者。选取同期来院体检正常者8例(共计16眼)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47~74岁,平均(57.2±4.3)岁;经检查排除眼球斜视,屈光度<6.00D,并排除其他眼部疾病。2组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知情,自愿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使用NewTomVG锥形束CT(意大利QRs.r.l公司)进行眼眶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窗平35~50HU,窗宽300~500HU,层厚2.5mm,间距5mm。扫描时嘱患者保持面部处于正中位,尽量保持第一眼位,以听眶线为基线,自眶底扫描至眶顶;俯卧冠状位扫描(颌顶位),扫描基线与听眶下线垂直,自眶尖扫描至眼睑。扫描结束后图像发送至工作站存储。使用设备自带的NNT操作软件测量已获取CT图像的眼轴长度、眼直肌切面中心夹角及眼直肌最大横截面积;眼直肌最大长径与宽径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计算长度与宽度的比值(LWR),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组间眼轴长度比较
观察组眼轴长度为(31.3±1.3)mm,对照组眼轴长度为(22.9±0.7)mm,观察组眼轴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
2.2 组间眼直肌切面中心夹角对比
观察组眼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平角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2组眼内直肌平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1 眼直肌切面中心夹角比较(°,x±s)
2.3 眼直肌最大横截面积比较
2组4条眼直肌最大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眼直肌最大横截面积对比(mm2,x±s)
2.4 LWR值比较
观察组LWR值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LWR值比较(x±s)
3、讨论
斜视是眼科常见病,依据病理特征不同可分为共同性内外斜视、麻痹性斜视及特殊类型斜视,不同类型的斜视影像学表现不同[5]。研究证实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内直肌、外直肌路径未发生改变,与正常人对比无明显差异;而麻痹性斜视以眼外肌萎缩性病变为主,麻痹肌横截面积均较正常侧减小[6]。
另有研究显示[7]高度近视性斜视与其他类型斜视比较,最显著特征是患眼眼轴明显增长,并存在眼外直肌移位。有学者认为眼外直肌群变形可作为高度近视性内下斜视的CT特征性表现[8]。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眼轴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眼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平角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LWR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高度近视性斜视患者的眼轴明显增大,眼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的生理位置均较正常人群发生了改变,尤以外直肌最为显著,表现为向鼻下方移位,4条直肌的形态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综上,CT检查能准确判断高度近视性斜视眼轴及4条直肌的形态、位置变化,可为高度近视性斜视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赵武校,蓝方方,罗妍,等.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高阶像差特征的对比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6,36(2):146150.
[2]亢晓丽,韦严,赵堪兴,等.改良的Yokoyama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下斜视[J].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1):972977.
[3]唐颖,叶剑.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眼双眼视功能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37(22):22892292.
[4]王海英,赵堪兴.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影响[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3,31(6):559563.
[5]邹蕾蕾,黄莉雯,刘睿.固定性斜视的研究及治疗进展[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3,21(2):48.
[6]董明蓉,郑敏,林伟.高度近视相关性限制性斜视的个体化手术方式探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6):555558.
[7]梁祎,王乙迪,常青林,等.MRI在特殊类型斜视病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19,55(5):361368.
[8]庄建福,王海燕,许淑惠,等.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治疗常规手术无效的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下斜视[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8(5):209215.
李玉海.高度近视性斜视的CT诊断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2):29-30.
分享: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又称为Graves眼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累及甲状腺、眼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占成人双眼突出病因的80%,其主要病理机制为眼眶内成纤维细胞激活后造成糖胺聚糖增多和脂肪组织增生。研究表明TAO不仅会造成眶内球后及眼内肌脂肪沉积,还可能会导致泪腺的脂肪增生,造成泪腺体积增大。
2024-11-01干眼是世界各国常见的一种眼表疾病,该病主要为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引起,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使用频率的升高,干眼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1-2]。干眼可使患者产生明显的眼部刺激感和长期的慢性疼痛,从而导致患者不愿睁眼、不能久视,其工作和生活均受到严重影响,也使其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3-4]。
2024-10-25角膜缘干细胞(LSCs)位于角膜缘基底层内,其增殖、分化不断补充角膜上皮。而角膜上皮的更新和脱落能够维持角膜的通透性,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角膜组织的更新和修复能力逐渐减弱,这可能与LSCs衰老有关。配对盒基因(Pax)6在眼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4-09-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全球发病率约为7%-12%,在我国发病率约为9.4%,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占全球孕产妇死亡的14%。HDP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小动脉痉挛,影响眼部在内多个靶器官功能。约25%-50%HDP患者视觉系统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小动脉痉挛、硬化、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严重导致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2024-08-28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最重要表现,是糖尿病特征性的眼部并发症。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DR成为糖尿病患者严重视力减退及致盲的主要原因。DR早期主要病理改变为视网膜微血管功能及结构的异常,临床常无自觉症状,但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发展呈进行性加重,因此早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
2024-08-02研究结果显示,双眼P.E.差值在单纯屈光不正患者中与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对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诊断价值较高,是鉴别诊断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良好指标,且与角膜直径无明显相关。现有的研究认为,早期圆锥角膜主要表现为角膜后表面抬高,角膜后表面高度相关参数。
2024-07-29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est vitelliform macular dystrophy, BVMD)别称Best病,于1905年由Friedrich Best首次描述。病变主要发生在黄斑区,典型表现为卵黄样病变,早期时部分黄斑正常或轻微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至后期萎缩性黄斑阶段。
2024-07-02有报道称目前是“近视的蓬勃发展”的时期,90%~95%的青少年和年轻人都是近视患者;据预测,近视将影响到世界上1/3的人口—到本世纪末将达到25亿人。而在日常生活中,目前主流发展的智能产品:照明产品、视觉显示器(手机、电脑、平板等)、大型屏幕(电视、电影)等都会出现频闪光。
2024-06-21ROP的成因主要在于早产儿过早接触外界环境,其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瘤增生、收缩,并进一步引起视网膜脱离和失明[6]。目前,ROP已成为儿童致盲的首位因素。国外一项184 700名ROP的早产儿大型队列研究发现,10%以上的ROP患儿会发生失明或严重视力障碍[7]。
2024-06-14眩晕(Vertigo)是耳鼻喉科的常见主诉[1],也是急诊和神经内科患者的常见症状[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大约21%的人一生中会经历至少一次眩晕[4]。眩晕常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5]。眩晕的致病因素众多,且诊断困难[6]。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称耳石症,是临床医生公认的眩晕疾病中发病率最高也是最难诊断的疾病之一[7]。
2024-05-28人气:17947
人气:14704
人气:12498
人气:10471
人气:989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
期刊人气:6666
主管单位:新乡医学院
主办单位:新乡医学院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5141
国内刊号:41-1105/R
邮发代号:36-42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255
影响因子:1.553
影响因子:0.873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0.5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