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黄芪为补气之圣药,是中医临床常用之品,药用历史久远,主要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化学成分,具有调节免疫、保护心血管与神经系统、抗肿瘤、护肝、降糖、抗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应以临床疗效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临床相关研究,以期加快黄芪及其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
黄芪,又称黄耆、绵芪、箭芪,豆科黄芪属植物,为补气之圣药,是临床常用中药,药用历史久远[1]。现代研究[2]表明,黄芪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调节免疫、保护心血管与神经系统、抗肿瘤、护肝等诸多药理学活性。笔者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黄芪所含化学成分和其药理学作用作一综述。
1、化学成分研究
1.1黄酮类成分
有研究[3]表明,黄芪中所含黄酮类化合物为0.0074mg/g,是其重要的有效成分,主要包含有山奈酚、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异柠檬素、熊竹素、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二甲氧基异黄酮、异黄烷苷、二甲氧基二芪皂氢异黄酮、红芪木脂素、异甘草素、二甲氧基异黄烷、二异戌烯基异黄酮等30多种[4]。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病毒、神经保护、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5,6,7]。
1.2皂苷类成分
皂苷类为黄芪中另一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作用。目前从黄芪及其同属近缘植物中已分离出的总皂苷含量约为98%,主要含有皂苷Ⅰ、Ⅱ、Ⅲ、Ⅳ、Ⅴ、Ⅵ、Ⅶ,异黄芪皂苷Ⅰ、Ⅱ、Ⅲ及大豆皂苷Ⅰ等40多种成分[8]。
1.3多糖类成分
黄芪多糖主要为葡聚糖和杂多糖,具有调节免疫、保护神经和降糖等作用。其中葡聚糖分为以α(1→4)(1→6)葡聚糖为代表的水溶性葡聚糖和α(1→4)葡聚糖为代表的水不溶性葡聚糖,杂多糖则多为水溶性酸性杂多糖,主要由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
1.4其他类成分
此外,黄芪中还包含氨基酸、微量元素(Sc、Se等)、蔗糖、维生素D、黏液质、苦味素、淀粉酶、亚麻酸、香豆精、核黄素、香草酸、尼克酸、异阿魏酸、阿魏酸、绿原酸、咖啡酸、烟酸、香豆素、淀粉E、胡萝卜素、甜菜碱、烟酰胺、亚油酸、叶酸、羽扇豆醇、β素谷甾醇、棕榈酸等其他多种成分。
2、药理作用研究
2.1免疫调节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黄芪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固有免疫功能方面,刘印华等[9]通过半体内法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发现与正常组相比,给予浓度为5、10、20mg/mL的黄芪多糖溶液干预后,免疫低下小鼠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吞噬率均显著升高。体液免疫功能方面,范文彤[10]研究发现,125、250、500、1000mg/kg黄芪多糖干预后,可显著升高环磷酰胺、荷瘤和放射损伤所致的免疫低下小鼠血清IgG含量。细胞免疫功能方面,刘慧等[11]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印迹检测,发现分别给予黄芪糖蛋白0.5、1.0、2.0mg/kg干预14d后,与胶原性关节炎模型小鼠相比,外周血中CD3+CD4+IL-17A+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2.2心血管保护作用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所组成,心肌梗死、心绞痛、冠心病等为其多发病、常见病。有研究[12]表明,黄芪甲苷可降低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肌组织损伤程度,促进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蛋白激酶D1/组蛋白脱乙酰酶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有关。高建岭等[13]将黄芪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药20d后,发现黄芪注射液组不仅可缓解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还能改善其发病的病理学基础,降低发病风险因素。刘亚静等[14]连续1个月给予冠心病患者黄芪总苷氯化钠注射液(每日100~200mL,每日1次)治疗,结果表明黄芪总苷氯化钠注射液不仅可提高总有效率,还可降低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水平,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心功能。此外,亦有研究[15,16,17]表明,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对心肌炎、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3抗肿瘤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对不同恶性肿瘤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武建毅等[18]研究表明,黄芪甲苷(0.3、1.0、3.0mg/kg)可显著降低肝癌H22腹水瘤小鼠瘤细胞存活率、腹水量和最大结节直径等指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生成,降低转移相关基因、水通道蛋白表达有关。
雷琰等[19]注射给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黄芪多糖(每日250mg),连续用药14d,不仅可提高总有效率,有效降低其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糖类抗原125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含量,还可改善化学治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钱文军[20]研究发现,连续给予黄芪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4个疗程(21d为1个疗程)后,可升高乳腺癌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数量,并显著改善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对术后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减轻其骨髓抑制作用。另外,还有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对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等治疗效果的研究报道[21,22,23]。
2.4神经保护作用
颜玲等[24]以右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黄芪多糖对其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黄芪多糖(5、15mg/kg)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量,改善其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c-fos的表达,阻止或逆转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有关。张洁妹等[25]研究发现,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给予2mL/kg黄芪注射液,连续14d干预后,可减少脊髓组织含水量,降低组织水肿程度,从而改善其神经功能。谢利霞等[26]以PC12损伤细胞[由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e,MPP+)诱导]和帕金森病小鼠(由四氢吡啶诱导)为模型,观察黄芪甲苷对其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表明,25、50、100μmol/L黄芪甲苷可显著升高PC12细胞存活率,10、20、40mg/kg黄芪甲苷可增加帕金森病小鼠自发活动计数,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2.5肝脏保护作用
有研究[27]表明,黄芪水提物和醇提物均可显著降低四氯化碳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含量,且黄芪水提物作用优于醇提物。王莹等[28]通过复制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给予黄芪粗提物(2.0、4.0、8.0g/kg)干预后,发现黄芪粗提物不仅可抑制模型小鼠肝脏指数,降低血清ALT、AST含量,减少肝组织中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TG水平,还可显著减轻肝脏脂肪变性,改善肝脏病理损伤程度。宋少刚等[29]通过复制化学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给予黄芪总苷(20、40、80mg/kg)连续灌胃9周后,发现黄芪总苷不仅可明显降低ALT、AST、肝组织羟脯氨酸水平和肝脾指数,还可以显著改善肝脏纤维化病变。成扬等[30]以肝硬化大鼠(由二甲基亚硝胺诱导)为模型,通过连续给予黄芪总黄酮(15、30mg/kg)干预4周,发现黄芪总黄酮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LT、AST、总胆红素水平,升高其白蛋白含量,减轻肝细胞出血、变性、坏死等症状,且对汇管区扩张、肝窦狭窄、假小叶形成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6降糖作用
胡彩虹等[31]采用灌胃给药的方式,给予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不同剂量(100、200、400mg/kg)黄芪多糖干预6周,结果表明,黄芪多糖不仅可下调模型大鼠血糖、空腹胰岛素、TG等含量,还可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王虹等[32]研究发现,给予黄芪降糖丸治疗60d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等均显著降低,提示黄芪降糖丸具有辅助降糖作用。
诸多研究还表明,黄芪及其有效成分不仅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对其并发症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如乔明飞[33]研究表明,给予糖尿病肾病患者黄芪注射液20mL干预4周后,其总有效率为95.00%,而常规治疗组为75%,且可显著降低患者空腹血糖、血清肌酐、24h尿蛋白等含量,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刘俊辉等[34]研究发现,黄芪多糖(400mg/kg)可通过调控AKT(serine/threoninekinase,AKT)/VEGF信号转导通路,减少炎症递质的释放,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发挥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徐源等[35]研究发现,黄芪甲苷可通过减少脂质过氧化,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AKT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并发的肝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2.7延缓衰老作用
廖勇梅等[36]通过连续21d足三里穴位注入黄芪注射液的方法,研究其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小鼠皮肤组织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黄芪注射液组可显著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和羟脯氨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延缓衰老模型小鼠的皮肤衰老过程。苗雨丹等[37]研究表明,黄芪多糖(40mg/kg)能够显著升高衰老小鼠心脏、肾脏组织中谷胱甘肽还原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等的含量,降低脂褐素水平,从而延缓机体衰老。另有研究[38]表明,黄芪多糖可通过上调端粒酶基因的表达,抑制p21、bax和p53基因的表达,延缓斑马鱼衰老进程。
2.8其他作用
除上述多种药理活性外,黄芪及其提取物还具有其他多种药理学作用。如吴佳等[39]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黄芪多糖对其炎症递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0、200μg/mL黄芪多糖可调控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降低炎症递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前列腺素E2等的含量,从而发挥抗炎作用。王艳等[40]研究发现,黄芪甲苷(1、2.5、5mg/kg)可显著抑制脓毒症大鼠胰腺组织中p62、Beclin1、LC3的表达水平,表明调控机体自噬水平可能是黄芪甲苷对脓毒症胰腺损伤大鼠发挥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曹聪等[41]给予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小鼠黄芪注射液干预后,发现黄芪注射液不仅可显著降低模型小鼠黏膜损伤指数、MDA含量,还可升高SOD活性,提示黄芪注射液具有一定的抗急性胃黏膜损伤作用。此外,诸多研究[42,43,44]还表明,黄芪尚具有利尿、抗疲劳、抗病毒等其他药理活性。
3、小结
综上所述,黄芪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保护心血管与神经系统、抗肿瘤、护肝等药理作用,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尽管诸多学者对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开展了较为广泛的药理学研究,并从整体、细胞、分子、基因等不同层次阐释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但多停留在基础实验阶段,尚未能很好转化为临床应用。今后应以临床疗效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临床相关研究,以期加快黄芪及其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延勋,栗章彭,颜世利,等.膜荚黄芪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7,48(13):2601-2607.
[2]杜新刚.中药黄芪化学对照品及质量标准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3]王焕英.黄芪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J].安徽化工,2019,45(3):100-101,111.
[4]张亚洲,徐风,梁静,等.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3243-3248.
[8]卞云云,管佳,毕志明,等.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16):1217-1221.
[9]刘印华,赵志强,李树义,等.黄芪多糖对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内实验研究[J].河北医药,2015,37(4):485-487.
[10]范文彤.黄芪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实验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3):10-14.
[11]刘慧,赵俊云,杨向竹,等.黄芪糖蛋白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6,9(12):1454-1458.
[12]付卫云,刘暖,王延柯,等.黄芪甲苷通过调控PKD1-HDAC5-VEGF通路促进心肌梗死大鼠血管新生[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8,34(4):643-649.
[13]高建岭,崔娟.黄芪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7):64-66.
[14]刘亚静,刘长江,宁佳,等.黄芪总苷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7,39(19):2989-2991.
姜辉,顾胜龙,张玉婷,凡畅.黄芪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9(05):93-96.
分享: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又称脑梗死,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造成的大脑管腔狭窄,闭塞甚至产生血栓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卒中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越来越高。2021年,《中国卒中报告2020(中文版)(1)》指出卒中已经为国内位居首位的过早死亡原。
2025-04-15《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指出我国总体脑卒中发病的风险为39.9%,位列全球首位,且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2]。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后遗症会对于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尚未发现有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效且安全性高的药物。
2025-04-14急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 因急性、严重型心律失常、心肌损害等导致心脏功能在短时间内衰竭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急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心力衰竭发作的常见诱发因素包括感染、过度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等,临床及时治疗可以使症状减轻或缓解,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2025-03-18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及其以上部位所引起的[1],临床常见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咽喉不适等一系列症状[2],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该病属中医学“吐酸”“食管瘅”“嗳气”等范畴,病位在食管和胃,与肝胆脾相关,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2025-02-20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因其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流受限和黏液分泌过多等特性,哮喘患者往往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咳嗽、喘憋、气促[1]。有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下人群中哮喘的患病率约为7.5%[2]。
2025-02-12慢 性 阻 塞 性 肺 疾 病(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COPD)中老年人频发,特点是呼吸道异常(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 / 或肺泡(肺气肿)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导致持续、反复恶化的气流阻塞。COPD 患者常由于肺部感染而加重,各类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是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
2025-02-11网络药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通过研究药物活性成分和对应目标靶点以分析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常被用于研究“成分-靶点-疾病”间的关系[5]。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药网络药理学方法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如探究中药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以及促进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进展[5]。
2025-02-05耳鸣是一种疾病,同时也是多种疾病可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症状。随着现代社会模式的变化、现代工业的出现,社会压力、环境噪音及无线电刺激等日渐增加,耳鸣患者越来越多,以年轻患者居多,且常常伴有心理疾病的症状,如烦躁、焦虑、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3]。
2025-01-16部分药物因其药理毒理作用,可导致患者出现出凝血异常表现。常见的可导致出凝血异常的药物有:抗血栓形成药、抗血小板药、溶栓药、抗菌素类药物等。抗菌素的临床应用广泛,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 ADR/E)发生率高,可引起超敏反应、肝肾功能损伤、出凝血障碍等,有研究指出部分抗菌素可引起明显的出凝血异常。
2025-01-06原发性肝癌是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在各类癌症中排第6位,死亡率排第3位。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但这些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药方剂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整合调节人体内部机制,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
2025-01-02人气:18557
人气:14851
人气:11614
人气:11035
人气:1102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海峡药学
期刊人气:4057
主管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学会
主办单位:福建省药学会
出版地方:福建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3765
国内刊号:35-1173/R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392
影响因子:0.709
影响因子:1.360
影响因子:0.840
影响因子:1.98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