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和经肌间隙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经肌间隙MIS-TLIF)术后多裂肌影像学指标。方法 将24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经肌间隙MIS-TLIF治疗,14例)和对照组(采用TLIF治疗,10例)。比较两组L4~5节段多裂肌横截面积(CSA)和多裂肌脂肪浸润面积(FLSA)。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8个月。(1) L4~5节段多裂肌CSA:两组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L4~5节段多裂肌FLSA:观察组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个月大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TLIF相比,经肌间隙MIS-TLIF术后多裂肌脂肪浸润率较低。
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典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也在不断改良,从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发展到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体现了腰椎椎间融合手术对腰椎后方肌肉组织更小损伤的微创理念。多裂肌是维持腰椎稳定和运动功能的主要软组织结构,也是保护腰椎节段作用的肌肉。Paalanne et al(2011年)研究显示,成年人慢性腰痛与多裂肌萎缩和脂肪浸润程度密切相关。解剖学上,多裂肌位于腰椎棘突两侧,传统腰椎融合术需正中切开皮肤,并依次将这部分肌肉组织从棘突上完全剥离,可能导致肌肉组织医源性损伤,而经肌间隙MIS-TLIF理论上可避免对多裂肌的过多损伤。2018年6月~2021年6月,我科采用经肌间隙MIS-TLIF和TLIF治疗24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本研究比较两种腰椎间融合术后多裂肌影像学指标的改变,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① 确诊为L4~5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曾行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② 既往有内镜髓核摘除或介入手术操作史,症状缓解时间超过半年以上;③ 仅有单侧下肢根性症状。排除标准:① 术前合并椎体、椎间隙感染;② 术后L4~5节段存在局部感染;③ 患者无法耐受手术;④ 椎管重度狭窄。
1.2病例资料
本研究纳入24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经肌间隙MIS-TLIF治疗,14例)和对照组(采用TLIF治疗,10例)。① 观察组:男8例,女6例,年龄59~77(68.7±6.2)岁。腰椎间盘突出分型:突出型10例,脱出型2例,游离型2例。病程4~7(5.1±0.7)个月。② 对照组:男6例,女4例,年龄65~75(71.1±3.5)岁。腰椎间盘突出分型:突出型8例,脱出型2例。病程3~9(6.7±1.2)个月。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1.3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患者俯卧于有特殊软垫的手术床,腹部悬空。体表定位L4~5节段并标记。① 观察组:取后正中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纵行切开腰部深筋膜,钝性分离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安装可扩张通道,置入椎弓根螺钉,完成突出髓核及椎间盘组织的摘除并置入椎间融合器。左、右两侧肌间隙各放置1根引流管1~2 d,严密缝合筋膜层,关闭切口。② 对照组:取后正中切口,电刀沿骨膜下剥离多裂肌直至上、下关节突关节外侧,咬除该间隙的黄韧带,分离神经根与突出髓核之间的粘连,向内牵开神经根与硬膜囊,用尖刀切开突出髓核表面的纤维环。髓核钳摘除突出髓核以及椎间隙内松动的髓核组织和纤维环。髓核清理完毕后探查神经根完整度,置入椎间融合器,冲洗后止血,放置1根负压引流管1~2 d,逐层缝合切口。
1.4观察指标
①L4~5节段多裂肌横截面积(CSA):MRI T2WI轴位层面图像中多裂肌的可视化测量面积总和。选择L4~5节段T2WI轴位3个层面(融合节段上位椎体下终板、下位椎体上终板及上下终板中点),通过对T2加权像对应层面的多裂肌整体面积测量而得,精确到mm2。②L4~5节段多裂肌脂肪浸润面积(FLSA):通过对L4~5节段MRI T2WI横断面上棘突两侧脂肪区域面积进行勾勒而测得,精确到mm2。上述2项指标均由同一名磁共振室工作人员完成。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8个月。①L4~5节段多裂肌CSA:两组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4~5节段多裂肌FLSA:观察组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个月大于术前(P<0.05);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以上2项指标比较见表1。末次随访时,两组下肢疼痛症状完全缓解,均未见腰椎间盘突出再复发。
两组典型病例见图1~4。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1两组L4~5节段多裂肌CSA及FLSA比较
3、讨论
3.1多裂肌的解剖学特点
多裂肌为胸腰椎棘突旁靠内侧的肌肉,呈节段性分布,在维持脊柱功能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多裂肌肌束起自棘突并向下外侧走行,止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可分为浅层的长肌束和深层的小肌束。基于腰椎多裂肌的解剖特点,本研究选取相同手术节段(L4~5)的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既往研究[1]已证实,多裂肌损伤越小,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越好,但无论骨膜下剥离还是锐性切断肌肉,均会对多裂肌造成损伤。Kawaguchi et al(1994年)研究显示,术中牵拉时间、压力以及暴露范围等腰椎手术因素均可能对多裂肌造成损伤。另外,多裂肌的血管和支配多裂肌神经的完整性也与多裂肌的损伤密切相关[1-2]。
图1患者,男,59岁,L4~5复发性椎间盘脱垂型突出并椎管狭窄,采用经肌间隙MIS-TLIF治疗
图2患者,男,65岁,L4~5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型突出并椎管狭窄,采用经肌间隙MIS-TLIF治疗
图3患者,男,65岁,L4~5复发性椎间盘突出型突出并椎管狭窄,采用TLIF治疗
图4患者,男,67岁,L4~5复发性椎间盘脱垂型突出并椎管狭窄,采用TLIF治疗
3.2本研究结果分析
①FLSA是评价多裂肌退变的常用指标,可通过MRI检查信号的差异来区分脂肪与肌肉组织,从而获得精准的脂肪浸润值。从形态分布上来说,脂肪组织主要集中在多裂肌间隙中,脂肪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局部肌肉收缩功能[3]。本研究中,术后12个月对照组L4~5节段多裂肌FLSA大于术前(P<0.05),且大于观察组(P<0.05),说明对照组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更高。研究[4]显示,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的高低与腰背痛有一定关联,多裂肌脂肪浸润度程度高的患者常合并慢性腰痛。另外,相关基础研究[5]证实,肌间隙内的脂肪细胞是在相应肌肉退变过程中由肌源性干细胞分化而来,而脂肪含量的高低也间接说明了脊柱退变的程度。② 本研究中,术后12个月L4~5节段多裂肌CSA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TLIF虽然对棘突旁肌肉剥离更广,但随着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的缓解,患者可进行腰部及下肢康复训练,而这样的康复训练可缓解疼痛、锻炼腰部肌肉[6],促进部分多裂肌完成肌容积重建。此推理也与一些学者[7]提出的腰椎融合术后多裂肌形态改变特征相符。
综上所述,与TLIF相比,经肌间隙MIS-TLIF术后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低。本研究不足:纳入样本量较少,同时仅限于影像学的测量,存在一定误差。后续将对腰椎融合术后多裂肌功能变化做进一步研究,包括手术区域多裂肌肌电图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7]吴晓淋,丛文斌,钟鑫,等.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多裂肌影响的MRI评估[J].中华骨科杂志,2020,40(14):902-910.
基金资助: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地方高校联合专项(编号:2020001BA070001-223);
文章来源:赵伟,杨鹏彪,张淼,等.两种腰椎间融合术后多裂肌影像学指标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24,27(05):643-646.
分享:
回顾性分析53例早期剖宫产瘢痕妊娠(CSP)和16例早期妊娠不全流产瘢痕停滞患者的临床、B超和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旨在提高对早期CSP和不全流产瘢痕停滞的诊断和两者之间的鉴别,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69例患者均有2~14年的剖宫产手术史,年龄25~46岁,平均37岁。停经38~50 d,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测阳性。
2024-10-31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类型,伴随病情的发展,脑卒中、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会增加,因此须及时治疗。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术是治疗房颤的常见手段,治疗成功率高达80%。但有研究指出,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经RFCA术治疗后易复发,须再次行RFCA,影响患者预后。
2024-10-28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典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也在不断改良,从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发展到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体现了腰椎椎间融合手术对腰椎后方肌肉组织更小损伤的微创理念。多裂肌是维持腰椎稳定和运动功能的主要软组织结构,也是保护腰椎节段作用的肌肉。
2024-10-18随着技术发展,许多CT设备不仅速度快,还可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结合,提供丰富的冠脉信息和斑块定量参数。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 flow reserve,FFR)可反映冠脉的血流动力学状况,过去FFR测量依赖传统的ICA,不仅费用高且为有创操作,临床应用受到限制[1]。
2024-09-12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增乳腺癌病例约226万例,新增死亡68.4万例,近年来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1-2]。前哨淋巴结(SLN)是癌细胞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评估SLN的状态对于指导患者之后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24-09-12我国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发病率较欧美等国家低,但早期肿瘤的检出率较低及死亡率相对较高,提高PCa的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的合理治疗方案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tectal ultrasound, TRUS)具有无辐射、图像清晰等优势,目前广泛用于PC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024-09-10结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为常见癌前病变类型,属良性肿瘤,癌变率评估>33.6%[1]。不同病理状态下腺瘤的治疗方案存在差异,明确术前腺癌病理类型、癌变情况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2]。结直肠镜为目前确诊中的常见方式,但处于早期发病阶段时,病灶较小,易增加漏诊、误诊发生率[3]。
2024-08-26脊柱结核多发生于青壮年人群,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在疾病的影响下患者可能出现椎体严重损伤或神经损伤等,因此早期的临床诊断至关重要[2]。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脊柱结核的主要途径,传统的如X线片,能够清晰显示出疾病的累及范围,但无法显示出椎体的病变严重程度。
2024-08-04脑炎是导致全球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的神经性疾病之一,导致神经系统发生改变,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在儿童和老年人中经常出现,通常由病原体感染(主要是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病毒性脑炎是脑实质的病理性炎症,由广泛的亲神经RNA和DNA病毒感染引发。
2024-08-02膝关节在日常活动中以屈伸运动为主,且位于身体最大的杠杆臂之间,因此受此位置特殊性的影响,往往需要承受较大的作用力[1],一旦受到外力的影响,患者往往会出现半月板损伤、骨挫伤、韧带损伤等问题。此时,如果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往往会造成进展性运动功能障碍,甚至会产生多种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较大。
2024-08-02人气:17851
人气:14574
人气:14559
人气:13033
人气:1239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
期刊人气:4475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0287
国内刊号:34-1166/R
邮发代号:26-147
创刊时间:199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