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由于器官发育不成熟,经口喂养困难是早产儿普遍面临的难题[2-3],因此留置胃管成为早产儿肠内营养的主要途径。经口留置胃管由于操作简便,同时对新生儿氧疗及通气功能影响较小,因此应用最广泛。传统胃管置入长度测量方法并不适用于新生儿,国外胃管前端一次性到位率为41%[4],而国内仅3.45%[5]。
42
0
动脉导管是胎儿发育期间连接主动脉和肺动脉的一条血管,可以帮助血液绕过肺部直接流向身体其他部位。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几天内,由于肺部开始承担起了气体交换的作用,导管会自然关闭,但是部分胎儿会出现动脉导管未自然关闭的情况,形成了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4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影响早产儿视力的常见眼科疾病,主要发生在出生时体重极低或孕龄极短的婴儿中,特别是出生时体重低于1500g或孕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1]。ROP可造成多种程度的视觉障碍,严重者可致盲。ROP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早产儿生活的氧气环境、生长发育和遗传易感性等因素[2]。
34
目前,新生儿眼底筛查多采用眼底广域数字成像系统(Retcam3),检查前使用散瞳药对新生儿进行快速散瞳是保证筛查顺利进行的首要因素,但临床应用的散瞳方案在浓度范围、给药频率、液滴大小(标准液滴和微滴)方面尚无统一标准,且往往相当于甚至超过成人使用的剂量,由于新生儿组织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出现药物的毒副作用,而散瞳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呼吸暂停、心动过速和眶周苍白等[4]。
32
随着围生期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的改善以及各种治疗技术的更新发展,早产儿生存率及存活率显著提高,但早产儿LOS的发病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并没有下降[5]。据报道,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LOS发生率为16%~30%,<1 000 g的早产儿LOS发生率高达50%,死亡率为17%~21%[6-7]。
55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辅助生殖技术的不 断 提 高 ,高 龄 产 妇 增 多 ,超 早 产 儿 的 出 生 率 日 趋 增 高[1] 。《早产儿全球数据行动报告》数据显示,每年出生 的 超 早 产 儿 约 1 500 万 例 ,超 早 产 儿 出 生 率 为 7%~ 10%,呈 上 升 趋 势[2] 。
21
早产儿是指胎龄 &gt; 28 周而 &lt; 37 周且出生体质量 &lt; 2 500 g 的新生儿,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近年,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明显升高,但其生长发育仍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根据早产发生孕周将其分为早期早产(28 ~&lt; 34 周)和晚期早产(34 ~ &lt; 37 周),其各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未发育完全。
54
对于早产儿来说,能够保证其生存并早日完成生长发育的目标关键,就在于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然而,由于早产婴儿的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神经反应也不够完善,他们在进食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吸吮-吞咽-呼吸”协调不当的情况[2]。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肠外营养或管饲喂食等方法来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
41
全世界每年出生的早产儿达1500万,占活产婴儿的1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唯一发病率仍在增加的并发症[2],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BP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早产、氧中毒、气压伤、容量伤、感染和基因易感性等有关[4-6]。
随着早产儿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极早产、超早产儿存活比例逐渐增多,这些存活下来的早产、极早产、超早产儿的脑发育情况成为新生儿医生和早产儿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振幅整合脑电图技术(aEEG)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使得脑电活动的图形更直观,而且无创、操作方便、可床边连续监测[1-4]。
39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与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呈反比[1]。胎龄<28周的早产儿PDA发生率约70%,胎龄24~25周早产儿PDA发生率高达80%[2⁃3]。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DA发生率为33%,超低出生体质量儿PDA发生率为65%[4]。
27
由于孕周不足, 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的婴儿各个器官的发育尚不成熟, 尤其是呼吸、 神经和消化系统,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遭受感染。 研究发现[3-4]胎龄小于 37 周的早产儿通常面临器官发育不全和功能不足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出生时出现呼吸困难、 体温异常等临床表现, 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6
近年来,伴随早产儿娩出率、成活率的上升,喂养不耐受(FI)问题成为加强早产儿营养、改善预后的亟待解决的挑战。FI属于早产儿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与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相关,表现为喂养后胃潴留、腹胀、呕吐等症状,从而造成难以顺利进行肠内喂养[1]。
36
本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尽早识别和干预具有ROP高危因素的患儿将有助于减少不良结局发生率和改善预后。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胆汁酸相关信号分子功能在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2]。临床研究也发现,不同胆汁酸水平与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相关[3-4]。
23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1500万早产儿出生,有超过100万的早产儿死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营养、免疫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与喂养不当有关。安全有效地完全经口喂养是早产儿营养支持的最佳途径,而80%的早产儿由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吸吮、吞咽功能发育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经口喂养困难。
1
影响因子:1.116
影响因子:0.076
影响因子:2.002
影响因子:0.343
影响因子:0.301
影响因子:1.140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