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合理运用栽培管理技术,有效防治病虫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要加强对林业的重视程度,不断进行林业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研究,从而推动中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具体的林业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探究。
1、林业栽培技术
1.1合理选择苗木
合理选择苗木有助于促进苗木更好地生长,在选择苗木时,要注意结合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这对于提高苗木成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苗木生长特点、种植区域土壤特性及肥料需求,保证环境适合苗木生长。同时要定期清理植被,促进树苗顺利生长,同时相关技术人员还应结合实地调查,掌握种植区域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在苗木生长过程中,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选择苗木时,要尽可能选择品种多样的苗木,避免由于品种单一,引起病虫害。
1.2优选种植地
要结合相关勘查工作,选择合适的种植地,保证种植地土壤能够满足林木生长需求,若种植地土壤比较贫瘠,那么则需结合树木生长实际进行施肥,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明确土质的酸碱程度、土层厚度等,这对于提高苗木成活率有着重要影响。
1.3实时控制水量
一般情况下,春夏季节适宜栽培林木,但春季土壤较为干燥,夏季水分蒸发较快,所以在栽培时,需做好灌溉等工作,保证根部水分充足,以免水分过多或不足影响苗木成活率。在苗木移栽后,要浇适量的水,浇水时保证苗木根部土壤铺平压实,保证树根和土壤可以密切接触,提高成活率。需根据树木耐旱性及根系生长规律,合理控制水量,耐旱性较强的树木可适量浇水,耐旱性较差的树木可多浇水。
1.4定期施肥
施肥能够增强土壤肥力,有效抵御疾病对林木的危害,施肥时首选绿色肥料,以免肥料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其次要保证施肥时间和施肥量,提高施肥效果。另外施肥时还应结合土壤贫瘠程度和苗木生长对各种元素的需求来合理选择肥料,施肥过程中,需关注施肥用量和施肥频率,保证施肥的合理性。
1.5除草管理
在林木生长过程中,杂草会和苗木争夺营养养分,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因此需要及时清除杂草。可使用除草机或人工除草方式除草,并降低农药使用频率,以免影响苗木生长或威胁生态环境,除草时需注意避免林木幼苗受到伤害,为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2.1完善预测预报体系
在新时期,需不断完善预测预报体系,提前做好预测工作。首先要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病虫害动态信息,提前制定预防方案,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害对苗木的不良影响。同时要根据病虫害种类、生长特点及危害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2.2合理采用生态防治技术
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合理运用生态防治技术。一般常用的防治技术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式。化学防治手段见效快,操作简便,但是要注意各种化学农药可能会对林业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注意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进行防治。当前在选择病虫害防治技术时,更倾向于运用生态防治技术,该技术不仅遵循了自然发展规律,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较小。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黄性等特征,应用捕虫灯及粘虫板诱杀害虫;还可以通过天敌去消灭害虫。
2.3科学制定病虫害长效防治方案
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林业工作者要掌握好病虫害高发的时间节点,尤其是气候良好、天气温暖的时期,是害虫繁殖生长的高发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就需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虫卵或幼虫继续生长,对林木生长造成更大的危害。结合林木生长实际,采取多元化的防治措施,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措施综合运用,加强防治效果。同时,林业工作者应定期监测林区疫情,掌握林木生长实际,及时发现病虫害,降低病虫害的不良影响。
2.4落实责任,加大防治和养护力度
相关部门或单位要加强引导和监督管理,做好工作协调,将林木培育、病虫害检查等各项工作合理分配到各位林业管理工作者身上,使得每名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任务,履行自身职责。由于林业资源面积较大,很多工作开展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因此需适当增加工作人员数量,保证所有工作任务都能够及时并高质量完成。还可运用林区分区管理措施,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另外,在林木生长后期要做好林木日常养护工作,可结合林木种类、生长情况等制定科学的养护加护措施,加大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力度,对林木实际生长状况做好正确的记录,并及时上报。一旦发现树木生长缓慢或受病虫害影响,可寻求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及时进行纠正。
2.5做好林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最后,还应加大对林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及责任意识,提高其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注度。林业部门需不断加大对病虫害知识的宣传力度,依靠各种宣传手段,向民众明确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意义。相关林业部门应同相关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对林业工作者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专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工作队伍。可定期派遣相关专家深入林区,对林业工作者进行现场指导。
综上所述,为保证林木更好生长,要充分运用各项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促进苗木的健康生长。当前中国林业病虫害预防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先进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应用于实际种植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种植林木的过程中,需结合林区现状,合理选择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不断提升林业管控效率,对成本、污染问题、防治效果等问题做充分分析,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与投入力度,在具体防治工作中,需不断总结防治经验,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促进林业的进步与发展。
文章来源:牟明星.林业栽培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08):84-85.
分享:
育苗是林业发展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有效的育苗技术则是育苗工作展开的前提,也是提高苗木质量与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在育苗工程中,由于需要考虑到育苗、造林、经营等各个环节,只有持续技术创新才能让现代育苗技术和造林方法不断进步。
2022-04-29任何类型的树木都有其生长特点及自然规律,在培育和移植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气候、土壤等各方面因素,并合理选择相应的技术。如果栽培方式不合理,很容易影响树木存活率,造成植物生长不良,浪费种植成本。因此,林业人员需加大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切实提升苗木生命力,合理应用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
2021-11-19当年秋季,选择品质好且保管良好的种条,留作第二年育苗使用,应选择一年生、芽片饱满枝条健壮、无病虫害的一级苗或二级苗中下部分的种条作为扦插条。绝对不能从大树或幼树上去采集枝条来扦插繁殖,否则扦插会产生明显的侧枝效应,繁殖出的苗木长势较差,原无性系的特征均不能保持。
2021-09-08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L.)Franco)为柏科侧柏属常绿乔木。侧柏树干高直,最高可达20m。适应性极强,在酸性、石灰性及轻度盐碱性土壤中均可生存,耐寒、耐旱、耐高温性均较强。在海拔300~3000m的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的阳坡均能生长,是优良的造林树种和观赏绿化树种。其枝、叶、种子皆可入药,木材可作为建筑用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021-09-08随着中国环保水平的不断提升,林业工程技术在植树造林中的应用要求越来越高。虽然,近些年来中国植树造林的工程水平不断提升,但在绿化造林中依然存在着林业工程技术应用的弊端。基于此,本文对林业工程技术的应用原则进行梳理,分析绿化造林模式的弊端,提出优化中国林业工程技术应用的有效路径。
2021-09-02金叶榆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方式。造林密度一般为2 m×2 m,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苗木大小、立地条件采取不同的栽植密度。做行道树栽植时需用工程大苗,一般株距3~5 m。造林后,初栽幼树要做好施肥、浇水、整形修剪等抚育管护工作。金叶榆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萌芽力强、繁殖容易、树形优美、观赏性好,广泛用于园林绿化、营建风景林等。金叶榆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方式,造林后要加强松土除草、施肥浇水、整形修剪等抚育管护工作,尤其要做好主要病虫害的防治,确保造林及景观效果。
2021-08-20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合理运用栽培管理技术,有效防治病虫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要加强对林业的重视程度,不断进行林业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的研究,从而推动中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具体的林业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探究。
2021-08-18通过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预期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定期进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成效监测评估,进而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达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林地的目的。
2021-08-14节水造林技术能够促进苗木在新环境条件下生理机能的恢复,并提升苗木对新的土壤环境条件的适应生存能力。通过对当前节水造林技术及科学造林方法分析探讨,包括节水造林技术的优点、面临的问题及相关的推进策略等,同时提出了低密度节水造林方法并进行了相关技术探讨。
2021-08-14金叶榆春季嫩叶娇黄,夏季叶片金黄,树干通直、树形高大,观赏性好,可用做城市行道树、公园(游园)景观树。另外,金叶榆生长较快,适应性强,耐寒抗旱,耐轻度盐碱(含盐量0.2%左右),耐瘠薄土壤,但生长状况不如肥沃湿润土壤。金叶榆萌芽力强,耐修剪,根系发达,抗风、保土能力强,也可用于“四旁”绿化和营建防护林。
2021-08-04人气:5276
人气:3766
人气:3560
人气:2758
人气:188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林业科学研究
期刊人气:1481
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主办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1-1498
国内刊号:11-1221/S
邮发代号:80-717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518
影响因子:1.826
影响因子:0.146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