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世界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本文以现象学的视角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反思是有可能的。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现象学的反思,也就是回到生活世界中,回到现象学的有反思的自然态度。
一、现象学视角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反思的可能性
1935年,胡塞尔在其晚年的经典演讲《欧洲人的危机与哲学》中指出,“欧洲人的危机”首先是由科学引发的,这里的科学是指具体自然科学、物理学和数学。以数学形式和因果律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最终导向对世界整体的一个普遍的形式化把握,追求一个抽象化、普遍化的世界,这种纯形式化模式下进行的符号思维实际上抽空了人原本的思维,自然科学的方法“随着技术化而变得肤浅化”,人类在其中丧失了回溯反思的能力[1]。自然科学方法远离了直接的经验直观和起源的直观思维,自然科学的意义基础被蒙蔽了。
如何让这些被蒙蔽了的自然科学被揭示出来,胡塞尔认为揭示被蒙蔽的理想化、绝对化、技术化的自然科学的途径是追溯作为一切思想根源的“生活世界”,追溯作为结果呈现的意义的主体构建,追溯一种隐而不显的意义根源性和丰富性。胡塞尔认为,如几何学以及其他纯粹数学的科学,看起来与世界中的事实无涉,但这些科学以认识世界为目的、并作为达到此目的的手段而被建立的,那么它们就不是与世界无关的。自然科学以至于一切关于世界的科学的基础都在生活世界中。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是抽象的理论科学的规律,都从生活世界中来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去,它是一切人生意义的起源,人们在生活世界直接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各种原初的想法和动机是在生活世界中产生的,其中有些想法和动机激发人们进行客观化的研究,这种研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人们遗忘了科学技术最初为人服务的意义,胡塞尔要揭示这种理念化的科学在生活世界中如何被一步步建构起来的。
科学管理理论正是胡塞尔所批评的那种追求理念化的科学,在没有管理学之前,人类的管理活动就已经存在。只要人生在世,管理就伴随着人们,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管理。管理经验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世界中,管理是每一个在世的人的生存方式。科学管理理论的源起是为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而出现的,科学管理理论致力于提高管理效率,它与世界中的事实直接相关,它的理论的出发点来源于日常生活世界中。科学管理被自然科学化和实证化了,本来是从日常生活世界而来的管理经验,在科学的召唤下,变得越来越机械化和实证化了。下文将具体反思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科学管理理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二、生活世界奠定科学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统一的无差别的概念,生活世界是有层次的。生活世界有三个层次:一是无反思的日常的生活世界;二是各种各样的专业和科学活动的世界;三是有反思的现象学的世界[2]。无反思的日常的生活世界由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凝聚而成,这种日常生活经验的常识不如科学的专业知识那样精准,但具有生活世界的原初的自明性和直观性。而各种各样的专业和科学活动的世界是客观化的世界。科学世界中的知识可以转变成日常的生活经验。有反思的现象学的世界处在最高的层次中。一方面,它非常抽象和高度普遍化,似乎远离生活世界;另一方面,在现象学中,它企图介入整个生活世界,影响生活世界,现象学提供了一种超越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
1. 管理经验与管理科学的混杂是自然态度与科学态度的相互混杂状况的体现
自然态度是现象学与无反思的日常的生活世界之间的非对立的关系,是没有反思的、素朴的态度,日常生活中自然态度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科学活动是在生活世界中产生的,科学态度是自然态度在科学活动的世界中的显现。管理经验属于日常的生活世界,管理规律和知识属于科学管理的世界。科学管理理论建立前的管理实践是依据管理者的管理经历所形成的经验进行管理,而建立后的管理实践趋向于依据普遍化的管理规律进行管理。泰勒声称科学管理理论的一大特征是以科学代替经验。不过,在科学管理中,既存在管理经验,也存在管理的规律。管理规律与管理经验相互混杂,管理规律并未全盘取代管理经验。管理规律与管理经验的混杂情况是胡塞尔科学态度与自然态度的相互混杂状况的体现。
在《科学管理原理》的序言中,泰勒痛心疾首地指出:“指挥不当或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3]工作效率问题是与每个个体、组织、国家都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泰勒要做的工作是:“证明最先进的管理是真正的科学,说明其理论基础是明确定义的规律、准则和原则,并进一步表明可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于几乎所有人的活动中去。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那些需要紧密合作的大型公司的活动,都可以找到其应用。”[3]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理论是真正的科学,这门管理科学的建立是从生活世界来的,又回到生活世界中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泰勒指出,科学管理不一定是什么新鲜或惊人的发现,“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成’。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一门科学”[3]。从泰勒对科学管理理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是把原初的管理经验统合起来,形成关于管理的规律化的知识。管理科学与管理经验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深不见底的鸿沟。
管理科学取代管理经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泰勒清楚地知道,以管理科学取代管理经验会遇到的困难,他主张应该循序渐进,缓慢地推进影响到工人的一些变革,在运用用新的方法有收获后,再继续推进变革,逐步加快变革的速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管理经验有着坚强的韧性,它不会骤然间发生改变,不过在管理规律取代管理经验后,整个企业的认识会出现彻底的改变。由此,可看到,在科学态度取代自然态度后,生产效率会得到极大提高,企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将以一种规律化的方法去看待管理,不过科学管理并未丧失与日常生活世界的联系。科学管理的概念、假定、设想是可以经受日常生活世界的管理经验的检验的。
2. 对人的看法的科学态度和自然态度的相互混杂
用科学取代经验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手段,实施科学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和睦相处,使得管理者和工人在对待各自职责方面,精神面貌上有了彻底改变,达到亲密无间、友善协作。泰勒重视人,重视人的尊严。泰勒从他的素朴的愿望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有不谋而合之处,它们都致力于达到人的发展的和谐,都指向人生的意义。
在了解科学管理理论关于人的看法时,有必要了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泰勒的生活背景。泰勒出身于富裕家庭,他自愿到一个水压工厂当了整整四年学徒。在四年的时间中,泰勒与工人亲密接触,他对工人的生活和情绪有深切的同情和体会,他对工人的了解来自他与工人的共同交往的生活世界中,这在《科学管理原理》中可以看出泰勒把工人看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处在生活世界中的个体。在“生活世界”中,个体不仅仅是管理中摆在某个位置的产物,更是个体自己的世界,个体构建了个体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由此,在科学管理赖以建立的生活世界中,科学管理面对的个体不是一个固定的人的实体,而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人的状态。泰勒相当尊重工人,他认可工人需要带点人性和人情味的关心。他不同意把工人看作贪心、自私、贪婪甚至更坏的人那种流行的偏见。他明确指出,“工人同社会上各阶层上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并不比其他阶层的人更加贪婪、更加自私。他们也不比其他阶层的人少贪婪、少自私”[3]。泰勒认为,即使只从管理的技术层面上考虑,人的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管理工作需要诚实可靠的人,管理者必须得把工人当成人看待。
一方面,泰勒对人的看法相当素朴,从素朴的管理经验出发,他认为应该建立和保持雇主与工人间的和谐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又超越自然态度转向科学态度。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的科学态度与人的假设相关,经济人假设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前提。作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并未提出经济人假设,他认为人是非常复杂的生物体,对人与人的动机的因素的研究看起来与精确科学研究的主题毫无关系,对人的研究与和物理实验的研究是不一样的。不过,他认为:“这类对绝大多数人都适用的规律无疑是存在的。如果能够给以明确的说明,那么在与人打交道时,这一规律就将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指南。”[3]泰勒从日常的管理经验出发,也就是在自然态度中,承认人是非常复杂的生物体,但在科学管理中,泰勒认为可以也必然可以寻求到对大多数人适用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一项有意义的指南。只有把人有意识地抽象化、工具化和齐一化,才能使这个指南发挥作用。
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泰勒提供了一个挑选工人的例子,这个例子是被抽象化和工具化的人的充分显现。泰勒指出,为了要提高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要预先制订任务计划并实施这些计划。实施这些计划的一个原则是要科学地挑选工人。但如何科学地挑选工人?泰勒要挑选“有价值的人”。泰勒与一个叫施密特的工人有很长的一段对话:“你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从明天起,就应该完成按照这个人的吩咐行事,从早到晚都应如此当他告诉你搬运生铁并移动时,你就搬起生铁并移动,当他告诉你坐下休息时,你就坐下休息。你整天就这么做。对了,不能顶嘴。你明白这些吗?当这个人让你移动时,你就移动;当他让你坐下时,你就坐下。并且从不顶嘴。就这些,明天一早来这里干活,晚上收工前我就会知道你到底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3]这个叫施密特的工人是一个为了完成任务而被挑选出来的工人,这个施密特有他的名字,泰勒却是从工具性的角度看待这个有价值的人,这个有名字有价值的施密特只是一个被工具化、凝固化、抽象化的个体。而真正生活于现实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初经验的个体在这里被遮蔽了,为适应科学管理的需求,成为有价值的人。这个有价值的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他能服从命令,他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不需要独立思考。用泰勒自己的话来说,对于如施密特这样把搬运生铁作为经常职业的人而言,只需要在体力上表现得像一头公牛、听从管理者的命令就可以了,要承担这种折磨人的单调无趣的工作,工人必须足够迟钝。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人的看法有相互矛盾之处,既有将人工具化与抽象化的一面,又有认为人是复杂的多面体的素朴的自然态度的一面,这种矛盾是由于科学态度和从自然态度看待人的不同角度造成的。这也是科学态度与自然态度的矛盾性和相互混杂性的体现。
三、追溯管理科学的意义世界
胡塞尔指出了欧洲的危机在于科学的危机,不过,胡塞尔并没有表现出对科学世界的丝毫贬低,而是认为现象学必须克服科学态度和对生活的自然主义态度,进一步追溯被其遮蔽着的意义世界。胡塞尔指出具体的方法是通过一种高于生活的素朴性,正确地向生活的素朴性回溯,对于克服那种处于传统的、客观的哲学的所谓科学性之中的哲学素朴性来说,是唯一可能的道路[4]。
科学管理理论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变化、创造而传递下来的“精神构造物”。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以及管理方法的普遍化、抽象化一方面造成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科学管理理论从生活世界的管理经验中来。科学管理理论的构造与直观的管理经验相互关联,直观的管理经验指向的是未经反思的自然态度,在科学管理中存在混杂的自然态度和科学态度。由于对人的假设的简单化和凝固化,以及科学取代经验的简单化和粗暴化,造成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危机。依照胡塞尔的理解,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贬低是没必要的,现象学的任务是要厘清管理科学中混杂的无反思的自然态度和科学态度,从而达到现象学的有反思的自然态度,追溯被管理科学的世界遮蔽的意义世界,寻求人的生活意义,寻回“人之为人”在现代社会和管理中的应有位置,寻求生活世界的意义的重塑与维护。
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现象的反思,回到现象学的有反思的自然态度,也就是回到生活世界中,回到充满喜、怒、哀、乐情绪的人们生活的场所中。这个生活世界是每个个体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它不是为某个人所独有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每个个体都有可能与他人的生活相关,生活世界不仅与个别化了的人的存在相关,还与人类共同体的存在相关。这个生活世界不是一个自身封闭的自在的世界,而是一个无限开放的有着多种可能性的世界。在这个无限开放的世界中,人有多重可能性,科学管理理论的现象学反思是要清楚地认识到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善人的生活,让人更自由地发展。绝对的自由是空想的,在管理中通过组织行为,与他人、与组织的合作,更好地达到自由的一面。人在组织中存在出来,才是真正的自由,通过对科学管理进行的现象学反思,在动态的管理实践中,认识到人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个体,更好地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从人性的角度为管理提供一种可延续的、和谐的思想基础。恢复人与人主体的尊严。科学管理理论的现象学反思,为呵护人性、为真正人性的意义而斗争。
参考文献:
[1]王俊.厌倦与拯救——重读胡塞尔《欧洲人的危机与哲学》[J].浙江社会科学,2014(4).
[2]张庆熊.谱系与本质:生活世界的本体论[J].哲学分析,2016(12).
[3][美]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张廷国.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林影.现象学视野下的科学管理理论反思[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10(5):18-20.
分享:
针对城市地下管线测量成果图精度评定中人工量测费时耗力的问题,提出利用ArcGIS模型构建器、Python开发语言,根据成果质检中精度评定规则设计处理工作流程,建立模型工具的方法,应用于管线成果精度评定工作。通过实例验证,ArcGIS模型构建器的使用可以实现一次构建,多人共享,重复使用,达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023-07-10莱布尼茨恰恰试图从科学上创立动力学,并且从存在论上为其奠基。”[4]261究其缘由,笛卡尔实则将广延而非力作为物质的本性,这也就是笛卡尔与莱氏的最大分歧。莱氏跃出笛卡尔式的机械论,凭借的是近代医学的有机论,蕴含知觉和欲望等内在活力的有机体就成为了莱氏后期单子论的前奏。
2020-10-19我们生活在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整体性地被技术所“包裹”,而逐渐疏离自然。人工智能、赛博技术、基因技术等现代科技的急速发展,使得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以至于人们认为永生不是不可想象的。人们能够设想并希望自己永生。美国导演伍迪•艾伦曾说:“我不想靠我的作品达到不朽,我想要靠着不死来达到不朽。
2020-10-19讲到科学技术哲学,我想不管是在行的,还是比较生疏的,都一定会把它和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联系在一起,这是没有错的,望文生义就能搞定。但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哲学除了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有很紧密的联系,不可忽视的是,它还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它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有很深历史底蕴的学科。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情况和自己的想法。
2020-10-19进入20世纪后半叶,迅猛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哲学,随着自身演化发展的逻辑变迁和跨学科研究思潮的外在冲击,处于转型之中。尚处于转型中的科学哲学,一方面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公认观点”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甚至有人宣布了它的失败[1];另一方面,各种学派萌生以各自不同的视角探索新的研究进路。
2020-06-30在科学从中古时代向近代转变的关头,有两位杰出的哲学家积极倡导近代科学方法,对推动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个是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一个是法国的笛卡尔(Rene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17世纪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
2020-06-30技术与资本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有学者认为技术与资本的关系是“资本‘绑架’了技术,技术迫于资本的势力而‘入伙’”[1]199,但对于技术转化为资本的“资本化”路径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从技术到资本经历了怎样一个“资本化”过程?技术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资本则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因此技术与资本“存在着逻辑关系上的共契”[2]295。
2020-06-20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通常认为,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科学理论是否是真的,或者近似真的,但这一粗略的概括已经不适用于近年来兴起的新一轮交锋,因为双方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了如何看待历史上和当前成功理论中的关键结构或特征,以及科学史中的理论继承和更替现象。
2020-06-20程序的影响。从PI程序开始,萨伽德就注意到了计算机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相似之处,他将人类思维比作计算机程序,将人类的思维结构比作数据结构,将人类的思维过程比作计算机算法,萨伽德这种运用心理学和计算机(或者人工智能)研究科学哲学的方法为科学哲学的认知转向奠定了基础。
2020-06-11在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上,哲学家们主要采取了三种进路,一是认为科学技术承担了意识形态的功能进而成为社会控制的手段(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批判立场);二是强调科学仅仅是众多意识形态之一,因而并不具有认识论的优先性(如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宗教”);三是考察特定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内容的渗透(如爱丁堡学派的利益分析模式)。
2020-06-1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论坛
期刊人气:1306
主管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1008-2026
国内刊号:13-1229/C
邮发代号:18-80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077
影响因子:0.45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