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生态文明关乎每一个公民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应该在何种程度上理解“生态文明”?单单强调“以人为本”,似乎容易使得深厚的理论成为空中楼阁;单单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文明,就会落入制度之争,使得问题失之过简。文章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生态文明”的若干内涵。
374
0
近代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成为文化之争的主题。当前,这一文化层面的竞争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与新自由主义文化道路之争。后者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登陆,至今在全球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波及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构成巨大挑战。这亟需当前中国理论界开发理论资源,从学理上回应两者文化之争并形成正确认识。
214
“赤裸生命”一词作为生命政治学术语最早出现于阿甘本的《神圣人:主权权力与赤裸生命》一书。通过这一概念,阿甘本诠释出权力与生命之间的紧密关联,并由此开启了其生命政治学批判。“赤裸生命”一词作为生命政治学术语最早出现于阿甘本的《神圣人:主权权力与赤裸生命》一书。通过这一概念,阿甘本诠释出权力与生命之间的紧密关联,并由此开启了其生命政治学批判。
340
1734年,休谟在给乔治•切恩医生(Dr.GeorgeCheyne)的信中写道:大概在1729年9月初,我所有的热忱似乎一瞬间烟消云散,我再也提不起此前曾给我带来无限愉悦的那种精神气。当我放下我的书本时,我没感到精神上有任何不舒服或萎靡不振。因此,我从未想过在这种情况下我有任何身体失调。我以为是因为我生性懒散所致,所以要用加倍的用功来克服。
293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风云激荡中而“生”而“显”,又随秦汉“大一统”的皇权国家的建立而“隐”,在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而“兴”。那么,墨学为什么经历了如此复杂的历史命运,它的“显”“隐”“兴”是否包含历史的必然?社会的发展史与人类的思想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宏观层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势造就的历史召唤;二是人的主动选择。
334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与国之间不断出现新的对抗和冲突。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的和平相处与共同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利用一切机会向世界推介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之际,习近平更是一再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世界各国要共同应对这场重大全球挑战。
376
古代的中国、希腊和印度是世界三大文明古国。三大国度的哲人在很早就思考世间事物的形成问题,提出了关于事物产生的种种观点,这方面的理论是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本文拟对三大文明古国的此类理论进行梳理,并对东西方哲人们在这方面的思想进行分析比较,简要地提一些看法。
188
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取得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物质的需求和富足,许多人把“财富和权力”作为评判人生幸福与否的标准,出现了物质利益至上、金钱万能的价值观。然而,对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是否能与人生的幸福共存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探讨。
314
康德重新界定概念,既为解决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关于概念根源理解差异的问题,也是“认识论倒转”的必然要求。重新界定概念就是把概念规定为理性能力(广义上)的纯粹形式。由于不同的理性能力层次具有不同的运用对象和领域,概念就相应地具有不同的运用及其先验内容。知性的纯粹形式是知性范畴,理性的纯粹形式是先验理念。
对于数的本质,柏格森是从直觉的角度来定义的,他说“数目这个观念意味着我们对于完全一样的杂多的部分或者整体有着单纯的直觉”。所以数字不仅仅是观念,它更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动作。例如我们在心中默默地从一数到十,这个十个数字并不是从外部感知来的,而是我自己赋予我自身的。
244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这一哲学的概念早已孕育了生命意识的审美和人文关怀。但是,就人类本体论层面的生活美学意义而言,首先要提倡庄子的哲学。他的哲学是生命的美学,是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超验美学。“庄子的美学就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是他的美学。这是庄子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美学是人类的自我超越。
442
伟大的哲学传统自苏格拉底以来就把自由教育的危机真正当回事,给予它应有的重视。苏格拉底采用“哲人的无知”来表达自己的论证,这绝非偶然,并且他也不是唯一这样做的人。他相信天才的资质与愧于在大众中传播思想智慧之间显然有紧密联系。我们可以在《斐德罗篇》和《理想国》等篇什中看到这两者的关系。
16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根源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然,新时代人民主体与发展客体之间、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形成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终极目的而展开的一种全社会的基本价值关系建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及其满足问题是典型而重大的价值论问题。
253
拉尔夫·密里本德是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他在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中,不仅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而且为“20世纪后半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学界对他的基本评价。在密里本德看来,“马克思本人从未提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国家理论”,但关于国家的哲学思考和理论研究,却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主题。
251
高度关注并致力于改造社会现实是马克思哲学的鲜明特色,能否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概念,直接关系到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逻辑、立场和本质特征的理解和把握。鉴于此,以马克思相关文献为主要依据,结合其哲学发展的历程,对其现实概念作进一步的解读,是非常必要的。
179
影响因子:0.331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