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艾灸治疗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患者80例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予以西药治疗,研究组另予以艾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肛门坠胀和疼痛评分、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预后复发率、各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 艾灸用于治疗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的疗效显著,能够缓解患者肛门坠胀和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复发率,安全性较高。
手术治疗可快速、有效地清除混合痔病灶,改善肛周组织状态,缓解便血、疼痛、肛周瘙痒等症状[1]。为缓解术后肛门坠胀及疼痛,本文选用特定穴位,以艾灸熏灸干预,改善患者机体经络气血运行,调和患者体质,减轻手术所致刺激,促进其术后恢复。现将具体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5月1日—10月30日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患者80例,均精神状态及依从性良好,表达及沟通能力良好,患者均知晓研究内容且自愿参与,有手术适应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精神类疾病、合并消化系统疾病或肛肠疾病、无自理能力、非完全行为能力人、有感染或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治疗阶段、特殊生理阶段者。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3.57±2.43)岁,平均病程(2.72±1.05)年;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3.63±2.39)岁,平均病程(2.76±1.1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术后恢复阶段行饮食、作息管理,指导患者如厕,管理其体位,定时对肛周组织进行探查,观察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做适度活动,同时采取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身心状态。常规组予以地奥司明片,0.9 g/次,每12 h 1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予以艾灸治疗。患者保持侧卧体位,取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以点燃的艾灸条进行熏灸,15~20 min/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1~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1)以证候积分表评价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肛门坠胀、疼痛情况,分数为0~6分,分值与症状成反比。(2)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3)统计预后6、12个月的复发率。(4)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满分均为100分,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肛门坠胀、疼痛情况比较
术后1 d,两组肛门坠胀、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后2、7 d的肛门坠胀、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12、38.642、6.712、20.073,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肛门坠胀、疼痛情况比较
2.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恢复情况均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8、4.987、9.515、12.994、3.318、8.731,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出血1例、尿潴留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常规组:便秘2例、出血4例、尿潴留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
2.4 两组预后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预后12个月1例,复发率为2.5%;常规组:预后6个月2例、预后12个月4例,复发率为15.0%。研究组预后复发率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5)。
2.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的社会功能、躯体状态、物质生活、情绪状态评分分别为(68.03±2.41)、(69.42±2.53)、(68.63±3.14)、(67.53±2.12)分,常规组分别为(67.95±2.36)、(69.32±2.47)、(68.56±3.18)、(67.42±2.16)分。治疗后,研究组的社会功能、躯体状态、物质生活、情绪状态评分分别为(83.52±2.90)、(85.22±3.27)、(84.21±2.07)、(83.25±1.97)分,常规组分别为(72.68±3.56)、(75.82±2.64)、(76.55±2.98)、(75.93±3.03)分。治疗前两组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31、14.146、13.352、12.810,均P<0.05)。
3、讨论
目前,手术是临床治疗混合痔的首选方式,相比保守治疗,手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处置病灶,具有良好的治疗时效性,有助于缓解病灶反应,保护肛周组织,进而降低疾病对肛肠健康和功能的影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术后,病灶处存在水肿、炎症,加之肛周组织尚未恢复,患者会感觉肛周组织坠胀、疼痛,若持续发展可诱发感染、渗血、尿潴留等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术后恢复[2]。
临床上多采用地奥司明片治疗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该药物可改善肛周组织微循环,干预静脉扩张性,增进毛细血管壁渗透能力,消退手术切口处水肿,促进组织结构恢复,加快术后恢复进程。中医认为混合痔是由风湿燥火导致肛肠出现郁久化热所致,患者术后损伤经脉,致使肛肠气滞血瘀、经络不通,造成气血瘀阻,进而产生疼痛、坠胀等症。因此,需以调和经络运行、化瘀、利湿、行气为重点。中医艾灸具有疏通经络、改善气血运行的功效,行艾灸时,根据患者病症类型选择穴位,更有利于改善瘀阻经络气血运行,发挥化瘀、止痛等功效。灸上髎穴,主理足太阳膀胱经,可利水湿;灸次髎穴,可疏导水液,健脾除湿;灸中髎穴,可通便、止痛;灸下髎穴,能够阻滞感染。点燃的艾叶可调节穴位气血,增进肛周组织微循环,缓解患者术后肛门坠胀,持续治疗可促进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3]。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的肛门坠胀和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预后复发率均低于常规组,各术后恢复情况均优于常规组,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由此可见,艾灸治疗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缓解肛门坠胀、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淼,汤怡春.穴位按摩联合艾灸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效果[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1,41(5):67-68.
[2]程丽.艾灸肛周结合中药熏洗护理干预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12):2361-2364.
[3]毕颖颜.艾灸二白、阳溪穴对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7):24-25.
文章来源:徐伟晶.艾灸治疗混合痔术后肛门坠胀的临床价值[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41(03):335-336.
分享: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慢性盆腔痛为主要症状表现。调查显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发病率约为28%。由于初期炎性反应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其主要诱因在于免疫功能下降、再次发生炎性反应[3]。
2025-03-21有研究报道,高尿酸血症可以加重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可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使得脂肪堆积于肝细胞中的过程更为容易。同时,高尿酸血症还会影响肝脏脂质代谢功能,对脂肪太酸酰转移酶等关键酶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脂肪在肝脏内的沉积[2]。
2025-03-20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性疾病,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表现,可导致脊柱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甚至致残,严重威胁患者健康,造成社会经济负担[1]。
2025-03-20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临床表现以运动缓慢、肌强直、静止性震颤为特点,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睡眠、认知和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1],多见于老年人[2]。功能性便秘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20%~89%[3]。国际运动障碍协会曾将便秘作为PD的危险因素和前驱期研究性诊断标准之一[4]。
2025-03-20人迎穴位注射法具有疗效稳定、可重复性强等特点。范刚启教授研读古籍,紧密联系现代医学理论,对梅尼埃病病机、人迎经穴效应、穴位注射复合药液进行深入思辨,创立人迎穴位注射法改善梅尼埃病的治疗方案,发先人之未发,拓展人迎穴主治,推动穴位注射向科学化发展。现将范刚启教授临证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2025-03-07带状疱疹对普通人群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3],前驱疼痛持续1~4d,红斑和水肿之后会形成成组的囊泡。痂在15d内形成,没有瘢痕或最小的瘢痕。胸肋间神经和眼部三叉神经最常受累[4]。部分患者出现疱疹后神经痛,日常生活受到干扰[5,6]。
2025-02-28混合痔为同一点位,既有内痔,又有外痔,内外痔的静脉丛相交通,成为一个整体,齿线消失,该病主要病因有“肛垫下移学说”和“静脉曲张学说”[1],临床症状兼有内痔和外痔的2种特征。中国混合痔的临床发病率高达49.14%[2],目前痔的中医辨证分为4个证型,其中湿热下注证占43.66%[3]。
2025-02-28中医学把在哺乳期发生的乳痈又称“外吹乳痈”,初起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此病易传变,如治疗不及时致脓肿形成则需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或切开引流,造成患者身心痛苦,乳腺组织破坏后引起乳房变形,严重影响哺乳。
2025-02-28肌筋膜炎,又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Painsyndrome,MPs),是指因肌筋膜无菌性炎症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累及周围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疾病,多因劳损、感受风寒、外伤而发病,以病变局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1]。当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数量日益增多,与长时间保持颈部前倾、含胸驼背等不良姿势有关。
2025-02-28脉痹作为一种循环系统疾病,其发病主要源于多种因素的长期作用,导致血管及周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具体而言,长期的肝、胆、脾等内脏功能失调可能是脉痹发病的重要基础。这些内脏功能的异常可能包括胆汁分泌障碍、肝脏代谢功能下降以及脾脏免疫功能失衡等,这些变化影响了循环系统的正常代谢和调节功能。
2025-02-28人气:18466
人气:15455
人气:14982
人气:14541
人气:1301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人气:6748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7860
国内刊号:11-5895/R
邮发代号:80-108
创刊时间:2009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