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的临床观察

  2024-09-18    1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方案,观察组在常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和艾灸治疗,治疗2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除遇冷加重、畏冷肢凉积分外,其余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痞满、遇冷加重、畏冷肢凉积分及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对脾胃虚寒型胃痞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能改善虚寒证候,达到缓解痞满的目的。

  • 关键词:
  • 痞满
  • 穴位贴敷
  • 胃痞
  • 脾胃虚寒
  • 艾灸
  • 加入收藏

胃痞即胃脘部痞满,是指心下自觉痞塞,胸膈部满闷,触之不及,按压无痛感,望诊不见突出胀大,嗳气后可缓解的一种病证,本病多为慢性病,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饮食不当、情绪波动、起居或冷暖失常等易诱发本病,总由中焦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而成[1]。胃痞属于中医内科的优势病种,除常规辨证用药效果较好外,中医辨证予以外治法也能发挥较好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艾灸和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均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痞,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9.01±13.04)岁,平均病程为(2.41±0.89)年。观察组平均年龄为(48.96±12.77)岁,平均病程为(2.37±0.85)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伦理要求[2]。

1.2 诊断标准

(1)胃痞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中“痞满病”的相关诊断制定:以心下(胃脘部)满闷不舒,痞塞,外无胀大撑急之状,按之柔软,但满不痛为主要特征;常见于误服涌吐、泻下药物,或过用寒凉克伐药物之后;有外感风寒史,或有饮酒史,或有忧思恼怒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进食生冷油腻史[3]。

(2)脾胃虚寒型胃痞的辨证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中“痞满病”之脾胃虚寒证进行辨证:主症为胃脘痞满、隐痛,遇冷加重;次症为食少便溏,畏冷肢凉,神疲乏力,苔薄白,舌淡或有齿痕,脉弱或沉迟;主症必备,次症具备1项以上便可诊断[3]。

1.3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脾胃虚寒型胃痞的诊断标准;年龄20~70岁;患者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合并其他重大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过敏体质者或有药物过敏史者。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一般干预方法。①病室保持清洁、空气流通、安静,嘱患者劳逸结合。②给予情绪安慰,使患者树立疾病痊愈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③饮食方面要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柔软的食物,保证维生素与热量的摄入,避免咖啡、浓茶、酒及辛辣调味品等刺激胃液分泌之品,避免食用过凉、过热及纤维含量过高的食物。胃酸低者,可给予肉汤、鸡汤等刺激胃酸分泌,胃酸高者要避免食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和浓菜汤等。④按时根据医嘱服药。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10)口服,每次5 mg, 饭前30 min服用,每日服用3次。治疗2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艾灸和穴位贴敷干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艾灸。穴位选取足三里(双侧)、神阙、中脘。将艾条置于艾灸盒,点燃艾条后用绷带将艾灸盒固定于上述穴位,艾灸30 min, 艾灸过程中要随时观察艾条燃烧情况及患者感受。每日艾灸1次。②穴位贴敷。将等量肉桂、丁香、高良姜、小茴香、木香打成粉末,混合均匀,然后用生姜汁调和,取适量,用贴敷贴将药物固定于上脘、梁门(双侧)、至阳、中脘、膈俞(双侧)等穴,保留4~6 h后取下,隔日贴敷1次。治疗2周。


3、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对痞满、隐痛、遇冷加重、畏冷肢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等进行积分,每项分值为0~6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重[4]。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2周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中关于痞满的疗效判定标准,评价痞满的改善情况[5]。治愈:痞满症状和体征消失;显效:痞满和伴随体征明显减轻;有效:痞满和伴随体征减轻;无效:各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选用t检验,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选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除遇冷加重、畏冷肢凉积分外,其余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痞满、遇冷加重、畏冷肢凉积分及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愈13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7例。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讨论


胃痞是脾胃病科常见病,相当于西医内科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或先天禀赋不足等诸多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所致[4]。研究显示,饮食、寒邪和情志这3个因素占胃痞总病因的87.69%,其中饮食是排名第1位的病因[6]。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4],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脾虚气滞,发病早期属实,患病日久则转虚,或虚实夹杂,伴有情绪不畅,胃痞的总体病机属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以食积、痰湿、气滞、血瘀等实邪为标。该病中医证型较多,常虚实夹杂,以脾胃虚寒较为多见。

胃病往往“三分治七分养”,因此,在胃痞的治疗过程中,日常调护尤为重要,其中中医干预手段优势较为明显,能很好地缓解症状。如刘晓菊[7]应用中药封包热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胃痞,结果显示,该干预措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从而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协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艾灸和穴位贴敷是本科室常用的中医干预手段,所选穴位的思路来源于针刺。针刺治疗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治疗胃痞效果确切,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严鸿丽等[8]通过归纳总结大量文献研究发现,胃经、任脉和心包经是针刺治疗胃痞使用频次较高的经络,出现频次较高的穴位是足三里、中脘、内关。刘影[9]应用针灸疗法治疗30例胃痞患者,选取中脘、足三里、灵骨、内关等穴位,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68.42%。卓仲芬[10]将108例胃痞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以中脘、足三里、内关为主要穴位,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8.15%,高于对照组的87.04%。艾灸是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艾条由艾绒制成,艾叶性质偏温,可温经散寒,对于寒性或虚寒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艾灸穴位中,中脘和足三里为胃经腧穴,分别为近部选穴和远端取穴,艾灸两穴,可补中益气、温胃散寒。神阙为任脉要穴,位居腹中,可温肾助阳,治疗虚寒性疾病。以上三穴配伍,穴简而效宏。在艾灸温热刺激的基础上,结合穴位贴敷作用,可形成长时间的刺激,增强疗效。穴位贴敷药物选用肉桂、丁香、高良姜、小茴香、木香等温热之品,贴敷于胃经之上脘、梁门、中脘及治疗胃病之至阳、膈俞等穴位,可温经散寒除痞。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痞满、遇冷加重、畏冷肢凉积分低于对照组。

表1 两组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比较(分,

综上所述,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在缓解虚寒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对遇冷加重和畏冷肢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中医干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向薇.临床常见病症中医诊治经验集萃[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309.

[2]王福玲.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544-546.

[3]王承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161.

[4]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595-25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88-89.

[6]王俊,张翼宙.基于量化分析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病因病机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2):300-302.

[7]刘晓菊.中药封包热敷+穴位按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21,36(13):2252-2254.

[8]严鸿丽,焦琳,熊俊,等.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试验腧穴谱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9(1):64-66.

[9]刘影.38例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4):23,25.

[10]卓仲芬.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1):37-38.


基金资助: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03D321020);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级课题项目(201917);


文章来源:姚林红,周鑫媛,王琳,等.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4,32(17):32-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期刊人气:490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7813

国内刊号:21-1187/R

邮发代号:8-129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