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方案,观察组在常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和艾灸治疗,治疗2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除遇冷加重、畏冷肢凉积分外,其余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痞满、遇冷加重、畏冷肢凉积分及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艾灸对脾胃虚寒型胃痞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能改善虚寒证候,达到缓解痞满的目的。
胃痞即胃脘部痞满,是指心下自觉痞塞,胸膈部满闷,触之不及,按压无痛感,望诊不见突出胀大,嗳气后可缓解的一种病证,本病多为慢性病,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饮食不当、情绪波动、起居或冷暖失常等易诱发本病,总由中焦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而成[1]。胃痞属于中医内科的优势病种,除常规辨证用药效果较好外,中医辨证予以外治法也能发挥较好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艾灸和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均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痞,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9.01±13.04)岁,平均病程为(2.41±0.89)年。观察组平均年龄为(48.96±12.77)岁,平均病程为(2.37±0.85)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伦理要求[2]。
1.2 诊断标准
(1)胃痞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中“痞满病”的相关诊断制定:以心下(胃脘部)满闷不舒,痞塞,外无胀大撑急之状,按之柔软,但满不痛为主要特征;常见于误服涌吐、泻下药物,或过用寒凉克伐药物之后;有外感风寒史,或有饮酒史,或有忧思恼怒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进食生冷油腻史[3]。
(2)脾胃虚寒型胃痞的辨证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中“痞满病”之脾胃虚寒证进行辨证:主症为胃脘痞满、隐痛,遇冷加重;次症为食少便溏,畏冷肢凉,神疲乏力,苔薄白,舌淡或有齿痕,脉弱或沉迟;主症必备,次症具备1项以上便可诊断[3]。
1.3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脾胃虚寒型胃痞的诊断标准;年龄20~70岁;患者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合并其他重大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过敏体质者或有药物过敏史者。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一般干预方法。①病室保持清洁、空气流通、安静,嘱患者劳逸结合。②给予情绪安慰,使患者树立疾病痊愈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③饮食方面要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柔软的食物,保证维生素与热量的摄入,避免咖啡、浓茶、酒及辛辣调味品等刺激胃液分泌之品,避免食用过凉、过热及纤维含量过高的食物。胃酸低者,可给予肉汤、鸡汤等刺激胃酸分泌,胃酸高者要避免食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和浓菜汤等。④按时根据医嘱服药。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10)口服,每次5 mg, 饭前30 min服用,每日服用3次。治疗2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艾灸和穴位贴敷干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艾灸。穴位选取足三里(双侧)、神阙、中脘。将艾条置于艾灸盒,点燃艾条后用绷带将艾灸盒固定于上述穴位,艾灸30 min, 艾灸过程中要随时观察艾条燃烧情况及患者感受。每日艾灸1次。②穴位贴敷。将等量肉桂、丁香、高良姜、小茴香、木香打成粉末,混合均匀,然后用生姜汁调和,取适量,用贴敷贴将药物固定于上脘、梁门(双侧)、至阳、中脘、膈俞(双侧)等穴,保留4~6 h后取下,隔日贴敷1次。治疗2周。
3、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对痞满、隐痛、遇冷加重、畏冷肢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等进行积分,每项分值为0~6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重[4]。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2周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中关于痞满的疗效判定标准,评价痞满的改善情况[5]。治愈:痞满症状和体征消失;显效:痞满和伴随体征明显减轻;有效:痞满和伴随体征减轻;无效:各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选用t检验,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选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除遇冷加重、畏冷肢凉积分外,其余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痞满、遇冷加重、畏冷肢凉积分及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愈13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7例。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讨论
胃痞是脾胃病科常见病,相当于西医内科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受外邪或先天禀赋不足等诸多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所致[4]。研究显示,饮食、寒邪和情志这3个因素占胃痞总病因的87.69%,其中饮食是排名第1位的病因[6]。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4],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脾虚气滞,发病早期属实,患病日久则转虚,或虚实夹杂,伴有情绪不畅,胃痞的总体病机属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以食积、痰湿、气滞、血瘀等实邪为标。该病中医证型较多,常虚实夹杂,以脾胃虚寒较为多见。
胃病往往“三分治七分养”,因此,在胃痞的治疗过程中,日常调护尤为重要,其中中医干预手段优势较为明显,能很好地缓解症状。如刘晓菊[7]应用中药封包热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胃痞,结果显示,该干预措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从而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协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艾灸和穴位贴敷是本科室常用的中医干预手段,所选穴位的思路来源于针刺。针刺治疗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治疗胃痞效果确切,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严鸿丽等[8]通过归纳总结大量文献研究发现,胃经、任脉和心包经是针刺治疗胃痞使用频次较高的经络,出现频次较高的穴位是足三里、中脘、内关。刘影[9]应用针灸疗法治疗30例胃痞患者,选取中脘、足三里、灵骨、内关等穴位,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68.42%。卓仲芬[10]将108例胃痞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以中脘、足三里、内关为主要穴位,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8.15%,高于对照组的87.04%。艾灸是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艾条由艾绒制成,艾叶性质偏温,可温经散寒,对于寒性或虚寒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艾灸穴位中,中脘和足三里为胃经腧穴,分别为近部选穴和远端取穴,艾灸两穴,可补中益气、温胃散寒。神阙为任脉要穴,位居腹中,可温肾助阳,治疗虚寒性疾病。以上三穴配伍,穴简而效宏。在艾灸温热刺激的基础上,结合穴位贴敷作用,可形成长时间的刺激,增强疗效。穴位贴敷药物选用肉桂、丁香、高良姜、小茴香、木香等温热之品,贴敷于胃经之上脘、梁门、中脘及治疗胃病之至阳、膈俞等穴位,可温经散寒除痞。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痞满、遇冷加重、畏冷肢凉积分低于对照组。
表1 两组脾胃虚寒型胃痞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比较(分,
综上所述,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在缓解虚寒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对遇冷加重和畏冷肢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中医干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向薇.临床常见病症中医诊治经验集萃[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309.
[2]王福玲.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544-546.
[3]王承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161.
[4]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595-25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88-89.
[6]王俊,张翼宙.基于量化分析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病因病机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2):300-302.
[7]刘晓菊.中药封包热敷+穴位按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21,36(13):2252-2254.
[8]严鸿丽,焦琳,熊俊,等.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试验腧穴谱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9(1):64-66.
[9]刘影.38例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4):23,25.
[10]卓仲芬.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1):37-38.
基金资助: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03D321020);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级课题项目(201917);
文章来源:姚林红,周鑫媛,王琳,等.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痞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4,32(17):32-3
分享:
在政府重视医学发展、校正医书局校注出版《伤寒论》、儒者习医风气盛行等因素的推动下,伤寒学派在两宋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朱肱、庞安时、许叔微等伤寒名家[1]。妇人在经期、产前、产后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故妇人伤寒之证治有别于普通伤寒。
2024-11-25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后期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由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居民饮食结构逐渐多元化,以高糖高脂高油为主的饮食习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国际上的趋势逐年升高[1]。同样,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患病率也持高不下[2]。此疾病已成为公共问题,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2024-11-14根据ED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阳痿”“筋痿”“阳不举”等范畴,病位在宗筋,与肝、肾、脾、心关系密切。现代医家常认为,气血失和、瘀血阻络之病机贯穿于ED发生发展的始终,调和气血、祛瘀通络是ED的主要治则之一[4-5]。以蜈蚣、水蛭为代表的虫类药物性善走窜,法其象推衍其具有搜剔攻通、逐瘀通络之效,在ED中被广泛应用[6]。
2024-11-08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期延长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大肠病症。临床上有一种特殊便秘,其发病原因与情绪有关,中医谓之“暴痞”,其病势猛烈,如痞塞胸腹也,此病与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有关。《医学入门》云:“暴痞之证,有肝之郁火及木郁脾土而成也。
2024-11-07研究表明,呼吸道微生物群的生态失调在肺部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5]。随着近年来对感染性疾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但由于难治性肺部感染易感因素复杂多样、细菌耐药性、免疫炎性反应及抗生素副作用等多种因素干扰,导致该病的治疗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6]。
2024-10-24《千金要方》释之曰:“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脔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将其定名为“梅核气”。此病发病率高,为临床所常见,历代医者对此多有阐发,但多囿于半夏厚朴汤之痰气交结证治。验之临床,深感此病病因多端,病机复杂,治法多种。
2024-10-23在脾胃病治疗中强调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的重要性,以平调寒热和分消走泄等方法治疗脾胃病;临床侧重于益气活血和中解毒法治疗结节及肿瘤化疗后的全程干预,现结合验案分析,将其运用益气活血和中解毒法辨治癥瘕积聚类疾病(包括结节、肿瘤)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2024-10-23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以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为主证,轻者闭目可止,重者旋转不定、无法站立。当前临床尚未明确该病病因,其病因复杂,以高血压引发的眩晕较为常见,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出现多种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024-10-21在临床治疗老年慢性咳嗽的过程中,经常取得更令患者满意的效果,深受人民群众好评。因此,探索出效果确切、不良作用少的老年慢性咳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社区临床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外寒内饮型老年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2024-10-15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诱发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出血,增加胃癌发生风险[1]。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通过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措施,短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不理想,而且持续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高。
2024-10-12人气:17945
人气:15299
人气:14701
人气:14639
人气:1321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期刊人气:4908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7813
国内刊号:21-1187/R
邮发代号:8-129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