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郁芝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其发病之本为脾肾亏虚、标为湿热瘀互结,而风邪为其缠绵难断之因;故临床倡导以治肾为主,五脏同调,佐以通补奇经之法,内外同治,方能实现协同增效,久久为功。文章旨在介绍孙郁芝教授通过调和五脏、通补奇经论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并逐一展开说明。
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指肾损害(肾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包括肾脏病理检查异常、实验室指标异常或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研究[1]表明,CKD全球平均患病率为9.1%,中国CKD患者为1.32亿。西医治疗CKD是以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来减缓肾组织损害,以抗凝降脂药物来改善肾脏微循环,以积极控制血压来改善肾小球硬化,从而延缓疾病进程。然而长期使用激素会引起激素抵抗、血糖血脂升高以及免疫力低下等不良作用。根据临床表现,CKD可归属于中医学“肾风”“水肿”“肾劳”“溺毒”等范畴[2],中医药在延缓其病程进展、改善患者体质、降低激素不良作用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孙郁芝教授为全国首届名中医,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方法研究重要名中医,学验俱丰,2019年被评为“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擅治肾病。笔者有幸侍诊左右,传承孙老的学术思想,特分享孙老调和五脏、通补奇经论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
1、孙老对CKD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
孙老认为,CKD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本虚有气、血、阴、阳之不同,标实有湿、热、瘀、毒之异,故临床常呈现出多虚并存、多实互见之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孙老意识到CKD的发病特点可用六个字概括,即忌外感、怕劳累。肾为作强之官,肾虚则外邪易袭,少阴虚羸致太阳不固,甚则太少两感于邪;正虚邪恋,风伏肾络,则疾病缠绵。肝为罢极之本,劳累过度会损伤肝木,易耗肾精;劳则气耗,更招外邪。故肾病患者每遇风邪侵袭而易复发,有忌外感、怕劳累的特点。
孙老认为五脏虚损日久会引起奇经亏虚,因为奇经与五脏六腑关系非常密切。奇阳主一身之阳,一旦虚损则五脏之阳亦受累。同时,五脏的病变也会累及奇经,即凡肝、肾、脾、胃等脏腑之病久虚不复,精血亏损,必然影响奇经。这是因为正经气血衰惫,而贮藏调节正经气血的奇经也会随之衰惫、枯涸。如肝肾虚损、精血匮乏,必然累及奇经。此即叶天士所谓:“下元之损,必累八脉”“肝血肾精受戕,致奇经八脉中乏运用之力”[3]。所以临床治疗CKD要调和五脏、通补奇经。
此外,湿瘀扰乱气机升降,易生内风,侵及肾络,遂成肝风扰肾之候,并贯穿CKD始终。故孙老结合临证体悟,提出“守方、圆机、活法”的治肾理念,认为要“以肾为主,五脏同调”,承“通腑治脏法”之思想,以益肾健脾疏肝、化瘀利湿清热、软坚通腑泄浊为治疗大法。
2、证治特色
2.1 风、湿、热、瘀、虚肾病缠绵的关键
2.1.1 风邪不散疾病难断
《黄帝内经》就有“肾风”的说法,如《素问·风论》言:“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4]。古人将冬季风邪犯肾后,出现的以颜面水肿、腰脊疼痛、小便不利、肌肤色黑为主症的疾病命名为肾风,指出外感风邪是其致病因素,治疗以祛风散邪为主;若素体正虚日久,不耐风袭,则宜培土生金以固表,使风不外入扰肾。临证常见外感风热扰及咽喉,进而诱发血尿、蛋白尿以致咽肾同病者,孙老常用疏风清肺法治之。
2.1.2 湿热不除蛋白难消
蛋白可视为人身精微物质,本应由脾所统、肾所藏。秉“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言,遵“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之论[5],人身精微应由脾土所运、下滋肾水,达后天养先天之功。湿属土、肾属水,若脾虚不运、水湿不化,遵“盛则传,虚则受”之旨,则湿邪困脾土而犯肾水,有脾病及肾的机转;且湿蕴化热会损及肾络,致封藏失司、精微外泄,而生蛋白尿。可见,湿热扰及肾络是蛋白尿缠绵难愈的关键。孙老上遵《素问》“其下者,引而竭之”及张子和“邪去正自安”之意[6],临证消除蛋白尿常用石韦、白茅根药对以通利小便、清热利湿。此诚“因势利导”之法,非利湿不足以安肾水,不足以复脾运,故湿热不除,蛋白难消。
2.1.3 瘀血阻络血尿难除
血尿多指镜下血尿,是微观辨证的产物。现代医学认为,肾小球的本质是一团毛细血管网,故肾络血瘀是肾病的根本病机,可以从中医理论之“瘀”来辨治。王清任指出“百病皆有瘀”,肾病更是如此。秉“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之说,瘀血阻碍肾络,致新血难以归经,血尿难痊,此诚“瘀血不去,新血不生”[7]之理。孙老临证以活血通络为主要治法,常用水蛭与地龙、全蝎与蜈蚣组成对药,以通肾络、止血尿。
2.2 从五脏治肾既病防变的核心
2.2.1 从肾治肾
首先,固肾精治疗蛋白尿。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为“先天之本”。因内藏元阴元阳,故肾又被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主骨、生髓、通脑,肾精足则思维清晰、五脏调和。《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失封藏,精关不固,可致精微下泄,出现蛋白尿。若蛋白尿迁延不愈,进一步耗及肾气,损及肾阳,则阳损及阴。孙老临证常用金樱子、覆盆子收涩肾精以止遗。其次,温肾气治疗水肿、少尿。肾主水,在水液代谢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可引起尿少、尿闭、水肿等津液排泄障碍病变。《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8]。温肾化气可使小便由膀胱而解,孙老临证常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最后,滋肾阴、壮肾阳治疗腰酸、乏力。腰为肾之府,而肾为作强之官,故肾虚可致腰府失养、腰酸腿软,甚则乏力。肾阴不足、咽喉失滋则口干,肾阳不煦则畏寒。临证需遵张景岳之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选用左归丸、右归丸治之;腰膝酸软甚者,多加用川续断、杜仲、桑寄生、牛膝、狗脊、巴戟天、淫羊藿等。
2.2.2 从肝治肾
首先,肝肾同源,滋肾不能忘疏肝。肾藏精而肝藏血,精血同源互化。《素问》曰:“肾生骨髓,髓生肝”,指出肾精可通过化生骨髓来养肝血,故肝肾同源,亦即“乙癸同源”。孙老临证“治肾不忘疏肝”,在滋肾的同时不忘佐加疏肝理气之品。一来可以调畅气机,使郁证无从以生;二来,疏肝可以泄肾。以补为主,兼以通泄,此补泻同施之理,疗效非纯补纯泄所能及也。其次,子盗母气,息肝风以安肾水。肝为肾之子,肾阴与肝阴共同制约肝阳,使肝阳不亢。若肝阳亢而化风,子病及母,可下扰肾水、开泄肾络,致肾精亏损、精微外泄而有蛋白尿,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症状。因此在治疗上选用滋肾清肝饮合逍遥散加天麻、钩藤等,补肾阴以滋肝阴,平肝潜阳、滋水涵木以息风,则肾络自和。
2.2.3 从心治肾
首先,心主血脉,调心活血通肾络。肾小球的本质就是一团毛细血管网,正好对应中医经络理论中的络脉、络病学说。久病及络,久病多瘀,基于“心主血脉”之论,调心活血可治肾络血瘀,亦是“从心治肾”之体现。其次,水火既济,交通心肾眠可安。心肾同属少阴而分主两仪,积精可全神,调神可固精。朱丹溪《格致余论》曰:“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滋助心阴,使心阳不亢。孙老临证常选用交泰丸合柴胡疏肝散加生龙骨、牡蛎、龟甲等,以滋肾阴、潜心阳,交通心肾。
2.2.4 从脾胃治肾
健脾以滋肾,后天养先天。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后天相互资生。且脾肾共主水液代谢,培土可以利水。《素问》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9]。脾属土、肾属水,土能克水。故若脾胃虚弱,不能制水,致肾水泛滥,可形成水肿之证;不能滋养先天之肾,可导致肾脏亏虚,出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尿少浮肿等。常言道,保得一份胃气便存得一份肾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遣方时可酌加固护脾胃之品,如砂仁、焦三仙等,以和胃健脾、固护中州,使中州源泉不绝,则正气刚正,御病能力增强。
2.2.5 从肺治肾
首先,肺主皮毛,补肺可固肌表。肺宣卫气于体表,补肺气可实卫气,使腠理得密。孙老临证常用玉屏风散以培土生金,防外邪入侵扰肾。此外,肺主皮毛,人身溺窍亦可视为毛窍之一,故补肺纳气也可固膀胱以治尿频,临证常用五味子敛肺以止遗。同时,外邪袭表,肺首当其冲,故秉“急则治其标”之理,治疗应以疏风清肺为要。以上皆是从肺治肾的体现,不可不察。其次,肺朝百脉,治肺可通肾络。肺朝百脉,肾络亦属于“百脉”之一;而补肺气可充膻中气海,使气行则血行。故针对气虚血瘀证,孙老临证常用补阳还五汤治之,本质也是通过调肺来沟通宗气,贯通一身血脉,达到通肾络以化瘀的目的。最后,通调水道,宣肺可消水肿。遵《灵枢》“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之言,“肺主皮毛”之论,从肺论治可以开宣腠理、通三焦水道而治水肿、癃闭之症。朱丹溪说:“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故宣肺利水之法亦被称作“提壶揭盖”法。临证可选用苏子降气汤,可加莱菔子、枳壳、苦杏仁等开提肺气以利膀胱。
以上便是从五脏治肾的内涵与外延,从气、血、水分别加以阐发,体现了治疗肾病时“见肾不泥肾”的学术精华。
2.3 通腑泄浊以治肾延缓病程的手段
到了慢性肾衰阶段,患者多以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排便不畅、痒症等为主要表现,此乃二便不畅、湿浊干扰中焦气机升降所致,以脾肾衰败为本、以湿瘀互结为标,且阳明为水谷之道。故应遵《灵枢》“实则泻之”之法、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运用阳明通腑泻浊法,使病理产物之瘀血、湿浊等由二便分消、从大肠而解,从而排毒、降肌酐,有效延缓疾病向尿毒症期进展,以求邪去正自安。
2.4 从冲任督三脉治肾协同增效的环节
冲、任、督三脉同源于肾,本质上是同一条大脉,太冲脉隶属于肾,以肾为中心分为三路,可分可合,互相联系,密不可分。《证治准绳·杂病》言:“是督脉者,与冲任本一脉,初与阳明合筋,会于阴器,故属于肾而为作强者也”。故从三脉治肾是可行的,下面逐一说明。
2.4.1 督脉灸打通阳脉壮气海
双下肢浮肿、夜尿多、乏力腰酸是CKD的常见症状,故遵《素问》“劳则温之”之旨[10]、“陷下则灸之”之意,选用督脉灸以打通阳脉、壮气海。该疗法温督脉之阳以壮肾阳,则水湿之气得化,虚寒阴水得除。另外,秉“气阳互涵”之理,温督可壮气海,则肾之气络充实,更添封藏之功;腰府得养,则腰酸自止;肾气得复、气化得调,则夜尿止而水肿消。故孙老临证若遇水肿明显者,常辅以督脉灸外治,与内服方药有协同增效之能。
2.4.2 关元贴益气补肾固精微
关元穴是任脉穴位之一,位于肚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在每天17~19点(酉时),人体气血运行到少阴肾经之时,将补肾药贴置于关元穴处,可起到益气补肾固精微之效,对肾虚畏寒、腰痛、蛋白尿等有改善作用。
2.4.3 调冲脉平肝降逆气机调
肝风扰肾是贯穿CKD的核心病机。肝肾亏虚,冲脉失于濡养为起病之因;冲气上逆,脾胃升降反作为传变之机;冲脉不固,肝风开泄肾络为致病之本。冲脉可沟通肝胃肾三脏之气,故由此入手可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临证需把握三个环节,即滋肾补肝以安冲,可养冲脉血海,防患于未然;镇肝降胃以平冲,利肝阳下潜,止病程进展;健脾益肾以敛冲,使肾络精微得敛,延缓病情恶化。
3、临证心得
3.1 抓主证、辨兼症旨在五脏分证
CKD起病隐匿,常无明显症状,被称为“沉默的疾病,隐形杀手”,故临证时需留心抓主证以明主要病机。若见舌质暗、脉涩、肌肤甲错兼见血尿者,则可辨为瘀血之证;若舌苔黄腻、大便黏滞、胸闷脘痞者,当虑湿热为患;倘上述两组症状兼见者,可视湿瘀互阻之象。若见咽干口苦、乏力、腰酸腿软、失眠纳呆,为病程中出现兼证,需对其进行五脏归类,有助于指导用药。如咽干口苦多属肝火过旺、乏力多属脾肾不足……诸如此类。
3.2 内外同治五脏调对法治肾效更佳
3.2.1 以肾为主五脏同调
“以肾为主、五脏同调”是治疗肾病的大法,也是临证处方遣药的指导原则。肾病以蛋白漏出为最核心的表现,故以肾为主指的是以恢复“肾藏精”的生理功能为主,五脏同调即通过调理五脏来帮助肾更好地藏精,使精微不泄。如调肝息风,使之不盗肾水,则肾精可藏;活心行血,使血瘀得化,肾络自通,则肾精得固,即中医治法所谓“通因通用”;补脾运津以滋肾,使肾精自充,诚所谓“培后天以养先天”;润肺金以生肾水,使肾精渐足;固肾涩精,则精不外漏而滋周身。此五脏同调以养肾水之真意,为肾病治法之本源。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明肾能藏纳诸身之精微,故肾精亏虚可致五脏精虚。若需恢复五脏的功能,首当调肾,兼调五脏。诚如张景岳所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金匮要略》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11]。肾精所化之元气,藉三焦为道巡行周身,以养五脏。唯有五脏同调,方能使运行于三焦之中的元真行而不滞,让肾藏精的过程更加顺利。肾与五脏关系密切,有肾为“先天之本”之说,为五脏的原动力,亦有“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之论。故一方面以调养肾脏为主,而启诸脏气化;另一方面当五脏同调,斡旋气机,使元真得畅,则肾脏自安。而肾脏有病必然累及他脏,以致两脏或多脏同病。因此在治疗肾脏病时,当以治肾为主、兼调五脏,才能达到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目的。
3.2.2 高位结肠透析
在外治法的诸多给药途径中,重视结肠给药法。结肠有排泄和吸收的功能,且结肠黏膜与腹膜类似,都是生物半透膜,都具有半透膜特性,能有选择地吸收和分泌物质。在临证具体运用中,孙老采用机器法高位结肠透析,予自制结肠透析液(黄芪60 g,大黄60 g,煅牡蛎60 g,蒲公英60 g,藕节炭60 g,炮附片30 g,桃仁30 g,红花30 g,甘草20 g),体现了通腑治脏法的思想,即通肠腑以利肾浊,使浊瘀得化,肾络自和。外治法为内治法治肾的补充,内外同调五脏和,对法治肾效更佳,合用能消肾络之癥积,化蕴积之水湿。
参考文献:
[2]黄伟,武明霞,杨丹,等.基于“肾主气化”理论探讨肾“损不可复”病机对慢性肾脏病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4):1676-1681.
[3]刘月明.叶桂妇科案治奇经法浅析[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1,10(4):39-41.
[4]李云南,许正锦.从风湿论治慢性肾炎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5):130-134.
[5]梁丽芸.糖尿病肾脏病肾精亏虚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
[6]贝新法,贝芹,江凤呜.治痹治末病邪去正自安[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西医结合强直性脊柱炎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深圳: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2007:355-357.
[7]石春兰,高丽丽,林清,等.从“肝郁”理论探讨LAA型脑中风的因机治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11):2012-2015.
[8]胡志明,刘清国,纪智,等.“益肾疏肝,理气疏机”法针刺治疗前列腺增生症3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6):3261-3265.
[9]傅骞,姜良铎.自然界水循环运行模式对理解三焦气化的启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2):406-408.
[10]李君,王茂生,范华,等.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诊疗经验辑要[J].天津中医药,2013,30(12):732-734.
[11]陈广鸿,谭章斌,李俊,等.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5):92-94.
基金资助:山西中医药大学高氏肾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No.2020PY-LP-10】;
文章来源:王金洲,武卫东.孙郁芝教授基于调和五脏和通补奇经论治慢性肾脏病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20):84-88.
分享:
根据ED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阳痿”“筋痿”“阳不举”等范畴,病位在宗筋,与肝、肾、脾、心关系密切。现代医家常认为,气血失和、瘀血阻络之病机贯穿于ED发生发展的始终,调和气血、祛瘀通络是ED的主要治则之一[4-5]。以蜈蚣、水蛭为代表的虫类药物性善走窜,法其象推衍其具有搜剔攻通、逐瘀通络之效,在ED中被广泛应用[6]。
2024-11-08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期延长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大肠病症。临床上有一种特殊便秘,其发病原因与情绪有关,中医谓之“暴痞”,其病势猛烈,如痞塞胸腹也,此病与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有关。《医学入门》云:“暴痞之证,有肝之郁火及木郁脾土而成也。
2024-11-07研究表明,呼吸道微生物群的生态失调在肺部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5]。随着近年来对感染性疾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但由于难治性肺部感染易感因素复杂多样、细菌耐药性、免疫炎性反应及抗生素副作用等多种因素干扰,导致该病的治疗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6]。
2024-10-24《千金要方》释之曰:“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脔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将其定名为“梅核气”。此病发病率高,为临床所常见,历代医者对此多有阐发,但多囿于半夏厚朴汤之痰气交结证治。验之临床,深感此病病因多端,病机复杂,治法多种。
2024-10-23在脾胃病治疗中强调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的重要性,以平调寒热和分消走泄等方法治疗脾胃病;临床侧重于益气活血和中解毒法治疗结节及肿瘤化疗后的全程干预,现结合验案分析,将其运用益气活血和中解毒法辨治癥瘕积聚类疾病(包括结节、肿瘤)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2024-10-23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以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为主证,轻者闭目可止,重者旋转不定、无法站立。当前临床尚未明确该病病因,其病因复杂,以高血压引发的眩晕较为常见,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出现多种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024-10-21在临床治疗老年慢性咳嗽的过程中,经常取得更令患者满意的效果,深受人民群众好评。因此,探索出效果确切、不良作用少的老年慢性咳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社区临床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外寒内饮型老年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2024-10-15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诱发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出血,增加胃癌发生风险[1]。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通过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措施,短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不理想,而且持续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高。
2024-10-12研究证实,DGP的发病存在着明显的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3,4],而病程中参与的炎症反应又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5],这些都可导致DGP的发生。肠道内固有菌群可调控肠道免疫系统使其适度活跃,肠道菌群的紊乱致使肠黏膜免疫功能下降出现各种肠道感染,从而刺激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6]。
2024-10-11现代医学认为,NAFLD由一些损肝因素(排除长期大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病因)所引起,研究发现NAFLD的特征是肝脏中脂肪过度堆积,后续可能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并最终发展为肝硬化[2]。据统计,近30年来NAFLD逐渐影响到全球约38%的人口[3]。
2024-10-08人气:12455
人气:12418
人气:10469
人气:10406
人气:1036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期刊人气:878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辽宁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7717
国内刊号:21-1546/R
邮发代号:8-182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