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半夏厚朴汤应用特点及规律,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249例半夏厚朴汤医案为数据源,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其应用特点及规律。结果 249例半夏厚朴汤医案中,患者多为青中年女性,病证多属气血津液、脾胃系及肺系。核心药物群为原方药物,高频加味药物为化痰止咳平喘药,核心加味药对为紫苏梗-甘草。得出八大聚类群。结论 半夏厚朴汤主治疾病范围广,原方用药结构稳定,在临床应用中常加用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解表药及补虚药,多合并四逆散、左金丸、旋覆代赭汤使用。
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叶组成,最早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1]。“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后世医家称之为“梅核气”,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其生动形象地描述为:“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2]。半夏厚朴汤治疗现代内科杂病的适应性广、效果显著[3,4],在临床、实验及药理研究等方面[5-7]均得到验证,但该方基于数据挖掘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总结半夏厚朴汤的应用特点及规律,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中国知网(CNKI)及读秀为数据源,共收集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249例。
1.2 纳入标准
以半夏厚朴汤及其加减方为主方;加味药物≤5味;四诊资料齐全;具备总有效率等临床疗效评价。
1.3 数据规范化处理
1.3.1 中医病名规范
参考“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8]、《中医外科学》[9]、《中医妇科学》[10]及“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11]。
1.3.2 药物规范
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2]及《中华本草》[13]。如“干苏”“干苏叶”规范为“紫苏叶”等。
1.4 建立医案数据仓库
将规范的医案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建立半夏厚朴汤医案数据仓库,应用特点数据仓库(含性别、年龄、中医病名)及药物数据仓库。
1.5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仓库中的性别、年龄、中医病名分别进行频数统计。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进行复杂网络、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运算。
2、结果
2.1 频数分析
2.1.1 性别统计
本研究医案记载性别的患者共245例,其中女148例(60.41%),男97例(39.59%)。
2.1.2 年龄统计
表1 半夏厚朴汤主治中医病证类别及中医病种统计表
本研究医案记载年龄的患者共248例,将年龄进行分段统计,≤20岁12例(4.84%);21~40岁125例(50.40%);41~60岁94例(37.90%);>60岁17例(6.85%)。可见半夏厚朴汤证的发病年龄段集中在21~60岁。
2.1.3 中医病名统计
半夏厚朴汤主治中医病证分为12个类别,共45个病种,达249频次。其中气血津液、脾胃系、肺系病证总频次达181次(72.69%),可作为半夏厚朴汤主治的常见中医病证类别。优势中医病种为郁证、咳嗽、胃痛、胸痹、眩晕、呕吐,总频次为157次(63.05%)。见表1。
2.1.4 原方药物统计
原方药物总频次达1103次,其中半夏、厚朴使用率为100.00%(249/249),其次为茯苓[97.59%(243/249)]、生姜[80.32%(200/249)]、紫苏叶[65.06%(162/249)]。可见原方药物使用频率均在65%以上。
2.1.5 加味药物统计
参照“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学》[14]对加味药物进行统计及功效分类,得出172味加味药物、20种药物类别,总频次排名前五依次是化痰止咳平喘药(168次)、理气药(167次)、解表药(155次)、补虚药(143次)、清热药(89次)。
2.2 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将药物数据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叶之间连线最粗、关联性最强,属于半夏厚朴汤的核心药物群。见图1。
2.3 加味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为深层次挖掘加味药物间的关联关系,建立加味药物数据仓库,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作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10、置信度30、最大前项数5,取支持度排名前五者。见表2。结果表明药物与药物之间存在关联性,紫苏梗与甘草同时出现的支持度最高,概率为28.92%,当紫苏梗出现的同时,甘草可能出现的概率为38.89%,其他药物关联组分析同前。
图1 半夏厚朴汤药物复杂网络图
表2 半夏厚朴汤加味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表
2.4 药物聚类分析
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对高频药物(频数≥10)进行聚类分析,最终生成图2。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将固定配伍方式或中药功效相近药物聚为一类,共八大聚类群,聚类一: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叶;聚类二:柴胡、白芍、枳壳;聚类三:香附、砂仁、郁金;聚类四:黄连、吴茱萸、丹参;聚类五:苦杏仁、紫苏子、桔梗、陈皮;聚类六:白术、党参、黄芩、大枣;聚类七:枳实、竹茹;聚类八:旋覆花、赭石、紫苏梗、甘草。
图2 半夏厚朴汤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树状图
3、讨论
3.1 半夏厚朴汤医案应用特点
性别及年龄统计结果显示,半夏厚朴汤证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1~60岁,即青中年。
统计结果得出,半夏厚朴汤多用于治疗气血津液、脾胃系及肺系病证,优势病种为郁证、咳嗽、胃痛、胸痹、眩晕、呕吐。这与半夏厚朴汤证核心病机痰凝气滞密切相关。半夏厚朴汤的优势病种依旧是郁证,另外还应用到脾胃、肺等系统,可见半夏厚朴汤主治疾病范畴得到拓展。
3.2半夏厚朴汤医案用药规律
原方药物统计得出原方药物使用频率≥65.06%,且复杂网络图显示核心药物群亦为原方药物,表明其原方药物结构稳定。《神农本草经》[15]记载半夏“下气,喉咽肿痛”;《名医别录》[16]记载厚朴“主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半夏降气化痰、利咽消肿,为君药;厚朴温中燥湿、下气除满,茯苓利水渗湿并助半夏化痰,共为臣药。三药的用药频次最高,体现出半夏厚朴汤的治疗核心为“行气降逆化痰”。
加味药物统计结果显示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理气药,这与半夏厚朴汤证痰凝气滞病机相契合。解表药、补虚药次之,解表药以紫苏梗居多,增强理气宽中之效;补虚药以补气健脾药居多,这也正切合脾虚失运、痰湿内生之病机。
加味药物关联规则支持度相对较高的4个药对依次为紫苏梗-甘草、甘草-紫苏梗、陈皮-甘草、陈皮-紫苏梗,得出加味核心药对为紫苏梗-甘草;紫苏梗、甘草、陈皮为关联的主要药物。紫苏梗与紫苏叶同根而生,二者功效性味归经相似[17],医案中大多医家以紫苏梗代替紫苏叶。陈皮为理气药,味苦辛性温,归脾肺经,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效,符合半夏厚朴汤痰凝气滞病机。甘草为补虚药,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等功效,脾为生痰之源,甘草既能补益脾气,又能祛痰,既是针对痰凝病机所治,亦有祛除痰源之意。因此,临床加减运用时可考虑紫苏梗-甘草配伍,亦可加陈皮增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
将249例半夏厚朴汤医案28种高频药物(频次≥10)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八大聚类群。聚类一为半夏厚朴汤原方药物组成。聚类二取四逆散之意,适用于肝脾气郁证。聚类三香附、郁金行气解郁;砂仁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有行气温中、化湿开胃之功,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1]:“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三药搭配增强行气解郁化痰功效。聚类四:黄连、吴茱萸为左金丸,若气郁化火化热,症见呕吐口渴、嘈杂吞酸等肝火犯胃证候,可配伍左金丸;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有清心除烦、凉血活血之功,可防气分热盛伤及血分,迫血妄行。聚类五:紫苏子、杏仁相配加强降气化痰之功效;杏仁、桔梗一升一降,调节肺宣发肃降功能;陈皮辛温行散,苦燥芳化,入脾、肺经,既可理气运脾而调中,又可燥湿理气而化痰浊,与前药相配则气行而痰消。聚类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力强,但易伤及脾胃,搭配白术、党参、大枣可益气健胃,顾护脾胃,以防苦寒伤胃。聚类七:枳实、竹茹为经典药对,如温胆汤枳实配伍竹茹,竹茹得枳实行气化痰之力倍增,枳实得竹茹清热除烦降逆之效必显。若出现痰热气机不通,可配伍枳实、竹茹使用。聚类八:旋覆花、赭石、甘草取旋覆代赭汤之意,以旋覆花、赭石以降逆化痰,佐甘草补益脾胃,适用于胃虚痰阻气逆证,搭配紫苏梗加强行气化痰之功。
4、小结
通过249例医案,对半夏厚朴汤应用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及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得出以下应用特点:(1)多用于青中年女性;(2)主治疾病范畴得到拓展,以治疗气血津液、脾胃系及肺系病证为主;(3)原方用药结构稳定,紫苏梗常代替紫苏叶使用;(4)临床应用常根据兼症多加用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解表药及补虚药;(5)多以紫苏梗-甘草为药对加味使用,紫苏梗、甘草、陈皮为主要加味药物;(6)多合并四逆散、左金丸、旋覆代赭汤使用。
参考文献:
[1]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何任,何若苹,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83.
[2]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一木,编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95.
[3]黄慧琳,夏永良.夏永良运用半夏厚朴汤验案五则[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2):182-184.
[4]李吉彦,滕娆.半夏厚朴汤临证心得[J].中医研究,2015,28(12):45-47.
[5]樊俊,王馨璐,彭波.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J].世界中医药,2021,16(8):1279-1283.
[6]胡雨峰,俞晶华,陈亮,等.加味半夏厚朴汤对RE模型大鼠血MTL、SOD、MDA含量变化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156-159.
[7]关永霞,申凤霞,李倩,等.半夏厚朴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系统药理学分析[J].世界中医药,2021,16(13):1954-1959.
[8]吴勉华,石岩.中医内科学[M].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51-417.
[9]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53-335.
[10]冯晓玲,张婷婷.中医妇科学[M].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57-271.
[11]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1-210.
[1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402.
[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61-9·738.
[14]钟赣生,杨柏灿.中药学[M].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55-440.
[15]佚名.神农本草经[M].日·森立之,辑.柳长华,主编.罗琼,赵永亮,点校.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2.
[16]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M].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03-104.
[17]欧燕菊,鲁玉辉.紫苏“法象”新解[J].亚太传统医药,2022,18(10):229-231.
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9YFC1709200,2019YFC1709201,2019YFC1709204】;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2018GXNSFDA281008】;广西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No.2022B002】;
文章来源:曾彩玲,陈斌成,陆福禄,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半夏厚朴汤应用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8):97-100.
分享: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及工作压力的增大,泄泻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2]。该病缠绵难愈、易于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且长期的医疗保健支出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3]。
2024-11-22在回肠的佩耶氏斑中内存在1种称为微褶皱细胞的特殊运输细胞[4],具有独特的结构,如口袋形状和薄细胞质层,使其能够有效地执行内吞和胞吐作用,从而运输生物大分子[5]。研究表明,纳米颗粒、细菌和病毒可以通过微褶皱细胞的内吞作用转移到体内,表明微褶皱细胞转运可能是生物大分子药物口服吸收的主要机制[6-9]。
2024-11-22急性乳腺炎常伴有乳汁排泄不畅、局部结块、红肿热痛等症状。过量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切开引流创面大、愈合慢、影响乳房外形,易增加患者心理负担。木犀草素(luteolin, LUT)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1],研究[2-4]发现木犀草素能够抑制小鼠乳腺炎,但它的生物利用度低[5]。
2024-11-18骨髓是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几乎所有血细胞都在骨髓内形成。感染、免疫、药物、化疗、放疗等因素可对骨髓造血干细胞造成损伤,从而导致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临床上,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多种血液系统疾病[1]。
2024-11-18芸香科植物常山胡柚Citrus aurantium‘Changshan-huyou’(常山柚橙Citrus Changshanhuyou Y.B.Chang),主产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其干燥未成熟果实衢枳壳作为地方习用中药收载于《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并入选新“浙八味”和“衢六味”道地中药材目录[1,2]。
2024-11-18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又称夏枯、铁线夏枯、夕句、乃东、九重楼,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南、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夏枯草生长周期较长,自3月开始,持续至10、11月,每年可进行2~3次采收。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归肝经、胆经,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功效。
2024-11-15槐花是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或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1]。槐花主清热凉血,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2]。现代研究表明,槐花含有黄酮、多糖、皂苷等成分,其中芦丁、槲皮素、山柰酚等黄酮类成分为主要药效成分[3],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等作用[4―6]。
2024-11-15随着广谱抗菌药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出现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等多药耐药菌株,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巨大挑战[1]。MRSA在全球广泛流行,已成为菌血症、心内膜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以及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原因[2]。
2024-11-15胃癌是一种分子和表型高度异质性的疾病,总发病率居全球第五,为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尽管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的进步显著提高了胃癌患者的生存率,但由于预后不良和治疗选择有限,晚期胃癌患者的前景仍然令人失望。因此,需要新的治疗方法。中医药以其多靶点、副作用少而著称,在提高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2024-11-12随着人们生活习惯改变和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心血管病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心肌缺血[1]。临床上常用药物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方式缓解心肌的缺血症状。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问题。
2024-11-11人气:7297
人气:7144
人气:7068
人气:5692
人气:559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期刊人气:2619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6427
国内刊号:34-1267/R
邮发代号:26-85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550
影响因子:1.700
影响因子:0.961
影响因子:0.410
影响因子:1.43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