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梅毒列表
梅毒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血清学、PCR等。临床常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其中最常用的是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TPPA是将梅毒的精制菌体成分包被在人工载体上,检测血清中的梅毒抗体。
500
0
妊娠梅毒是在妊娠期感染的梅毒,其可直接破坏产道黏膜或胎盘并传染给新生儿,致使新生儿出现先天性梅毒。目前临床常用苄星青霉素对梅毒孕妇进行治疗,疗效较佳,除药物本身外,孕妇抗梅毒治疗时机的不同也会影响妊娠结局。本研究中观察了妊娠不同时间应用苄星青霉素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560
梅毒在全世界流行,据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新发病例。近年来梅毒在我国的发病人数持续增长,已成为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性病。性接触、母婴传播、输血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目前,各大医院梅毒的临床确诊主要依靠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而梅毒螺旋体可以引起多器官感染,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消化道感染十分罕见,容易漏诊。
216
梅毒作为一种因梅毒螺旋体对机体造成感染而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新发病例也随之增长。大量资料显示,该病传播途径较多,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等,尤其是对处于活跃期的梅毒而言,还能够对艾滋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加重病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
221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的终末阶段,治疗棘手,预后不佳。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治疗此类患者的重要手段,该治疗主要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及营养状态,让患者生命得以延续。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播疾病,可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新发梅毒病例,且呈逐年增长趋势。随着梅毒疫情蔓延,尿毒症合并梅毒患者日趋增多。
270
我国性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2018年梅毒发病率由28.90/10万上升至35.63/10万,淋病发病率由8.07/10万上升至9.59/10万[2]。本文收集2010—2018年北京市延庆区报告的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5种性病病例资料,分析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加强性病防控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09
血清固定也称血清抵抗,指部分梅毒患者经规范治疗后,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滴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一般≤1∶8)后不再变化,且长期甚至终生维持在低滴度状态。血清固定的梅毒患者复发率较高,后遗症严重,且影响因素复杂,易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梅毒患者未发生治疗失败或再感染时,其梅毒血清固定率也有15%~40%。
170
梅毒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慢性传染疾病,侵犯皮肤、黏膜与多个组织器官,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与母婴传播。根据临床特征可以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胎传梅毒和隐性梅毒。自200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进行大数据的汇总、分析,以及治疗的及时响应,其结果显示梅毒报告病例数呈快速升高趋势[1],且一直占据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前3位[2]。
721
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均属于国家乙类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1]。病原体通过母婴垂直传播造成的新生儿感染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尤其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婚姻登记条例》将婚前医学检查由强制改为自主选择、自愿检查,婚前检查率“大跳水”,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显著回升。
119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NS)是指梅毒螺旋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脊液异常,可伴或不伴神经系统临床表现,据此分为症状性NS(symptomatic neurosyphilis,SNS)和无症状NS(asymptomatic neurosyphilis,ANS)。既往将NS归类为三期梅毒,但研究表明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均可发生NS。
99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接触传染病,可引起皮肤、神经、心血管等多系统损害,甚至威胁生命。近年来,梅毒一直处于乙类传染病前3位,为加强梅毒预防与控制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原卫生部制定了《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以加强梅毒的防治工作。
148
梅毒是一种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孕产妇作为特殊人群,孕期感染梅毒,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产道传染胎儿、婴儿,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并导致先天梅毒。据研究报道,未经规范治疗的梅毒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比例高达76.8%。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苍南县2013—2019年孕产妇感染梅毒情况,为制定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65
梅毒为一种慢性传染病,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其易感人群和传播途径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类似[1]。研究表明,神经梅毒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因梅毒螺旋体入侵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脊髓、大脑、脑膜损伤[2]。有研究[3,4]表明,梅毒患者即使采用正规驱梅治疗后发生神经梅毒的风险仍然较高,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引起漏诊与误诊。
72
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病原体,因其危害性较大、传染性较强,可通过性接触途径而广泛传播。随着病情进展,会引起内脏器官损害,包括骨骼、眼睛以及心血管和神经系统[2]。部分患者血清学滴度指标难以回落至正常,因此临床诊断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急性时相蛋白中变化最显著一种,与机体炎症反应或感染密切相关。
40
梅毒为一种系统性性传播疾病,早期可多种组织器官,随病情进展可侵犯至心血管、神经系统,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1,2]。报道显示[3],梅毒可提高机体感染艾滋病风险,经母体胎盘可传播至胎儿,引起不良妊娠结局。因此,积极探讨梅毒早期筛查诊断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4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535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1.216
影响因子:0.670
影响因子:3.246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