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心血管列表
目前生活中发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包含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急性心梗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而且风险率高难以治愈,因为其复杂多变、种类繁多、病情难以遏制的特征,所以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任务量特别大。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多是老年人,老年患者就需要给予更多的医学治疗和照顾,在患者的精神上也要经常进行开导,确保患者心理健康。
183
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在不同的饮食、生活习惯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涨。对于心血管疾病,临床上采取介入治疗已经十分广泛,且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有效提高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机体情况和康复率。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实际临床效果。
268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的急危重症,其中斑块不稳定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键。患者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导致血管内的血栓形成。患者起先自觉乏力、胸部不适、心悸和气短等。发病时出现胸痛、心率失常、发热、恶心和呕吐、低血压和休克以及心力衰竭等。本文主要探讨了尿激酶在心血管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24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有显著升高趋势,主要归因于不良生活方式、心脏病生存率提升、人口老龄化等。目前药物治疗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CHF治疗重点,但CHF进展缓慢、病程长,长期受疾病不良影响,多数患者自我效能感低,存在遵医性差、不能长期保持健康生活等情况。
761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左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该病患者多伴随有心力衰竭。后者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终末期状态,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射血功能受损、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需要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磷酸肌酸钠能改善缺血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降低线粒体活性氧水平。
238
扩张型心肌病是以心室扩大、心室功能损伤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心肌病,常易发展为心力衰竭,若无法获得有效控制,易导致患者死亡。因其病因不明,临床常难以获得特异性治疗。多巴酚丁胺为拟交感神经类药物,可在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下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血管活性,常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614
房颤是心内科常见病,发病率高,约占心律失常患者35%以上,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可引起心力衰竭,若不及时给予有效药物治疗,可导致病情不断加重,增加临床致残率、致死率,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胺碘酮是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用于房颤疗效显著。新活素是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提高冠脉灌注量,改善心室功能。
834
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疾病,在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情况下,极易发生心前区疼痛,多呈压榨性疼痛,称为心绞痛。临床对其治疗常给予硝酸脂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虽然有着一定效果,但耐药性高、不良反应多,所以寻找积极有效治疗措施极为重要。地尔硫卓具有调节心肌细胞膜上钙离子内流,发挥抗心绞痛的作用。
464
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我国全部卒中类型的69.6%~70.8%。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目前研究认为,在时间窗内快速进行血管再通、实现血运重建、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的关键。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
186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危害母儿健康,发病率高达5%~12%,全球因HDP死亡的孕产妇约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10%~16%。HDP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公认的学说认为在妊娠早期滋养细胞侵袭不足致胎盘浅着床,至妊娠中晚期因胎盘及免疫等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皮损伤,出现高血压、蛋白尿等临床表现。
392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SBP/DBP)异常升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征,也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占所有高血压的90%以上,且老年患者比重较高。持续的高血压水平状态是此类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及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既往临床多采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对缓解高血压症状和减轻靶器官损伤有积极效果,降低死亡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184
高血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同样也是临床中比较高发的疾病,大多数见于中老年人,高血压会导致患者器官渐渐发生衰竭,从而给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是当前社会中较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相关研究发现,高血压引发通常和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以及饮食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抽烟酗酒、缺乏运动锻炼,生活饮食作息不规律等,都可能诱发高血压发生。
250
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类长度约19~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RNA,通过与靶信使核糖核酸的特异性结合在转录后或翻译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miRNA在内皮细胞损伤时可由细胞质、细胞核游离释放到细胞外。循环中miRNA可能与外泌体或微粒的包裹有关,不易被核糖核酸酶、多次冻融循环和强酸强碱破坏,在循环中较稳定,是潜在的诊断标志物。
330
影响因子:2.255
影响因子:0.673
影响因子:1.224
影响因子:1.157
影响因子:1.585
影响因子:0.770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