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MSM)安全感的状况调查分析,为制定针对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控措施和心理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年2—10月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采用安全感量表(SQ)对绵阳市MSM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 回收合格问卷1 114份,平均年龄为(28.28±8.92)岁。安全感二个因子评分分别为:人际安全感平均(29.94±5.68)分、确定控制感平均(28.51±6.20)分,总分(58.45±11.23)分。低安全感占11.22%(125/1 114)、中等安全感占61.22%(682/1 114)、较高安全感占27.56%(307/1 114)。不同年龄、职业、本地居住时间的MSM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以及不同居住地区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IV检测阳性的MSM,其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均低于HIV检测阴性的MSM(P均<0.05)。结论 MSM安全感属中等水平,安全感得分与人口学特征有关,得分低的HIV感染风险大,应进一步促进安全感。
同性恋是一种亚文化存在,构成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主体。我国MSM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疫情相对严重[6,7],防治难度极大。由于社会环境等因素,在需求层次中MSM的安全需求位居第一位[8],其心理健康状况差,与高危行为和HIV感染相关[9,10]。了解MSM的安全感状况对艾滋病防治和心理健康促进具有重要作用,但国内目前未有相关报道。为此绵阳市开展了MSM安全感状况调查,以期指导艾滋病防治措施的制定。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绵阳市内居住,过去1年内与男性发生过肛交或者口交,年龄≥16岁,能正确理解所调查的内容,并征得其同意的男性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于2018年2—10月进行调查,采用“滚雪球”抽样法招募调查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包括年龄等人口学特征和安全感等内容,在群体干预活动前或社会组织办公地点,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对招募对象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然后,现场采集被调查对象静脉血5 mL,送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HIV、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检测。HIV筛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nt assys,ELISA),确证用蛋白印迹试验。TP检测首先采用ELISA筛查,阳性者再采用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进行复核检测,TP阳性定义为二者均是阳性。
采用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m,SQ)[1]进行测评。本量表包括16个条目,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2个因子,分别反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的安全体验和对于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制感。2因子各包括8个条目,采取5级评分,计算2因子得分和量表总得分,评分越高表明其安全感越好。本次调查,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是0.79、0.83、0.89。参考有关文献[11],安全感总得分<45分为安全感低,45~65分为中等,>65分为较高。
1.3统计学分析
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核对数据。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9.0,分组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假设检验水准α为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完成调查问卷1 132份,合格问卷1 114份,合格率98.4%。调查对象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16岁,平均年龄(28.3±8.920)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55.6%(619/1 114),婚姻状况未婚/同居者占81.1%(904/1 114),户籍为本省的占96.5%(1 075/1 114),职业非学生占71.7%(799/1 114),性取向同性恋占86.4%(962/1 114)。
2.2安全感评分结果
各因子分值分别为: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评分分别为(29.94±5.68)分、(28.51±6.20)分,位于8~40分之间。总分评分值在16~80分之间、平均(58.45±11.23)分。低安全感占11.2%(125/1 114)、中等安全感占61.2%(682/1 114)、较高安全感占27.6%(307/1 114)。
2.3不同人口学特征安全感评分情况
不同年龄、职业、本地居住时间其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不同居住地区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4血清学检测结果
1 114人进行了HIV抗体检测,阳性率为3.8%(42/1 114)。1 031人检测TP,阳性率为4.2%(43/1 031)。HIV抗体阳性者,其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与HIV抗体阴性者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检测TP阳性者和阴性者的上述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3、讨论
安全感是在社会生活中有种稳定、不害怕的心理和感觉,可以被看作心理健康的同义词[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MSM安全感总分平均58.5分,安全感居中等水平。与硕士研究生(57.55分)、大学生(54.11分)和城市居民(53.69分)相似[12,13,14]。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MSM面临普遍存在的社会歧视和社会生活压力,心理健康状况差,安全需求突出[8,9]。但本次调查结果MSM安全感评分较其他人群并非明显缺乏。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年龄有关,有报道表明,青壮年、高文化、未婚男性安全感相对较高[14],本次参加调查者是平均年龄为28.3岁的男性,文化程度普遍较高,绝大多数是未婚,因此提高了被调查者的安全感评分;另一方面安全感是一种自我心理感觉,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可能一定程度提高了MSM对自身安全的主体感受。提示在现实环境下,MSM实际心理安全的客观感受达一定水平,但仍落后于其对安全的主观需求。
MSM安全感与人口学特征有关。研究发现,安全感与社会支持呈高度正相关,社会支持涉及社会、情感、经济、心理等方面[4],年龄、MSM社会支持呈正相关[15]。结果显示,年龄≤20岁、学生、本地居住时间<1年者其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较低。或许这部分MSM年龄小,社会经历、社会关系严重不足,社会支持缺乏,面临更多学习、就业和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存在更多的预感和对其应对能力信心不足。同时结果还发现,县级居住城市MSM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高于市级居住城市。县级城市小,人员间相互熟悉度高,社会关系更趋集中和易于获取;且生活节奏慢,压力相对较低,可能一定程度提高了自身的安全感受。
安全感低的MSM其HIV阳性率高。结果表明,HIV阳性的MSM确定控制感、安全感总分均低于HIV阴性的MSM。确定控制感代表个体对生活所面临的风险的预测、确定和控制的感受[1]。或这部分MSM年龄相对较小,社会认知和自我掌控能力不足,在与性伴相处中更趋于被动[16],在降低自我心理安全感的同时,或安全意识缺乏,更可能服从于性伴不安全性行为的要求,增大HIV感染风险。MSM整体安全感仍有待提升,如何进一步增强其安全感是心理健康促进和艾滋病防治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2):97-99.
[2]莫雷. 20世纪心理学名家名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22-332.
[3]孟海英,王艳芝,冯超.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39):7880-7883.
[4]赵玉芳,黄金华,陈冰.主观社会阶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5(3):106-112, 190-191.
[5]许素梅,孙福兵.高职生安全感与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1):90-91.
[6]王毅,李六林,周万明,等.年轻男男性行为者首次同性性行为现状及安全套使用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 2019, 46(2):310-313, 331.
[7]孙群露,涂玉山,钱兵,等.深圳市宝安区男男性行为者高危性行为和HIV感染现状[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8, 24(6):573-575,580.
[8]王毅,李六林,樊静,等.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需求层次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9, 35(4):320-324, 329.
[9]王毅,李六林,周万明,等. 15~24岁男男性行为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8, 32(12):1017-1024.
[11]曲薇轩,王涛,何竞贤.大学3年级护生安全感现状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护理研究, 2018, 32(21):3481-3484.
[12]梁秋霞,李纬,涂燊.硕士研究生安全感状况的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 2018, 32(1):59-63.
[13]张晓霞,黄丽.大学生安全感与恋爱关系满意度研究[J].健康研究, 2017, 37(1):71-73.
[14]汪海彬,方双虎,姚本先.芜湖市城市居民心理安全感的调查[J].卫生软科学, 2009, 23(4):455-457.
[15]王毅,李六林,张光贵,等.绵阳城区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现状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6, 23(4):399-401.
[16]王毅,李六林,周万明,等. 15~24岁年轻男男性行为者性伴相处坚持自我及影响因素[J].实用预防医学, 2019, 26(4):385-388.
王毅,李六林,樊静,赵西和,王晓丽,李俊,杨干金,李伟,贾修伟,刘晓琴,杜婵娟,谭琴,任延飞,廖平.四川省绵阳市男男性行为者安全感状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20,20(04):343-346+377.
基金: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项目(No.2016-2017510701PYDMSM001442-2018).
分享:
在国际艾滋病(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相关研究领域中,通常将年龄≥50岁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据2022年数据统计,中国新增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10.7万例,其中老年HIV感染者占比高达48.1%。四川省各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老年群体占比高达67.4%。
2025-04-24MSM是HIV感染的高风险群体,尤其是有多性伴的个体,感染风险显著增加[4]。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多关注MSM多性伴情况,关于多性伴并存MSM的研究较少,多性伴并存MSM是指调查对象在特定时间内与多名同性保持性关系[5],即同性性伴侣关系在时间上重叠[4]。
2025-03-27受自身性取向、社会因素及传统婚育观念影响,一定比例的MSM可能同时与男性和女性发生性行为。国内相关研究发现[2-4],普通MSM中双性性行为情况普遍,但MSM在同性及异性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均较低,因此,该人群可能成为HIV/STDs传播的重要桥梁。
2025-02-25截至2022年,全球现存活3900万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患者。同 时,随 着 艾 滋病 毒 抗逆 转 录病 毒 治疗(antiretroviraltherapy,ART)覆盖面增大、有效性提高,感染者寿命延长,需要全生命周期治疗和健康管理。
2025-01-22MSM 人群感染和传播 HIV 的概率较高, 我国MSM 感染 HIV 的比例格外高, 近年呈逐渐上升趋势。 我国 MSM 的 HIV 新发感染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MSM 人群是传播和感染 HIV 的高危人群。HIV 感染机体后, 主要侵犯 CD4+T 淋巴细胞, 多种机体免疫细胞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被激活, 在感染过程中调节病毒的复制及潜伏, 参与免疫应答过程。
2024-12-27近年来,宁夏MSM梅毒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2013-2022年宁夏累计报告梅毒患者33 072例,梅毒疫情依然严峻、不容乐观[2]。MSM是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之一。宁夏现有银川市和吴忠市2个MSM监测点,开展艾滋病、梅毒、丙型肝炎血清学及行为学监测。本研究拟对2019-2023年宁夏MSM监测数据中的梅毒感染情况进行分析。
2024-11-27男男性行为(men who sex with men,MSM)人群中存在大量的非保护性行为和多性伴行为,这导致了MSM人群HIV的高感染率,也成为HIV疫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重要桥梁。中国MSM人群HIV新发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根据MSM人群的高危行为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成都市的MSM人群具有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
2024-10-29MSM在HIV新发感染者中占比一直较高,这与其高危行为频发,尤其是无套肛交(无保护肛交,unprotected anal intercourse,UAI)导致的高传染性相关,大多数HIV新发感染发生在多性伴的高危MSM中。在美国、加拿大以及英国,MSM中无套肛交的发生率在13%~42%,LOU等研究显示,我国武汉、长沙等地37.06%的MSM发生无套肛交,45.42%的MSM有多个性伴。
2024-09-27MSM普遍存在多性伴及无保护高危性行为的问题,HIV暴露风险较高。PEP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服务,为存在暴露并有感染HIV风险的个体提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避免其感染HIV。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已经为发生高感染风险行为的人群提供PEP服务。有研究指出,我国部分地区超过60%的MSM对PEP有需求。
2024-09-26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到2030年实现95%的HIV感染者经诊断知晓自身感染状态,95%已诊断知晓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95%治疗者达到病毒抑制。尽早发现感染者,尽快开启抗病毒治疗,实现病毒有效抑制是全球终结艾滋病流行的重要策略,而发现感染者是这一策略的重要前提。
2024-08-27人气:16667
人气:16000
人气:15567
人气:15289
人气:1484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艾滋病性病
期刊人气:247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5662
国内刊号:11-4818/R
邮发代号:82-912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40
影响因子:1.212
影响因子:0.321
影响因子:3.24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