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一般疏离感量表、痛苦表露指数量表、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023年9-12月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感染科门诊随访的HIV阳性中青年MSM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社会疏离影响因素。结果 共180例HIV阳性中青年MSM纳入本研究,年龄为(32.03±6.89)岁,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95人(52.78%),工作状态为在职149人(82.78%)。该群体的社会疏离得分为(38.39±5.8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自我表露、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社会支持是其社会疏离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工作状态为无业/病休(t=2.944,P=0.004)、学生(t=2.731,P=0.007),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水平较高(t=8.962,P<0.001)是社会疏离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较高(t=-2.651,P=0.009),自我表露水平较高(t=-2.584,P=0.011),社会支持水平较高(t=-3.870,P<0.001)是社会疏离的保护因素。结论 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水平处于中等偏上,需重点关注该群体中文化程度低、无业/病休、学生、低自我表露、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水平高、社会支持水平低的亚群,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其社会疏离水平。
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报告HIV感染者中MSM的占比已达到25.6%[1],成为HIV感染的重点人群。受传统观念影响,HIV阳性MSM面临着HIV感染和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双重歧视和羞辱,导致他们往往拒绝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变得孤立和孤独[2]。该群体中青年一般在18~50岁,多处于工作和学习状态,承担着多重社会角色与家庭责任[3,4],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疾病引发的身心问题可导致其工作、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阻碍其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并可能逐步脱离社会群体[5]。社会疏离是指个体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感知到外界的消极对待,未能与外界进行良好地互动,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疏远,由此产生孤独和无助等负性情绪,表现出社交回避、拒绝等行为的现象[6],可直接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7]。目前,关于社会疏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癌症、脑卒中、肠造口等人群[8,9,10],而探究HIV阳性中青年MSM这一特殊群体社会疏离的相关报告较少。本研究通过探讨该群体的社会疏离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今后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23年9-12月南京市某三甲医院感染科门诊符合标准的HIV阳性MSM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50岁;2)既往已确诊为HIV阳性;3)自我报告HIV感染途径为男男性行为;4)能够进行流畅的言语表达;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认知功能受损或其他精神性疾病;2)合并有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损害。本研究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23-SL-kt029)。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调查表
依据研究目的及内容,由研究者参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工作状态、家庭居住地、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等)和疾病相关资料(确诊HIV感染时长、并发症情况等)。
1.2.2一般疏离感量表(General Alienation Scale,GAS)
中文版GAS由吴霜等[11]汉化修订,分为自我疏离感(3个条目)、他人疏离感(5个条目)、怀疑感(4个条目)、无意义感(3个条目)4个维度,共15个条目,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赋1~4分,总分15~60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疏离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6。
1.2.3痛苦表露指数量表(Distress Disclosure Index,DDI)
中文版DDI由李新民[12]汉化修订,共12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总分范围12~60分,评分越高,提示自我表露水平越高。12~29分为低水平,30~44分为中等水平,45~60分为高水平。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66。
1.2.4 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量表
量表由李现红等[13]编制。分为担心公开(6个条目)、公众歧视(6个条目)、家庭歧视(10个条目)、内在羞辱(10个条目)、医务人员歧视(2个条目)5个维度,34个条目。量表的应答项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计1到5分,总分为34~170分;分值越高,说明羞辱和歧视的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8。
1.2.5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
中文版PSSS由马弘等[14]汉化修订,分为家庭内支持(4个条目)、家庭外支持(8个条目)两个维度,共12个条目,从“极不同意”到“极同意”依次赋1~7分,总分12~84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8。
由2名经过统一培训的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收集,采用统一指导语对参与者说明研究目的、方法,向其承诺所有涉及个人信息的资料均做保密处理。在取得对方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同时向其讲解问卷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问卷当场填写、回收并检查,如有漏填选项请对方及时补全。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描述;不同特征的社会疏离得分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变量间相关性;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样本的社会疏离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93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180例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32.03±6.89)岁;汉族173人(96.11%),少数民族7人(3.89%);已婚39人(21.67%),未婚/离异/丧偶141人(78.33%);工作状态为在职149人(82.78%),无业/病休19人(10.56%),学生12人(6.67%)。见表1。
2.2 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自我表露、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该群体的社会疏离得分为(38.39±5.82)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家庭月收入、确证HIV感染时长、有无并发症的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自我表露得分为(33.01±8.57)分,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得分为(106.29±21.94)分,社会支持得分为(48.62±11.86)分。见表2。
表1不同特征的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得分比较(n=180)
2.3 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相关因素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疏离得分与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得分呈正相关(r=0.659,P<0.05),与自我表露得分呈负相关(r=-0.464,P<0.05);与社会支持得分呈负相关(r=-0.511,P<0.05)。
以社会疏离总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态、家庭月收入、HIV感染时长、有无并发症情况)及自我表露、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社会支持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高中或大专=2,本科及以上=3),工作状态(以在职为参照,无业/病休和学生设置哑变量)、自我表露、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社会支持总分是社会疏离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度的59.7%,其中工作状态为无业/病休(t=2.944,P=0.004)、学生(t=2.731,P=0.007),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水平较高(t=8.962,P<0.001)是社会疏离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较高(t=-2.651,P=0.009),自我表露水平较高(t=-2.584,P=0.011),社会支持水平较高(t=-3.870,P<0.001)是社会疏离的保护因素。见表3。
表2 HIV阳性中青年MSM各量表得分情况
表3 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相关因素分析(n=180)
3、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与谢芳晖等[15]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该群体正处于学习、工作、生活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交最为活跃的阶段,疾病的诊疗对其造成身心双重创伤,易产生较低的自我价值感,从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8,16]。另外,该群体因性向不同于多数人,常游离于异性恋者为主的社会文化边缘,且公众往往要求男性拥有独立和坚强的品质,相较女性,更少选择与他人倾诉和寻求帮助[17]。因此,他们更倾向独自面对疾病,应对过程中容易自我否定、怀疑,产生社会疏离。
本研究中较高文化程度的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水平较低。这可能与文化程度较高者,其有关健康素养水平较高[18],进而对疾病感知控制水平相对较高,采取更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缓解情绪困扰,保持正常社交;其次,文化程度较高者善于利用各类社交媒介,构建自身社交网络,获取情感和信息支持[19],更少体验社会疏离。因此,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该人群中文化程度较低者,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及时给予信息支持。
本研究发现,与在职者相比,无业/病休、学生的HIV阳性中青年MSM的社会疏离水平较高。由于病情加重、社会歧视和对就业政策不了解等因素[20],该群体中部分人出现被动或主动失业,造成其经济负担加重,社交参与度降低,逐步与社会脱节。因此,针对此类人群,医务人员可以根据其疾病恢复情况,增加与工作信息相关的健康宣教,帮助他们正确认识HIV感染者就业政策,推动其重返工作的决心[21]。另外,HIV阳性MSM学生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父母,由于疾病治疗,学生往往被迫披露自身性向与HIV感染状态,从而经历家庭内部矛盾与冲突,加之还面临学业、就业等压力,易产生负性情绪,社会交往意愿减低,影响其融入社会[22]。这提示医务人员应加强对HIV阳性MSM学生社会疏离状况的关注,为其与家庭成员提供心理调适技巧,共同应对疾病,同时鼓励其积极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表露水平较高的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水平较低。自我表露是指将与个人相关的经历、感受和想法与他人分享的过程,有助于缓解负性情绪,增进与他人的亲密关系[23,24],改善社会疏离情况。研究显示,该群体更愿意向关系稳定的同性伴侣表露,以寻求心理或情感支持,减轻孤独感[25]。而处于低水平自我表露者,因担心遭受预期污名、拒绝、抛弃,倾向刻意掩饰自身情况和负性情绪,呈现出乐观积极的状态。然而,他们可能内心深处愈加孤独,进一步加重社会疏离[26]。医务人员可为他们提供表露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有关自我表露的认知,采取合理、恰当的方式进行表露,缓解负性情绪,降低社会疏离水平。
本研究显示,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水平较高时,个体的社会疏离水平也相对较高。HIV阳性中青年MSM承受更多社会、家庭和自我发展期望,往往更担心疾病、性向的披露,使自身遭受来自公众和MSM社区的歧视。研究表明[27],在MSM社区中感受到HIV污名后,个体更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感,引起自卑感和社交回避,导致人际关系缺失,出现严重的社会疏离。医务人员可采用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轻该群体疾病相关歧视、羞辱感,降低其社会疏离感。其次,MSM社区艾防人员可积极开展HIV/AIDS相关知识宣传,改善公众对其传染的非理性恐惧,从而减轻他们因外部歧视而产生的污名内化[28]。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水平较高时,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水平较低,有力的社会支持使其感受到被理解、接纳。研究显示,同伴和家人是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29]。与拥有相似经历的同伴交流,个体更容易卸下心理负担,表露情绪困扰,同时彼此之间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社会联系[30],增强心理复原力,减轻社会疏离。因此,医务人员应在保护该群体隐私的前提下,为其提供可靠的支持平台,鼓励其加入相关的同伴互助群组、社会公益组织等[10],以获取更多的同伴支持。其次,家庭支持可以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他们更积极应对疾病[31],降低社会疏离。然而,由于艾滋病歧视严重,该群体披露HIV感染易使家庭成员遭遇连带污名,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其次,中青年MSM多面临由家庭带来的婚育压力,无论是公开性向,还是为缓解近端压力,选择与女同性恋者缔结的婚姻或隐瞒性向缔结婚姻,都易激化家庭矛盾,增加自身心理痛苦[32,33],从而阻碍他们获取家庭内支持。今后仍需学者进一步研究促进其合理、合法实现婚育的策略与措施,缓解家庭内部矛盾,发挥家庭支持在改善该群体社会疏离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次调查对象仅选自南京某三甲医院且样本量较少,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偏移。此外,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不能动态反映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水平。未来需要对该人群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纵向调查。
综上,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自我表露、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社会支持是影响其社会疏离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应定期评估该群体社会疏离情况,采取个性化干预措施以降低其社会疏离水平。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韩孟杰.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分析和防治展望[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 29(3):247-250. DOI:10.13419/j. cnki. aids.2023.03.01.
[2]李潇,韩晶,王克荣,等.新确诊感染HIV的中青年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1,22(7):538-543.
[6]张林,张园.关于弱势群体社会疏离问题的研究述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8(6):45-50.
[8]王硕,刘培培,吕利明.乳腺癌患者社会疏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 37(12):5-9.
[9]张孟羽,郭丽娜,郭园丽,等.脑卒中患者社会疏离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3, 50(11):2051-2055, 2061.
[10]端木艳丽,陈晓娟,齐琳娜,等.郑州市242例老年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社会疏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2, 49(16):3014-3018.
[11]吴霜,李彦章,赵小淋,等.一般疏离感量表在老年人中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 10(6):751-754.
[12]李新民.大学生成人依恋、自我表露与抑郁状态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13]李现红,何国平,王红红,等. HIV/AIDS相关羞辱和歧视量表的编制及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0, 45(6):496-499.
基金资助:南京市卫生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YKK19111);南京市第二医院人才托举工程资助项目(RCMS23014)~~;
文章来源:游心怡,顾嘉怡,文琪,等.HIV阳性中青年MSM社会疏离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30(07):704-709.
分享:
在国际艾滋病(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相关研究领域中,通常将年龄≥50岁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据2022年数据统计,中国新增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10.7万例,其中老年HIV感染者占比高达48.1%。四川省各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老年群体占比高达67.4%。
2025-04-24MSM是HIV感染的高风险群体,尤其是有多性伴的个体,感染风险显著增加[4]。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多关注MSM多性伴情况,关于多性伴并存MSM的研究较少,多性伴并存MSM是指调查对象在特定时间内与多名同性保持性关系[5],即同性性伴侣关系在时间上重叠[4]。
2025-03-27受自身性取向、社会因素及传统婚育观念影响,一定比例的MSM可能同时与男性和女性发生性行为。国内相关研究发现[2-4],普通MSM中双性性行为情况普遍,但MSM在同性及异性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均较低,因此,该人群可能成为HIV/STDs传播的重要桥梁。
2025-02-25截至2022年,全球现存活3900万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患者。同 时,随 着 艾 滋病 毒 抗逆 转 录病 毒 治疗(antiretroviraltherapy,ART)覆盖面增大、有效性提高,感染者寿命延长,需要全生命周期治疗和健康管理。
2025-01-22MSM 人群感染和传播 HIV 的概率较高, 我国MSM 感染 HIV 的比例格外高, 近年呈逐渐上升趋势。 我国 MSM 的 HIV 新发感染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MSM 人群是传播和感染 HIV 的高危人群。HIV 感染机体后, 主要侵犯 CD4+T 淋巴细胞, 多种机体免疫细胞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被激活, 在感染过程中调节病毒的复制及潜伏, 参与免疫应答过程。
2024-12-27近年来,宁夏MSM梅毒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2013-2022年宁夏累计报告梅毒患者33 072例,梅毒疫情依然严峻、不容乐观[2]。MSM是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之一。宁夏现有银川市和吴忠市2个MSM监测点,开展艾滋病、梅毒、丙型肝炎血清学及行为学监测。本研究拟对2019-2023年宁夏MSM监测数据中的梅毒感染情况进行分析。
2024-11-27男男性行为(men who sex with men,MSM)人群中存在大量的非保护性行为和多性伴行为,这导致了MSM人群HIV的高感染率,也成为HIV疫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重要桥梁。中国MSM人群HIV新发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根据MSM人群的高危行为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成都市的MSM人群具有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
2024-10-29MSM在HIV新发感染者中占比一直较高,这与其高危行为频发,尤其是无套肛交(无保护肛交,unprotected anal intercourse,UAI)导致的高传染性相关,大多数HIV新发感染发生在多性伴的高危MSM中。在美国、加拿大以及英国,MSM中无套肛交的发生率在13%~42%,LOU等研究显示,我国武汉、长沙等地37.06%的MSM发生无套肛交,45.42%的MSM有多个性伴。
2024-09-27MSM普遍存在多性伴及无保护高危性行为的问题,HIV暴露风险较高。PEP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服务,为存在暴露并有感染HIV风险的个体提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避免其感染HIV。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已经为发生高感染风险行为的人群提供PEP服务。有研究指出,我国部分地区超过60%的MSM对PEP有需求。
2024-09-26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到2030年实现95%的HIV感染者经诊断知晓自身感染状态,95%已诊断知晓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95%治疗者达到病毒抑制。尽早发现感染者,尽快开启抗病毒治疗,实现病毒有效抑制是全球终结艾滋病流行的重要策略,而发现感染者是这一策略的重要前提。
2024-08-27人气:16670
人气:16001
人气:15567
人气:15291
人气:1484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艾滋病性病
期刊人气:247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5662
国内刊号:11-4818/R
邮发代号:82-912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40
影响因子:1.212
影响因子:0.321
影响因子:3.24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