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1],其典型症状是鼻痒、打喷嚏、鼻塞和流涕,眼红、眼痒等眼部症状也较常见。病人常因鼻部、眼部症状影响工作、学习及睡眠质量,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AR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影响了全球10%~40%的人口[2]。尽管AR的治疗方法不断更新,免疫治疗的使用也有所增加,但患病率仍然居高不下。
29
0
变应性鼻炎(AR)是由机体接触到致敏原后,体内Ig E迅速升高所介导的,属鼻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免疫活性细胞、炎性介质、促炎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等皆参与在整个变态反应过程中。通常以阵发性喷嚏、鼻痒、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可伴咽干咽痒、流泪、张嘴呼吸等。
69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为变应性鼻炎。AR是患者机体与变应原接触以后,由体内IgE介导鼻黏膜发生的非感染性疾病[1,2],主要症状表现包括反复发作性鼻痒、鼻塞、流清涕以及连续喷嚏等。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生存环境的变化,AR患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3,4,5]。
40
过敏性鼻炎主要是因花粉、柳絮以及螨虫等因素造成的吸入性过敏,主要临床症状为鼻痒、鼻塞、流涕及喷嚏等;过敏性鼻炎临床上较常见,发病率较高。在病情发展中,过敏性鼻炎可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及支气管哮喘等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8
儿童是AR的高发人群,且发病率持续升高,症状常迁延不愈,可能引发鼻窦炎、结膜炎、分泌性中耳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2-4]。目前临床治疗AR以药物为主,如口服抗组胺药与鼻喷糖皮质激素,但长期使用不良反应较多,易产生耐药性,且复发率高[5-6]。
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多发于儿童时期,其发病受环境、体质、遗传及内分泌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主要表现为喷嚏、鼻痒、鼻塞、流清涕等,可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
35
腺样体位于鼻咽部,其异常增大会影响儿童的呼吸、听力和说话能力。腺样体肥大儿童因为鼻腔通道变窄,过敏原更容易停留在鼻腔内,因此更容易诱发过敏性鼻炎。糠酸莫米松已被广泛应用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但治疗后的复发问题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复发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和治疗成本,还可能导致长期的药物使用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过敏性鼻炎属于常见的鼻腔黏膜变应性疾病,如治疗不及时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发病时由于患者缺乏关注和重视,常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反复发作。目前只能借助药物、减少与变应原接触、免疫疗法等控制病情,而治疗中应用延伸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巩固临床效果[1]。
32
小儿过敏性鼻炎也称小儿变应性鼻炎,是指患儿接触尘螨、花粉等变应原后,鼻黏膜出现的非感染性炎性疾病。该病是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也是儿童主要的呼吸道炎性疾病。过敏性鼻炎的反复发作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因病情反复导致治疗时间过长,会让患儿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因此要做好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治疗过程的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1-4]。
34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常同时发病,二者在病因学、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等方面相似,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2010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正式提出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CARAS)这一新的医学诊断术语,患者表现为反复鼻痒、鼻塞、喷嚏、流涕、咳嗽、气紧、喘息、胸闷,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因接触变应原后,在IgE介导作用下于鼻黏膜位置发生感染性改变的变应性鼻炎,发病具有季节性,虽不危及生命,但近年来随着患病率逐年上升,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该疾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案,但避免接触变应原是减少过敏性鼻炎患病的有效预防措施,而花粉是导致过敏性鼻炎发生的常见过敏原。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鼻黏膜接触吸入性变应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介导的以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EOS)为主的鼻黏膜炎症,表现为阵发性喷嚏、鼻痒、鼻塞、部分伴有嗅觉功能障碍等[1]。据报道,我国成人AR发病率高达17.6%[2]。
31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由特异性致敏原引起的鼻黏膜炎性疾病,以鼻塞、流涕、发作性喷嚏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变应性鼻炎病人具有过敏性家族史和遗传倾向。全球范围内,约30%的成年人受变应性鼻炎影响,对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7
全球AR患病率为10%~20%,我国AR患病率为9.6%~23.9%[2-3]。当前临床治疗AR主要采用抗组胺类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该类药物虽能在短期内达到改善鼻部症状的作用,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较多不良反应[4-5]。针灸治疗中重度AR的安全性较高,且有效持续时间较长[6-7]。
慢性鼻炎是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指的是鼻腔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随着气候环境的恶化,鼻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慢性鼻炎的患病率高达40%[2]。在治疗慢性鼻炎上,中西医疗法各有侧重。西医药主要包括药物局部外用、内服药物以及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效果较明显,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且易复发。
36
影响因子:1.472
影响因子:1.000
影响因子:0.343
影响因子:0.648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0.333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