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介绍了白血病患儿化疗期的营养现状、营养不良对化疗效果和临床结局的影响,并对现有的营养干预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白血病患儿化疗阶段的营养管理提供参考。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药物细胞毒性作用常使患儿能量需求及机体代谢发生重大改变[2],加之肿瘤细胞对营养的竞争以及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高需求,使得白血病患儿成为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营养不良指能量、蛋白质和(或)营养素缺乏、过剩或失衡导致人体形态、机体功能和临床结局受到不良影响的一种状态,常表现为营养不足、超重或肥胖[3]。调查数据显示,至少有16%的白血病患儿在化疗期间存在营养不良[4]。营养不良会导致患儿机体耐受降低、不良反应加重,严重影响其预后及生存质量。现对白血病患儿化疗期营养现状、营养不良的影响及营养干预策略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白血病患儿营养状况的关注,为规范落实患儿化疗期的营养管理提供参考。
1、白血病患儿化疗期营养现状
化疗作为白血病患儿全身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常采用长春新碱、柔红霉素、门冬酰胺酶、泼尼松、甲氨蝶呤等药物作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会导致上皮细胞破坏以及黏膜屏障损伤,约40%的白血病患儿在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炎,引起口腔疼痛、进食困难甚至拒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治疗期间营养不良风险[5]。门冬酰胺酶是化疗的重要药物。已有研究显示,门冬酰胺酶用药期间患儿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2.5%~8.0%,为避免并发症发生,白血病患儿需采用低脂低蛋白饮食,导致其肌肉量平均下降1.3 kg[6]。与化疗相关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也会导致患儿能量和营养物质摄入不足。Antillon等[7]在诊断时、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对白血病患儿进行营养评估发现,分别有53.1%、47.8%、24.0%的患儿存在中度至重度的营养不良,需要进行营养干预。林嘉乐[8]对白血病患儿评估发现,在化疗诱导缓解期及巩固期,患儿营养不足发生率>40%,明显高于化疗维持阶段。Higashiyama等[9,10,11]研究发现,患儿化疗诱导缓解期三大宏量营养素及能量摄入明显减少,患儿平均体重由20.65 kg下降至19.68 kg,血清白蛋白不断下降,52.3%的患儿存在肌肉量不足,营养不足比例由20.3%上升至36.6%。此外,类固醇治疗引起患儿脂代谢紊乱,饮食摄入增加,活动消耗减少,导致患儿脂肪不断累积,随着化疗疗程的增加,白血病患儿体脂含量由22%上升至28%[12]。Larouche等[13]研究发现,在化疗12个月时,有43%的患儿出现肥胖,有25%的患儿出现超重。整个化疗期超重或肥胖的患儿比例由初诊时的25.5%上升至化疗结束后的50.0%[14]。由此可见,白血病患儿化疗期营养问题突出,常存在营养不足、超重或肥胖,并伴血清白蛋白降低、肌肉量减少等,急需对其进行科学规范的营养管理。
2、白血病患儿营养不良的影响
2.1对化疗效果的影响
营养不良会导致患儿对化疗的耐受程度降低。Kelly Kara等[15]研究表明,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低于推荐量的白血病患儿在化疗过程中由于不良反应更重而频繁出现化疗剂量下调,对整体治疗规划造成影响。同时,营养摄入不足会造成化疗相关的副反应增加,化疗敏感性降低。一项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显示,抗氧化食物摄入不足的患儿发生口腔炎及感染的比例为摄入充足患儿的1~3倍[16]。此外,抗氧化食物的摄入也是白血病患儿体内抗氧化应激的重要来源,长期摄入不足会加重患儿的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引起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化疗敏感性降低,甚至产生耐药[17]。由此可见,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一旦发生营养不良,不仅会影响治疗进程,还会导致严重并发症,临床医护人员应在提升疗效的同时确保患儿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2.2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白血病患儿在诱导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体内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已被证实是早期治疗反应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18]。Sun等[19]研究后指出,超重或消瘦的患儿在诱导治疗期测得早期体内MRD阴性率(<0.01%)低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正常的患儿,尤其是超重白血病患儿的MRD阴性率更低。Gelelete等[20]研究后指出,超重或肥胖是白血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患儿在化疗过程中BMI下降>5%及消瘦患儿发生感染的概率更高,且频繁感染是白血病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21]。此外,一项随访时间为5年的研究显示,超重或肥胖患儿的5年总生存率远低于健康体重患儿生存率[22]。Orgel等[23]通过对4 690例白血病患儿进行Meta分析发现,超重或肥胖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死亡率以及5年内复发率分别为正常BMI患儿的1.31倍和1.71倍。这可能与骨髓中脂肪细胞滋养异常白细胞,促进其生长并降低异常白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也有研究指出,白血病患儿治疗6个月时,仍存在重度营养不足者的死亡风险为营养正常者的2.4倍[7]。由此可见,营养不良不仅会严重影响白血病患儿的治疗效果,还会导致其发生感染,导致病情复发,进一步影响其生存时间。应在患儿化疗过程中选用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工具对其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及时发现患儿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3、白血病患儿的营养干预策略
3.1营养教育实施策略
营养教育是通过指导、教育等方法使个体或群体掌握营养知识、树立正确营养观念、摒弃不良饮食行为的一系列活动,是进行营养不良干预的首要选择[24]。Hill等[25]对白血病维持化疗阶段的患儿家庭进行3次个体化营养教育,由营养师、患儿及家庭共同制定营养计划与儿童生长发育目标,根据计划对患儿不良生活方式进行纠正,干预后每月对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随访和数据收集,持续12个月,结果显示,将饮食与运动相结合的营养宣教方式能有效控制患儿在维持化疗期的体重增长,有益于患儿维持正常的BMI。Li等[26]对接受类固醇诱导化疗的患儿提供每月1次、持续12个月的一对一营养咨询并制定膳食计划,定时进行人体成分分析、氧化应激物摄入测定,监督计划实施效果,干预后,患儿更倾向于采取健康的饮食习惯,在避免高热量食物的同时增加微量元素摄入。该营养咨询模式可用于白血病患儿肥胖的预防与管理,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针对白血病患儿的营养教育方案,在临床工作中多为普适性的健康指导,可能导致我国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发生肥胖的可能性增加。未来可采取个性化、阶段化、有目标的营养教育干预,并在干预后进行定期随访,以保证干预效果。
3.2胃肠道症状改善策略
由于化疗导致肠道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胃肠液p H值改变以及消化道内皮细胞损伤,患儿常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影响患儿营养状况。Reyna‐Figueroa等[27]连续7 d为30例化疗患儿提供鼠李糖乳杆菌,结果发现,化疗患儿的恶心、呕吐、便秘等胃肠道不良症状得以改善。孟艳等[28]研究后发现,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不仅可以减轻肠黏膜炎症反应,还可以提高化疗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自然杀伤细胞水平。这可能是由于益生菌是一种定植于肠道的有益微生物,对肠道微生态平衡以及免疫功能的调节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长期额外补充益生菌会导致患儿自身肠道菌群紊乱,因此,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额外补充益生菌制剂的时长需进一步探究。
3.3营养素补充策略
3.3.1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对生长和免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白血病患儿在化疗过程中总伴随着微量元素的降低[29]。Consolo等[30]将38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持续60 d口服锌补充剂[2 mg/(kg·d)],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血浆锌浓度并未显著增加,但其食欲得到改善,体重增加,感染次数减少。Dos Santos Vieira等[31]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探究硒补充剂对白血病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补充硒元素30 d后,患儿肾肝功能得以改善,化疗相关的癌因性疲乏、恶心、呕吐得到缓解;硒元素补充1年后,患儿身体功能明显增强。但应注意,过量补充微量元素会加重患儿代谢负担、降低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可参考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协会(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ESPEN)推荐标准每日为患儿摄入安全剂量的微量元素,避免摄入过量[32],并密切观察是否因此出现不良反应。
3.3.2维生素
维生素D具有维持骨骼健康、调节免疫等作用,但由于激素的长期使用,白血病患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导致其骨质疏松甚至骨骼坏死。一项临床实践指南指出,低水平维生素D的儿童应常规补充维生素D以及钙剂,定期监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并使其水平持续≥20 ng/m L[33]。保证钙及维生素D的每日摄入量是降低白血病患儿发生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之一,应积极做好相关知识宣教,提高家属及患儿对骨骼健康的关注,降低治疗过程中的骨骼损害[34]。
3.3.3药理营养素
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和ESPEN均指出,谷氨酰胺可以改善血液系统肿瘤病人的营养状态,降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35]。Han等[36]采用谷氨酰胺补充剂[0.4 g/(kg·d)]对24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结果显示,谷氨酰胺补充剂能提高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改善患儿营养状态。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不仅能为机体提供能量,还可以调节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El Amrousy等[37]对32例化疗的ALL患儿补充ω‐3,经过12周的干预,患儿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升高,体重有所改善。这可能是由于MAPK作为细胞代谢和能量稳定的中枢调节器,可以促进癌细胞凋亡,抑制急性期蛋白反应所致。Abu Zaid等[38,39]研究显示,口服鱼油(主要成分为ω‐3)不仅可改善患儿食欲、增加其肌肉量,还可以改善代谢,减少其治疗过程中高脂血症的发生。可见,增加药理营养素的摄入不仅可以降低白血病患儿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还可以改善其营养状态。然而,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协会在肿瘤病人营养支持指南中明确提出,不推荐为化疗病人常规补充药理营养素[3]。未来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对白血病患儿开始摄入药理营养素的最佳时间点以及持续摄入时间进行进一步探究。
3.4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策略
口服营养补充(oral nutrition supplement,ONS)是除正常饮食外,经口摄入能够为机体提供多种宏量及微量元素的特殊医学用途营养配方制剂,是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一个重要分支,适用于吞咽及胃肠功能无障碍的病人,ESPEN指出,当营养教育方案无法满足机体60%的目标能量需求3~5 d时,可启动ONS支持[40]。Fei等[41]连续7 d为门冬酰胺酶诱导化疗的患儿提供由水解乳清蛋白、中链甘油三酯(MCT)组成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结果发现,该配方食品可以减缓患儿体重及白蛋白水平下降速度。但由于其干预时间较短,对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还需进一步验证。闫艳等[42]根据患儿病情、年龄、营养状况等连续3个月为其配置个体化的混合营养液(维生素、蛋白质、脂肪、葡萄糖以及电解质等),结果显示,混合营养液能有效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增加体内蛋白含量;此外,该混合营养液还可以改善中性粒细胞缺乏,可见,混合营养液有利于提高患儿免疫力,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未来可考虑根据患儿身体状况个体化定制ONS方案,在补充三大营养物质的同时添加机体所需的有机物质。此外,ONS改善营养状态的效果与患儿依从性和耐受程度有关,因此,改善口感和恰当的营养教育也不可忽视。
除ONS外,肠内营养还包括经管饲(鼻饲、造瘘)为机体提供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他营养素。管饲营养适用于不能经口摄入充足营养,无胃肠功能的白血病患儿,管饲营养可通过改变营养液浓度、温度、输注速度等,减轻患儿胃肠道不耐受。当患儿存在肠内营养禁忌证或肠内营养提供的营养物质无法满足机体需求时,可选择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24]。目前,国内外对白血病患儿的营养干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教育以及经胃肠道给予营养支持方面,关于肠外营养干预的研究较少,一般出现严重的胃肠道黏膜损伤或胰腺炎时才会采取短期的肠外营养支持。
4、小结
营养不良是白血病患儿面临的重大挑战,了解白血病患儿化疗期营养现状、营养不良的影响及营养干预策略对其营养不良的预防和控制,促进良性结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医务人员结合白血病患儿营养不良现状,关注患儿不同治疗阶段的营养状况,参照肿瘤营养不良治疗“五阶梯”原则,给予患儿合理的个体化营养支持。目前,关于白血病患儿化疗期的营养管理仍缺乏高质量文献支持以及较为全面的实践方案,未来可探索科学、全面的营养管理方案以改善白血病患儿疾病预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3]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17.55(11):801-829.
[4]黄,李静,何志旭,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诱导缓解期的营养不良状况调查[J].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1):1096-1099.
[6]张晓艳,陆箴琦,沈树红,等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患儿化疗期间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11):1327-1330.
[10]张晓艳,何梦雪,张冰花不同营养评价指标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诱导缓解期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25)1933-1938.
基金资助:2023年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编号:23ZDYF2075;2019年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普及应用)项目,编号:19PJ121;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科研项目,编号:2021ZX08;
文章来源:毛琴,毛孝容,李鑫等.白血病患儿化疗期营养不良及营养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3,37(14):2593-2597.
分享:
近年来,随着大环境日益变坏,急性白血病患儿日益增多,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要[1-2]。睾丸是白血病髓外浸润的重要器官,当白血病癌细胞浸润睾丸间质,破坏曲细精管时称白血病性睾丸肿瘤,俗称睾丸白血病。虽然睾丸白血病发病率较低,但一旦出现,患儿的平均生存时间仅有短短21个月。
2025-04-18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我国成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分型,有较高的特异性,多见于老年群体[1]。老年患者多存在基础疾病以及器官、组织功能退化,因此对化学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加之,老年AML患者存在较大可能的不良细胞遗传异常,使得治疗十分棘手,整体预后较差。去甲基化药物是老年AML过去常用的治疗手段[2]。
2025-04-1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 75%-80%。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以危险度分层为依据的个体化治疗,儿童ALL 的 5 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已达到 85%。融合基因是常见的遗传学异常,为白血病的诊治、疗效评估及预后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2025-03-26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病,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80%[1]。三分之一的AML患者在标准化疗后没有达到完全缓解,即使达到完全缓解,依然有约70%的AML患者在5年内复发[2-3]。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以提高化疗疗效。
2025-03-26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monocyticleukemia,CMML)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属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类别,具有外周血单核细胞持续增多(>1×109/L),高风险(约15%-30%)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特征,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大约为1-3年[2]。
2025-02-12急性白血病( AL) 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疾病,病情凶险,且易复发,病死率较高。AL 不同于实体肿瘤,血液肿瘤会随着血液流动而遍及全身,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AL 患者临床可表现为出血、贫血、发热等症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 是 AL 主要发病类型,后者的发病率较高。
2025-02-10氟马替尼是我们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对BCR-ABL激酶有更强的抑制活性[3]。Ⅲ期临床研究证实,氟马替尼一线治疗CML的疗效优于伊马替尼,缓解更快、更深,且安全性更优[4]。但是,老年人群二线治疗使用氟马替尼的报道较少。
2025-01-1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恶性克隆性增生疾病,主要与染色体交互异位,产生BCR-ABL基因有关,这是因为该基因会调控细胞周期,从而造成细胞恶性增生、凋亡,从而诱发疾病,该病在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下的人群中发生率较高。该病不同分期的症状有所不同,慢性期主要为贫血、食欲降低、左上腹痛、早饱感等症状,不及时医治将会诱发感染。
2025-01-1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疾病,它是由于B系或T系细胞在骨髓内发生异常增生所导致的。这种疾病的特征在于骨髓中会出现大量未成熟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无法正常发育成熟,从而导致骨髓功能受损,影响正常的血细胞生成。
2025-01-08发病对患儿消化、呼吸及泌尿系统等均可造成损伤,并引起电解质、酸碱紊乱,甚者可引发凝血功能障碍或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1];且患儿发病后生存周期会严重缩短甚至死亡,故临床应积极进行有效干预和治疗,以延缓患儿病情进展,延长生存周期[2]。
2024-12-09人气:16671
人气:15570
人气:14844
人气:14019
人气:1282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期刊人气:465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出版地方:天津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8179
国内刊号:12-1099/R
邮发代号:6-18
创刊时间:196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