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效果的Meta分析

  2025-01-17    5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策略的改进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收集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关注的结局指标为病死率、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22日。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审查;应用RevMan 5.4软件完成Meta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47项RCTs,合计5 58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病死率[RR=0.48, 95%CI(0.43, 0.54), P<0.001]、PT[MD=-2.99, 95%CI(-3.47,-2.52), P<0.001]和APTT[MD=-4.77, 95%CI(-6.94,-2.60), P<0.0001]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按是否进行早期液体复苏进行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病死率[RR=0.60, 95%CI(0.50,0.72), P<0.001]、PT[MD=-2.69, 95%CI(-3.55,-1.83), P<0.001]和APTT[MD=-0.88, 95%CI(-1.50,-0.25), P=0.006]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可以有效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降低病死率。

  • 关键词:
  • Meta分析
  • 不良事件
  • 凝血功能障碍
  • 创伤失血性休克
  • 限制性液体复苏
  • 加入收藏

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创伤已逐渐成为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报道,失血性休克作为创伤患者最常见的致死原因,通常表现出损伤严重、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并显示出高漏诊率和高致命风险。液体复苏已成为创伤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治疗的首要措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传统的积极液体复苏方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低温、酸中毒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的致命因素,并因此增加出血率和病死率[1]。近年来,限制性液体复苏已成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的热点,与传统的积极液体复苏不同,限制性液体复苏提倡用少量平衡的盐溶液恢复重要器官和组织的灌注,但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方式及其效果的结论尚不一致。目前国内外的系统评价都主要针对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讨论[2-4]。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因此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被认为是液体复苏最重要的目的之一[5]。为了支持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策略的改进,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并更新最新文献,希望能够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策略的改进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①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②年龄大于18岁。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LFR);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策略(regular fluid resuscitation,RFR)。

1.1.4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包括病死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

1.2 排除标准

无主要结局指标、研究对象为颅脑创伤患者。

1.3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2月22日。英文检索词为“Limited fluid resuscitation”“Restrictedfluidresuscitation”“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Delayed resuscitation”“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中文检索词为“限制性液体复苏”“低压复苏”“延迟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均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

1.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2名研究人员各自根据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工作,针对存在争议的文献则需要与第3位专家共同讨论是否纳入。提取资料包括:文章的第一作者及发布年份等内容。在确定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后,需进行详尽信息提取,并依据Cochrane评价手册规定评估要求实施评价程序。

1.5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采用Cochrane评价手册5.1.0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每一篇纳入文献进行单独的质量评估,涵盖以下项目:随机序列产生、分配隐藏、试验受试者和研究者盲法操作情况、研究结局的盲法评价以及数据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结果和其他偏倚。每个条目分为“高偏倚”“低偏倚”和“不清楚”。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各研究结果间无明显统计学异质性(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效应量,各研究结果异质性较大(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作为效应指标,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指标,并计算95%可信区间(95%CI),用森林图描述分析结果。


2、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共检索出相关文献4 466篇,剔除重复文献1 504篇,动物实验1173篇,通过查看标题和摘要剔除1 448篇,阅读全文后有294篇不符合标准的文献被排除。最终,47篇文献被纳入,总共有5 589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 785例,对照组2 804例。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纳入研究基本信息见表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所有研究均为合理产生分配序列,结局数据均完整,均不清楚是否存在其他偏倚来源。偏倚风险总图见图2。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病死率。

44篇研究[6,8-50]报道了病死率。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小(P=0.43,I2=2),LFR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RFR组[RR=0.48,95%CI(0.43,0.54),P<0.000 01]。见图3。

表1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图2 偏移风险总图

为了研究早期液体复苏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将进行早期液体复苏的试验进行了亚组分析。9篇研究[6,16-17,19,31,33,48-50]报道了病死率。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小(P=0.07,I2=45),早期LFR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RFR组[RR=0.60,95%CI(0.50,0.72),P<0.001]。见图4。

2.3.2 PT。

有44篇研究[6-47,51-52]对PT进行了监测,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P<0.001,I2=97%)。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LFR组的PT明显短于RFR组[MD=-2.99,95%CI(-3.47,-2.52),P<0.001]。见图5。

将早期液体复苏的试验进行亚组分析,共8项研究[6,16-17,19,31,33,51-52]监测了患者的PT,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P<0.001,I2=90%),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LFR组较RFR组的PT更短[MD=-2.69,95%CI(-3.55,-1.83),P<0.000 01]。见图6。

2.3.3 APTT。

25项研究[7,9-14,19-20,23-24,28-29,31,34,37-38,44-47,51-52]监测了复苏后的APTT,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P<0.001,I2=96%),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LFR组较RFR组APTT更短[MD=-4.77,95%CI(-6.94,-2.60),P<0.001]。见图7。

图3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对患者病死率的Meta分析森林图

将进行早期液体复苏的试验进行亚组分析,共4项研究[19,31,51-52]监测了复苏后患者的APTT值,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P<0.00001,I2=89%),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LFR组较RFR组APTT更短[MD=-0.88,95%CI(-1.50,-0.25),P=0.006]。见图8。

2.4 敏感性分析

用逐一剔除单个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结果均未发生显著改变,提示结果较稳定、可靠。


3、讨论


本文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除了考虑病死率之外,还专注于分析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病死率方面,与RFR对比,LFR可降低患者病死率,这一发现与之前Meta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2-4]。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严重凝血功能障碍[5],本研究选用PT和APTT作为凝血功能的结局指标,研究结果显示,LFR可缩短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PT和APTT,提示LFR具有更有效的改善凝血功能的效果,其原因可能为RFR在恢复循环量和维持创伤患者组织灌注的过程中排出了更多的可塑性凝块,稀释了凝血因子,产生了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和死亡增加[53]。

创伤失血性休克可以发生在接诊前,也可以发生在医疗救治的过程中,可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阶段[54]。本研究采用亚组分析深入探讨液体复苏对不同阶段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院前和早期进行LFR与RFR相比也可以缩短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PT和APTT值,降低病死率,与术前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结果一致。

目前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时的最佳血压水平仍有争议。欧洲创伤指南(2019版)[55]建议出血患者宜将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50~60 mmHg,然而后续也有研究显示对创伤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来说,MAP为65~70 mmHg时是较为理想的目标,在改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流动力学的同时,还可降低抢救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且不会降低治疗效果[56]。鉴于目前对于复苏时的液体量也没有一致的观点,我们将所有纳入研究的复苏液体量进行提取,结果显示RFR组的复苏液体量均明显大于LFR组,除2项研究[16,33]外,其余纳入的研究LFR组复苏液体量均小于2 L;除一项最新研究[51]RFR组选用259.4 mL液体之外,其余RFR组复苏液体量均大于1.8 L,但对于具体的输注量也未形成一致观点。大量液体可能会降低血液黏度,稀释凝血因子。常规液体复苏中过多的血液稀释也可能增加出血,从而显著削弱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防御反应能力,这可能是在主动失血性休克期间RFR比LFR病死率更高的原因之一[57]。虽然目前对复苏的理想目标血压水平和液体量暂未明确,但可以统一的意见是在控制出血之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目的是寻找血压和出血之间的平衡来减少出血量和输注量,提高治愈率[7],因此建议为每个患者根据益处和危险进行权衡后选择复苏期间合适的液体量。

图4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病死率的Meta分析森林图

图5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PT的Meta分析森林图

图6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PT的Meta分析森林图

图7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APTT的Meta分析森林图

图8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APTT的Meta分析森林图

本研究的局限性为:纳入的文献很多都未提及盲法和分配隐藏方案;没有对不同部位的创伤性失血休克类型进行对比;虽然进行了亚组分析,但未考虑不同患者亚群(不同年龄、性别和伤情严重程度)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各个结局指标均存在异质性,考虑是在大多数文章中样本量相对较小的原因,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一个大型的多中心随机试验来证实这些发现。

综上所述,不论是否有条件在院前和早期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术前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而非常规液体复苏,都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3]刘峰,丁威威,涂加园,等.允许性低压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效果的系统评价[J].东南国防医药, 2020, 22(3):295-299.

[4]冯筑生,范颖楠,尹文.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Meta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 2014, 16(5):403-406.

[10]陈锋,王莉,王二义,等.严重多发伤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J].世界复合医学, 2019, 5(10):76-80.

[11]陈睦虎,钟武,胡迎春,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J].四川医学, 2013, 34(10):1512-1514.

[12]陈原兵,李斌,周爱国,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1):135-137.

[13]崔传义,汪琦,袁龙.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方法用于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 2021, 18(7):14-17.

[14]邓复民.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中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 19(3):141-143.

[15]葛建雄.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 2018, 39(1):110-111.

[16]黄挺,章银灿.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在活动性出血性休克患者的前期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11):98-101.

[17]黄祖春,陆生军,陈兴,等.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26):53-54.

[18]兰鹏远.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充分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比较[J].现代养生, 2019(3):126-127.

[19]黎文豪,林烘峰,邓学标.创伤失血性休克出血有效控制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9):1517-1518.

[20]李娟,阳凯.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不同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J].健康必读, 2018(32):196.

[21]李荣岭,戴守勇,顾东明.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应用中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3):257-259.

[22]李少波.不同液体复苏方法用于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9, 30(10):1242-1243.

[23]李涛.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4(4):3-6.

[24]李晓歌.不同液体复苏方案治疗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对比分析[J].内科, 2022, 17(1):44-47.

[25]莫世军.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4(34):7613-7614.

[26]潘浩泉,孙毅,罗银秋.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52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3, 18(6):467-468.

[27]庞建仿.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35):157-158.

[28]隋金玲.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影响[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09.

[29]孙颖,崔晓,刘永利,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 23(9):41-44.

[30]田二荣.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失血休克急救中的应用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66):152.

[31]汪新良,谢钢,郑伟华,等.限制与积极液体复苏法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比较[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12):878-880.

[32]王波.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5(17):74-75.

[33]王凤永.限制性液体复苏早期治疗活动性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6, 25(3):415-417.

[34]王浩,张胜利.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 21(4):293-294.

[35]韦全高.限制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66):99-100.

[36]吴燕.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 2014(12):2702-2703.

[37]徐献志.两种液体复苏用于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的效果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13):3060-3061.

[38]鄢由秦,王丹琼,江飞保.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 2020, 25(5):888-889.

[39]杨敏,周艳林.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9):79-80.

[40]姚建辉,路江鸿.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在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5, 7(6):119-121.

[41]尤建权,于情,戴佳文,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0):1301-1303.

[42]于天瑜. 102例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3,34(21):4252.

[43]张富涛,郑鸿,代春艳.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中的临床效果[J].青岛医药卫生, 2019, 51(4):286-288.

[44]张燕峰.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模式的初步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19):48-49.


基金资助: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编号:2021YFC3002204);应急总医院医学发展科研基金(编号:K202002);


文章来源:乔琳,陈威,刘水,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5,20(01):1-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名称: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人气:158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温州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7147

国内刊号:33-1253/R

邮发代号:32-122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