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且接受常规急救模式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收治且实施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抢救成功率、急救时间、预后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88.89%(χ2=4.063,P=0.044);研究组入院时间、会诊医生到位时间等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 d后,两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效率,并提升抢救成功率,能改善预后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多发伤是指在单一致伤因素打击下,出现多个解剖部位或器官的损伤,多因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等导致,虽然严重多发伤仅占全部创伤的3%~5%,但因其损伤累及机体多部位,伤后各类休克高发,使其救治难度大、死亡风险高[1-2]。而常规传统急救模式救治效率低,专科医师缺乏整体急救理念,救治效果不理想。因此临床需采用高效救治模式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效率,使患者入院后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避免错失黄金治疗时间,以提升患者生存率并改善预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加强以创伤急救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而有研究指出创伤一体化救治方案可整合医院各科室的资源,缩短各环节等待时间,继而提高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效率,提升救治效果[3]。鉴于目前创伤一体化救治方案在严重创伤需急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分析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对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及实施的救治模式将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8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且接受常规急救模式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收治且实施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3.69±10.62)岁;男55例,女35例;损伤原因:挤压伤11例,车祸伤53例,高处坠落伤26例;损伤部位2~6处,平均损伤部位(5.40±0.42)处。研究组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4.65±10.29)岁;男50例,女40例;损伤原因:挤压伤9例,车祸伤51例,高处坠落伤30例;损伤部位2~6处,平均损伤部位(5.49±0.40)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选取标准纳入标准:入院时确诊为多发伤[4];>18岁;损伤严重度评分≥16分;急救后行急诊手术;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合并糖尿病等严重基础疾病;单发伤;合并脑梗死。
1.3方法对照组接受传统常规急救模式:急救中心接到电话后,立即调派救护车前往现场,给予常规处理措施后送入院,入院后首诊为急诊外科医师,根据患者病情依次请相关会诊科室会诊,完善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分专业收治相关科室。
研究组接受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流程,①建立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小组:由急诊科、介入科、普外科、骨科、心胸外科及手术室医生组成院外抢救、院内抢救和重症救治一体化体系创伤小组,所有成员需要有外科手术基础,并接受创伤重症患者管理的强化培训。②创伤中心的建立:设置专门的创伤ICU,搭建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信息平台,制订及优化创伤急救流程,包括入院、输血、紧急手术等流程,配备急诊影像中心、检验中心、输血中心、内镜中心、急诊手术室等功能区。③创伤救治一体化实施过程:接受过创伤救治培训的院前急救人员接到120指令到达现场后评估患者病情,并通过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信息平台将信息共享给院内小组成员指导急救,并在转运途中与院内沟通患者病情。入院后小组成员会诊评估患者病情,按“CRASHP-LAN”顺序查体并进行必要检查以决定是否输血、手术,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呼吸机支持、闭式引流、立即液体复苏、必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稳定血流动力学等针对性治疗。在保证呼吸循环前提下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根据会诊结果快速制定手术方案。
1.4观察指标①统计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②急救时间:入院时间、会诊医生到位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入院至完成影像学检查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③预后:入院前、入院2d后使用创伤严重程度评分评估,总分≤16分为轻伤,17~25分为重伤,>25分为严重伤[5]。使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评估患者病情,总分0~71分,评分越高,表示预后越差[6]。④不良事件:统计出血性休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对照组抢救成功80例(88.89%),死亡10例(11.11%),研究组抢救成功87例(96.67%),死亡3例(3.33%),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4.063,P=0.044)。
2.2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研究组入院时间、会诊医生到位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入院至完成影像学检查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x±s)
2.3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入院2d后,两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较入院前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x±s)
2.4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3.1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是影响多发伤患者救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与急救人员的合理安排、有无规范流程、有无明确各方职责等有关[7]。本研究中,研究组入院时间、会诊医生到位时间等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有效提升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效率,有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分析原因可能为医院急诊科规模相对较小,在常规传统急救模式下主要发挥“通道”作用,使得患者需各个专科会诊后入院,不仅会延长会诊医生到位时间,遇多发伤患者,可能会面临无合适科室接收的尴尬局面;分诊、挂号、缴费、血液样本检验等环节在空间布局上不合理,也会延长相关检查时间;同时院前院内信息沟通和协调接诊不及时,会导致整个抢救过程消耗的时间过多,也会延长抢救室滞留时间及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从而不能适应创伤患者的高效救治需要,导致抢救成功率较低[8-9]。而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中建立的救治小组,医师较为固定,具有良好的协调、配合能力,定期参与创伤重症患者管理强化培训,可提升救治业务素质及操作规范,从而可以大大减少术前的会诊时间[10-11];通过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信息平台指导院前抢救,可降低院前死亡高峰,且与院内联络,可将急救信息同步化,为快速反应团队的工作做良好的铺垫,促使会诊医生提前做好救治相关准备,从而可确保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缩短早期抢救的反应时间,实现“医生等患者”的根本改变,减少抢救室滞留时间和术前等候时间[12-13];配备急诊影像中心、检验中心、急诊手术室等功能区形成一站式救治模式,无需再经过繁琐的转运过程,这种零距离安排可减少转运时间,缩短完成相关检查时间,并能降低转运过程中的风险,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和专业的医疗服务,且不需要转移至创伤病房进行手术,从而可缩短术前等待时间[14]。有研究指出多发伤会引起失血过多,导致凝血功能紊乱、重要器官缺血、缺氧,是引发死亡高危因素[15]。同时将“现场抢救、院前转运”等众多急救环节控制在“黄金1小时”内是急救成功的关键[16]。因此笔者分析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可提升抢救成功率的原因可能为急救效率的提升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呼吸衰竭、失血过多的针对性治疗,使其可在无限接近于“黄金1小时”得到有效救治,避免导致患者死亡高危因素持续存在有关。
3.2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本研究中,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及休克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更低,说明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改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预后情况,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严重创伤可能导致器官低灌流状态,救治不及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且有研究指出严重伤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强烈诱发因素[17]。而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中小组成员均接受创伤重症患者管理的强化培训,可使小组成员获取更多的急救技能,从而可快速判断患者病情,加上各方面急救时间的缩短,可使患者在第一时间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止血复苏和手术等治疗,从而可最大限度缓解患者损伤情况,进而可改善预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效率、提升抢救成功率,并能改善预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多发伤患者急救模式提供了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董黎明,罗家柳,唐朝晖.重视严重多发伤后早期多因型休克的临床诊治[J].创伤外科杂志,2024,26(8):561-565.
[2]孙宝阳,王洪侠,高旭.多发伤院前救治危险分级上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救治策略[J].临床急诊杂志,2023,24(3):155-159.
[3]陈国豪,孔来法,曹玉平.创伤一体化救治方案用于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对患者凝血功能与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24,31(9):1316-1321.
[4]张连阳,黄显凯,姚元章,等.多发伤病历与诊断:专家共识意见(2013版)[J].创伤外科杂志,2014,16(2):192,封3.
[5]翁海滨.血清凝溶胶蛋白、降钙素原、同型半胱氨酸、心肌肌钙蛋白I诊断多发性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价值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1,44(12):1106-1110.
[7]刘欢,孙立翠,刘彩云,等.多方联动一站式急救模式对急诊多发伤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18):3344-3347.
[8]龙新华,曾元临,刘承远,等.创伤一体化集中救治模式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效果研究[J].重庆医学,2024,53(7):1070-1073,1079.
[9]朱晓华,李玉,周敏,等.基于急救流程重建的系统护理对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救护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1):125-128.
[10]徐家旋,蔡利,黄东振,等.紧急多学科团队合作诊疗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抢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23,43(3):186-190.
[11]杜哲,都定元,黄光斌,等.综合医院创伤中心模式治疗严重创伤患者疗效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8):703-706.
[12]晋小祥,刘燕,马继民,等.综合创伤中心模式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探索[J].中国急救医学,2024,44(9):779-782.
[13]周茜,裔雅萍,薛雯,等.智慧护理系统在创伤护理一体化团队激活中的实践研究[J].护理学杂志,2022,37(6):62-65.
[14]刘宁,苗岩松,林韩立,等.舟山海岛县域创伤中心建设特色经验与运行效果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33(9):1337-1341.
[15]汪骏东,黄淑晴,吴鹏,等.血清心肌酶谱联合急救系统风险预测模型评分对严重多发伤的诊断价值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24,53(8):1081-1084.
[16]周强平.创伤急救中心建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水平及其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4.
[17]杨超,张旭,李潭,等.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对多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8):2371-2374.
文章来源:王臣,宋际明,李梦然,等.创伤中心一体化救治严重多发伤的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25,34(04):91-94.
分享:
酸烧伤是患者身体部位接触酸制品而造成的局部组织脱水、蛋白质变性疾病。酸烧伤可造成剧烈的局部疼痛,导致烧伤部位凝固性坏死[1]。且酸制品的浓度越高,烧伤程度越严重。深度酸烧伤后,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以保证残余的上皮组织、皮肤附属结构再生,促使创面尽早愈合,降低创面感染发生率[2]。
2025-04-24股骨转子下骨折多由暴力大的创伤所致,骨折移位明显,且多为粉碎性,术后较易出现内固定不牢靠甚至失效、髋内翻、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等情况。2021年6月~2022年12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联合钛缆治疗26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2025-04-22多发伤是指在单一致伤因素打击下,出现多个解剖部位或器官的损伤,多因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等导致,虽然严重多发伤仅占全部创伤的3%~5%,但因其损伤累及机体多部位,伤后各类休克高发,使其救治难度大、死亡风险高[1-2]。而常规传统急救模式救治效率低,专科医师缺乏整体急救理念,救治效果不理想。
2025-04-10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术通过切除脱垂的子宫,从根本上解决了子宫脱垂问题,缓解了患者因子宫脱垂导致的腹部坠胀、腰骶部酸痛等不适症状;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其常伴随诸如手术视野受限、出血量可能较大等问题,部分患者术后仍受盆底功能障碍残留症状所累,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不高[1]。
2025-03-25骨折发生后若未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对后续疾病康复产生消极影响。临床对四肢骨折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治疗原则为恢复患者的骨连接,常见包括石膏托外固定、闭合复位、夹板等,虽然能达到一定效果,但患者恢复效果不理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导致骨折愈合不良、延迟等[2]。
2025-03-20多发肋骨骨折(MRF)是较为严重的胸部创伤之一,尤其伤 情 严 重 的 MRF 患 者,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避免患者死亡。然而,MRF术后因长期卧床等因素,会导致血 流 减 慢 或 血 液 高 凝,极 易 引 发 深 静 脉血栓(DVT),进 而 造 成 肺 栓 塞,严 重 时 甚 至 发 生 死亡。目前,临床 DVT 诊断的金标准为深静脉造影,其操作过程较为复杂。
2025-03-18瞳孔散大是重型颅脑创伤的主要临床特征,重型TBI患者术前继发瞳孔散大,通常表明患者已经存在神经功能损伤,且有脑干受损的风险[2]。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重型TBI术前继发瞳孔散大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优化治疗方案。
2025-03-14重型颅脑外伤具有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若未及时降低颅内压(ICP),会导致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引起脑疝或死亡,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或特重型颅脑外伤的常用方法,虽可降低ICP和缩短住院时间,但术后易发生脑膨出或术区血肿,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2]。
2025-03-04创伤性脾破裂是由车祸、坠落等外力暴击导致的脾脏破裂,可引起出血、上腹疼痛等症状,并可伴有心慌、血压下降、心悸等情况,病情进展快,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造成出血性休克,从而增加患者死亡风险[1-2]。创伤性脾破裂治疗的首要目标为止血,并尽可能地保留脾脏。
2025-02-21对于深Ⅱ度烧伤的治疗,促进创面愈合尤为关键。传统治疗方法有换药、手术植皮等,换药会导致患者疼痛,且需要定期更换,而植皮手术需要从健康的皮肤上获取皮片移植,操作难度大,同时术区、供皮区需经历较长时间的恢复,可能出现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3]。
2025-02-08人气:16684
人气:16015
人气:15304
人气:14857
人气:1403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期刊人气:3783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7600
国内刊号:11-5530/R
邮发代号:46-248
创刊时间:199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