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矮小儿童是指同年龄、同种族、同性别的个体身高均值低于正常人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2个标准差的儿童。影响儿童身高增长因素众多,基因遗传的问题无法避免,但后天因素可以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模式对矮小儿童进行必要的干预。同时,矮小患儿由于治疗费用昂贵及治疗时间周期较长,使得许多患儿家长及患儿对此缺乏信心,以至于治疗效果不理想。鉴于此,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身高的影响因素及心理状态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矮小是指同年龄、同种族、同性别的个体身高均值低于正常人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2个标准差[1]。影响儿童生长因素众多,其后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营养、居住环境、运动、睡眠状况等。同时,生长发育障碍也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及心理健康,如矮小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自我意识、认知、适应能力等障碍。而心理状态的研究,不仅可以明确矮小患儿在治疗中需不需要心理护理治疗;也有研究[2]显示,仅用药物治疗矮小是远远不够的,心理护理也特别重要。因此,对患儿身高影响因素及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及必要时的干预,可使矮小患儿的治疗取得最佳的效果。
1、身高增长可干预的影响因素
1.1营养
锌作为一种元素参与人体内多种酶的合成与激活,促进细胞分裂,锌还可以作用于成骨与破骨细胞,控制骨吸收,最终影响骨的再生,儿童缺乏锌时,会使生长激素生成减少,使甲状腺激素T4转换为T3,从而导致血液中生长激素及T3含量的匮乏[3],影响骨的生成,并且人体味蕾上存在锌的多肽,锌缺乏时会使儿童发生偏食或者厌食,造成营养不良,最终导致生长发育迟缓。钙构成人体的骨与牙齿,是儿童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相关研究[4]示,血清中的钙与儿童身高成正相关。铁元素是构成人体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缺铁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和发育。值得一提的是,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日本有研究发现[5],日本儿童身高曲线与牛奶鸡蛋消费增长曲线一致,且这一结论早已被国外许多研究所承认。
1.2运动
适宜的运动,能促进全身及骨的钙磷代谢,促进骨生长,长期的户外运动,加速骨细胞的生长,使管状骨变长,横径增粗,促进生长发育[6]。有研究显示[7],对婴儿进行抚触疗法,可促进其生长发育,并且使胃肠蠕动增加。主要原理在于,皮肤是最早发育的感觉器官,且作为人体表面积最大的感触器,当对婴儿进行抚触时,皮肤感觉器及压力感受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从而反射性的引起副交神经兴奋,使生长激素和胃肠激素加以分泌,最终促进了儿童的生长发育[8]。
1.3睡眠
生长激素是促进身高增长的重要激素,有研究表明:其分泌的一次高峰出现在21:00到23:00之间,第二次高峰6:00到7:00之间。也有研究表明[9],由于儿童打鼾时可能会出现缺氧、呼吸暂停,所以扁桃体肥大或腺样体肥大的儿童生长激素相比正常儿童较少,行手术治疗后,儿童的身高、1GF-1和IGF-BP3均较前明显增加,从而进入追赶期。所以,在儿童时期睡眠时间的长短及睡眠质量的优劣对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1.4居住环境
长期在比较吵闹的环境中生活,儿童的身心得不到满意的休息,久而久之人体整个系统就会处于疲惫状态,生长激素不能正常分泌,从而阻碍了儿童身高的增长;再者刚装修过的房子,未经晾晒住进去,可抑制身高的增长,因为装修的涂料中含铅,有研究报道,血铅的上升程度与儿童身高下降程度成正比,即血铅每上升0.483μmol,身高下降1.3cm[10]。有研究报道,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加速生长激素的分泌,促进患儿身高的增长。
2、矮小患儿心理状态的研究
近年来,矮小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身材矮小,不仅影响外表的美观,而且也会影响他人对身材矮小者能力、权利、地位的认知[11,12,13]。对于矮小患儿自身而言,由于外观异常,自尊心较低,生活质量也降低。
2.1矮小患儿的心理状况分析
自我意识主要是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熊菲等[14]研究发现,6~14岁诊断为矮小的患儿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行为与躯体外貌、合群分量表得分、学校情况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身材矮小的患儿恐慌障碍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身材矮小的学龄期儿童在心理、生理、社交、角色功能的生存质量方面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特发性矮小男童具有内向及更多心理问题的个性特征。其研究结果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相一致[15,16,17,18]。
2.2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矮小
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分泌的,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全身的组织及细胞,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增加细胞的数量,从而促使了机体的生长,也可以促进软骨细胞的增长,加速骨的生长,最终加速生长。矮小的病因各种各样,其中最主要就是生长激素的缺乏,故人们早期就开始采用每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矮小。但因治疗周期较长,且花费较高,颜惠萍等[19]选取50例诊断为矮小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患儿。50例患儿每天晚上临睡前30min均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0.15~0.2U/kg),治疗疗程为12个月。与此同时,对照组给予2周1次的心理干预,疗程也为12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情绪稳定性评分经治疗后显著低于入院时及对照组,且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身高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仅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矮小,由于患儿难以坚持用药,且用药依从性较差,从而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患儿的自信心较之前也会相对减少,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情绪,抑制了生长激素的分泌。对此,2013年至2014年,周东风等[20]随机选取76例矮小患儿,对患儿进行心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给患儿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治疗的同时每3个月观察一次患儿的各项指标变化[包括身高、心理状态、AKP、ICF-1、25-(OH)D3、血钙、血磷]。结果显示:矮小患儿有情绪不稳定的问题及出现社会退缩现象。在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后,矮小患儿上述问题的比例与未干预前相比,显著降低。且患儿的AKP、ICF-1、25-(OH)D3、血钙、血磷均显著高于未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与姜萍[21]研究结果一致。2018年陈秀芳等[22]选取80例矮小患儿,随机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及常规的营养支持,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给予心理干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情绪稳定性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IGF-1水平、生长速度、预测成年身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了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可促进生长发育。同年,孙颖等[23]将实施心理干预前3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心理干预后3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在治疗期间给予患儿充足的睡眠时间及足够的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治疗12个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观察心理状况;通过《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对受试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对照组患儿SAS、SDS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治疗后,SAS和SDS评分明显下降(P<0.01),且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家庭、学校生活、生活环境、同伴交往、自我认知及认知、情感水平等各维度无明显改善,观察组ISLQ各维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因此,在心理干预的治疗下,不仅能有效缓解矮小患儿焦虑和抑郁情绪,同时显著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也有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矮小的同时,加入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促进患儿生长的原因可能为:不良的情绪使患儿的内分泌系统紊乱,生长激素及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致使患儿生长缓慢;心理干预,减轻患儿心理负担,使患儿心情保持愉悦,增加了生长激素等分泌,促进患儿生长。
3、小结
查阅相关资料,我国矮小症的发病率约为3%,身高的增长一般会有两个生长高峰,第一个生长高峰在生后的第1年,尤其的前3个月,这时家长应该注意,及时给婴儿添加辅食,保证营养的充足,除此之外,要对婴儿进行一些简单的抚触动作,以促进婴儿更快的生长;进入青春期后为生长的第二个高峰,这时家长应对儿童生活环境加以评估,鼓励孩子多参加室外活动及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综上所述,身高作为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1个重要指标,现如今也越来越被社会及家长所重视,先天的因素导致儿童身材矮小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对于后天可容改善的环境及条件则必须加以注意。
在治疗矮小症时,由于治疗周期长,治疗花费昂贵,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患儿需要定期进行有创性检查,使得患儿缺乏自信心,心情焦虑,抑制了生长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影响疾病的恢复。因此,在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矮小的同时,应密切关注患儿的心理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干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及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6):428-430.
[3]张淑英.矮小症学龄儿童血液中钙、镁、铁、锌水平与体格发育的相关性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8,25(7):987-990.
[4]李冰,谷强.微量元素对学龄前儿童身体发育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0):3287-3288.
[5]付连国,马军,王海俊,等.中国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对身高影响的多水平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3):370-375.
[6]张玲莉,闫晓,邹军.运动训练与骨生长代谢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7):761-765.
[7]冯玲英,葛小玲,徐秀,等.抚触和动作训练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4):277-280.
[9]邹起瑞,刘永刚,连俊勤,等.鼾症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手术治疗疗效[J].临床医学,2012,32(5):6-8.
[10]岑赛宇,区腾飞,吴靖.生长迟缓儿血铅水平与环境因索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4,22(7):464-466.
[11]杨小莉,刘潇肖,白宝玉.身高的心理效应及其内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5):857-865.
[14]熊菲,黄丽丽,杨凡.学龄期矮身材儿童及家长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6(6):594-596,601.
[19]颜惠萍,周利,彭榕,等.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矮小症患儿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9):82-84.
[20]周东风,孟浦,白燕,等.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10SNPs相关特发性矮小患儿心理状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7):1501-1503.
[21]姜萍.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患儿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78-79.
[22]陈秀芳,冯海英,蔡玲芳,等.重组人生长激素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特发性矮小症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8):1210-1212.
[23]孙颖,冯海英,叶建敏,等.心理干预对矮小症儿童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7):50-53.
郭薇,刘世平,冯孝强.矮小儿童的身高影响因素及心理状态的研究[J].当代医学,2020,26(21):190-192.
分享:
有研究[2]提出,环境菌落总数作为评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关键指标,其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效率对于维护环境卫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平板计数法对检测环境菌落总数存在诸多局限性,该方法不仅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而且耗时较长,不利于快速响应和处理潜在的卫生问题[3]。
2025-01-10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是由于医院外的病毒、细菌以及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感染造成,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及胸痛等[1]。流行病学调查[2]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发病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临床研究[3]发现: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除了微生物感染以外,机体自身的炎症细胞因子以及T细胞水平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同时机体感染病原菌后免疫功能失调,炎性反应进一步加剧,也是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
2023-12-28目的 研究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在不同病情程度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康复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在新郑市中医院就诊的ASD儿童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每组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病情程度分为Ⅰ、Ⅱ、Ⅲ级,试验组采用早期介入丹佛模式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
2023-07-04腺病毒感染多见于6个月~5岁儿童,全年均可见,中国北方地区腺病毒感染高发季节为冬季,南方地区则为春季和夏季[3]。腺病毒感染潜伏期为2~21 d, 平均 3~8 d。有症状的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可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黏膜接触、粪-口途径等方式传播。
2021-11-26提供药学服务不仅是药师的职责,更是药师核心价值的体现。目前,有调查显示,药师的儿科药学服务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与患儿家属对药师的认可度不高有关,因此需拟定儿科药学服务方案,明确团队中药师的职责和目标,促进儿科药学服务全覆盖,以期为患儿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
2021-11-26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患者的生理储备,纠正营养不良,从而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研究显示,重度营养不良患儿病死率明显升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5-2017年儿外科围手术期使用全肠外营养(TPN)的处方,为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2021-11-26支气管扩张症是因为支气管壁的弹性组织和肌肉组织受到破坏而导致的局部或广泛的支气管不可恢复的异常扩张,病因较多,包括感染、免疫缺陷、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既往研究认为儿童支气管扩张症发病率已逐渐下降,但随着高分辨率CT(HRCT)、纤毛活检、基因检测等新的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童支气管扩张症诊断率不断提高,且临床更加重视病因的诊断。
2021-11-26MG是发生于神经-肌肉接头的自身免疫性系统疾病,目前发现的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与MG疾病的发生存在关联,通过对MG患者血清抗体的研究,丰富了对MG疾病的了解,为多种亚型的MG疾病提供精确有效的诊断。针对MG不同亚型如何精准治疗,对不同免疫抑制剂的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儿童MG不同亚型的预后有待进一步随访。
2020-11-30牛奶蛋白过敏是由牛奶蛋白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好发于1岁以下的婴儿(包括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患儿不仅出现胃肠道反应,还可出现呼吸道症状及全身不适,严重影响生长发育[1,2]。文献[3,4]报道,CMPA的发生可能与辅食品种、喂养方式及家族史等有关。本研究探讨婴儿发生CMPA的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2020-11-072016年1月,全面“二孩”政策开始实施,全国每年预计新出生人口超过1750万,新生儿的增多必将加大儿科工作量。儿科病种复杂,患者年龄小,病情变化快,配合性差,护理工作量大,有时还要面对家属误解,因此,儿科护士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相关研究表明,儿科护士的压力较内科、外科、急诊科护士大。
2020-10-10人气:16674
人气:16005
人气:15573
人气:15295
人气:1484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235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5501
国内刊号:31-1969/R
邮发代号:4-394
创刊时间:200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607
影响因子:0.71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