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复苏期低体温发生现状分析

  2024-02-22    5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结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使用阿托伐他汀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糖代谢指标、血脂指标、血压及粥样斑块指标、各项生化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BG、2-h PG、HbA1c、HOMAIR低于对照组,FINS高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后观察组SBP、DBP、HR、IMT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两药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显著,能提高糖脂控制作用,降低血压,抑制IMT,有效对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肾功能。

  • 关键词:
  • 糖尿病
  • 糖脂代谢
  • 腹腔镜
  • 阿司匹林
  • 阿托伐他汀
  • 加入收藏

高血压、糖尿病均是临床高发的慢性疾病,两者合并出现时,会提高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1]。临床研究显示,两病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当合并发病时,可加速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小板、脂质等黏附聚集在血管内皮上,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也是临床防治的重中之重[2]。临床上在两病的治疗上不仅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而且要重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积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预防药物,对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有良好效果[3]。阿托伐他汀是重要的调节脂质药物,具有多重治疗作用,对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脑血管有积极意义[4]。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中的120例纳入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5]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6]中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经血压、血糖等检查明确诊断;(3)颈动脉超声检查存在动脉粥样硬化;(4)既往未使用过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物治疗;(5)年龄范围在35~80岁;(6)临床资料完整;(7)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2)恶性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3)对本研究药物过敏;(4)合并其他神经内分泌疾病;(5)严重肝肾功能障碍;(6)精神、认知异常;(7)已出现严重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并发症。

1.2方法

将所纳入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严禁烟酒;口服降糖药物,重视日常血糖监测,每日在餐后1 h进行中度有氧运动;使用ACEI/ARB类药物控制血压,如服用厄贝沙坦片150 mg/次,1次/d。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口服100 mg/次,1次/d,连用6个月。观察组加服阿托伐他汀10 mg/次,1次/d,连用6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测定糖代谢指标,用血糖仪测定指尖末梢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 PG),获取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用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计算HOMA-IR;②测定血脂指标,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③用水银血压计测定静息状态下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水平,用测量1 min的脉搏数量作为心率(heart rate,HR),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检查颈部超声,测定粥样斑块(IMT);④测定各项生化指标,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离心获取血清,用放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获取24 h尿液标本,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s,UAER)、尿白蛋白(m ALB);⑤临床疗效:血压、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动脉粥样斑块缩小>80%为显效;血压、血糖均明显降低,动脉粥样斑块缩小50%~80%为有效;血压、血糖控制不理想,动脉粥样斑块缩小<5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用SPSS 21.0软件版本,以、n(%)代表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检验方式分别为t、χ2,P<0.05即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共纳入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120例,两组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程和高血压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见表1。

2.2两组糖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糖代谢各项指标比较无差异(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FBG、2-h PG、HbA1c、HOMA-IR均低于对照组,FINS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2.3两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脂各项指标比较对比无差异(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2.4两组血压及粥样斑块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压及粥样斑块指标水平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BP、DBP、HR、IM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4。

2.5两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RP、Hcy、UAER、MAL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5。

2.6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显效29例(48.33%),有效28例(46.67%),无效3例(5.00%),有效率57例(95.00%);对照组显效15例(25.00)有效32例(53.33%)无效13例(21.67%)有效率47例(78.33%);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7.212,P=0.007)。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两组糖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表3两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mmol/L)  

表4两组血压及粥样斑块指标水平比较  

表5两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3、讨论


高血压、糖尿病均是严重的慢性病,发病机制均很复杂。长期血压升高,可损伤全身大、小血管的结构及功能;而长期高血糖,可引发糖脂代谢紊乱,导致小动脉管壁纤维化,诱发血栓形成,两者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7]。两病合并时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而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易累及的血管,此处血管壁易于硬化,脂质更易沉积而形成粥样斑块[8]。因此,抗动脉粥样硬化是两病治疗的关键之一。

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首选的二级预防药物,能不可逆性抑制合成环氧合酶,明显降低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减少血小板血栓素A2,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9]。但单一使用阿司匹林无法改善脂质代谢,而阿托伐他汀是代表性他汀类药物之一,能发挥强效调脂作用,抑制内源性TG合成,增加肝脏表面LDL受体数目,降低LDL的生成,加快LDL的代谢,从而降低血清TG和LDL-C水平[10]。同时,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避免氧化还原敏感通路激活,提高胰岛素传导通路的活性,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传导,减轻胰岛素抵抗,达到辅助降糖作用[14]。此外,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保护血管内皮等多重作用,从多途径拮抗动脉粥样硬化。两药协同使用,可增强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脂质等作用,稳定并缩小动脉粥样斑块,抑制全身大小血管病变,对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有积极意义[12]。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两药能协同保护靶器官,提高对血压及血糖的控制效果,有助于提升高血压伴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观察组FBG、2-h PG、HbA1c、HOMA-IR水平低于对照组,FINS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药合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脂质代谢,并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和机体敏感性,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两药协同能更好的调节血脂,从多途径拮抗动脉粥样硬化,提高对血管结构和功能的保护作用,改善糖脂代谢,维持内环境稳定,对抑制大小血管并发症有积极意义。治疗后观察组SBP、DBP、HR、IM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证实两药可改善血管顺应性,减轻血管硬化,降低血压,并能减少心肌耗氧量,减慢HR,还可稳定并缩小动脉粥样斑块,降低IMT,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观察组治疗后CRP、Hcy、UAER、MAL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病均可引发机体处于微炎症状态,CRP、Hcy等炎症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升高,增加对血管、组织器官的炎症损害[13]。而两药联合应用后,CRP、Hcy等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提示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有助于提高对靶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另外,UAER、MALB是反映肾功能的敏感性指标,两者下降提示可提高肾保护作用,减少尿蛋白排泄,对抑制肾功能损害有重要作用。因此,两药联合对高血压伴糖尿病能更好的控制血压及血糖,减轻机体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功能及肾功能,抑制粥样斑块。

综上所述,两药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的效果确切,能有效调节糖脂、血压水平,抗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陆伟,杨社珍.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2,6(2):18-21.

[2]谭昀.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2020,13(11):75-76.

[3]张俊.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社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1):67-69

[4]周瑞君.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糖、血脂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8(7):67-68.

[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24-56.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7]李亚丽.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结合在社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8):866-8690.

[8]张国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研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3,7(4):57-59.

[9]唐厚梅,刘迎春.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动脉硬化程度并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J].实用老年医学,2019,33(10):1008-1011.

[10]齐婷,左红,黎国红,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对比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1):94-97.

[11]赵丽娜,马国库,高亚楠,等.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糖、血脂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8,17(4):357-361.

[12]余显霞,曹蕾,熊雪松.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治疗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32(3):358-360.

[13]温冬梅,黄显华,李金源.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及血清Hcy及BNP水平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8,15(6):32-33.


文章来源:郑伟.阿托伐他汀结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05):11-1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医药导报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期刊人气:801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7210

国内刊号:11-5539/R

邮发代号:80-372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