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在法医学中CT与MRI影像诊断应用于脊柱外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3例脊柱外伤患者,分别应用CT与MRI影像诊断,设为CT组和MRI组,以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诊断正确率、脊髓损伤检出率。结果:MRI组共诊断压缩性骨折39例、爆裂性骨折18例、轻度骨骼组织损伤16例,诊断正确率96.83%(61/63),脊髓损伤25例,检出率92.60%(25/27)。CT组共诊断压缩性骨折48例、爆裂性骨折9例、轻度骨骼组织损伤6例,诊断正确率84.13%(53/63),脊髓损伤14例,检出率51.85%(14/2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18.669、22.004)。结论:脊柱外伤患者的法医学诊断,可优先选用MRI技术,诊断正确率较CT技术更为理想。
脊柱外伤是一种多见的骨骼组织损伤类疾病,多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或工况事故等因素导致,患者伤情复杂,合并症多,预后较差。目前多主张通过有效的法医学鉴定给予针对性治疗,这对诊断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分析认为影像诊断的效率较高,但不同方式结果存在差异,我院就CT和MRI技术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3例脊柱外伤患者为对象,包括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22~61岁,平均(42.6±9.3)岁。患者均符合脊柱外伤的病情标准,以骨骼组织断裂、不完全断裂为主诉疾病入院,其中脊髓损伤患者27例。本次研究为前瞻性,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分别应用CT与MRI技术进行诊断。CT扫描借助德制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进行,患者取健侧卧位,行薄层平扫。默认工作电压为120千伏,电流为300毫安,扫描矩阵256*256mm,层厚2mm,螺距1.5mm。以患者病灶部位为核心,就周边部位进行全面扫描,无外伤但存在异常疼痛、压痛感的区域,也纳入扫描范围。MRI扫描应用GE核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取健侧卧位,扫描前取下各类金属饰品以及带有金属的衣物等。行T1加权像、T2加权像、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扫描矩阵256*256mm,层厚1.5mm。
1.3 观察指标
以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诊断正确率、脊髓损伤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诊断正确率
MRI技术下,共诊断压缩性骨折39例、爆裂性骨折18例、轻度骨骼组织损伤16例;CT组共诊断压缩性骨折48例、爆裂性骨折9例、轻度骨骼组织损伤6例。经金标准检验,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正确率(n=63)
2.2 两组脊髓损伤检出率MRI技术下,检出脊髓损伤25例,CT技术下,检出脊髓损伤14例,经金标准检验,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脊髓损伤检出率(n=27)
3、讨论
目前可用于脊柱外伤诊断的技术包括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体感诱发电位检查、颈静脉加压试验和脊髓造影检查等。X线检查可直观获取患者骨折部位信息,并评估骨折严重程度,但清晰度较差,无法有效呈现较小的病变信息。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强调了解患者神经系统损伤情况,颈静脉加压试验和脊髓造影则重视了解脊髓伤情,从法医学角度来看,体感诱发电位技术检查、颈静脉加压试验和脊髓造影检查均属于带有独立性的辅助技术,不能用于伤情的全面鉴定。CT检查清晰度较X线更高,能够发现骨骼位移状况。在CT影像中,患者完好的骨骼组织与缺损部位存在明显的亮度对比,黑暗、模糊且与常规健康骨骼组织影像明显不同的部位,一般为骨骼组织断裂,缺乏明显边界的团状阴影,则可能表明该处存在骨骼组织严重损伤甚至粉碎性骨折的可能。CT检查的弊端在于对病理变化的捕捉不够敏感。
MRI技术即磁共振成像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捕捉目标(一般为原子)的运动规律进行成像和疾病诊断。与CT技术相比,磁共振既能直接呈现患者骨折等病情信息,也能通过对不同对象(原子)信息的辨识,了解患者病灶区域的水肿、出血、脊髓损伤等病情。有学者在对比研究中发现,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正确率较CT诊断高约10%~15%[1]。也有学者发现,脊柱磁共振技术进行脊柱外伤诊断,能更敏锐的发现脊髓损伤[2]。磁共振的影像资料也重视通过明暗对比显示患者的伤情,因不同原子运动规律存在差异,患者不同组织的损伤情况可借助高强度信号得到呈现,信号强度越大,病灶区域的损伤越严重,呈现为高亮度特点。加权处理过后,较小的病变信息也能得到清晰展示和捕捉,从而使不明显的脊髓损伤得到诊断。值得注意的是,磁共振成像的加权处理也有助于捕捉病情动态信息,为治疗以及伤情鉴定提供更全面的资料。从结果上看。MRI组完成准确诊断共61例,诊断正确率为96.83%(61/63),脊髓损伤检出25例,检出率92.60%。CT技术下,完成脊柱外伤准确诊断共53例,诊断正确率为84.13%,脊髓损伤检出14例,检出率51.85%,两组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脊柱外伤患者的法医学诊断,可优先选用MRI技术,诊断正确率较CT技术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陈明玉.CT、磁共振成像与数字化X线摄影术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医疗装备,2019,32(01):24-25.
[2]关闯.CT和MRI对脊柱外伤诊断价值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23):39-40.
孙金梅.比较研究脊柱外伤患者应用CT与MRI影像诊断的效果观察在法医学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2):238-239.
分享:
法医学作为实践性医学类专业,要求本科教育必须理论教学密切联系司法实践,注重身份鉴识、人身伤亡等司法实务的专业技能培育。 “法医物证学”是法医学专业主干课程,整合医学遗传、分子生物以及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将之运用于法庭鉴识科学领域的个体识别与亲缘鉴定。 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长足进展,推动了法医物证学的理论迭代与技术更新。
2025-03-27随着近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技术的蓬勃发展,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手段为法医DNA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改变了法医DNA传统的人工分析判断的模式,结合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AI也在同步助力法医DNA分析向自动化、智能化、高通量化转进,使得海量数据的解析成为可能[1]。
2025-02-25骆驼蓬碱(harmaline)和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分子结构如图 1 所示)属于三环 β- 咔啉类活性生物碱,可以从蒺藜科骆驼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骆驼蓬的种子和全草中提取得到 。骆驼蓬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干旱地区 ,在我国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和巴基斯坦民间的传统医药中均有应用,性凉,有毒。
2025-01-23扫描电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是一种现代化的分析仪器,在法医学中通过对各类生物物证的微观形态和结构的观察,可以提供关键证据和准确的分析结果,用于物证分析、案件重建和鉴定等方面。 例如在鉴定溺死案件中,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脏器中的硅藻,硅藻微细结构清晰、硅藻放大效果明显,利于硅藻种属的鉴定。
2024-12-24法医毒物鉴定工作的高质量性对于确保司法实践活动的高效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类型案件中毒物落实进行针对性的鉴定以及分析,进而明确毒物的性质以及总量等信息,为案件的处理提供基础依据。现阶段我国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对人体血液中能够检测出的毒物性质以及相关数据进行全面的整理。
2024-11-28外伤性脑动脉瘤的发生机制是由多因素导致,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壁损伤后动脉壁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引起颅内血肿的形成。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血肿形成对颅骨造成机械性损伤,因此,颅骨损伤也是外伤性脑动脉瘤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由于颅骨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多数患者症状与外伤后出现的头痛、头晕等症状相似。
2024-10-29人类细胞中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的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及细胞核外的线粒体中。常染色体上的遗传标记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法医学领域,结合实验检测结果和群体遗传统计学分析论证,已经能够在常规法医物证司法鉴定案件处理中获得准确的鉴定结果。然而在处理同胞鉴定、祖孙鉴定等复杂案情的亲缘关系鉴定时,通常单靠常染色体遗传标记无法得出确切的鉴定结论。
2024-09-26法医硅藻检验技术是辅助判断水中尸体溺死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在多脏器中检出硅藻来判断是溺水死亡还是死后入水。尸体组织器官的硅藻检验分为消解、富集、观察三个步骤进行,组织消解的方法很多,先后出现了强酸消化法、Soluene-350消化法、焚灼法、酶消化法、浸渍法、碎浆法,上述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安全性较差、易造成污染、检出率低、硅藻形态结构破坏等缺点。
2024-08-27肋骨骨折一般是由外伤所致,如交通意外、跌倒坠落等。多发肋骨骨折是指2个或以上的部位出现骨折,会破坏骨折的完整性。一般情况下,患者受伤后需要尽快前往医院进行影像学检查,对骨折发生位置、严重程度、是否出现血气胸、内部脏器有无损伤等情况检查[2]。因外伤所致的多发性肋骨骨折容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2024-07-26穿透性膈肌破裂指锐器穿透胸腹腔致膈肌全层或非全层破裂。膈肌破裂不能自愈,一经诊断均应手术治疗,否则可能发生膈疝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本文介绍2例锐器穿透胸腹腔致膈肌破裂,但未行手术修补的鉴定案例,供同行参考。
2024-06-27人气:16527
人气:15872
人气:15449
人气:15182
人气:1453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391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主办单位: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5619
国内刊号:31-1472/R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923
影响因子:1.022
影响因子:1.831
影响因子:0.793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