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抗阻运动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躯体化症状的影响

  2024-10-24    8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究抗阻运动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量、心脏功能、躯体化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确诊的不合并心衰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按自愿原则入组,最终对照组47例、抗阻运动组58例,均按照运动处方运动12周。采用峰值摄氧量(VO2 peak)、无氧阈评估患者运动耐量;采用心脏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E/A)比值评估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随访24周比较两组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运动前比,抗阻运动组运动12周后VO2 peak[(17.53±3.92)ml·min-1·kg-1比(20.35±3.70) ml·min-1·kg-1]、无氧阈[(11.60±3.40)ml·min-1·kg-1比(12.62±3.16) ml·min-1·kg-1]、E峰[(0.63±0.14)mm/s比(0.70±0.16)mm/s]、E/A[(0.80±0.14)比(0.91±0.24)]显著升高,静息心率[(76.21±12.70)次/min比(74.36±9.87)次/min]、SSS评分[10.00(5.00, 22.25)分比9.50(3.00, 21.00)分]显著下降(P均<0.01)。与对照组比,12周后抗阻运动组VO2 peak[(18.59±3.93)ml·min-1·kg-1比(20.35±3.70)ml·min-1·kg-1]、E/A[(0.82±0.22)比(0.91±0.24)]显著升高(P均<0.05)。随访24周,两组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1.000)。结论:抗阻运动可以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和心理健康。

  • 关键词:
  • 冠心病
  • 抗阻训练
  • 抗阻运动
  • 有氧运动
  • 运动耐量
  • 加入收藏

抗阻运动是肌肉在克服外来阻力时进行的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肌力水平、步行能力,能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肌肉减少症、平衡能力[1]。抗阻运动能通过远隔缺血预适应保护冠状动脉血管内皮、促进侧支循环形成[2]。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肺运动功能,抗阻运动虽然大部分时间是无氧运动,是否也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肺运动功能?王增武等报道,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患病率为21.66%[3]。体育锻炼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障碍[4],那么抗阻运动是否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抗阻运动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 120例,按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抗阻运动组。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5],包括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稳定期、无症状缺血性心脏病、痉挛性心绞痛和微血管病性心绞痛;②年龄<80岁;③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且病情稳定;④冠心病运动危险分层低危、中危;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检查提示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50%或其他冠状动脉血管狭窄≥70%且未行血管再通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②置入心脏起搏器者;③恶性心律失常、重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包炎、严重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变及合并其他内科疾病难以耐受运动训练者;④不稳定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本研究经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15人因不能坚持运动或者不能按时随访脱落,最终105例纳入研究,对照组47例、抗阻运动组58例,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分组及运动处方:

对照组:给予标准化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控制血压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RB);同时给予健康教育指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入组时及第12周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超声心动图及量表评估。

抗阻运动组:在对照组标准化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指导基础上进行抗阻运动。患者运动前进行5 min的热身运动。上肢开始动作持铃屈肘、然后直立哑铃侧平举、哑铃复合推举、颈后弯举、L字伸展、直立哑铃胸前提拉、哑铃前平举,上肢结束动作持哑铃内外旋。下肢开始动作坐姿伸膝,然后仰卧位蹬腿运动、臀桥,下肢结束动作站立位提踵练习。以直立哑铃侧平举抗阻运动测定“理论最大负荷”的单次最大重复力量(the single-repetition maximal lift, 1RM),1RM的30%~40%为抗阻运动强度。每个动作重复10次,运动3组~4组,组间休息3~5min。每周训练3~4d, 训练12周。运动中要求患者保持自然呼吸,避免憋气。运动中出现心率超过目标心率或自我感知劳累程度超过13分或肌肉酸痛无力立即停止运动。患者运动后进行5~10 min的放松运动。课题组录制了抗阻运动规范动作的相关视频。患者院内或门诊运动康复,运动强度达30% 1RM,至少能完成1组后开始居家康复锻炼。从入组当日计算,第4周、第8周、第12周重新测试1RM。总共运动12周。

1.2.2 运动耐量的评估:

采用CPET评估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 VO2 peak)、无氧阈、静息及峰值心率。行CPET时,观察并记录患者出现心电图ST段压低≥1 mm的时间,以及ST段压低的最大值。

1.2.3 心脏结构参数:

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升主动脉内径(AOD)、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ESd)、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峰)、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峰)、E/A比值等指标。

1.2.4 心理健康:

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zation Symptom Self-rating Scale, SSS)评估患者运动前后的心理情况,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别计1~4分,总分≥36分表示存在精神心理障碍[6]。

1.2.5 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

从入组当日计算第4、8、12、24周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24周内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新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次住院、全因和心血管死亡。

1.3 统计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运动前后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或 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在年龄、性别、人体质量指数、吸烟、高血压、心房颤动、糖尿病、口服β受体阻滞剂、血脂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两组运动前后运动耐量的比较

与运动前比较,12周后抗阻运动组VO2 peak和无氧阈显著升高,静息心率显著降低(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抗阻运动组12周运动后VO2 peak显著升高(P=0.020)。见表2。

表2两组运动前后运动耐量指标比较

2.3 心脏结构参数的比较

与运动前比较,12周后抗阻运动组E峰、E/A比值显著升高(P均<0.001)。12周后,抗阻运动组E/A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3)。见表3。

2.4 两组运动前后SSS评分的比较

依据SSS评分,本研究中冠心病患者精神心理障碍患病率18.10%。运动前两组 S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844);12周后两组SSS评分仍无显著差异(P=0.218);与运动前比,抗阻运动组12周后SSS评分显著下降(P<0.001)。见表3。

表3两组运动前后心脏结构参数、SSS评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24周随访中,抗阻运动组未发生与训练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对照组发生4例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心肌梗死,1例心力衰竭;抗阻运动组发生4例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发生,对照组和抗阻运动组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8.51%比6.90%)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


3、讨论


运动强度是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与康复运动的疗效及运动的安全性密切相关[7]。抗阻运动由1RM指导运动强度,本研究对象是冠心病患者,为保证运动的安全性,采用中等强度循环抗阻运动,采用"理论最大负荷方法"预测1RM,计算公式为1RM=重复10次能举起的最大重量×1.33[8]。冠心病患者肌肉骨骼运动功能相对减低,肺通气效率减低,运动耐力降低。王震等研究[9]发现,抗阻运动可改善高龄大鼠股四头肌线粒体功能,减少释放促凋亡蛋白,提高肌纤维蛋白质含量,维持肌肉质量。韦佳妮等研究[10],大鼠抗阻运动28天可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减轻血管炎症,促进血管新生,加速大鼠导管相关性血栓溶解再通。Yamamoto等[11]meta分析发现抗阻运动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VO2 peak。渐进式抗阻训练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有氧运动能力[12]。相对于VO2 peak,无氧阈不受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能更敏感地反映运动期间肌肉组织氧气供需动态平衡,与运动耐力关系密切。VO2 peak和无氧阈可用于评估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本研究冠心病患者经过12周抗阻运动VO2 peak和无氧阈显著提高,推测抗阻运动通过增加肌肉力量、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提高无氧阈、VO2 peak,从而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

E/A比值是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之一[13],即左心室舒张早期心室负压引起的被动充盈血流峰值速度(E波)与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引起的主动充盈血流峰值速度(A波)之比值。健康成年人的E/A比值>1,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室肥厚、心室壁弹性下降使舒张早期的室内压升高,导致心室舒张早期充盈率降低、心房收缩对左心室充盈贡献增加,E/A比值下降[13]。Badrov等[14]研究发现,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经过6个月的运动康复,自主神经功能、神经心血管应激反应明显改善。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心脏舒张功能,改善左心室舒张期僵硬度,降低左心室充盈压[15]。抗阻训练能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引起左室扩张,对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有积极影响[16]。抗阻运动以肌肉收缩为主,引起心脏压力负荷增加,提高左心室舒张压,从而增加心内膜下血流灌注,降低心肌耗氧量,实现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17]。抗阻运动可以通过改善平滑肌细胞功能,降低冠脉阻力动脉壁腔比,增加壁刚度,恢复肌源性功能,提高心脏功能[18]。本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经过12周抗阻运动E/A比值明显提高,提示抗阻运动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

焦虑抑郁不仅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诱因,也是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运动训练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躯体、情感障碍[4]。在冠心病患者中以躯体不适为主的“隐匿性抑郁”较常见,患者频繁就诊于各大综合医院的门诊。本研究采用心血管内科毛家亮教授设计的SSS量表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该量表包含躯体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焦虑抑郁症状四个维度。本研究18.10%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障碍,与2019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调查报告相符。本研究中抗阻运动后冠心病患者的SSS得分显著下降,提示抗阻运动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推测抗阻运动通过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体能及独立生活能力,从而降低了抑郁和焦虑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抗阻运动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量,增强心脏舒张功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媛媛,涂玲,沈琳.老年人心脏康复特点和困境及实施策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6):626-629.

[2]赵韶华,高海青.物理康复在冠状动脉微循环血运重建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1):20-22.

[3]王增武,胡盛寿.《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要点解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0,25(5):401-410.

[4]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精神医学组.老年期抑郁障碍专家共识[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5):329-334.

[5]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3):265-273.

[6]庄琦,毛家亮,李春波,等.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 (9):847-849.

[7]洪怡,郭小亚,吴雪娇,等.科学运动与心脏康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5):363-366.

[8]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预防学组,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冠心病心脏康复基层指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2):150-164.

[9]王震,黄燕娥,翟三华,等.抗阻运动对老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及肌少症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4):460-465.

[10]韦佳妮,赵慧函,蒋庆娟,等.抗阻运动促进大鼠导管相关性血栓溶解再通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2,41(5):375-382.

[12]祁祥,卢健棋,温志浩,等.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在临床的应用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2,30(9):17-20.

[13]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20,29 (6):461-477.

[15]杨琦琦,孙阳.抗阻运动对老年心脏康复作用的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21,33(4):452-455.

[17]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预防学组,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 ( 7 ) :575-588.

[18]李灵杰,张靓.心力衰竭时骨骼肌重塑[J].生理科学进展,2017,48(6):435-440.


基金资助: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LHMS08011)~~;


文章来源:王增帅,冯彩霞,刘雅楠,等.抗阻运动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躯体化症状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4,33(05):517-52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心脏杂志

期刊名称:心脏杂志

期刊人气:150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主办单位:第四军医大学,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会,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功能学会,陕西省生理科学会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61-1268/R

国内刊号:61-1268/R

邮发代号:52-131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