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器官损害中的常见类型,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但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冠心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是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遗传易感性作为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条件。长链非编码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近年来发现,长链非编码RNA与多种肿瘤、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KCNQ1OT1是众多长链非编码RNA中的一种[2]。有研究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KCNQ1OT1表达上调[3]。证据表明,KCNQ1OT1与冠心病息息相关。故现就KCNQ1OT1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1、KCNQ1OT1概述
KCNQ1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5.5,小鼠7号染色体,由8~10个母系来源的特异或优先表达的蛋白编码基因和1个父系来源的长链非编码RNAKCNQ1OT1组成。KCNQ1OT1可通过形成一种抑制性的高阶染色质结构来沉默KCNQ1域的多个基因表达;还可以通过与特定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结合,竞争性地增加靶基因表达。父系来源的KCNQ1OT1基因突变可导致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发生[4]。研究发现,KCNQ1OT1表达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5,6,7]。
2、KCNQ1OT1与其他心血管疾病
KCNQ1OT1基因作为KCNQ1基因的内含子,其功能异常可导致KCNQ1基因表达改变,从而可引起长QT间期综合征。KCNQ1OT1突变或表达下调可降低KCNQ1表达水平,进而延长QT间期,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5]。由此可见,KCNQ1OT1在生理情况下的重要意义。Yang等[6]发现,KCNQ1OT1可通过与miR-214-3p相互作用后上调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加重糖尿病心肌病的心肌细胞钙超载,促进纤维化和焦亡,加重高糖引起的的心肌损伤。同样,在多柔比星诱导的小鼠心力衰竭模型中,KCNQ1OT1也发挥破坏作用,KCNQ1OT1可加重细胞水肿、促进肥厚和纤维化,使心功能恶化[7]。KCNQ1OT1还可与miR-2054、miR-181a-5p、miR-30e-5p结合,上调蛋白激酶B,促进心肌细胞病理性肥厚。
3、KCNQ1OT1与冠心病
3.1KCNQ1OT1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而脂质沉积于动脉内皮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先决条件。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是一种跨膜蛋白,可介导游离胆固醇外排至载脂蛋白(apo)A-Ⅰ,产生新生HDL颗粒。既往研究认为,上调ABCA1表达可以降低脂质沉积、脂质斑块面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8]。Yu等[9]研究发现,西方饮食的apo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和脂质过载的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巨噬细胞ABCA1表达下降,伴随KCNQ1OT1表达升高。KCNQ1OT1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促进脂质沉积、降低血清HDL-C水平。KCNQ1OT1通过与miR-452-3p结合而抑制其表达,进而抑制ABCA1表达和胆固醇外流,促进脂质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此外,KCNQ1OT1表达上调还可减少斑块胶原纤维沉积,使斑块趋于不稳定,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2KCNQ1OT1与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凶险的临床表现,随着再灌注策略的优化,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比例明显降低。但心肌坏死仍不可避免,在积极再灌注的同时,通过其他手段减少心肌细胞坏死可最大程度降低心肌损伤。研究表明KCNQ1OT1可能与心肌缺血或坏死明显相关[10]。通过转染敲除KCNQ1OT1后,梗死区心肌凋亡明显减少,由此推测,KCNQ1OT1可作为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的潜在干预靶点。
3.2.1KCNQ1OT1与内皮增生
心肌梗死后微血管反应性增生有助于改善局部心肌缺血缺氧,降低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后,处于增殖期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比例增加,微血管内皮细胞中KCNQ1OT1表达上调[11]。通过基因手段沉默KCNQ1OT1可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故KCNQ1OT1可抑制心肌梗死后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加重心肌损伤。
支架置入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但支架置入后内皮反应性增生可明显降低支架疗效。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虽可延缓内皮增生,但支架内再狭窄时有发生。多数研究结果认为,KCNQ1OT1与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但Ye等[12]发现,血管内皮增殖与KCNQ1OT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该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KCNQ1OT1上调可能会抑制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细胞反应性增殖,延缓支架内再狭窄的进展。
3.2.2KCNQ1OT1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梗死后早期进行再灌注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但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仍是救治的一大挑战。缺血再灌注后H9C2细胞活力降低;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组织凋亡增加,TNF-a、白细胞介素(IL)6和IL-1b等炎性因子增多[13]。抑制KCNQ1OT1表达可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恢复细胞活力,还可减轻炎性反应。半乳糖凝集素3可参与心脏疾病引起的炎性反应。Rong等[14]发现,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组织中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上调,抑制KCNQ1OT1可通过和miR-204-5p结合抑制半乳糖凝集素3表达,说明KCNQ1OT1加重心肌再灌注损伤还与半乳糖凝集素3有关。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发现,沉默KCNQ1OT1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坏死、凋亡、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15]。由此推测,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等途径也可能是KCNQ1OT1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干预KCNQ1OT1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3.3KCNQ1OT1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清KCNQ1O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3]。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KCNQ1OT1水平低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但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KCNQ1OT1水平的差异,尚缺乏合理的解释。
4、总结与展望
KCNQ1OT1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KCNQ1OT1在冠心病各个阶段表达均升高。在冠心病起始阶段,干预KCNQ1OT1可抑制脂质沉积、促进局部胶原沉积而延缓斑块形成,并促进其形成稳定性斑块。而在心肌梗死后,沉默KCNQ1OT1基因可促进微血管增生、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亦或是直接减轻心肌梗死后的心肌损伤,有望成为冠心病一个潜在的干预靶点,但是目前对KCNQ1OT1在冠心病中的作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KCNQ1OT1可与多种miRNA相关作用进而影响多种下游因子表达,使其生理病理作用更为复杂。故亟需更为深入研究来探讨其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另外,临床资料也表明,KCNQ1OT1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方面也有一定价值。但是其诊断特异性较差,在预后方面,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
文章来源:孙亚洲,石少波,杨波.长链非编码RNAKCNQ1OT1在冠心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23(09):992-993.
分享:
冠心病为机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狭窄、阻塞或痉挛所致的一类心肌缺血、供血不足疾病,好发群体为中老年[1]。冠心病呈进行性发展,若未能及时予以有效治疗,造成心肌缺氧或坏死,心脏整体功能下降,出现肺淤血或体循环淤血,引发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2]。
2025-04-17冠心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绞痛作为冠心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常表现为胸部不适、压迫感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心绞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负性情绪的出现,如焦虑和抑郁,这些情绪状态进一步加重心绞痛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2025-04-02心血管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2019年全球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为5.23亿,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多达1860万[1]。2019年我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年度报告显示,心血管病的患病率正在上升[2]。介入治疗挽救了很多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但并非使所有冠心病患者获益。
2025-03-27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其死亡率居全球首位,且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罹患冠心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之受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压力增大等外界因素影响,多数冠心病患者常合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
2025-03-22当CHD患者合并DM时,往往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及弥漫性病变,糖代谢紊乱通过多种机制加剧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导致斑块更容易形成血栓和溃疡,导致患者死亡风险升高[3]。患者若未及时得到治疗,将威胁其生命安全。
2025-03-21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属于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随着国内老龄化程度的日益严峻,CHD的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1]。CHD患者以心绞痛、呼吸短促、胸部压迫等为典型临床表现,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甚至可导致死亡,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2025-03-21在炎症反应当中的多种炎性指标,比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WBC)通常会出现异常水平表达,并且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进展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对机体红细胞体积异质性进行反映的一种指标。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RDW与包括冠心病在内的相关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被关注、重视。
2025-03-14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目前,冠心病患者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冠心病患者病程长、易复发,且院外时间长,使其治疗的依从性降低,而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内容单一,无法起到及时的指导、干预作用,导致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加重[1]。
2025-03-10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使得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1]。心血管病治疗复杂,病情迁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1-2]。西医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以扩张冠状动脉、抗凝、调脂、稳压、营养心肌及血管重建为主,虽可有效稳定病情,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且可能会引起头痛、胃肠反应、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2025-03-0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及病死率等特点[1]。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冠状动脉管径狭窄、阻塞是冠心病病理基础,血液高凝状态、高血脂、炎症等均是引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随病程延长可出现心肌缺血、梗死或心力衰竭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2]。
2025-03-03人气:18552
人气:15574
人气:15087
人气:14845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人气:5107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253-3758
国内刊号:11-2148/R
邮发代号:2-44
创刊时间:197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