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8-07
5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江苏沿海地区正在承受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综合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的生态效应,能够为空间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空间减少1 921.41 km2,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别增加1 468.60 km2和452.81 km2。(2)2000—2020年,连云港、盐城两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1.02×109元和4.33×109元,南通市减少1.39×109元,同期3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值分别为0.008 8、0.006 1和-0.011 3。(3)2000—2020年,连云港和盐城“三生”功能空间转移的生态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南通则相反。生产空间转为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驱动因素,生产空间转为生活空间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江苏沿海地区在后续规划中应根据生态效应的驱动因素,适当调整“三生”功能空间,推动该地区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0%提高到2021年的64.72%,城市建成区从1981年的0.70×104 km2扩张至2020年的6.07×104km2[1],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后备建设资源不足、耕地资源骤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3]。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从2000年的1.51亩减少至2020年的1.14亩,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03亩),林、草地面积在2010—2015年间共减少1.64×104 km2[4]。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空间协调发展重视程度的增加,党的十八大提出将“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作为发展目标,转变以生产空间为主导的发展模式[5],全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从2010年的11.18 m2增加至2020年的14.78 m2,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40.47 m2),国土空间优化面临较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准确把握空间演化和转移的生态效应,对空间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演化的本质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LUCC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最直接的反应[6,7,8]。研究LUCC生态效应的方法主要是指数测算法,如通过构建土地覆被状况指数[6]、遥感生态指数[7,9]、生态系统健康指数[1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6,11]、生态风险指数[12]等分析流域、市域、城市群等不同尺度LUCC的生态效应,也有学者从空间层面借助INVEST模型分析生境质量变化以反映生态效应[13,14,15]。随着“三生”空间的提出,有关“三生”空间识别[5,16,17,18]、演化特征[16,17,18,19]的研究增加,从“三生”空间演化视角分析生态效应能够更好地与区域发展相衔接,相关研究包括分析“三生”空间演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等[20,21,22],研究尺度多集中在县区尺度。但由于“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的多样性,现有研究对“三生”空间和土地主导功能的联系仍存在不足,且缺少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来开展陆海交错带等沿海地区生态效应的研究。
伴随国家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江苏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3.43%提升至2020年的65.34%,正在承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自然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国土空间的有效利用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更是全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3]。因此,研究江苏沿海地区“三生”功能空间演化及生态效应,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根据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划分江苏沿海“三生”功能空间类型,分析其演化特征,并通过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及生态贡献率,分析空间演化的生态效应,揭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从而为沿海地区“三生”功能空间优化提供定量参考和决策依据。
1、数据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苏北的连云港、盐城和苏中的南通3个地级市,地处中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区位优势独特,战略地位重要。2000—2020年,连云港、盐城和南通的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了248.15 km2、277.19 km2和340.39 km2,2020年连云港、盐城和南通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1.50%、64.11%、70.40%,人均GDP分别为7.13万元、8.87万元和12.99万元,虽发展较快,但均未达到江苏省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1.2数据来源与处理
统计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收益资料汇编》,包括粮食作物产量、种植面积和交易价格等。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栅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分辨率为30 m,在ENVI中进行精度检验,5期影像的综合精度达95%以上。根据土地利用主导功能[17,18,19,20,21,22],构建如表1所示的分类体系。将土地利用数据在Arc GIS中进行重分类等处理,划分“三生”功能空间类型,如图1所示。
借鉴专家学者制定的二级地类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值[6,11,21],根据地类与“三生”功能空间的关系,运用面积加权法对“三生”功能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进行赋值,如表1所示。
表1“三生”功能空间分类及其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1.3研究方法
1.3.1“三生”功能空间动态度
“三生”功能空间动态度可以反映“三生”功能空间的变化速率,本文通过修正土地利用动态度计算公式[6],得到“三生”功能空间动态度计算公式:
图1 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三生”功能空间
式中:K为研究时段某类“三生”功能空间动态度,Si和Sj分别为研究初期和末期某类“三生”功能空间的面积,t为研究时段。
1.3.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
参考谢高地等[24]的研究成果,结合江苏沿海地区实际情况[25,26],采用粮食产量修正方法修订“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当量表”[20,22,27,28,29]。选取小麦、玉米和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运用公式(2)可得到研究区单位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的价值为1 751.60元/公顷,结合修订的当量表[25,26]可得到研究区各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活空间不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如表2所示。运用公式(3)可得到研究区各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
式中:Ea为农业生产空间的食物生产功能提供的当量价值;mi、pi和qi分别为研究区第i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平均价格和平均产量;M为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ESV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Ai为第i类生态系统的面积;Ei为第i类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见表2。
1.3.3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可以反映“三生”功能空间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6,11,21],计算公式为:
式中:EV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A为研究区总面积,Aj为第j类“三生”功能空间的面积,Rj为第j类“三生”功能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值。
1.3.4生态贡献率
生态贡献率可以分离出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空间转移类型,定量分析其主导因素[6,11,20,21,22]。本文主要测算“三生”功能空间转移引起ESV和EV变化的生态贡献率。
(1)ESV变化的生态贡献率:
表2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式中:LESV为ESV变化的生态贡献率,ESV0和ESV1分别为某类“三生”功能空间在变化初期和末期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Ac为变化的面积,∆ESV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总量。
(2)EV变化的生态贡献率:
式中:LEV为EV变化的生态贡献率,EV0和EV1分别为某类“三生”功能空间在变化初期和末期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值,Ac为变化的面积,A为研究区总面积。
2、结果与分析
2.1“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2.1.1“三生”功能空间结构分析
如表3所示,研究区“三生”功能空间中生产空间占比最大。2000—2020年,生产空间面积减少1 921.41 km2,主要是耕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活空间面积增加1 468.60 km2,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此类空间需求不断增加的结果;生态空间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整体增加452.81 km2,这与生态环境保护受到重视、生态修复、还林还草等政策实施有关。
分时段来看,由于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10—2020年比2000—2010年“三生”功能空间变化剧烈,2000—2010年生产空间面积减少193.74 km2,生态空间面积减少63.86 km2,生活空间面积增加257.60 km2,2010—2020年同类型空间的面积变化分别为-1 727.67 km2、516.67 km2、1 211.00 km2。
分地区来看,各市的生产空间都呈减少趋势,生活空间呈增加趋势,其中盐城的变化幅度最大,面积变化量分别为-976.43 km2和634.58 km2;连云港生态空间面积增加194.48 km2,与近10年滨海退化湿地的恢复治理有关;盐城的生态空间面积增加341.85 km2,是滩涂淤涨较快的结果;而南通生态空间面积减少了83.52 km2,则是建设占用以及围垦工程导致的。
2.1.2“三生”功能空间动态度
如表4所示,2000—2020年研究区“三生”功能空间动态度最大值出现在南通的其他生产空间中,表明其扩张速度最快,最小值出现在盐城市的其他生产空间中,表明其面积减少速度最快。根据动态度排序可知,南通整体“三生”功能空间变化最活跃,其中农业生产空间变化相对稳定,但其面积减少速度仍快于其他两市;连云港整体“三生”功能空间变化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其他生态空间的面积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两市;盐城整体“三生”功能空间变化相对稳定,其中城镇生活空间面积增长速度快于其他两市。
表4江苏沿海地区“三生”功能空间动态度
2.1.3“三生”功能空间转移分析
在ArcGIS中对研究区2000年和2020年的2期“三生”功能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转移矩阵,制作的空间转移桑基图如图2所示。
在连云港,转移相对活跃的空间类型为:农业生产空间转为农村生活空间(转移面积515.89 km2),农业生产空间转为城镇生活空间(转移面积206.51 km2),其他生产空间转为水域生态空间(转移面积166.32 km2)。在盐城,转移相对活跃的空间类型为:农业生产空间转为农村生活空间(转移面积678.37 km2),其他生产空间转为水域生态空间(转移面积462.68 km2),农业生产空间转为城镇生活空间(转移面积361.67 km2)。在南通,转移相对活跃的空间类型为:农业生产空间转为城镇生活空间(转移面积370.15 km2),农业生产空间转为农村生活空间(转移面积315.74 km2),农村生活空间转为农业生产空间(转移面积142.31 km2)。
表3 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三生”功能空间面积
单位:km2
图2 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三生”功能空间转移桑基图
综上可知:江苏沿海三市的生活空间扩张占用了较多的农业生产空间,导致农业生产空间面积显著减少,粮食安全受到挑战。但在连云港和盐城,其他生产空间(如工矿用地、采煤塌陷地等)通过生态修复等方式转化为水域生态空间,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不同类型的空间转移带来的生态效应不同,下文将通过定量测算分析空间转移带来的生态正负效应。
2.2“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生态效应分析
2.2.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2000—2020年研究区的ESV先减少后增加,整体增加了3.96×109元。2010-2020年ESV的变化幅度与2000—2010年相比较大,尤其在2015—2020年增幅最大。
分功能空间类型来看,农业生产空间和水域生态空间在提供ESV中的贡献相对较大。2000—2020年,农业生产空间面积减少,造成了1.92×109元的ESV损失,但同期生态空间面积增长,带来了5.87×109元的ESV增额,其中水域生态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变化产生正作用,分别带来了6.90×109元和5.50×106元的ESV增额,而林业生态空间和草地生态空间变化产生负作用,分别造成了2.80×108元和7.60×108元的ESV损失。因此,农业生产空间、林业和草地生态空间减少造成的ESV损失不容忽视。
分地区来看,2000—2020年,连云港和盐城的变化趋势与研究区的整体情况基本一致,ESV分别增加了1.02×109、4.33×109元,均因为水域生态空间面积增加带来的ESV增额可以抵消因农业生产空间、林业和草地生态空间面积减少造成的ESV损失。而同期南通的ESV减少了1.39×109元,除与造成连云港和盐城ESV损失的相同原因之外,水域生态空间面积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南通的ESV损失。
2.2.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V)分析
如图3所示,2000—2020年研究区的EV呈先减后增趋势,整体增长了0.001 8,EV增长区间为2015—2020年,说明在此时间段内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分地区来看,连云港、盐城EV的变化趋势与研究区的整体情况一致,EV分别增长了0.008 8和0.006 1,生态环境在2015—2020年趋于好转;而南通的EV减少了0.011 3,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对比EV与ESV分析结果,两者的变化趋势及特点相似。
表5 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单位:109元
2.2.3生态贡献率分析
单位面积ESV低、EV值小的“三生”功能空间向单位面积ESV高、EV值大的空间转移产生生态正效应,生态环境改善;反之产生生态负效应,生态环境恶化。部分“三生”功能空间转移(如其他生产空间转为城镇生活空间)并未导致ESV变化,但导致EV变化,因此,综合两个指标分析“三生”功能空间转移的生态正负效应能够互相验证,增强研究的可信性。根据2.1.3节空间转移情况计算ESV和EV变化的生态贡献率,如表6~表8所示。
2000—2020年,连云港市的ESV和EV增加,“三生”功能空间转移的生态正效应大于负效应,产生正效应的转移类型有18种,其中其他生产空间转为水域生态空间的贡献率最大,ESV和EV的生态贡献率分别为143.03%和1.12%;产生负效应的转移类型有21种,其中农业生产空间转为农村生活空间的贡献率最大。同期盐城市空间转移的生态正效应大于负效应,产生正效应的转移类型有15种,其中其他生产空间转为水域生态空间的贡献率最大,ESV和EV的生态贡献率分别为139.25%和3.11%;产生负效应的转移类型有21种,其中水域生态空间转为农业生产空间的贡献率最大。同期南通市的ESV和EV减少,空间转移带来的生态负效应大于正效应,产生生态负效应的转移类型有18种,其中农业生产空间转为城镇生活空间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37.82%和0.39%;产生正效应的转移类型有10种,其中农业生产空间转为水域生态空间的贡献率较大。因此,其他生产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转为水域生态空间促进了沿海三市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空间转为农村和城镇生活空间造成了连云港市和南通市生态环境恶化,水域生态空间转为农业生产空间造成了盐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怃。
为展示生态正负效应的空间变化情况,本文将未发生转变的“三生”功能空间和不产生生态效应的“三生”功能空间转移区域定义为生态环境保持区,将产生生态正效应的转移区域定义为生态环境改善区,将产生负效应的转移区域定义为生态环境恶化区。如图4所示,从面积占比来看,连云港市生态环境改善区所占比例略小于恶化区,盐城市的改善区所占比例略大于恶化区,南通市的改善区所占比例远小于恶化区。从空间位置来看,生态环境改善区主要集中在连云港市和盐城市的东部沿海地带,其余零散分布在内部区域,原因是连云港市和盐城市海岸线较长,沿海生态修复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生态环境恶化区主要集中在连云港市东部、中部和南部,盐城市中部、南部和南通市南部等建设用地的周边区域,原因是城镇化发展给空间规划带来压力,导致生活空间占用农业生产空间和各类生态空间。
图3 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表6 2000—2020年连云港市“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生态贡献率
注:部分转移类型虽然带来了ESV和EV变化,但由于转移面积较小,生态贡献率并不明显,因此在保留两位小数后,表格中多处出现生态贡献率为0.00的情况。表7、表8同。
表7 2000—2020年盐城市“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生态贡献率
总体来看,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同时存在改善和恶化两种情况,从ESV和EV的变化情况及贡献率可以看出,整体上生态环境改善幅度略大于恶化幅度,生产空间转为生态空间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空间转为生活空间以及生态空间转为生产空间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值得注意的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空间转移类型相对较多,且生态环境恶化区面积占比大于改善区。因此,依靠少数空间类型转移实现生态环境的长久改善并不容易,且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建设等因素都有可能使“三生”功能空间转移产生生态负效应,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3、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划分江苏沿海地区“三生”功能空间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转移的生态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1)分析“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特征发现:江苏沿海地区的生产空间占比最大,生态空间占比最小。2000—2020年,生产空间的面积减少1 921.41 km2,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面积分别增加1 468.60 km2和452.81 km2。南通“三生”功能空间动态度相对较大,盐城“三生”功能空间动态度较小。沿海3市大量的农业生产空间(2 448.30 km2)转为农村和城镇生活空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土地利用压力,但在连云港和盐城,其他生产空间(629.00 km2)通过生态修复等方式转化为水域生态空间,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
表8 2000—2020年南通市“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生态贡献率
(2)ESV和EV测算结果及变化趋势显示: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趋于好转,ESV与EV变化趋势及特点相似。ESV整体增加3.96×109元,其中连云港、盐城的ESV分别增加1.02×109元、4.33×109元,水域生态空间变化产生的ESV增额可以弥补农业生产空间、林业和草地生态空间变化造成的ESV损失;而南通的ESV减少1.39×109元,农业生产空间、林业、草地和水域生态空间变化都加剧了ESV损失。EV整体增长0.001 8,其中连云港、盐城的EV分别增长0.008 8和0.006 1,南通的EV减小0.011 3。
(3)“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生态效应表明:2000—2020年,连云港和盐城的“三生”功能空间转移的生态正效应大于负效应,生态环境略有改善,改善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南通的空间转移的生态负效应大于正效应,生态环境恶化,恶化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生产空间转为生态空间,恶化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空间转为生活空间或者生态空间转为生产空间,且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空间转移类型较多,依靠少数空间类型转移并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长久改善。
图4 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变化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江苏沿海地区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差别化调整“三生”功能空间结构,如连云港和盐城应保持生态改善趋势,根据空间转移的生态负效应,在后续国土空间规划中,连云港应适当控制农业生产空间向农村及城镇生活空间的转移,盐城应适当控制水域生态空间向农业生产空间转移,而“三生”功能空间结构调整和生态改善的重点区域应集中在南通,其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高于连云港和盐城,由于生态空间明显减少,应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其他类型空间向生态空间转化。由于现阶段江苏沿海整体发展水平处于洼地,也是提升苏中、苏北发展的支点地区,需要顺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和苏南、苏中和苏北协同发展规律。本文主要探索“三生”功能空间演变产生的生态效应,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为生态效应的衡量标准,但“三生”功能空间演化存在较多、较复杂的驱动因素,如何在剖析空间演化机理的基础上揭示生态效应,探索“三生”功能空间权衡协同发展的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希朝,李效顺,蒋冬梅,等基于适度边界的“三线’冲突融合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7):7-16.
[2]范泽孟,李赛博.1990年来中国城镇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效率和驱动机理时空分析[J]生态学报, 2021,41(1):374-387.
[3]高延雷,王志刚城镇化是否带来了耕地压力的增加?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9):65-85.
[4]刘纪远,宁佳,匡文慧,等2010- -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J]地理学报, 2018,73(5):789-802.
[5]星,刘泽伟,李晨曦,等基于"三生空间"的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生态学报, 2020.40(20);7113-7122.
[6]郭彦君,郭文炯.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分析[J].人民黄河, 2021,43(2):106-111.
[7]孙从建,张文强,李新功,等基于遥感影像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效应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35(12)-165-172.
[9]王志杰,代磊黔中喀斯特山地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评价: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J]生态学报, 2021.41(9):3429-3440.
[11]苑韶峰,唐奕钰,申屠楚宁.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于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 2019,39(9):174-181.
[13]吴健生,曹祺文,石淑芹,等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京津冀生境质量时空演变[J]应用生态学报, 2015,26(11):3457-3466.
[14]刘智方,唐立娜,邱全毅,等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福建省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J]生态学报, 2017,37(13):.4538-4548.
[16]刘继来,刘彦随,李裕瑞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J]地理学报, 2017,72(7):1290-1304.
[17]王考,姚云峰,包金兰县级尺度“三生”用地动态变化及其空间集聚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 2018,38(1):306-312.
文章来源:刘希朝,李效顺,陈姜全,张定祥,沈春竹,赵子龙.江苏沿海地区“三生”功能空间演化及生态效应[J].生态经济,2023,39(08):156-164.
分享: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绿色生产理念的深入人心,校用家具的绿色生产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绿色生产的实现并非易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并构建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以指导校用家具企业更好地实现绿色生产,促进可持续发展。
2025-04-08水是沙漠化治理的重要因素。通过引水工程、水利工程等途径,把远距离的水源引到沙漠地区,如修建具有调节水量功能的水库,保证农田及植被用水量,改善土壤状况,为恢复生态系统提供依据。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增强公众的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如提高用水效率,采取滴灌和喷灌等技术,实现精确供水,避免大水漫灌带来的水资源浪费。
2025-03-31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性[1]。水土流失防治是山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平衡的关键,福建省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自然灾害频发,建设工程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长汀县作为典型的红壤丘陵土壤侵蚀区[2],一直面临经济建设开发和水土流失防治的双重压力。
2025-03-30地表土壤被流动的水、风或冰带走或流失,对农田的肥力、水生态系统、环境管理和作物生产都会产生负面影响[1-2]。土壤水蚀过程受降雨、土壤系统、土地地形、土地坡度、作物覆盖状况以及管理实践等许多变量的控制[3]。泥沙迁移过程主要受径流输沙能力的影响,泥沙的迁移能力取决于径流速度[4]。
2025-03-30目前处理含油废水方法主要有重力法、气浮法、电化学法、膜分离法等。重力法池型最简单,操作方便,但占地面积大,除油效果差,排泥难度大;电化学法处理效果好,占地面积小,但耗电量大,运行成本高;膜分离法设备简易,能耗低,无二次污染,但膜易结垢造成堵塞,维护困难,使用寿命短。
2025-03-27我国是世界上采盐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境内盐矿资源丰富,经过几十年的水溶开采,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地下采空区,据统计,全国盐穴地下空间存量约1.3亿立方米[1]。盐穴具有安全性高、密封性好、不易渗透等特点,是处理工业固废的优秀场所。由于以前盐穴粗放式开采及盐穴造腔技术水平欠缺,导致目前存在大量的废弃盐穴。
2025-03-27高级氧化法是一种在催化剂的辅助下,以羟基自由基(·OH)为氧化剂,对存在于水体中的有机物等进行氧化分解的方法。根据刘祖庆等[9]的归纳,常用的高级氧化法主要有臭氧氧化法、芬顿类氧化法、湿性高级氧化法、电化学高级氧化法、声学高级氧化法、光催化高级氧化法、辐射法等。
2025-03-27光催化剂性能优劣会直接影响光催化降解效果。因此,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关键是光催化剂的选择。作为n型半导体材料的纳米α-Fe2O3因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稳定性好、无毒环保、比表面积大、电子跃迁模式独特、禁带宽度窄等优点,在光催化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9]。
2025-03-26废弃矿山综合治理过程中,如何处理其中毒性成分也是治理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矿山治理复杂性突出,矿石毒性危害较大,关乎综合治理成效及技术选用。为此,正式治理之前,需要通过抽样方式测量矿山毒性成分占比,这既是为矿山综合治理负责,也是为治理人员自身安全考虑。
2025-03-26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政策的重要方向[1]。环境质量监测与治理的改进对策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本研究旨在探讨环境质量监测与治理的现状,并提出改进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2]。
2025-03-23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生态经济
期刊人气:1839
主管单位: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方:云南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671-4407
国内刊号:53-1193/F
邮发代号:64-54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2.378
影响因子:0.097
影响因子:0.79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9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