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青少年生存质量现况,探索健康认知、健康行为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为提升其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4—5月在北京市随机抽取10~19岁青少年,采用现况调查法调查其基本情况、生存质量、健康认知、健康行为等情况,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青少年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6 098份有效问卷中,生存质量平均分为88.15±13.26,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学校功能4个维度的平均分分别为89.46±13.93、84.49±20.45、91.60±14.87和86.26±15.27,女生各维度平均分低于男生,普高生各维度平均分低于小学、初中和职高生(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健康食品(β=-0.06)、健康饮品(β=-0.05)、伤害事件风险评估(β=-0.05)和应急处理(β=-0.03,P=0.018)的认知错误,以及在饮食结构不合理(β=-0.03)、个人卫生习惯差(β=-0.11)、睡眠时长不充足(β=-0.09)与青少年生存质量得分呈负相关、无吸烟经历(β=0.07)与青少年生存质量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北京市青少年生存质量相对较高,并受到多种健康认知、健康行为因素的影响,需要探索适合青少年的干预模式以更进一步提高其生存质量。
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是个体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包含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常被用于一般健康人群的健康水平量化评价、健康影响因素分析等[1]。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生存质量状况对其一生的健康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据调查,部分发达地区的青少年有着相对更低的生存质量[2],亟需通过发现与干预相关影响因素来提高该人群的生存质量。本研究以北京市在校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在了解其生存质量现状的同时,探索健康认知、健康行为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生存质量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北京市10~19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 北京市常住人口;2) 年龄为10~19周岁;排除标准:1) 精神、智力异常,无法正确理解问卷问题;2) 视力、听力缺陷,无法自主完成问卷。本研究已获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KY-024-01),所有研究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4—5月从北京市小学、初中、高中(含普高和职高)随机抽取研究对象。阶段一:在北京市16个辖区分别随机抽取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各1所;阶段二:被抽取的学校分别在小学五/六年级、初一至初三、普高一至普高三、职高一至职高三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级,班内所有学生均需参与调查。
1.2.2 调查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法,使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中文版》(PedsQL4.0)和自制调查问卷进行线上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共同居住者、住校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与父母关系等基本情况;健康食品、健康饮品、吸烟危害、饮酒危害、适度运动(参考《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调查对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长和视屏时长认知情况)、性传播疾病(对疾病定义和传播途径认知情况)、避孕方法、伤害事件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理等健康认知情况;饮食结构(参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2016)》,调查对各类食品摄入是否充足,若均充足,则视为“合理”)、个人卫生习惯(调查洗手、刷牙等卫生习惯,若能坚持饭前便后用肥皂等清洁用品洗手,且每天至少刷牙2次,则视为“合理”)、睡眠时长(参考美国睡眠医学会发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指南》,当6~12岁儿童睡眠时长≥9h/d, 13~18岁青少年睡眠时长≥8h/d, 则视为“充足”)、运动时长(参考《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推荐量为累计≥60min, 则视为“充足”)、吸烟情况等健康行为现况。
1.2.3 调查工具
《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中文版》用于评价青少年生存质量水平,量表共计23个问题,分别组成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学校功能4个维度。每题分5个等级(计分规则:100分=从来没有,75分=几乎没有,50分=有时有,25分=经常有,0分=一直有,各个维度的分数为所含问题分数总和除以问题数,总表的分数为各问题分数总和除以总问题数),各个维度得分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则相应维度的生存质量越好,量表总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则整体生存质量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0,主成分累积贡献率65.6%,提示良好的同质性信度和结构效度[3,4,5,6]。
1.3 质量控制
为保证调查质量,事先开展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修订问卷。对参与调查的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进行培训,在正式下发问卷前,由班主任向学生介绍调查的目的和问卷填写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配合度,降低漏填、误填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t检验、F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分布的差异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回收问卷6 278份,其中有效问卷6 098份,问卷有效率为97.13%。在纳入分析的调查对象中,普高生1 818例(29.81%),占比最高。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1∶0.97,平均年龄15岁,当前居住地在城区(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的2 326例,占比38.14%。3 828例(62.77%)调查对象是独生子女,与亲生父亲和亲生母亲共同居住者5 162例,占84.65%,有1 625例(26.65%)为住宿生,父、母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分别为1 485例(24.35%)和1 556(25.52%),有203例(3.33%)与父母关系不融洽。
2.2 青少年生存质量现状
调查对象生存质量平均分为88.15±13.26,不同性别、年龄、学校类型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小学生、独生子女、与亲生父母共同居住、非住校生、父母教育程度高、与父母关系融洽者生存质量评分相对更高,说明其生存质量更好,见表1。具有不同健康认知(如:健康食品、健康饮品、饮酒危害、避孕方法)和健康行为(如:饮食结构、个人卫生习惯、睡眠时长、运动时长与吸烟情况)青少年的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学校功能4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89.46±13.93、84.49±20.45、91.60±14.87和86.26±15.27,相较而言,女生组和普高生组在各个维度的平均分均低于其他组。见图1、2。
表1 青少年生存质量得分比较
表2 具有不同健康认知、健康行为青少年的生存质量比较
图1 不同性别青少年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分布情况
图2 不同学校类型青少年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分布情况
2.3 青少年健康认知、健康行为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采用逐步法筛选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青少年对健康食品、健康饮品、伤害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理的认知情况,在饮食、个人卫生、睡眠时长和吸烟方面的行为习惯均是其生存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按性别分层分析发现,男、女青少年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别,其中对健康食品、伤害事件风险评估的认知情况,以及个人卫生、睡眠和吸烟方面的行为习惯均为男、女青少年生存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对性传播疾病和伤害事件应急处理的认知情况是男性青少年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而对健康饮品的认知仅影响女性青少年生存质量(P<0.05)。见表3。
表3 健康认知与健康行为对青少年生存质量的影响
3、讨论
3.1 北京市青少年生存质量概况
本研究发现,北京市青少年人群在情感功能维度中得分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较大,身心发育导致的情绪不稳定等因素有关。与其他地区相比,北京市青少年人群生存质量评分相对较高,不同性别间差异也更明显[2],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模式等不同均可导致这些差异的发生。与其它维度相比,情感功能维度在不同性别、学校类型间平均分的差值更大,其可能归因于女生生性更敏感,容易有不良情绪,而男生生性好动,即使产生不良情绪,也有更多的宣泄途径[7];不同年龄、学校类型生存质量差异显著可能与初高中生尤其普高生通常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矛盾,其中以学业压力感最甚,这都会导致强迫、焦虑等心理问题,降低生存质量[8]。
3.2 健康认知对青少年生存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健康食品、健康饮品、伤害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理的认知有误是青少年生存质量的风险因素。对男性青少年而言,对健康食品、性传播疾病以及伤害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理的认知正确,可能有助于提升其生存质量;在女性青少年中,对健康食品、健康饮品以及伤害事件风险评估的认知正确更具有显著保护作用。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对何为健康食品、健康饮品认知不清可能导致高糖高脂食品、碳酸饮料等摄入过多,从而引发肥胖、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对伤害事件风险评估不足、应急处理方式不了解会导致伤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伤害事件造成的后果更严重,进而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对男性青少年而言,对性传播疾病的认知错误可能增加高危性行为发生风险,使其更易罹患性传播疾病。有研究表明,系统化及专人负责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9,10],结合本研究结果,未来可以探索通过加强合理膳食、预防伤害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改善青少年生存质量。不同性别青少年生存质量的风险因素不尽相同,例如对性传播疾病、伤害事件应急处理的错误认知仅是男性青少年生存质量的风险因素,而对健康饮品的错误认知仅对女性青少年生存质量造成风险,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时,还应该根据不同对象的特征,定制个性化课程。
3.3 健康行为对青少年生存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饮食结构不合理、不良卫生习惯、睡眠不足和吸烟均是青少年生存质量的风险因素,其中饮食结构不合理未对女性青少年生存质量造成显著不利影响。高质量的饮食结构与健康的饮食习惯对青少年生存质量的积极影响在其他研究中也有提及[11],对女性青少年而言,饮食结构不合理未造成显著不利影响,可能与不合理的程度有关,即饮食结构虽不合理但未严重偏离指南建议,未造成健康问题显著增加。刷牙、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在青少年阶段并未完全形成[12],容易由此引发口腔、胃肠道等健康问题,降低其生存质量。青少年睡眠时间短通常与运动不足、孤独悲伤情绪等有关[13],该人群的生存质量也相对较差。吸烟是多种疾病的风险因素,有研究发现,首次吸烟在10岁及以下的青少年生存质量最低[14],可能与未发育完全的呼吸系统对烟草危害的敏感性更高有关。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通过增加患病人群的健康行为达到提升生存质量的目的[15],在相对健康的青少年人群中该模式的干预效果还有待验证,基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围绕饮食、卫生、睡眠等主题设计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进一步评价健康认知、健康行为对青少年生存质量的影响路径,明确因果关系。
3.4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采用横断面调查,不能验证健康认知、健康行为与生存质量间的因果关系;二是生存质量作为主观评价指标,容易存在回忆偏倚、报告偏倚等,导致信息失真。为进一步明确青少年生存质量提升策略,未来还需要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或社区干预实验,找出最具效果的健康认知、健康行为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亮江,沃田,陈磊,等.儿童生存质量测量量表应用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20,31(20):2539-2545.
[2]常明钰,张瑞星,王梦佳,等.中国郑州香港台湾三地青少年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4):579-582.
[3]陈裕明,何丽萍,麦锦城,等.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信度效度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6):560-563.
[7]朱雪丽,耿耀国,石丽萍,等.河南中小学生生存质量及其与负性情绪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2):201-204.
[8]陈丹,权治行,艾梦瑶,等.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9):1402-1409.
[9]郑兴昕,鲍萌.系统化及专人负责制健康教育应用于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36):138-140.
[10]王营,曹廷求,高睿.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发展——兼论将健康融入教育政策[J].财经研究,2022,48(11):19-33.
[13]王浩,李娜,关云琦,等.浙江省中学生睡眠不足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疾病监测,2023,38(5):616-621.
[15]陆亿娴,余晶晶,刘红,等.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1):1901-1904.
文章来源:鲍成臻,高丽丽,韩历丽.北京市青少年生存质量现状与健康认知和健康行为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4,32(06):687-691+696.
分享:
哮喘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以咳嗽、胸闷及气促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1-2]。哮喘疾病多以药物缓解症状,以稳定病情,该病无法治愈,且容易复发,故而如何提升治疗效果,预防哮喘复发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3-4]。强化健康教育可加深哮喘患者对疾病认识了解,更好自我护理,预防哮喘复发[5]。
2025-04-24临床发现,伽马刀治疗肺癌效果良好,属于立体放射外科治疗方法,利于产生的伽马射线作用于局部病灶,使病灶坏死,达到治疗目的[5]。较普通放射疗法,该方法更为精确,对组织损伤小,安全性更高,故而临床治疗较为广泛,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应用[6]。
2025-04-07传染性疾病一般是指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所引起,且可以在动物与人、动物之间或人群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总称。传染病不仅涵盖的种类较为多样,同时传播途径也较为复杂,且部分传染病还会有极高的致死风险,因此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对维护个人的身体健康及社会层面的公众卫生安全皆具有积极意义。
2025-04-01待短时间内血压水平骤升时,颅内小血管则会出现破裂出血情况,继而发展为脑实质内出血。手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手术存在风险高、病情复杂和预见性差等情况,因此对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护理模式下若发生护理突发事件,部分经验欠缺的护理人员易出现恐慌,从而降低了安全性,增加了护患矛盾[1]。
2025-04-01不孕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该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还常常引发严重的心理困扰,如焦虑、抑郁、希望水平较低等,进一步影响婚姻关系和家庭稳定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不孕症患者得以实现生育梦想。
2025-03-22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食欲降低、肠胃功能紊乱、排空延迟等症状,胃黏膜糜烂严重者还会伴有呕血、黑便等症状,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2-3]。糜烂性胃炎病程较长,且具有反复发作性特点,需长期使用药物治疗,患者容易出现不配合治疗情况,治疗效果不佳。
2025-03-21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一种通过血液透析或者腹膜透析的方式来救治患者疾病的方法,近年来,在临床上的使用率逐渐上升,例如患有尿毒症、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主要针对人群,并且均取得了良好效果[1]。对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2025-03-13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推动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主要策略和优先措施,并在芬兰等国取得成功经验[1-2]。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生活行为方式,是活的健康、减少疾病最经济的有效途径[3]。
2025-03-07临床上对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受到疼痛感及恐惧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极易造成应激状况的发生,阻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效果。据相关文献查证了解到,于脊柱骨折护理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2],能够有效稳定患者的情绪状态从而提高依从性及治愈信心,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实现治疗效果。
2025-02-18过敏性紫癜属于过敏性血管炎,一般发生于学龄期儿童,此疾病可导致头痛、关节疼痛、发热等症状表现,临床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改善患儿的预后[1]。但患儿年龄较小,依从性不佳,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需要在治疗的同时为患儿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
2025-02-08人气:16674
人气:15573
人气:14844
人气:14024
人气:1282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健康教育
期刊人气:2472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2-9982
国内刊号:11-2513/R
邮发代号:82-716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2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69
影响因子:0.345
影响因子:0.3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