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分析了金融服务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持续优化金融政策扶持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商贸流通新型消费的力度、大力提升商贸流通领域金融数字化水平、大力提升金融服务农村商贸流通业质量水平、大力提升商贸流通企业信用建设水平等方面,提出了金融扶持助推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出支持商贸流通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城乡商贸流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部署,推动商贸流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速,商业集群、贸易集群、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模式加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支撑。
随着商贸流通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方不断深化金融支持,相继出台金融政策,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服务加快向商贸流通领域倾斜,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创新,金融业和商贸流通业融合日趋紧密,有力推动了商贸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变革。特别是小微商贸流通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普惠小微贷款规模快速增长,服务覆盖持续扩大,信用贷款占比快速提升,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降。截至2023年末,金融机构用于商贸流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8.4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商贸流通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4%。商贸流通企业的金融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从总体情况分析,商贸流通还存在要素自由流动存在壁垒、流通政策、规则和标准体系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二、金融服务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政策扶持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商贸流通业涉及面非常广,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异仍然比较大,跨地区、跨部门的一体化监管协同机制还没有形成,金融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千差万别,市场竞争乱象仍存,金融诈骗、非法集资、虚假宣传等不法行为时有发生,城乡一体协同的金融服务环境尚需优化,特别是向“三农”领域倾斜不够。部分金融机构对城乡商贸流通业一体化发展的金融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相关金融资源整合利用不足,常态化的商贸金融服务流程还需持续改进,提供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方案的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群体资金需求灵活多样的特点,“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推进力度仍需加大,金融服务领域和触角需加快延伸。个人端商贸流通消费方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有短板,消费信贷产品需加快创新,以适应多元化的个人消费需求。金融政策宣传不够,企业和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还不全面,部分消费者对信贷产品的选择缺乏理性,导致过度借贷等行为发生。
(二)金融支持商贸流通新型消费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新型消费不断发展,“互联网+服务”等商贸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但是金融产品供给和服务创新还没有同步跟进,产品仍然比较单一。针对商贸流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倾斜不够,资金供给结构不够优化,金融产品不够丰富。现行的一些金融产品门槛普遍较高,融资综合成本较高,产品可及性不强,与新型消费市场经营主体资金需求的契合度存在一定偏差。针对家电、汽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金融机构与商贸流通企业、卖场等的合作不够,消费信贷支持力度有限,信用应用场景不够丰富,消费金融服务的精准性不强。针对商贸流通消费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新消费场景的有效供给不足。特别是针对共享经济、网络直播、社交电商等新经济模式,银企合作对接不够,专属金融服务产品刚刚起步,金融机构在对新消费模式的风险管理上还不够成熟,金融服务质效亟待提升。
(三)商贸流通领域金融数字化水平亟待提升
金融数字科技全面赋能金融机构存在短板,数字化技术没有全面推广,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难以共享共用。针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不足,金融服务供给存在错配现象。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市场经营主体还存在薄弱环节,客户风险识别能力不强,消费信贷客户的直接触达率不高,消费金融服务向乡村下沉不足。金融机构对城乡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的支持力度不平衡,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城乡数字化消费网络发展差异仍然较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还存在数字鸿沟。针对供应链金融的产品较少,对推动农商互联供应链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撑不足。移动支付、数字货币在商贸流通领域应用不足,各类支付清算服务主体手续费用仍然较高,线上线下交易流程数字化水平还需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有待提高。境外人员境内支付还有卡点,跨境支付监管制度尚需完善,跨境移动支付需要大力推广。
(四)金融服务农村商贸流通业质量亟待提升
“三农”商贸流通经营主体情况比较复杂,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商贸流通金融供给不足,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对客户的经营情况了解渠道不够畅通,客户的精准分类、精准授信、精准识别能力不强,缺乏为企业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普惠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对“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流程比较繁琐,聚焦农村产业、乡村建设、特色农产品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利农惠农金融产品有限,便利度和覆盖面不够,支持力度需要加强,金融服务模式尚需进一步探索。金融保险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三农”主体对金融产品缺乏全面地了解。“三农”保险业务发展较慢,“三农”保险品种单一,保险机构结合农业商贸产业链特点的产品不断丰富。部分商贸流通企业特别是“三农”企业信用建设水平不高,信用评价标准、评级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信用信息资源价值亟待挖掘利用,企业信用与金融支持联动机制还不够健全,诚信经营企业还难以充分享受信用增值带来的金融福利。
三、金融政策扶持助推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持续优化金融政策扶持环境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服务商贸流通业的监管,健全和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监管协同机制,促进各类监管协同联动,加大对价格欺诈、虚假宣传、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不法行为的打击,着力营造诚信消费和安心消费的消费环境。金融机构要深入研究城乡商贸流通业一体化发展的金融需求特点,进一步优化信贷支持、订单融资、票据贴现等金融服务流程,做好常态化商贸金融服务。要深入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针对商贸流通业小微企业重点群体,加快发展“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对有市场、有订单、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同时,结合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优化整合相关金融资源,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提供包括授信融资、汇率避险、支付结算等一体化金融服务方案,更好满足商贸流通企业资金需求灵活、周转较快的特点。从企业端和个人端双向切入同向发力,不断优化个人端金融服务,扩大消费信贷类产品,开发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场景,引导消费提档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要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要协同配合,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明确责任部门和专业人员,加强金融政策宣传,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信贷产品,科学理性消费,避免过度借贷、多头共债等行为。妥善做好消费投诉纠纷的化解,加强源头治理,不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水平。
(二)加大金融支持商贸流通新型消费的力度
近年来,以“互联网+”服务为依托的商贸流通新型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发展,人们消费需求多样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金融要主动融入新型消费发展潮流,加强产品供给和服务创新,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丰富金融产品,降低金融产品门槛和综合融资成本,支持商贸流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城乡商贸流通实现一体化和现代化。加强与新型消费市场经营主体的对接合作,积极开发契合市场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可及性。聚焦家电、汽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商贸流通企业、卖场等的深度合作,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丰富信用应用场景,不断提高消费金融服务的精准性,积极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双向提速。针对商贸流通消费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要引导各类支付清算主体降低手续费用,降低消费者支付成本,推动移动支付在便民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针对共享经济、网络直播、社交电商等新经济模式,智慧商店、智慧超市等新零售业态,加强银企合作对接,加强新消费场景的有效供给,积极开发专属金融服务产品。加强对新消费模式的风险管理,健全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管控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符合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要积极采取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发行公司债券等方式,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动生产要素向更具活力、更具前景的新型消费领域集聚。
(三)大力提升商贸流通领域金融数字化水平
金融机构要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全面赋能,大力应用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化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通数据信息壁垒,促进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建共享共用,提高针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推动金融服务供给与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利用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技术应用,消费者和市场经营主体进行画像和风险识别,不断提高消费信贷客户的直接触达率,不断延伸商贸流通服务领域和触角,推动消费金融服务向县城、乡村下沉。金融机构对城乡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的支持力度,以及城乡数字化消费网络发展差异仍然较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还存在数字鸿沟。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促进农产品分拨、仓储、物流水平。加强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农商互联供应链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加快数字货币、移动支付在商贸流通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线上线下交易流程数字化水平,引导各类支付清算服务主体进一步降低手续费用,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在鼓励科学理性消费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个人消费信贷产品,采取增加信贷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减免相关费用等形式,引导鼓励个人消费。完善跨境支付监管制度,进一步畅通境外人员境内支付卡点堵点,提高境外人员境内支付的便利性,提高跨境商贸流通水平。
(四)大力提升金融服务农村商贸流通业质量水平
“三农”商贸流通经营主体情况比较复杂,经营情况千差万别,小微企业数量庞大,金融需求比较迫切。金融机构要针对农村商贸流通业特点,进一步加强金融供给,完善服务体系,持续加大农村商贸流通金融供给,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简化金融服务流程,减免服务费用,精准化和差异化推出利农惠农产品和服务,满足商贸流通企业资金需求。积极搭建招商引资、融资支持、产销对接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融资、融智、融商有机结合,建立常态化产业对接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和商贸流通企业精准对接,让金融机构全面了解企业资产、负债以及生产经营状况,了解企业资金情况,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各类市场主体融资需求。聚焦农村产业、乡村建设、特色农产品发展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度和覆盖面,助力农村商贸流通现代化。积极推进“三农”保险业务,引导保险机构结合农业商贸产业链特点,不断创新丰富“三农”保险品种,不断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推动商业性、政策性“三农”保险业务协调发展,降低“三农”市场主体经营风险,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金融政策和保险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让“三农”主体全面了解金融保险基础知识和服务产品,不断增强广大农户对金融保险政策、产品服务的了解和认知,从而不断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
(五)大力提升商贸流通企业信用建设水平
企业信用建设与金融服务密不可分,是企业持续获得金融支持的重要基础。商贸流通企业数量庞大,小微企业众多,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参差不齐,必须要大力加强企业信用建设。要积极推动商贸流通行业自律,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价标准,加强信用建设的评级评价,加强对信用优秀企业的宣传推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优秀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依法合规诚信经营,引导企业不断加强信用宣传、信用培训、信用公示和信用承诺,逐步建立健全信用披露制度。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全国企业公共信用服务信息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商共建共用,共同维护信用记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好信用信息系统在信用信息归集、信用情况评价以及在政府行政审批、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与金融支持联动机制,树立良好信用导向,不断提高信用信息资源价值,让诚信企业充分享受信用增值带来的金融福利。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信用管理内控制度,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健全客户信用记录档案,完善应收账款管理程序,加强对客户信用的评估评价,制定“黑名单”制度,将信用管理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信用在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发客户消费信贷金融产品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不断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综上,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是推动城乡商贸流通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和商贸流通企业融合发展。金融机构、企业要结合各自需求,密切协同,加强对接,不断深化各领域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特色金融服务提质增效,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致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主编.读懂“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1
2.李海生,和文婷,孙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新金融世界,2019(5)
3.杨铮.“互联网+商贸流通+金融”的跨界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7)
4.徐鹏.互联网背景下商贸流通业转型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6)
文章来源:袁敏.金融助推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4,(17):30-32.
分享:
自2015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后,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从2016年的1975.31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8612.92亿元,增长了336.03%,位列全球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前三。制造业作为第一碳排放大户,碳排放在总体碳排放量中占比始终处于60%以上。
2024-12-16为了支持这一绿色经济转型,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和绿色保险,以鼓励各经济主体积极参与这场绿色革命。在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了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2024-11-05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国有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要注重管控风险,应对市场的挑战和变化。作为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的关键环节,风险管理对国有企业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024-09-10随着商贸流通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方不断深化金融支持,相继出台金融政策,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服务加快向商贸流通领域倾斜,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创新,金融业和商贸流通业融合日趋紧密,有力推动了商贸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变革。
2024-09-09债务违约对企业而言是极具破坏力的事件,会对企业运营产生致命打击,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债务违约还会引起风险的扩散和传染,严重时会形成系统性风险。因此,时刻关注企业债务状况,控制和降低债务违约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都十分必要。
2024-09-02绿色金融是指在金融活动中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纳入考量范围,推动相关项目和行业向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金融业务。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和环保项目的支持。
2024-08-28金融学专业作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金融市场需求的重要学科之一,为培养金融行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性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关注和应用。研究性教学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和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实践和研究项目的开展,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入学习和应用金融学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2024-07-31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正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金融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实现了金融服务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数字金融的发展也对企业融资与风险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2024-07-31品牌是针对产品、服务和文化的评价与认同,品牌价值已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和衡量企业市场软实力的核心指标。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强调将“品牌卓著”列为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
2024-07-04在当今全球平台经济浪潮的蓬勃发展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背景下,阿里巴巴、腾讯、滴滴等大型企业都在其社交媒介、电子商务、移动端出行、生活信息服务等各领域中构建了多种多样的新型互联网平台。新兴互联网平台的健康发展,更需要企业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
2024-06-19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金融研究
期刊人气:9297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金融
国际刊号:1002-7246
国内刊号:11-1268/F
邮发代号:2-637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3.141
影响因子:0.792
影响因子:0.818
影响因子:0.401
影响因子:0.24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