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移动端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大数据等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金融模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促使了既不同于普通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当前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的出现,现被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机构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方式达到了统一;文件处理和风险评测可随时通过云端技术进行,市场信息不对称趋势持续走低,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等融资条件付出的成本也不断降低。市场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以上全部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显性成效,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
目前,存在两类金融传统中介在资金供需双方之间进行金额融资、期限和风险收益的匹配:一类是大众商业银行,对接着间接融资模式;另一类是资本市场(股票和债券市场),对接着直接融资模式。这两类融资模式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也需要大额度且不可压缩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利润、税收和薪酬。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现在金融行业的职能分配和专业素养被渐渐弱化,表现出被互联网及其部分数字技术替代的弱势。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概述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潜力已经初现锋芒,目前主要体现为手机银行客户端和线上P2P融资。这种新金融模式意味着难以估量的机遇和巨大挑战。于政府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被用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促进民间金融的明朗化,更具有普惠意义,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金融类法律法规挑战。对业界而言,互联网内部金融模式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商业契机。
互联网金融究其本质是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在资金融通、支付等功能方面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影响的一种崭新的金融模式。当前互联网金融搭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为支付方式质量的提高也卓有成效。过去18年间,类似的影响已经发生在书籍、食品零售等方面。
二、互联网金融业务形态分析
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相比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犹如是一个强劲的青壮年,速度快且来势猛。在具体的业务形态上,总结欧美日等国的经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
传统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个人理财业务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这些业务互联网化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传统金融业务通过与互联网技术数字信息升级,即现代人普遍开始接受的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应用软件;传统金融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完美结合,产生的新产品比如:余额宝、京东钱包、悟空理财等新型货币型基金;另外还有一个则是为传统金融业务创造新渠道,例如各大商业银行自家研发的手机客户端。
在这样的模式践行中,传统金融对原本固化思维基础设施、刻板方式进行了改良升级和再创造,这样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传统金融的服务水平,而且也牢牢加固了金融业务的安全性,为整个金融行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第三方支付
当前,消费者对于第三方支付的字眼一点也不再陌生,而商家对于“码商”“码农”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互联网金融之中尤为外显性的功能,就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第三方支付功能,特别是当下移动支付设备兴起的热潮期,大众对于第三方支付需求为促进第三方支付体系的完善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这样一个由数字化和信息化包裹的大时代、大体系中,支付模式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独立支付,即第三方支付机构前端连接着消费客户,后端连接着交易银行,并且根据业务需求量提供多个银行借口,且在此过程中由只接受国内银行渐渐发展到将国际银行也纳入其中,而这个功能是原本传统业务当中代替银行的支付功能。第二种模式则是在前一模式的基础之上,依托由出资机构搭建的互联网交易平台,承担业务保障,可以更加安全的进行更多的资金资本化运作。
三、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1) 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升级的影响
简易操作化是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在互联网平台深入发展而满足的更多新颖业务需求的主要需求。在互联网金融这一模式下,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流程的简化和优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使得传统金融业务便捷性更加显著、服务范围更加辽阔。
(2)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金融业的影响
第三方支付所指的是在买卖双方中增加一个中间媒介,买家的付款不是直接转到卖家的账户,而是先转到中介,等到买家确认收到商品后再由中介将款项转至买家账户。当前,第三方支付的规模日益庞大,作为对传统支付业务的补充,第三方支付在短时间内已经拿下整个支付业务5%的市场份额。
四、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本质思考
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与更新对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阿里支付宝、腾讯微信红包和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都是在互联网技术下催生出来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比传统金融模式在信息的采集与消化,产品支付成本等方面有着不可多得的天然优势,可以为老百姓带来更快、更便捷的服务和更低的成本。互联网金融模式想要稳健的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高效发展,必须要回归到促进经济的轨道中来,与传统金融模式相辅相成,共同保障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凤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J]金融论坛,2015,20(01):3-6+65.
[2]杨东.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03):80-97.
[3]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08):3-9.
[4]俞林,康灿华,王龙.互联网金融监管博弈研究:以P2P网贷模式为例[J]南开经济研究,2015(05):126-139.
周诗凡.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财讯,2019,(2):152.
分享:
自2015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后,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从2016年的1975.31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8612.92亿元,增长了336.03%,位列全球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前三。制造业作为第一碳排放大户,碳排放在总体碳排放量中占比始终处于60%以上。
2024-12-16为了支持这一绿色经济转型,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和绿色保险,以鼓励各经济主体积极参与这场绿色革命。在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了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2024-11-05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国有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要注重管控风险,应对市场的挑战和变化。作为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的关键环节,风险管理对国有企业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024-09-10随着商贸流通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方不断深化金融支持,相继出台金融政策,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服务加快向商贸流通领域倾斜,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创新,金融业和商贸流通业融合日趋紧密,有力推动了商贸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变革。
2024-09-09债务违约对企业而言是极具破坏力的事件,会对企业运营产生致命打击,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债务违约还会引起风险的扩散和传染,严重时会形成系统性风险。因此,时刻关注企业债务状况,控制和降低债务违约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都十分必要。
2024-09-02绿色金融是指在金融活动中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纳入考量范围,推动相关项目和行业向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金融业务。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和环保项目的支持。
2024-08-28金融学专业作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金融市场需求的重要学科之一,为培养金融行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性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关注和应用。研究性教学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和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实践和研究项目的开展,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入学习和应用金融学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2024-07-31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正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金融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实现了金融服务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数字金融的发展也对企业融资与风险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2024-07-31品牌是针对产品、服务和文化的评价与认同,品牌价值已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和衡量企业市场软实力的核心指标。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强调将“品牌卓著”列为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
2024-07-04在当今全球平台经济浪潮的蓬勃发展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背景下,阿里巴巴、腾讯、滴滴等大型企业都在其社交媒介、电子商务、移动端出行、生活信息服务等各领域中构建了多种多样的新型互联网平台。新兴互联网平台的健康发展,更需要企业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
2024-06-19人气:4416
人气:4313
人气:2735
人气:2567
人气:243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金融论坛
期刊人气:1390
主管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城市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金融
国际刊号:1009-9190
国内刊号:11-4613/F
邮发代号:80-312
创刊时间:199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3.141
影响因子:0.792
影响因子:0.818
影响因子:0.401
影响因子:0.24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