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0-11-03    51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评价体系是引导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通过选取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构建涵盖要素层面、产业层面、社会层面三个维度的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测度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地区间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均衡,各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自东向西逐步减弱的特点。依据研究结果将样本省份划分为领先地区、优势地区、中等地区、追赶地区四类,提出应当从对标领先地区、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创新要素质量等方向入手提高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为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 关键词:
  • 产业创新
  • 区域差异
  • 评价体系
  • 高质量发展
  • 加入收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再次指出,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1]。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传统的以GDP高低论输赢、机械地套用既往评价体系的考核方式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因此,应当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2],科学衡量我国新时期经济增长质量、评判经济增长短板,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建设却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因此,必须在精准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建立能够全方位反映我国当前要素投入、产业发展、社会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并准确衡量社会发展情况,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基于此,笔者立足宏观、中观、微观经济学视角,构建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旨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决策参考。


一、高质量发展研究的评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做出了重大判断,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分析、借鉴并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十九大为节点,分析前后两个阶段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不同特点,进而对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新的设想。

(一)十九大以前对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

十九大以前我国学者提出的评价体系大致有两类,一部分学者立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构建出综合评价体系:如钞小静、任保平(2011)构建了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等11项分项指标,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3],这一体系涉及到产业结构、社会福利、生态环境等因素的质量考察,但缺少对经济发展效率、质量的测度,难以反映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何菊莲等(2012)构建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四个维度28个指标的评价体系[4],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指标测定提供了参考,但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的评估不仅需要考虑经济增长,还应当考虑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质量,因此该评价体系也难以揭示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全貌。张福祥等(2017)从经济运行、经济结构、微观活力及民生福利四个维度构建涵盖11项指标的评价体系[5],考虑到了能源消耗、碳排放、技术投入比重以及经济增长等要素,侧重对经济增长绝对值的测度,但是忽略了当前我国经济由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核心理念。

还有部分学者从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入手构建出评价体系:如王竞梅等(2014)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四个方面建立20个评价指标对区域经济循环情况进行了测度[6];牛桂敏和王会芝(2015)构建了由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社会进步5个系统、29项指标组成的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经济发展评价体系[7]。与其他评价体系相比,这两类评价体系的维度设定与当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契合度更高,但不足之处是其研究内容均局限在低碳发展或者经济循环情况等单一维度,无法满足当前综合测度的要求。

综合上述文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发展阶段的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测度体系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理念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总体来看,以往的评价体系均存在相似的问题,即测度方向较为单一,侧重对经济增长、社会生态和谐或者绿色发展等两到三个维度的考察,忽略对经济发展效率、区域创新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已经难以适应当前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重效率、重创新的社会要求。因此,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理应构建一套全新的更加适应高质量发展特征的指标评价体系。

(二)十九大以后对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

十九大以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学界关注研究的热点。在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理论研究层面,部分学者做出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金碚(2018)指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8]。任保平(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的评判体系包括: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9]。李伟(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10]。张占斌和杜庆昊(2018)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善四大体系建设,分别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政策协同体系和制度环境体系[11]。

在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学者从五大发展理念入手,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如杨新洪(2017)以深圳市为例,构建了五大发展理念统计评价体系[12]。李子联和王爱民(2019),构建了41个评价指标对江苏省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测度[13]。还有部分学者立足“五位一体”视角,对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构建。如周永道等(2018)构建了区域综合发展评价体系[14]。李旭辉和朱启贵(2018)对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15]。

通过对前后两个时期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评价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发展特点和阶段性特征,传统的经济发展指标更加侧重对经济发展单维度的考量,评价指标也更加突出对经济增长绝对值的测量,难以契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而自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处于萌芽阶段,在理论研究层面,学者们更多地侧重对其内涵、特点、发展方向的定性分析描述;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学者们指标体系的框架大多取自“五大发展”理念,仍然缺少从经济学研究视角入手,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指标进行界定和分析,并以此切入对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开展多样化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创新性地从宏观、中观、微观分析视角入手,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并构建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经济学视角下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

在新经济发展阶段,建立符合我国发展特点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首先应当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曾经指出:高质量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这与价值规律的本质,即以最小的生产要素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完全契合。因此,高质量发展是与高速增长截然不同、更加侧重经济增长效率、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发展理念。

尽管高质量发展涵盖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但是由于“质量”一词中包含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如微观层面的产品质量、企业质量,中观层面的产业发展质量、工业化质量,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质量、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经济发展质量[16],也使得高质量发展所具有的“五大理念”在不同层次的经济学视角下具有了不同的新内涵。从经济学统计视角来看,使用复合评价指标和评价语言才能够从多维度合理考量评价目标,避免指标的单一性导致的信息缺失,真实反映不同区域间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进而优化决策过程。本文对“高质量发展”的分析与测度,也将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切入,分层次、分维度进行研究。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要素的高质量发展。要素的高质量发展,主要涵盖了要素自身质量、要素转化效率和要素产出水平三个层面。在创新全球化的背景下,要素投入质量已经逐渐成为提升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支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迭代升级,推动整个经济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质量和效率则是要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此,推动要素的高质量发展,既要考虑到资本、土地、环境等硬件要素的供给质量,又应当持续强化科研人才整体素质,确保高质量发展源头创新要素的质量与活力,并在要素整体水平提质增效的过程中加速要素转化的效率和质量,使得要素投入水平、要素转化效率和要素产出质量稳步提升,加速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政策链的高效衔接,不断提升国民经济循环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保障。为此,本文以创新参与者的素质(教育水平、科研创新水平等)、R&D经费投入比例、亩均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评价指标对区域微观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衡量。

中观经济学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产业创新化和创新产业化两个层次进行理解。高质量的产业创新化,是通过高效率的技术转移活动,将新技术导入传统产业,推动旧产业脱胎换骨、升级成新业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效率的过程;高质量的创新产业化,是通过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使新技术孵化出高质量的新产品、新企业、新模式,促进新的产业从无到有,为创业者提供试错和市场筛选的过程。两者共同搭建出我国高质量发展蜕变的必经之路,并在高质量的产业环境催化下,不断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搭建提供受众面更广、信息交互更频繁的平台,推进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和技术转移效率的提升,实现产业间技术的融合转化与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引领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中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解构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创新升级和产业环境发展三个主体部分,并通过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地区高技术产业改造经费投入、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水平、区域产业市场化水平等指标对产业结构、产业创新水平和产业环境进行衡量。

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立足改善民生福祉、补足生态短板、推动改革开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保障。宏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包含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实现人民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即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还包含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由于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时间高度压缩,我国在试图赶超西方各工业强国的同时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社会自然环境质量提升成为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构建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体制机制和法律体系也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此外,宏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还意味着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动力,使我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层次不断提高,各产业开放程度也得以增强。打造国际间贸易联动、双向开放的新格局,实现高质量的改革开放也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立足民生、环境等多个方面,通过社会保障水平、恩格尔指数水平、环境污染治理程度、产出能耗、外贸依存度等指标对区域宏观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衡量。

(二)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不仅能为各地区提供明确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参考,应当从多层次、多视角进行分析和考虑。研究认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就是实现全链条、全要素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涵盖对高质量发展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考察。以此为基础,本文选取32个评价指标对高质量发展各个层次的质量进行评估,指标的设计和选取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17]。指标的设计应建立在科学性、完整性与系统性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比较区域高质量发展情况,在参考既有文献指标体系基础上设定的评价指标,涵盖了不同的层次和维度,并利用数据分析力求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是创新性原则。在评价指标选取的过程中,既要确保涵盖高质量发展测度的各个层面,又不能过度繁琐冗长。在指标的设定过程中,着重考虑地区资源的投入、使用和转化效率的情况,确保评价指数来源于客观的相对值,保障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同时,指标体系的设计充分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涵盖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视角切入,构建出层次更为清晰、代表性更强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可行性原则。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及评价指标的可得性是影响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可得性、可靠性、可测性要求,测评数据大部分可从各级统计年鉴或相关统计部门直接获取,保障数据统计与整理分析过程的高效性和延续性,为后续更为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原则,构建了如下评价指标来测度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所构建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涵盖要素层面、产业层面、社会层面的3个一级指标,包括要素质量、产业创新、环境友好等10个要素的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为了确保文章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在此对部分三级指标的数据获取方法做出进一步说明。

要素层面指标:在评价指标中,资本利用效率用“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全员劳动生产率用“地区生产总值/全部就业人员平均人数”来衡量。

产业层面指标:参考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本文以“1-(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的计算结果来衡量市场化水平[18],以“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GDP”“第三产业产值/GDP”等对产业结构进行衡量[19];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是企业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各个领域,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指标,因此高技术产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比以“高技术产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主营业务收入”进行衡量。

社会层面指标:产出能耗率、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分别用“能源消费总量/GDP”“进出口总额/GDP”“利用外商投资总额/GDP”求得;为了提高数据的概括性和代表性,人均文教医卫财政支出强度指标以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的总和与区域人均GDP的比值计算得出;人均运输线路通过计算地区铁路、内河航道和公路里程的总和除以地区总人数得出。

此外,充分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与统计的高效性,评价体系中大部分数据可通过《中国统计年鉴》得到,还有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统计年鉴、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等。

表1基于经济学分析视角的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四)数据处理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当前指标赋权方法总体上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常用的方法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为了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确保区域高质量发展量化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使用更为客观的赋权方法——熵值法来确定各层级指标的权重,其主要过程如下:

1.由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不能直接用于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和权值的设定,为了消除一系列因素带来的干扰,首先通过均值法对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

正项指标(指标越大,效用越高)的处理方法:

(公式)

负向指标(指标越大,效用越低)的处理方法:

(公式)

其中,Cij表示第i省份j指标的标准值,maxxj为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minxj为第j个指标的最小值,为了避免熵值求解过程中对数无意义的问题,对标准化数据进行整体平移(+1)处理。

2.分别求解j指标下i省份所占的比重pij、各指标的信息熵ej、信息熵冗余度dj以及各指标权值wj、指标评价综合得分Uj,求得各指标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公式)

3.指标权重分析。

通过计算结果可得,区域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在要素层面、产业层面、社会层面等一级指标的占比分别为39.6%、25.9%、34.5%,一级指标权重的差异,能够表现不同分析层次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同时也体现出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差异。在二级指标方面,要素质量(17.9%)、要素产出(12.8%)、环境友好(12%)分别为权重占比最高的二级指标,这一结果也较为符合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即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通过提高要素质量、资本质量、创新质量和优化增长结构等手段来实现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20],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朝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方向转变[21]。从三级指标的权重来看,对高质量发展影响较大的前五个指标分别是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0.055)、污染治理水平(0.050)、空气质量指数(0.047)、人均生产总值(0.045)和全员劳动生产率(0.045),上述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此外,对高质量发展影响较小的指标分别是产出能耗率(0.023)、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0.023)、恩格尔系数(0.015)、平均受教育年限(0.014)。


三、高质量发展测度结果与综合分析


表2反映出2017年样本省份高质量发展情况的综合排名,得分最高的两个地区分别是上海(0.615)和北京(0.605),远高于全国平均得分(0.275),体现出上述两地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程度最好。除上述两个地区外,江苏、浙江、天津、广东的测度结果表现较好,综合测评得分均达到了0.35以上。此外,新疆、河北、贵州、河南、云南、广西、西藏在测评得分中表现最差,未能超过0.20,距离高质量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表2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得分及排名

为了对各地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区分和评价,运用SPSS软件对各样本省份的二级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与表1中各省份的排名结果大致相同,在综合考量各样本省份综合测评得分、所有样本省份平均得分后,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将各样本省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层次,包括2个领先地区、8个优势地区、14个中等地区、7个追赶地区,如表3所示。

表3各样本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分类

(一)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分析——按区域划分

区域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代针对区域协调发展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按照区域划分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域,并计算出各区域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

图1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情况

通过测度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各项指标均全面领先于其他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递减的走势。这与当前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结构合理、开放程度较高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这说明当前我国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情况高于其他地区,未来应着重提升中、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尤其提高对其发展质量、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分析——按省域划分

图2展现样本各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二级指标评价结果的对比,通过折线图可以看出,领先地区、优势地区在要素层面的得分占比都比较高,且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巨大,尤其是上海、北京更为明显。可见实现科技创新要素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也说明,对于中等地区和追赶地区来说,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重视产业、环境的友好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强创新要素质量的提升;对于优势地区来说,在实现产业链各环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加强环境友好发展与区域协同作用的发挥,实现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

图2区域高质量发展二级指标评价结果对比

(三)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分析——按评价指标划分

表4详细地展现了各样本省份在全部二级指标中的排名情况。

表4区域高质量发展二级指标排名

以北京为例,从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尽管北京占据了榜单中绝大多数指标的前3名,但是在环境友好和设施普及两个维度存在明显的短板,尤其是环境友好指标仅位列第30名,结合现实情况来看,测评结果也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北京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瓶颈,即北京在要素质量、产业质量方面均能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当发挥优势补足短板,着重完善区域环境保护和设施普及两方面的工作。

通过分区域、省域、指标三个层次的指标测算分析,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样本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评测结果来看,2017年高质量发展情况位于领先地区的省份是上海和北京,在要素质量、产业创新、社会发展层面,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大多位于前两位,显示出两个省份在各个方面实现了区域高质量发展。

与之相对应,处于优势地区的江苏、浙江、天津、广东、福建、辽宁、海南、湖南,各项指标评价结果也大多位居前列,可以客观地反映出省域范围内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在这一序列中的省份大多有几项指标位居前列,如江苏在要素质量、产业环境、设施普及方面的排名均位列第三,浙江在设施普及方面位列第一、在要素转化方面排名第三。

第三个层次的中等地区主要包括:山东、四川、重庆、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和陕西七省份,山西、江西、湖北、安徽中部四省份以及黑龙江和吉林东北二省份,其排名位列第十一至二十四位,位居这一层次中的省份大多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如吉林由于研发与转化投入不足,导致其要素转化能力薄弱,排名倒数第一;山西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水平创新平台的缺失,导致其产业创新能力匮乏,单项指标排名倒数第一。

第四个层次的追赶地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各个层面的排名均相对靠后,需要尽快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投入力度和建设速度。


四、结论与启示


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具有时效性,也应当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层次性。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核心理念,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就是实现要素提质增效、产业优化升级和社会高效发展,同时构建出包括要素层面、产业层面、社会层面3个维度、32项评价指标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省域、地域角度对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真实情况,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评价思路和测度方法,并为各地区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当前各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均衡,整体测度结果显示领先地区较其他地区优势突出,同时中等地区和追赶地区的数量仍占据主要地位;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减弱的趋势;从省域发展情况分析,北京在要素层面和产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上海在社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明显优势;此外,计算结果显示要素质量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位居首位,要素产出和环境友好分别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第二、第三位因素。为了更好地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对标领先地区,补足发展短板。精准识别现存问题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各地区在参考综合测评结果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对标领先地区的发展政策和发展经验,以领先地区为示范,客观分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障碍,通过制定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构建更为客观、效能的发展路径,逐步改善城市的发展结构与发展方式,形成东部引领、中部赶超、西部追赶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格局。

二是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发展模式。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各地区应注重结合本地区的市场需求和要素禀赋差异,领先地区应当以建设世界级都市为目标,在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逐步补齐短板;追赶地区应着重立足区域特点与优势,勇于跳出资源陷阱,破除发展瓶颈,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顺利转型。同时,各地区在遵循全链条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应当打破固有的空间束缚,进一步强化地区之间的沟通、联动和互补,探索区域多维度协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三是着重提升要素质量,促进中西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针对当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当提高对中西部地区基础研究资金、高等教育机构建设的投入以及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当前中西部劳动力质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同时注重加强区域合作,打造高质量发展交互平台,通过完善物流、交通、外贸等服务环境,最大限度提高创新水平,实现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大量学者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特征、新要求,并运用各地区最新的统计数据,力求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由于目前的测度方法不统一、部分数据缺失等原因没有被吸纳到本评价体系中。同时,考虑到本文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测度,因此在对各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后,没有进一步对影响各地区评价结果的原因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论证,这一内容值得学界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根本要求[EB/OL].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21.

[3]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26-40.

[4]何菊莲,张轲,唐未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测评[J].经济学动态,2012(10):17-26.

[5]张福祥,盖美,张洪锦.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4):141-146.

[6]王竞梅,赵儒煜,张清正.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分析与路径选择——以省域为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4(10):54-58.

[7]牛桂敏,王会芝.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理论学刊,2015(5):41-47.

[8]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9]任保平.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亟待构建[N].经济参考报,2018-08-29(6).

[10]李伟.高质量发展有六大内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1-22(003).

[11]张占斌,杜庆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影响与新时代改革的新方位[J].行政管理改革,2018(11):30-36.

[12]杨新洪.“五大发展理念”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深圳市为例[J].调研世界,2017(7):3-7.

[13]李子联,王爱民.江苏高质量发展:测度评价与推进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9(1):247-256+260.

[14]周永道,孟宪超,喻志强.区域综合发展的“五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5):19-25.

[15]李旭辉,朱启贵.基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9):107-117+128.

[16]黄速建,肖红军,王欣.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8(10):19-41.

[1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2).

[18]范如国,杨维国,罗明,等.经济转型下FDI溢出及其对能源效率影响的门槛特征分析[J].南方经济,2019(1):41-59.

[19]徐春华,刘力.省域居民消费、对外开放程度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3(11):39-52.

[20]牛志伟,姜莱.改革开放的逻辑与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展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论坛会议综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2):3-12.

[21]姜国俊,罗凯方.中国环境问责制度的嬗变特征与演进逻辑——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行政论坛,2019(1):101-109.


苗峻玮,冯华.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测度[J].经济问题,2020(11):111-11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金融研究

期刊名称:金融研究

期刊人气:913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金融

国际刊号:1002-7246

国内刊号:11-1268/F

邮发代号:2-637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