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基础平台,据测算,到2030年数字技术将促进全球贸易量年均增长1.8到2.0个百分点。数字金融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推力和媒介,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监管滞后、征信机制缺乏等多重原因,造成了风险叠加。通过探讨数字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从征信机制、技术手段、风险预警方法、推进信息共享等方面指出规避风险、使数字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利于寻找防范数字金融信用风险的方式和方法。
2020年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经济增长大幅下滑,2020年我国GDP仅比上一年增长2.3%,线下经济遭受重创,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由于疫情原因得到了快速的增长,2019年数字经济达到35.84万亿元,世贸组织预计,到2030年,数字技术将促进全球贸易量每年增长1.8到2个百分点。全球服务贸易占比由2016年的21%,提高到25%。数字金融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和媒介,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监管滞后、征信机制不够完善等多重原因,造成了风险叠加,P2P爆雷、融资平台跑路频繁发生,给投资人带来巨大损失,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深入探讨数字金融对经济的影响,逐步完善数字金融的征信机制,通过大数据挖掘和筛选技术手段,建立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风险预警方法,成为金融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对数字金融的作用
随着数字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大数据的搜集和挖掘能够为数字金融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拓展了客户开发的渠道,加强了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的可控度,及时发现风险的源头,科学合理地制定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传统金融监管的缺陷,创新发展手段,从而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促进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
(一)大数据技术发展推进了银行业务创新
面对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银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提高效率、控制风险、防止客户流失等问题,金融科技的推进刻不容缓。截至2018年,中农工建交五大行的手机银行的注册量就超过10亿,截至2021年平安银行的手机银行的注册量也超过1亿。在受疫情影响迫切需要零接触服务的环境下,光大银行提出的零接触服务得到了市场的推广,同时各行的手机银行的注册量、网上银行再创新高。可见科技和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从另一层面带动了银行业等金融企业的发展。
(二)大数据推进了证券业的发展
大数据技术主要应用于证券行业的股价预测、维护客户关系、智能投资顾问等方面。2012年英国对冲基金公司根据Googe、Twitter以及其他平台的情绪指数投资,并且取得1.85%的收益率。根据客户的交易习惯、账户状况、投资习惯等类型对客户细分管理,并分析优质客户群体,改进服务更好地符合其需求,从而留住客户。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客户的搜索记录、各媒体平台的浏览记录、风险偏好等,对每一个客户形成其专属标签,从而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推送内容提供更好的服务。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有利于推动证券行业的监管改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内幕交易多种多样、隐蔽性强、界限模糊,为维持市场的稳定,提高监管能力,需要对数据搜集和爬虫进行严加监管。
(三)大数据技术助力保险业的稳定发展
保险行业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较高,不仅受监管当局的监管而且对保险公司的声誉具有较大影响。2020年7月,银保监会制定《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指出保险行业要向精细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型发展。政策支持与外部环境威胁,保险业利用科技手段对本行业的发展非常有利。例如平安、人保、众安等保险科技公司都发展迅速。
大数据信息搜集和挖掘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保险业的理赔当中,理赔处理不当不仅受害人需要等待比较长的时间,保险公司也有可能出现客户骗保情况发生,引起双方的不信任。太平人寿在2018年结合互联网技术推出“秒赔”平台,7×24小时在线,利用人脸识别、NLP技术(给顾客理赔过程·专业指导)、区块链技术等技术手段,提高了保险行业的理赔效率,降低了骗保率。利用大数据从投保人的言论、消费状况、收入来源等数据,可以综合分析得出投保人的某项保费,降低骗保可能性。
二、数字金融信用风险特征
(一)数字金融风险快速传导性
数字金融的发展依赖于互联网平台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互联网信息的传导途径本身具有广泛性、快速性等特点,这些特性在给数字金融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其风险的传播速度。数字经济下企业所处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所以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贷前调查的结论与后续贷款企业的经营变化可能存在不一致性。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互联网的纽带下环环相扣,呈现较为明显的脆弱性特征,此时如果一家企业出现爆雷,风险将会迅速波及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企业。数字金融中信贷风险的隔离措施相较于传统金融业存在更大的滞后性,一旦发生信用风险,间接的影响可能是无限延伸与扩展,这种情况势必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二)数字金融业务跨区域性
互联网将企业的供应链不断拉长,不仅可以实现国内跨区域合作,甚至还可以促进国际化贸易往来。这些企业不仅包括制造业企业,也囊托包含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电子信息技术是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传统金融行业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其服务对象主要以当地企业和居民为主,可以深入了解客户的信用情况,即便发生信用风险也方便采取相应措施。数字金融的发展不仅衍生了许多可供选择的金融服务平台,还使跨区域金融操作更加便捷,同时也会引发信用风险在不同区域内的快速传播。数字金融信用风险的跨区域性将会导致追回拖延贷款的难度加大,再加上没有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因此产生的恶劣影响也会牵连到其他行业。
(三)参与对象年轻性
用户是数字金融的主体,在市场化大环境下,数字金融的发展势必围绕着用户的需求展开,用户需求也带动数字金融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年轻人是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主力军,许多手机借贷APP的目标客户也是年轻人群体,尚未形成正确理财观念的年轻人容易受到不法网贷平台的诱惑,可能以超过其偿还能力的金额进行借贷,又因为自身储蓄较低等特点,往往会无力偿还贷款,因此更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企业的“年轻性”表明了初创时期的企业经营发展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未必能产生可观的利润用以偿还贷款,也会存在信用风险。因此无论个人还是企业,数字金融参与对象都呈现年轻化趋势的特点。
(四)信贷数据信息不对称性
在数字金融的目标客户中,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较高,方便银行以及网贷平台对其还款能力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但是中小企业和未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不够全面,借由网络平台无法对其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判断,并且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信贷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这就会造成信贷数据信息的不对称。数字金融具有跨区域性的特点,贷款平台无法对贷款企业的资金活动进行实时审查,导致某些企业可能做出违背合同中规定的资金用途等行为,比如将短期贷款用于长期贷款,造成到期日贷款逾期无法偿还,致使借贷双方的信用关系不对称。
(五)金融风险监管的滞后性
我国传统的金融监管体制对传统金融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比如银行业和保险业由银保监会监管,证券行业属于证监会的监管范围等,各监管机构的监管对象只针对于某一细分的金融行业或者金融产品。而数字金融的发展具有业务混合的复杂性质,这种跨界特性就需要多部门的监管,单一的监管机构无法对其起到全面的监管作用。数字金融领域发展之初,监管政策都是空白的,没有任何经验和范本。现有的关于数字金融的监管政策都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之后才出台,即对数字金融的监管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三、防范数字金融信用风险的方式与方法
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金融业务的不断延伸和扩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金融业的运用,成为了金融业防范风险和业务推进的基础推动力,通过大数据信息的搜集,使金融机构能够准确掌握数据信息,并且能够进行自动的数据分析,更精准服务对象,及时进行风险判断,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为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一)加强建立全国和地方共融合作的金融信息数据库建设,推进信息共享的覆盖面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国内征信机构各自独占数据源的局面,将经过审查后合法合规的征信机构纳入信息共享平台,才能破解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屏障。建设金融信息数据库需要在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提取与金融信贷风险有关的数据,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排除大量无效信息,对所需数据类型进行精准识别,并在数据的加工、管理、保护和风险判断等方面做好严格把控。大数据背景下每一个用户的信息都将在金融机构间透明化,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可以实现相互对称,从而为贷前调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明确的互联网采集授权制度,避免信息使用未经授权提供给第三方,切实保护好投资者的个人隐私。
(二)加大征信系统化建设,为信用评级打好基础
加大征信系统化建设,不仅要促进数字金融相关法律规章的推出,还要明确征信机构的职责。无论是基于电商平台、社交平台还是基于网贷平台的征信体系,都采取保留用户浏览和使用数据的措施,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行为特征,以综合判断用户的信用状况。征信体系的建设也便于我们对用户进行信用评级,可以对信贷风险评估系统实行评分制,将贷款企业的相关指标录入系统,便可以自动生成评分,做到用户信用程度数据化管理。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对金融机构和用户进行征信方面的宣传教育,以此形成全方位的征信生态系统。加大征信生态系统的开放共享性,及时更新系统数据库,做好信用评级的全方位全天候在线服务。
(三)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
数字金融及其风险控制都离不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科技的应用需要有强大的基础设施做支撑。金融科技主要包括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四个方面的先进技术的应用,金融科技会给金融服务业带来新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服务等重大改变。地方政府和机构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不仅可以促进金融科技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还有助于我国金融业实现“弯道超车”。可以将金融科技上升到产业化的高度,它不仅直接驱动金融业的发展,同时自身也创造价值与使用价值,可以实现民生普惠,助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
(四)加快金融科技人员的培养,为数字金融做好人员保障
数字技术本身具有复杂性,其信息技术手段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大力推进数字金融的发展,就要建设具备高素质科技金融人才的队伍,不仅要培养开发数字金融风险控制系统的人才,也要培养数字金融风控相关的管理人才。对于(下转第33页)(上接第22页)数字金融方面的从业人员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准入标准,持续进行在岗培训,使其能掌握熟练的业务流程。我们要将监管政策和管理目标要求输入到系统中,并将其实时更新,及时地进行补充,确保工作人员始终掌握最新的政策规范与管理标尺。各个高校与企业之间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合力培养金融科技人才。这些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而且要加强金融实战能力,能够灵活地应对数字金融行业所出现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兵兵.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风险管理[J].银行家,2020(11):37.
[2]何宏庆.区块链驱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优势、困境与进路[J].兰州学刊,2021(1):25-35.
[3]何宏庆.数字金融的发展困境与创新进路[J].甘肃社会科学,2019(1):166-171.
[4]何宏庆.数字金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32(2):45-51.
[5]黄浩.数字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挑战———来自中国的经验[J].经济学家,2018(4):80-85.
[6]柳向东,李凤.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评估———以人人贷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31(5):41-48.
[7]余丽霞,郑洁.大数据背景下我国互联网征信问题研究———以芝麻信用为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7(9):46-52.
[8]叶文辉.大数据征信机构的运作模式及监管对策―——以阿里巴巴芝麻信用为例[J.武汉金融,2016(2):66-68.
[9]吕家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与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2016(12):22-25.
[10]黄益平.数字普惠金融的机会与风险[J].新金融,2017(8):4-7.
文章来源:田晓丽,李鹏燕,刘岱.大数据背景下数字金融信用风险评估与防范[J].河北金融,2021(08):20-22+33.
分享:
自2015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后,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从2016年的1975.31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8612.92亿元,增长了336.03%,位列全球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前三。制造业作为第一碳排放大户,碳排放在总体碳排放量中占比始终处于60%以上。
2024-12-16为了支持这一绿色经济转型,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和绿色保险,以鼓励各经济主体积极参与这场绿色革命。在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了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2024-11-05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国有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要注重管控风险,应对市场的挑战和变化。作为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的关键环节,风险管理对国有企业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024-09-10随着商贸流通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方不断深化金融支持,相继出台金融政策,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服务加快向商贸流通领域倾斜,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创新,金融业和商贸流通业融合日趋紧密,有力推动了商贸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变革。
2024-09-09债务违约对企业而言是极具破坏力的事件,会对企业运营产生致命打击,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债务违约还会引起风险的扩散和传染,严重时会形成系统性风险。因此,时刻关注企业债务状况,控制和降低债务违约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都十分必要。
2024-09-02绿色金融是指在金融活动中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纳入考量范围,推动相关项目和行业向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金融业务。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和环保项目的支持。
2024-08-28金融学专业作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金融市场需求的重要学科之一,为培养金融行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性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关注和应用。研究性教学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和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实践和研究项目的开展,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入学习和应用金融学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2024-07-31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正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金融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实现了金融服务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数字金融的发展也对企业融资与风险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2024-07-31品牌是针对产品、服务和文化的评价与认同,品牌价值已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和衡量企业市场软实力的核心指标。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强调将“品牌卓著”列为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
2024-07-04在当今全球平台经济浪潮的蓬勃发展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背景下,阿里巴巴、腾讯、滴滴等大型企业都在其社交媒介、电子商务、移动端出行、生活信息服务等各领域中构建了多种多样的新型互联网平台。新兴互联网平台的健康发展,更需要企业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
2024-06-19人气:4459
人气:2750
人气:2176
人气:1957
人气:195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上海金融
期刊人气:2629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主办单位:上海市金融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金融
国际刊号:1006-1428
国内刊号:31-1160/F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3.141
影响因子:0.792
影响因子:0.818
影响因子:0.401
影响因子:0.24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