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时代对高校金融专业的要求就是培养优秀的金融复合型应用人才。但是当前在教学方式上还存在创新不足、方法简单等问题。基于此,下文针对金融专业本身的特点以及金融行业人才改革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前言
当今,金融业的飞速发展给高校金融专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市场对金融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各高校应把握这一需求加快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要着力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通识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这都说明了高校应适应国家政策方针,在人才培养上要有针对性、专业性,且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模式等。但实际情况是,虽然能认识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却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缺乏创新性,不能适应培养新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高校金融专业多采用纯教师教授式和简单讨论式教学方法,并利用电子设备资源为辅助,如制作PPT代替板书、播放教学小视频等。但从根本上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样会产生以下3个问题:
首先,教学完全按照课本平铺直叙地讲解,学过后不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热点。表面看起来学会了,但实际上遇到复杂的金融问题,根本无法将所有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灵活运用,“学会的”知识可能在考试过后、毕业之后全部还给课本。其次,现在的金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因为不经常动脑的学还是“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对灵活思维的培养没有任何帮助。如小组讨论、合作式学习多流于形式,学生间仅仅是在课堂上相互表达想法,各抒己见后没有书面整理陈述的记录,总结时老师仍按照“标准”答案讲解,这并不能代表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与思”的融合。再者,在这种书本汲取知识型教学模式下只会创造出“死读书、读死书”应试型学生,不符合国家及社会对学习、适应、实践、竞争能力强等金融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三、金融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措施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也有俗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用来说明教学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方法,运用好这门艺术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难点之一,针对金融专业本身的特点和金融行业人才需要现状,提出以下三种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19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开发的一种教育技法,后逐渐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中。它实际上是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为学生创立一种模拟真实情景,学生在这个案例情景里,自发选择不同的角度,经过结合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便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灵活运用知识和实践的能力。
不过在应用该方法时,首先需要注意现今大多高校金融专业,在很多课程教材里增加对应案例内容,并由老师向学生讲授,或者作为扩展材料由学生自学,这样的学习过程仅是片面静止的案例展示过程,并不是上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分析”。而更为合理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进去,学生作为主体要在案例分析全程中充分调动所学金融知识,主动去结合生活实际、开动脑筋、深刻思考后找到认为正确的答案,最后再由老师针对疑点、难点、重点地方进行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迅速地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
再者,案例教学法无形当中也提高了老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因为所选案例需恰当,能与理论知识相适应、需适中能适应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需及时能反映当下金融不断发展呈现出的新问题、需经典实用能与金融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如像近年发生的79亿邮储票据违规案、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发放775亿贷款案等,都是和所学息息相关值得研究的金融问题。所以对老师就会有更高的要求,既能把握金融热点问题,又具备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既能让课堂以学生为主,又具备组织协调安排能力;既能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综合分析能力。
(二)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研促教、教研结合”,并能使教学相长的方法,尤其是郭汉民教授提出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更是为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新的教学模式。该方法将“自主、合作、探究”集为一体,重在营造出民主、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自主讨论、自主提高的学习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合作交往、口头表达等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认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帮助学生注重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更好地满足当代金融业对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人才的要求。在学习“五步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实际金融专业课程需要,将教学过程安排如下图1:
图1研讨式教学法过程
具体来说,首先师生根据教材金融理论知识,确定具有研讨价值的内容。这就与在案例分析法中对老师有较高的要求类似,老师要在众多的课程内容中挑选出重点和难点部分,并对研讨内容要有深刻全面的见解,学生根据兴趣和实际知识能力提前进行预习。其次学生要对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整合、思考,并结合自身情况将发现的问题、研究问题的思路、得到的结论予以记录,做出提纲。通过该过程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立性,发挥其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潜力。再次,经过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上分享时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既能够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从不同角度、知识理念、问题解决方法中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再者除了生生讨论外,还需师生讨论,老师在该方法中从一个学习的主宰者变为知识的启发辅助者,应参与研讨的整个过程里。为学生增加研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开阔其视野;为学生组织好课堂秩序,随时调节进度使讨论合理有序地进行;并对过程指导、结论总结、成果评价,增加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最后学生课下要对本次研讨总结,整理出书面报告或者学习心得。每个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看问题的角度、学到的知识等都是各有侧重的,能在学习中取长补短,针对自己做出全面总结,才能避免学习流于形式,研究讨论才更有意义。
(三)合作式教学
合作学习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开始了学习与研究,并随着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改革中。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曾提出要鼓励合作学习,促进生生、师生之间共同学习进步。可见以往的合作式学习法包括两个基本的“合作”,一是用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即“生生合作”,以提升学生沟通、合作、创新等社会能力。二是能加强教学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即“师生合作”,有利于营造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助于激发老师教学的热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但对于新时代下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来说,由于金融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合作式教学还应被赋予更新的内涵,即在教学中不仅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还要“师师合作”。
所谓“师师合作”就是老师与老师之间要时常进行跨课程,甚至是跨专业的交流学习,以便优势借鉴,资源整合。这对金融领域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首先金融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想吃得透、学得牢、用的好,仅掌握某一金融课程知识,从某一课程角度分析问题,都是不可能的。其次因教学内容和课程本身设置上存在的问题,金融专业课程被人为地进行划分,有时划分的过于严苛,忽略了知识的关联性;有时又过于松散,忽视了完整性,这都易使学生学习片面化、零散化、盲目化,无法解决现实中复杂多变的金融问题。再者从老师本身角度来看,不同课程老师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课程的老师,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讲授方式的选择、教学风格的偏好等也千差万别,而这些差异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转化为一种学习资源,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
老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通过定期组织金融学术研讨会、开设专题座谈会、教学心得交流会等方式合作互动,可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扩充知识容量、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做到强素质、深底蕴、高层次。“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这种“师师合作”的效果又能直接作用于学生,增强其对金融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开阔其视野,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汉民.走向创新教育:“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推广与应用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汉霞.基于合作教学理论的法科研究生教学模式创新——以“比较金融法”的教学改革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7-123.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30-35.
杜金向,初美慧.金融专业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3):191-192.
分享:
自2015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后,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从2016年的1975.31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8612.92亿元,增长了336.03%,位列全球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前三。制造业作为第一碳排放大户,碳排放在总体碳排放量中占比始终处于60%以上。
2024-12-16为了支持这一绿色经济转型,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和绿色保险,以鼓励各经济主体积极参与这场绿色革命。在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了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2024-11-05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投融资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国有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要注重管控风险,应对市场的挑战和变化。作为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的关键环节,风险管理对国有企业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024-09-10随着商贸流通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方不断深化金融支持,相继出台金融政策,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服务加快向商贸流通领域倾斜,服务领域不断延伸,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创新,金融业和商贸流通业融合日趋紧密,有力推动了商贸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变革。
2024-09-09债务违约对企业而言是极具破坏力的事件,会对企业运营产生致命打击,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债务违约还会引起风险的扩散和传染,严重时会形成系统性风险。因此,时刻关注企业债务状况,控制和降低债务违约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都十分必要。
2024-09-02绿色金融是指在金融活动中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纳入考量范围,推动相关项目和行业向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金融业务。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和环保项目的支持。
2024-08-28金融学专业作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金融市场需求的重要学科之一,为培养金融行业人才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性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关注和应用。研究性教学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和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实践和研究项目的开展,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入学习和应用金融学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2024-07-31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正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金融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实现了金融服务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数字金融的发展也对企业融资与风险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2024-07-31品牌是针对产品、服务和文化的评价与认同,品牌价值已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和衡量企业市场软实力的核心指标。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强调将“品牌卓著”列为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
2024-07-04在当今全球平台经济浪潮的蓬勃发展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背景下,阿里巴巴、腾讯、滴滴等大型企业都在其社交媒介、电子商务、移动端出行、生活信息服务等各领域中构建了多种多样的新型互联网平台。新兴互联网平台的健康发展,更需要企业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
2024-06-19人气:4459
人气:2773
人气:2178
人气:1960
人气:195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上海金融
期刊人气:2633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主办单位:上海市金融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金融
国际刊号:1006-1428
国内刊号:31-1160/F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3.141
影响因子:0.792
影响因子:0.818
影响因子:0.401
影响因子:0.24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