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结合抗精神病药物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本院接收的6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选取时间为2018年6月~2021年6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单一的抗精神病药物,观察组实施抗精神病药物结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3.33%)更高,与对照组(73.33%)比较,差异明显(P<0.05);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4周,观察组更低,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是10.00%,对照组是13.33%,两组比较,差异较小(P>0.05)。结论 予以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结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精神症状。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是治疗难度较大的精神疾病,而且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系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到目前为止,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诱因尚不明确,疾病发展相对缓慢,患病时间较长,一般情况下,伴有情感障碍、思维障碍和行为障碍等症状,所以治疗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1]。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首先予以肌肉松弛剂,然后通过适量电流对大脑进行刺激,同时患者意识逐渐丧失,进而实现精神病治疗的目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操作简单、有效,对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疾病的治疗非常适用[2]。因而,本次研究针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无抽搐电休克结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进行简单阐述,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6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接收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时间选自2018年6月~2021年6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18例男,12例女;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63岁,平均41.05±3.36岁;患病时间:3~30(13.58±2.15)年。观察组(30例):16例男,14例女;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41.12±3.41岁;患病时间:3~29(13.49±2.21)年。临床资料方面,两组比较,差异较小(P>0.05)。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患者家属同意研究并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或者重要脏器损伤;存在药物依赖或者酒精依赖;短时间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具有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奥氮平(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83500;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mg×14片),初始服用剂量为每日10mg,以临床症状为依据对药物服用剂量调整,每次增加5mg,间歇时间最低7d,每日用量在15mg以上时,需要综合评估临床状况。或者采取利培酮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309;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mg×20s)治疗,每日口服1mg,以患者实际状况为依据,调整药物剂量,每日增加2次,每次1~2mg。
观察组进行抗精神病药物结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抗精神病药物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设备为醒脉通多功能电痉挛治疗监测仪,治疗过程中,未改变抗精神病药物剂量。0.5mg阿托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2021498;生产厂家: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mL∶1mg),静脉注射;麻醉采用2mg/kg异丙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368;生产厂家: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mL∶100mg),静脉注射,直到患者眼球固定,睫毛反射消失,表示患者已经嗜睡。静脉注射0.2%氯化琥珀胆碱(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4745;生产厂家:西安汉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格:1mL∶50mg)50mg,利用面罩气囊实施人工呼吸,在患侧四肢肌束震颤完成后,展开痛点治疗,每个疗程6~12次。针对急性者,每日1次后,调整为每2日1次。完成治疗后,进行20min连续监护,避免意识恢复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应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PANSS)进行判断。痊愈指的是PANSS评分降低75%以上;显效指的是PANSS评分降低50%~70%;有效指的是PANSS评分降低25%~49%;无效指的是PANSS评分降低25%以下。(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治疗总有效率[3]。(2)评估患者精神状态,依据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分值越低,表示精神症状越轻,反之说明精神症状相对严重。(3)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包括缺乏精神活动、头痛眩晕、呼吸不适、焦躁不安[4]。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s与计数资料%,前者用t检验,后者用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BPRS评分
两组治疗前BPRS评分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4周,观察组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两组BPRS评分对比
2.3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比较[n(%)]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指的是疾病诱因不明的多因素重性精神病,大部分是在青壮年发病[5]。精神分裂症临床病症相对复杂,患病时间长,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有些患者最后发生精神衰退及精神残疾[6]。精神分裂症是因为一组症候群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残留型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等,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妄想、幻觉等[7]。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治疗难度较大的精神病,临床特征以环境与精神活动不协调为主,尽管治疗难度较大,现阶段,主要利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是长时间采用药物治疗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所以治疗方法的选择特别重要[8]。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又被称为无抽搐电痉挛治疗与改良电痉挛治疗,治疗前,予以肌肉松弛剂,然后结合适量电流对大脑进行刺激,从而导致意识丧失,实现无抽搐发作和精神病治疗的目的。术前,对患者肾功能、心功能和肺功能等进行检查,禁食,并对脉搏、体温及呼吸等进行监测,同时将急救器械和药品等准备齐全,治疗过程中,协助患者选取仰卧体位,并对口腔状况进行综合检查,静脉注射氯化琥珀胆碱、阿托品和麻醉药物等,然后展开通电治疗,改良电痉挛治疗的重点是明确麻醉药物使用量、肌肉松弛剂用量和通电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是93.33%,对照组是73.33%,观察组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是10.00%与13.33%,两组比较,差异较小(P>0.05);根据结果分析,结合无抽搐电休克与抗精神病药物,有助于患者治疗效果提高,减轻精神症状,而且以上两种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能够将治疗效果充分发挥出来。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BPRS评分对比,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4周,观察组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抗精神病药物结合无抽搐电休克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除改善精神症状外,可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而且以上两种药物结合在一起安全性较高,能够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采纳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宛文华.阿立哌唑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探讨[J].医学新知杂志,2019,29(z1):78-80.
[2]吴康.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73-74.
[3]滕军波,吕斌军,王岳锋.MECT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9,31(7):64-66.
[4]王志民王帅,齐向东等无抽搐电休克(MECT)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1):117-119+126.
文章来源:朱苗,解立旺,葛文婷.无抽搐电休克(MECT)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J].心理月刊,2021(17):30-31.
分享: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该类患者具有感知、情感及行为等缺陷,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失调和与现实的脱节,部分患者在日常能保持清醒意识,但在发病期间认知能力几乎完全丧失,会出现语言混乱、行为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并加重家庭经济负担[2-3]。
2025-04-14中青年精神分裂症发病后需积极进行治疗,改善患者情感、感知觉、思维等障碍[2]。目前,临床多采取药物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症,物理疗法也应用较多,而多数患者存在不良心理,影响患者配合临床治疗,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故而需加强患者心理干预,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以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患者心理健康。
2025-04-08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娱乐需求,还能为其提供情感交流的线上渠道[3]。部分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倾向于借助手机与他人进行沟通,然而长期过度依赖手机会使患者沦为手机的“奴隶”,对其心理、生理健康以及社会功能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2025-03-25病呈慢性化趋化,需要长期服用药物。QTc间期是指经心电图检查,自 QRS波开始至 T 波中终结时时间段,而 QTc间期结合心率所校正的 QT 间期,当 QTc间期延长后则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室性心动过度最为常见,部分表现严重患者甚至合并尖端扭转型 实 性 心 动 过 度,患 者 早 期 需 配 合 对 应 治疗。
2025-03-21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主要是指受遗传、滥用药物、神经障碍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思维混乱以及认知、行为方面的异常[1]。精神分裂症的初期症状较轻,通常不会对患者及其家庭产生较大危害,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将会形成难以逆转的精神残疾,进而给患者自身、家庭以及社会带来较大压力[2-3]。
2025-03-14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致残性精神疾病,当前临床尚未明确导致患者发生此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一般发生在青壮年人群中,患病之后患者会出现行为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精神与活动之间无法协调等症状。精神分裂症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会在一定的情况下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
2025-03-11精神分裂症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发病后患者出现行为怪异、思维贫乏以及知觉迟钝、精神活动不协调等症状[1-2]。调查数据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后需积极治疗,避免患者危及自己与他人的生命,造成严重影响[3-4]。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疾病多采取药物治疗,可用药物较多,治疗方案较多,但临床并无统一的治疗方案[5]
2025-03-10康复期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H)是由遗传、家庭环境、性格差异和情感经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精神疾病,其病程较长,多伴有幻觉、行为异常、社会性退缩等表现[1]。该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为口服药物,经过系统化药物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进入康复期。
2025-03-03临床治疗该疾病以抗精神药物为主,可对其阳性症状有效控制,但易引发椎体外系反应,更有甚者引发药源性激越,影响预后,导致心理弹性水平降低。有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普遍较低,主要与患者对疾病认知、自知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2]。
2025-03-03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障碍性疾病,病理表现为思维、情感以及行为意志异常,该病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常见于青壮年人群中,且具有疾病表现、反复发作的特点,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给患者家庭带来伤害[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抗精神病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得到了提升,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帮助患者缓解病情[2]。
2025-03-03人气:18558
人气:16684
人气:16021
人气:15584
人气:1530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2489
主管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3220
国内刊号:32-1391/R
邮发代号:28-224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298
影响因子:0.532
影响因子:0.325
影响因子:0.918
影响因子:0.83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