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结肠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Mucosal Schwann cell hamartoma,MSCH)的临床病理形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结肠MSCH患者临床特点、镜下形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内镜下显示直径分别为5mm和3mm的扁平或广基息肉样隆起,组织学黏膜内梭形细胞呈穿插生长或交织状排列,无包膜,细胞边界不清,细胞质弱嗜酸性,细胞核长椭圆形或相对肥胖的长梭形,未见明显小核仁,未见核异型及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病变细胞表达S-100及SOX-10。随访2例结肠MSCH患者30个月和14个月,总体表现良好,均无恶变及复发。结论 结肠MSCH位于黏膜内、病变细胞呈梭形,结合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检测有利于MSCH准确诊断,预后良好,无需过度治疗。
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Mucosal Schwann cell hamartoma,MSCH)是最近描述的一种胃肠道神经源性病变,多见于结直肠,主要表现为梭形的施万细胞在黏膜层中增生,可伴有腹泻、下消化道出血、稀便、腹部不适等症状[1]。结直肠MSCH不伴遗传综合征,发病率较低,现阶段国内外研究较少,国内报道不足10例;其病灶形态诊断时容易与其他肠道间叶源性病变混淆而发生误诊,为准确诊断结直肠MSCH进一步给予正确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2例结肠MSCH,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总结,以增加认识,避免漏诊及误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2例MSCH的临床和病理资料,2例MSCH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55岁和73岁,平均64岁。
1.2方法
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取材包埋,HE染色及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En Vision法染色,一抗包括S-100蛋白、SOX-10、EMA、Cg A、Syn、CD56、NSE、NF、Calretinin、Desmin、CD34、CD117、DOG1及Ki-67,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2、结果
2.1结肠MSCH临床特点
2例结肠MSCH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5岁和73岁,平均64岁;因腹部不适(1例)、体检(1例)行电子肠镜检查发现;内镜检查显示1例位于乙状结肠,1例位于升结肠;病灶形态:扁平或广基息肉样隆起,息肉大小分别为5mm和3mm,2例结直肠MSCH均为单发病灶,详见表1。各病例内镜检查图像见图1。
2.2结肠MSCH巨检、镜检病理学特征
巨检:病例1:灰白色黏膜组织一粒,大小0.4cm×0.2cm×0.1cm,质中,全埋。病例2:灰白色黏膜组织一粒,大小0.2cm×0.1cm×0.1cm,质中,全埋。镜检病理特征:病例1肿瘤细胞呈梭形,在黏膜固有层穿插生长,使腺体数量减少,腺体之间间隔增大(图2A);病例2肿瘤细胞呈梭形,在黏膜层交织状排列,病变内残留有平滑肌组织(图2B);两者均无包膜,细胞均边界不清,细胞质弱嗜酸性,细胞核呈长椭圆形或相对肥胖的长梭形,未见明显小核仁,未见核异型及核分裂象(图2C)。周边腺体间质可见数量不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2.3结直肠MSCH免疫表型特征
2例结肠MSCH患者活检标本梭形细胞免疫表型S-100蛋白均呈弥漫强阳性(图3A、图3C),SOX10均呈部分阳性(图3B、图3D),病例1Desmin阴性,病例2 Desmin提示残留的平滑肌组织(图3E),Ki-67两例增值指数均约2%;其余抗体EMA、Cg A、Syn、CD56、NSE、NF、Calretinin、CD34、CD117、DOG1均呈阴性。免疫组化染色也均未见节细胞。
2.4结肠MSCH治疗及预后情况
2例均行肠镜切除,切除术后分别随访观察30个月和14个月,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总体表现良好,均无恶变及复发。
表1 2例结直肠MSCH临床特点
图1各病例内镜检查下息肉图像。
图2镜检HE及放大病理学图像。
图3免疫表型特征。
3、讨论
2009年Gibson[2]等首次报道,是一种相对罕见良性的神经源性病变,好发于胃肠道,多为单发息肉样病变突出于黏膜[3],本研究2例结肠MSCH也均是单发的息肉样病变。张文芳[4]等研究显示,MSCH主要见于直肠或结肠,内镜下超过90%表现为息肉样隆起,平均直径为3.6mm,本研究中结肠MSCH内镜检查显示为直径分别为5mm和3mm的扁平或广基息肉样隆起,与张文芳[4]等研究相似。路畅[5]等学者研究中胃窦MSCH患者行内镜切除术后无并发症、复发等不良预后,本研究随访2例结肠MSCH患者30个月和14个月,患者总体表现良好,均无恶变或复发,与其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3.1诊断
镜下特点:黏膜内梭形细胞呈穿插生长或交织状排列,无包膜,细胞边界不清,细胞质弱嗜酸性,细胞核长椭圆形或相对肥胖的长梭形,未见明显小核仁,未见核异型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2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S-100蛋白,而SOX10均呈部分阳性,其余抗体EMA、Cg A、Syn、CD56、NSE、NF、Calretinin、CD34、CD117、DOG1均呈阴性。
3.2鉴别诊断
与可疑病例的鉴别诊断如下:(1)GIST:位于结肠的GIST通常为透壁性肿瘤,突向腔内或内外膨出,可以呈束状、栅栏状或席纹状排列,肿瘤细胞表达CD34、DOG-1、CD117,不表达S-100等神经标志物,与MSCH不同[6]。(2)胃肠道神经鞘瘤:以胃最常见,结直肠发生较少,肿瘤周界清晰,瘤细胞呈梁状或条束状紧密排列,常见典型斑片状浸润的淋巴细胞套;而结直肠MSCH界限不清,瘤细胞在黏膜固有层穿插生长或交织状排列,无淋巴细胞套形成,这些都有利于神经鞘瘤鉴别[7,8]。(3)炎性纤维性息肉:绝大多数发生于胃,结肠较少见,镜下见相对一致的梭形细胞构成,混杂有炎症细胞,血管显著,血管周围肿瘤细胞漩涡状,背景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化表达CD34、局灶表达SMA,不表达S-100,有助于鉴别诊断[9]。(4)胃肠道神经纤维瘤:主要发生于黏膜下,好发于小肠,多相关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散发病变较少。由施万细胞、纤维母细胞和神经束膜样细胞构成,呈弥漫性、丛状生长,而MSCH只有施万细胞一种成分,可与神经纤维瘤区别[10]。(5)胃肠道节细胞神经瘤:好发于纵膈和腹膜后,胃肠道较少见,镜下由施万细胞及散在分布的簇状神经节细胞构成,可呈单发性、息肉病样或弥漫性,多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B型或Cowden综合征相关,而MSCH不伴遗传综合征,无神经节细胞,故可鉴别于MSCH[11]。(6)胃肠道神经束膜瘤:由梭形肿瘤细胞围绕肠隐窝呈同心圆状排列,肠隐窝常可见锯齿状结构,肿瘤细胞表达EMA、不表达S-100蛋白;而MSCH无同心圆状排列,肠隐窝无锯齿状结构,免疫组化表达S-100蛋白,不表达EMA,免疫组化可以鉴别两者[12]。
综上所述,结肠MSCH为黏膜梭形细胞病变,不伴遗传综合征,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等检测有利于病理医师准确诊断该类疾病,MSCH治疗以内镜下切除为主,患者预后良好,无需过度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文芳,王健超,陈雪燕,等.结直肠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U].中华病理学杂志,2022,51(9):887-889.
[2] 路畅,冯吉贞,姚志刚,等.胃窦多发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1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2,38(2):228-230.
[3] 金红花,杨鹏平.1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MRI影像表现及病理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2):90-92.
[4] 程奕尊,澹台新兴,史海涛,等.胃肠道神经鞘瘤患者19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22,38(3):217-221.
[5]李君,滕晓东,来茂德.结直肠非浸润性上皮性病变∶炎性病变相关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的病理诊断[J].中华病理学杂志,2021,50(1);74-78.
[6]何毅辉,黄海建,陈志忠,等.胃肠道节细胞神经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0,36(5);542-546.
文章来源:张丽华.结肠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J].罕少疾病杂志,2023,30(08):19-20.
分享:
结直肠癌(CR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已升至所有恶性肿瘤第三位,每年新增220万例,死亡110万例[1]。根治性手术及术后辅助放化疗是CR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肿瘤仍可发生复发及转移[2]。CRC的发病病因和机制尚不清楚,研究CRC预后相关肿瘤标志物,有利于CRC的临床诊治。
2024-10-30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报道,2020年全球新发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病人约193万例,死亡病人约94万例,分别居癌症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3位和第2位[1]。肠造口术是结直肠癌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因造口形成、排泄方式改变、身体形象紊乱、社会角色中断等,给病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2]。
2024-10-28结直肠癌(CR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高发于中老年群体中,具有发生率、死亡率高的特点。该疾病呈进展性,早期CRC患者多无明显症状表现。多数患者病情会由早期逐渐发展到中期甚至是晚期,加大了治疗难度。对于早期CRC患者,其病灶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伴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病灶局限于肠壁内,未累及固有肌层。
2024-10-24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临床治疗结直肠癌的重要术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因结直肠解剖结构复杂且肠壁薄,病人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风险较高[3];詹致远[4]的研究显示,早期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达8.75%,且其危险因素复杂,导致术后康复进程缓慢。
2024-10-24直肠癌是肛肠科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据调查显示全球每年患病人数可达400万左右,死亡人数就超过一半,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近年来,直肠癌的治疗方法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新辅助化疗已经成为中晚期直肠癌的一线治疗方式,但化疗药物易产生耐药性,使得多数患者化疗并不敏感,导致化疗失败甚至肿瘤进展。
2024-10-24结肠癌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结肠癌的发生与基因突变、不良饮食习惯、消化道基础疾病、接触致癌物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进展后表现出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乏力、便血、贫血等症状[2-3]。
2024-10-24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约占全球癌症发病率的10%,其中散发性结直肠癌占80%~85%,遗传性结直肠癌占15%~20%。约12%的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可发生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其通常是由于MLH1启动子甲基化导致DNA错配修复基因失活,DNA错配修复蛋白(mismatch repair proteins, MMRs)表达缺失,DNA错配修复系统无法发挥修复功能。
2024-10-21结肠癌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是结肠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但仍有较多患者在术后易出现肿瘤复发。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指标,早期预测结肠癌患者术后复发显得十分重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属于一种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原,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殖等作用。
2024-10-04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全球第三,死亡率排第二位,2020年全球新发CRC及死亡病例分别超过190万例、93万例。由于CRC早期症状缺乏典型性,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为临床治疗增加一定难度,目前临床对本病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后续辅以放化疗以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2024-09-30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结直肠癌在我国属于高发肿瘤,对其不进行及时的干预可以导致患者的预后不佳。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最重要的措施是通过手术根治,但是在手术中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不佳,可能因为麻醉和手术的相关风险导致其在术后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使得病前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
2024-09-30人气:15216
人气:14547
人气:14528
人气:14391
人气:1302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期刊人气:132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3224
国内刊号:11-9324/R
创刊时间:201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