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对热射病性凝血病(heat stroke-induced coagulopathy, HI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5例热射病患者,根据热射病严重程度分为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HE)组(n=32)、热射病无凝血病(nHIC)组(n=13)和HIC组(n=20),比较三组患者t-PAIC水平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PAIC诊断HIC的价值。结果 与HE组比较,nHIC组和HIC组t-PAIC显著升高[ng/mL:2.69(1.46~5.07) vs. 8.70(3.99~20.41)和21.99(12.36~43.27),P<0.05];与nHIC组比较,HIC组t-PAIC显著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热射病患者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与t-PAIC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00、0.645,P<0.001)。t-PAIC诊断HIC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P<0.05);当t-PAIC截断值为11.43 ng/mL时,其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2.2%。结论 血浆t-PAIC水平与热射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诊断HIC的分子标志物。
热射病又称中暑,是指人体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或剧烈运动后,产热和散热失衡引发的一种急症[1]。依据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将重症中暑可分为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HE)和热射病(heat stroke)[2]。热射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约10%~30%[3],而继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凝血功能紊乱及多脏器衰竭是热射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热射病引起的凝血紊乱被称为热射病性凝血病(heat stroke-induced coagulopathy, HIC)[5]。热射病时,持续的热应激反应使血液循环系统中的脂多糖浓度异常升高,激活炎症反应,导致广泛内皮细胞损伤,凝血酶大量活化,血小板、凝血因子过度消耗、抗凝下调以及纤溶功能异常,进一步发展为HIC,加速多器官功能障碍,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死亡风险将显著增加[6,7,8]。Lin等[9]研究报道,HIC患者进展至DIC时,住院病死率达46.7%,故早期识别并干预HIC,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的生理性抑制剂,两者1∶1结合形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issue-type fibrinolytic activator-inhibitor complex, t-PAIC),其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10,11]。既往研究[12]表明,热射病时新型凝血分子标志物t-PAIC水平显著升高。然而,目前尚无应用t-PAIC预测HIC的相关临床报道。因此,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5例热射病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血浆t-PAIC对HIC的诊断价值,以期为HIC的早期识别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8年5月至2023年9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5例热射病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标准:所有诊断为HE和热射病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②存在已知先天性凝血功能紊乱;③慢性肝肾功能不全;④入科时正在服用抗凝药物;⑤发病至入院时间超过3天;⑥临床资料不完整。经严格筛选后将65例热射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7例,女性8例,年龄(50±19)岁。根据热射病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合并凝血障碍,将65例热射病患者分为HE组(n=32)、热射病无凝血病(nHIC)组(n=13)和HIC组(n=20)。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908yyLL2023075)。
1.2 诊断标准
HE诊断标准[13]:严重热应激情况下,体液、体钠丢失过多,水电解质紊乱,但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热射病诊断标准依据2019《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14],具体包括病史信息: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高强度运动;临床表现: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如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②核心温度超过40 ℃;③多器官(≥2个)功能损伤表现(肝脏、肾脏、横纹肌、胃肠等);④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DIC。满足病史信息中的任意一条加上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一条,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即诊断为热射症。HIC诊断依据HIC诊断积分系统[9]:具体由核心温度、凝血酶原时间(PT)和D-二聚体3个项目进行评分,HIC评分≥3分可诊断。
1.3 临床资料
通过住院电子病例系统采集65例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实验室指标: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白蛋白、肌酐、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指标: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水平;新型凝血分子标志物:t-PAIC;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正常范围5~10 min)、血块形成时间(K,正常范围1~3 min)、血块形成动力学α角(正常范围55°~78°)、最大振幅(MA,正常范围50~70 mm) 及凝血综合指数(CI,正常范围-3~3);入院时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乳酸;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6.0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单样本K-Skolmogorov-Smirnov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数±标准表示,非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1,Q3)]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 检验。对于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使用LSD检验,若多组间比较不满足正态分布或不满足方差齐性则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对t-PAIC、乳酸、APACHEⅡ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以评估t-PAIC在HIC患者中的诊断价值。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热射病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三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E组相比,nHIC组和HIC组核心温度、ALT、AST、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FDP、D-二聚体、Lac、GCS评分、APACHEⅡ评分显著升高(P<0.05),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显著降低(P<0.05);与nHIC组相比,HIC组AST、血肌酐、肌酸激酶显著升高(P<0.05),PT、APTT、R时间、K值显著延长(P<0.05),D-二聚体、FDP、GCS评分、APACHEⅡ评分显著升高(P<0.05),抗凝血酶、MA值、Angle角、CI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热射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三组热射病患者t-PAIC比较
与HE组比较,nHIC组和HIC组t-PAIC显著高于HE组(均P<0.05);与nHIC组比较,HIC组t-PAIC显著升高(P<0.05)。见图1。
图1 三组热射病患者t-PAIC比较
2.3 相关性分析
t-PAIC 与乳酸、APACHEⅡ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P<0.001)和0.645(P<0.001),见图2。
2.4 ROC曲线分析
应用t-PAIC 诊断HIC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P<0.05);当 t-PAIC 截断值为11.43 ng/mL时,其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2.2%,见图 3。
3、讨论
本研究基于HIC诊断标准探讨应用t-PAIC预测HIC的临床价值,拟通过比较HE、nHIC、HIC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旨在为临床早期识别HIC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基础资料显示,HIC组较HE组和nHIC组的AST、血肌酐、肌酸激酶、GCS评分、APACHEⅡ评分显著升高,说明HIC患者器官功能损伤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以及心肌损伤程度更深。中暑早期,内皮细胞受损,释放PAI-1增加,纤溶系统受抑制,凝血功能可表现为高凝状态[15]。随着热损伤持续加重,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程度进行性加重,过度释放t-PA,临床表现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D-二聚体和FDP显著升高,凝血功能总体表现为低凝高纤溶状态[16]。与HE组和nHIC组相比,HIC组常规凝血指标PT、APTT、TT均显著延长,D-二聚体、FDP显著升高,AT、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血栓弹力图指标R时间、K值显著延长,MA值、Angle角、CI显著下降,表明HIC患者凝血功能状态呈现为凝血因子、血小板等凝血底物消耗,纤溶功能亢进。伴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持续耗竭,HIC可进展为DIC,进而导致死亡。
图3 应用t-PAIC诊断HIC的ROC曲线
图2 热射病患者t-PAIC 与乳酸和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内皮损伤是热射病引发凝血障碍的基本病理过程,可受到高温打击、炎症刺激、内毒素破坏、组织低灌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导致内皮屏障功能丧失、血管渗漏,有效循环量降低,加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形成恶性循环[17]。t-PAIC是由内皮细胞损伤后释放的t-PA和PAI-1聚合而成,因此t-PAIC也被认为是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的指标[18]。既往有报道[19]认为,t-PAIC 17.9 ng/mL可用于诊断脓毒性休克相关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HIC患者t-PAIC水平较HE和nHIC组患者均显著升高,且与Lac和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临床可根据t-PAIC诊断HIC。绘制ROC曲线分析发现,t-PAIC 诊断HIC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取 t-PAIC 截断值为11.43 ng/mL时,其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2.2%,表明 t-PAIC 对HI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本研究具有以下缺点:一是作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没有多中心数据支持;二是总体样本量偏少,未来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数据来验证。
综上所述,HIC时血浆t-PAIC水平显著升高,t-PAIC可用于诊断HIC。
参考文献:
[6]宋景春,宋青,张伟,等.热射病性凝血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3,48(11):1237-1247.
[12]何龙平,宋景春,彭恩兰,等.血栓调节蛋白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在热射病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23,41(1):17-21.
[13]宋青,毛汉丁,刘树元.中暑的定义与分级诊断[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44(7):541-545.
基金资助:2022年全军基础加强计划项目(2022-JCJQ-ZD-097-11);中国医药教育协会2022重大科学攻关课题(2022KTZ013);江西省卫健委科技计划(202311381);
文章来源:何龙平,钟林翠,余永春,等.血浆t-PAIC对热射病性凝血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24,44(06):526-530.
分享: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评分)是用于评估护理工作量,合理规划 人力资源的有效依据,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分配医 疗资源,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适宜 的干预措施[2]。本文主要探讨基于icnss评分的 目标化管理在急诊科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效果。
2025-01-23急性心力衰竭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的常见并发症, 也是一种以呼吸困难和急性肺水肿为主要发病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此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其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目前针对此类患者,临床多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及积极消除病因为主要治疗原则。
2024-12-2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CI后, 1年的心源性病死率为7.6%,非心源性病死率为5%,且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持续增加。以往认为梗塞面积是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塑不良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随着深入研究发现,PCI后微血管阻塞也能预测左室重构不良及心脏不良事件。
2024-11-22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急诊科常见的消化系统急腹症之一,最为常见的病因是胆道系统疾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高脂血症、酒精等。轻症AP病死率<1%~3%,约20%患者会发展为中度或重症,病死率可达13%~35%。目前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AP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20年间发病率由0.19%上升至0.71%。
2024-10-11急诊绿色通道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急救过程中常采用的护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但该护理模式的急救流程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降低整体的急救效果。因此,寻找一种更全面、有效的护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024-09-25肺动脉栓塞(PE)是呼吸内科常见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栓子堵塞机体的肺动脉及其分支而诱发的一种肺循环、呼吸功能障碍的综合征,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死亡率可达20%~30%,其中常见种类为血栓性栓塞、羊水性栓塞等[1-2]。该病在临床中分为中央型组和周围型组两种肺动脉栓塞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死亡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024-09-25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高致残/致死率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发病后致死/致残率较高。该病可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其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面部表情呆滞、言语困难、肢体无力或麻木等,早期有效干预至关重要。
2024-08-26急性腰痛是肋缘以下、臀部以上的腰部疼痛,具有起病急、疼痛剧烈特点;多是由外伤、受寒、腰部用力不当等导致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继而释放炎性物质刺激周围神经导致疼痛。临床表现有疼痛固定,腰部僵硬,活动明显受限,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发病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起居和工作,治疗不及时会转变为慢性腰痛。
2024-07-24随着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增加。目前,国内对于热相关疾病仍采用国际分类,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及热射病,其中以热射病最为严重。热射病是由于暴露于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以核心温度升高(>40 ℃)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等,并伴有多器官损伤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1]。
2024-06-11热射病又称中暑,是指人体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或剧烈运动后,产热和散热失衡引发的一种急症[1]。依据是否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将重症中暑可分为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HE)和热射病(heat stroke)[2]。热射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约10%~30%[3],而继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凝血功能紊乱及多脏器衰竭是热射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
2024-06-11人气:4366
人气:2338
人气:2318
人气:2098
人气:181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应急救援
期刊人气:99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应急救援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社会
国际刊号: 1673-5579
国内刊号:11-5524/P
邮发代号:80-368
创刊时间:200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05
影响因子:0.188
影响因子:1.01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