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社区精神病患者康复中应用当代医学新模式的效果。实验方法:选择本社区2016年—2018年收治的34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均等划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7例)。实验组患者的诊疗与护理采取当代医学新模式,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性医疗指导,综合对比两组病患的生理指标与康复效果。实验结果:实验组17例患者中,有15例对诊疗与护理表示满意,满意率88.2%;而对照组17例患者,仅有12例对医疗指导表示满意,满意率70.5%。通过综合对比两组患者的CGI-S和PSP评分可知,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的诊疗护理应用当代医学新模式,可以提升医疗服务满意度指标,强化患者康复效果,在社区医院乃至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都具有推广价值。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优化调整临床治疗模式逐步成为整个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精神病患者的诊疗模式从长期入院治疗转为短期社区治疗。在社区护理阶段,应融合当代医学新模式,综合分析管理要点。医学模式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公众对于疾病与健康的整体认知,并由此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随着各类发展模式的演化,在经济、科研、人文与教育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当代医学新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综合探究当代医学新模式在社区精神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择本社区2016年—2018年收治的34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具体实验流程如下。
1、实验基础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本社区2016年—2018年收治的34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均等划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7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共10例,女性患者共7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病程在2.5—8年之间,平均病程接近5年。实验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1例和6例,患者年龄在23—7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9岁左右,最短病程仅1.5年,最长病程达7年,平均病程接近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差异与病程长短等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性指导,包括出院康复指导与辅助药物指导等。同时督促患者遵照医嘱服药,按照既定周期进行康复训练并定期复查。而实验组,则采取当代医学新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构建服务团队:家庭康复指导医生、预防保健医生和全科护理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彼此之间协调配合。预防保健信息较为特殊,应当从日常饮食、作息、用药及运动等多方面着手,组织一系列安排工作,引导与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站与临时健康咨询室,保证康复训练的时效性与规范性。在必要的情况下,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全方位动态化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生理或心理反应异常,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构建预防机制: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加重人们的心理压力,一旦超出个体承受范围,就会诱发一系列显性的或隐性的身心疾病。为此,医生应采取药物治疗配合心理疏导的方式,在潜移默化间改变患者的饮食规律与行为习惯。同时构建预防机制,这将有助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
全面推行上门服务体制:当代医学新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以缓和医患关系为基础,积极落实商业化、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工作准则,从而强化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考虑到社区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定期组织家庭出诊,推出家庭医疗服务管理模式。
落实医疗指导方针: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是顽固型的,康复治疗难度较大。为此,在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应当建立电子档案,并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通过综合分析整个治疗流程,积累实践经验。尤其是精神病患者,存在认知障碍与沟通障碍,无法客观审视自身疾病。针对此,可以引导患者家属,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并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避免病情恶化。同时,还应注意适当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尽可能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实验研究中,对照组17例患者,有12例患者对常规指导表示满意,满意率为70.5%;而实验组17例患者,有15例患者对当代医学新模式表示满意,满意率为88.2%。实验组满意率反馈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率反馈指标如下所述:
对照组,共有患者17例,非常满意9例,比较满意3例,不满意5例,满意率70.5%;
实验组,共有患者17例,非常满意11例,比较满意4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88.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护理前,CGI-S评分与PSP评分无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CG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PS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GI-S评分和PSP评分情况如下所述:
对照组,共有患者17例CGI-S:护理前4.56±0.24;护理后4.1±0.2;PSP:护理前52.3±13.5;护理后56.9±14.25;实验组,共有患者17例CGI-S:护理前4.89±0.52;护理后2.58±0.1;PSP:护理前52.5±14.2;护理后67.2±14.3CGI-S护理前t=4.7;护理后t=7.5;PSP护理前t=605;护理后t=6.9。
3、讨论
众所周知,精神疾病往往是不可逆的,根治难度较大。大多数患者存在认知障碍、沟通障碍与自控障碍,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为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就要结合患者的病程与病情变化等,采取有针对性、有策略性的治疗手段,避免病情恶化。传统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以封闭式管理为主,而这种治疗模式使得患者的心理状态每况愈下,治疗效果差强人意。针对此,可以在临床医学研究中融合当代医学新模式,客观分析患者的病情,以社区为单位,以家属配合为辅助,基于患者必要的关心与爱护,强化治疗效果。
本次实验研究,对照组17例患者,有12例患者对常规指导表示满意,满意率为70.5%;而实验组17例患者,有15例患者对当代医学新模式表示满意,满意率为88.2%。实验组满意率反馈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知,针对社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采取当代医学新模式具有明显优势。综上所述,当代医学新模式在社区精神病患者康复护理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殷俊.探讨新医学模式与人的心理健康及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4).
于春英.当代医学新模式在社区精神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9,6(39):8-9.
分享:
肩袖是基于肩胛骨包围的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圆肌等组成的功能性结构,能帮助机体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协助肩部完成肱骨外展与各方向的旋转,有利于保持关节软骨的健康,预防骨关节炎。肩袖损伤在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占肩关节疾患的17%~41%[1]。
2025-03-31上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时间较长,需给予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增加关节活动度,避免出现关节僵硬等并发症[3]。低温热塑板矫形器是一种外固定器材,具有美观、强度高、易塑形、有记忆、重量轻等优点,在颈椎病术后等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4]。
2025-03-31肺癌属于临床一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起初症状不明显,就诊时多数患者病情已演变到中晚期,治疗难度更高[1]。发病后患者能产生胸闷、胸痛、咳嗽、低热以及痰中带血等症状,癌细胞能转移至大脑、肝脏、胰腺、肾上腺和骨骼系统等多个部位,严重影响其生命健康[2]。
2025-03-25下肢骨折是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等下肢骨折患者主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身体状况[1],但术后患者身体常常出现疼痛感,活动受限,且大部分患者都不想动或者不敢动,易导致身体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在术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身体功能恢复。
2025-03-20全程康复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针对患者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全方位、全程化的康复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预后效果[3-5],因此研究全程康复管理模式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20股骨头坏死(ONFH)是我国常见的髋关节残疾性疾病,其是由于局部股骨头供血中断,引发骨内循环障碍,进而引起骨变性及软骨下骨改变,最终致使股骨头塌陷。ONFH患者的典型症状为腹股沟区域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且僵硬,或出现疼痛性跛行。由于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易于发生软骨下塌陷,因而具有相当高的致残性[1]。
2025-03-19中风为临床常见疾病,偏瘫为该病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及身心健康,需积极进行治疗及干预,促进患者更好康复[1-3]。中风偏瘫患者多存在负面情绪,对患者康复不利,故而需加强对患者的干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4,5]。情志相胜法属于中医心理干预方法。
2025-03-14中风后肩痛(poststrokeshoulderpain,PSSP)是中风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21%~72%[1]。最早发生在脑卒中后的2周内,通常于发病后的2~3个月后出现。许多患者在发病后的6个月内,肩痛会自行消退;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发展为中风后持续肩痛(persistentpoststrokeshoulderpain,pPSSP)。
2025-03-07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多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血管造成组织缺氧、缺血有关,其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的临床特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方案可以快速开通心脏阻塞动脉,进而改善梗死区域的血流灌注,最终实现降低患者死亡率的临床目的[1]。
2025-03-03脑卒中病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对脑卒中患者后续功能康复有显著影响,尤其是脑卒中后疲劳。脑卒中后疲劳是一种慢性、持续性、病理性的精神能量不足和躯体乏力的主观感受,是脑卒中患者常见且痛苦的经历,发病率高达30%~76%[2-3]。目前研究[4-5]报道,脑卒中后疲劳缺乏特效的防治措施。
2025-02-20人气:18475
人气:16541
人气:15881
人气:15468
人气:1519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期刊人气:4242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2952
国内刊号:43-1457/R
邮发代号:42-12
创刊时间:197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298
影响因子:0.532
影响因子:0.325
影响因子:0.721
影响因子:0.91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