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周昌炎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经验

  2024-12-25    3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顽固性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学中的“口糜”“口疡”,或者“口疮”等疾病的范畴,该病是以口腔的黏膜,如口唇、舌头,颊部,齿龈等出现溃疡点,且伴有疼痛为其特征,反反复复,迁延难愈。该病发作的时候口腔的病灶处有灼痛感,会影响到平时的说话,进食以及睡眠等,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精神状态等,进而影响其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 关键词:
  • 中医学
  • 培土伏火
  • 封髓丹合导赤散
  • 清心降火
  • 顽固性口腔溃疡
  • 加入收藏

顽固性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学中的“口糜”“口疡”, 或者“口疮”等疾病的范畴,该病是以口腔的黏膜,如口 唇、舌头,颊部,齿龈等出现溃疡点,且伴有疼痛为其特 征,反反复复,迁延难愈。该病发作的时候口腔的病灶 处有灼痛感,会影响到平时的说话,进食以及睡眠等,甚 至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精神状态等,进而影响其日常 的工作和生活。现代医学也包括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 腔扁平苔藓等慢性口腔黏膜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该 疾病与自身免疫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医治疗方面主要 就包括消炎、止痛等以缓解症状为主,或者采用免疫抑 制治疗等,但治疗效果不佳,且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周昌炎主任医师,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 工作室专家,荆州市知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 年,在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方面具积累了丰富的临床 经验。认为口腔溃疡的发生均不离于“火”。根据其不 同的临床表现,分“实火”“虚火”以及“虚实夹杂”。而顽 固性口腔溃疡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型。其主要病机在 于脾虚不能伏火,心火上扰。故提出“培土伏火,清降心 火”为治疗大法,施以封髓丹合导赤散化裁治之。本文 着重分析周教授对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临床辨证的思 路,并附上医案1例,为临床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提供借 鉴。


1、病因危机


顽固性口腔溃疡,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其病位在口,但口腔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多条经络的关 系密切。如: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两颊部以及齿 龈,与胃与大肠相关。齿为骨之余,任督二脉,以及心 经、脾经、胃经等经脉均上络于口腔唇舌。因此,对于口 疮疾病的辨证施治应该与整体的病变联系起来研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脾主口……在窍为口”。 《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 《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说:“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 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 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由此可见口疮 疾病与心脾的关系密切。周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观察, 认为:口疮之因总不离乎“火”,或实火,或虚火,或虚实 夹杂,与火攸关。周教授认为顽固性口腔溃疡,其病的 根本是由于中焦脾胃虚弱,土虚不能伏火,以致虚火上 浮,中焦不通,因而导致肾水不能上升以制约心火,心火 不能下降以温肾水,以致水过寒,即上热下寒,水火不济 的现象。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则浊湿内生,湿浊郁 久化热,热则生疮,湿性黏滞,故湿与热蕴结,湿夹热流 窜于口舌,而形成口腔溃疡。故应使用健脾土以伏火, 暖肾水,引火归元以降虚火,也就是通过补土健脾,达到 复其脾升胃降之机,使虚火能潜,湿浊能降之效。即中土厚则火自能敛也,脾胃健则浊湿自除,肾水暖则龙火自潜。脾气上升则津液上承,而机体组织则无干燥溃疡 疼痛之苦,胃气下降则虚火浊邪下行,湿热酿毒成肿之 根不存。《医理真传》谓:“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 藏,明知其元阳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补其土以伏 火,火得伏而气潜藏”。


2、辨证思路及用药特点


中医谈火,无非实火和虚火。《丹溪心法·口齿》篇 曰:“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 上无制”。《寿世保元·口舌》有载:“口疮连年不愈者, 此虚火也”。虚火和实火的治疗方法是迥然有别的,正 如前人所述的“阳火一清便退,阴火愈清愈起”。虚火虚 热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导致虚火的原因,一是水不足以 致火相对过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阴虚火旺,治这个火 则应该把水补足,即滋阴降火法;二是阳气不足,肾水太 寒,真阳不能潜藏其中,阳虚不固,以致虚阳浮越,这个 火的治疗方法则是温肾阳,暖肾水,引火归元。三是因 为中焦脾胃虚弱,土虚不能伏火,交通上下之枢纽功能 失职,从而导致水火不济,上热下寒,虚实夹杂的表现, 这种火的治疗方法则需要健脾补土以复中焦交通上下 枢纽之职,即“培土伏火法”。周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认 为顽固性口疮单纯的实证或者虚症并不多见,其多见于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中以心脾阴虚,湿热酿毒生疮为 主。使用“培土伏火,清心降火”法,方拟封髓丹合导赤 散化裁。

封髓丹出自于清代著名医家郑钦安的《医理真传》[1], 其药物组成:黄柏三两,甘草二两,砂仁一两半。这三味 药中,黄柏,味苦而入心,且郑师认为,该药气寒,禀冬日 寒水之气而入于肾,其色为黄,得太阴中土之化而入于 脾,脾者,为调和水火之枢纽也,仅此黄柏一味药,上中 下三才之义已具备。砂仁,该药辛温,即能温中醒脾,行 气和中,又能纳五脏之气而归于肾,而甘草甘平,益气健 脾和胃,不仅可以有调和上下之功,又有补土伏火之效, 真火能够伏藏,则人身之根本永固,故三药合用,其名曰 封髓。黄柏配伍甘草,苦甘可以化阴 ,砂仁配伍甘草, 辛甘能够化阳,阴阳相化合,交会于中宫,则水火既济, 心肾相交也。《伤寒论直解》载:“阴阳水火,位居上下, 而土居其中,上下交合,必有中土。”可见在治疗顽固性 口腔溃疡中要顾护脾胃,以达到“培土伏火”的重要性。

导赤散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因“舌为心之苗”,故导赤散是治疗口疮的常用方,许多医者运用 导赤散化裁以清降心火取得良好的效果,导赤散其由生 地黄、木通、甘草、淡竹叶组成,主要用于心胸烦热,口舌 生疮,口渴喜冷饮,面色红赤,或者心火下移小肠,导致 小便短赤热痛,舌质红,脉数等心经火热之症。方中生 地黄属甘寒之品,滋阴凉血以制约心火;木通为苦寒之 品,上可以清心经之热,下可以清利小肠之热,亦可利水 通淋;淡竹叶,甘淡,既清心除烦,又淡渗利窍,可以导心 火下行;生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健脾补虚,以防木 通、生地之品过于寒凉而伤中焦脾土。四药合用,泻火 而不伤及胃,利水而不损及阴,滋阴而不恋其邪[2]。

周教授在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在封髓丹合导赤散的基础上,若其夹湿浊较甚,舌苔浊腻者,则加入藿香、 佩兰、草果等芳香化湿之品以祛湿化浊。若火毒较盛, 溃疡红肿疼痛明显者,则加入连翘、重楼、山豆根。连翘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被称为“疮家圣药”,重 楼、山豆根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用。若疮疡久 不愈者则加白芨以消肿生肌,收敛溃口;加太子参以益 气养阴,健脾补虚以治其本;加白芷以燥湿消肿,且在 《神农本草经》中白芷具有长肌肤,润泽之功效;若疼痛 明显者则加入少量吴茱萸或者细辛,既可以止痛,又可 引火下行。


3、典型医案


马某,男,53岁,2023年4月25日初诊,口腔扁平苔藓 5年余,常反复发作,诉近因操劳应酬过多而于月前出现 口咽部疼痛,在某三甲医院诊为“慢性口腔黏膜病变”, 予以含漱,消炎止痛,口服西药(药物不详)等治疗,症状 无明显好转,求诊时患者诉口咽疼痛,吞咽,说话,进食 时疼痛明显,口干口苦,喜凉饮,因口腔疼痛影响食欲及 睡眠,大便干结,小便短黄,望诊时可见双颊黏膜散在大 小不一多发红肿溃疡,咽红,舌尖红赤,欠津,苔薄黄,脉 细数。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口疮,辨为心脾阴虚,湿热 酿毒生疮,治宜滋阴清热,培土伏火之法,拟封髓丹合导 赤散化裁,具体方药如下:砂仁6g,黄柏10 g,甘草10 g, 生地15 g,连翘10 g,淡竹叶6 g,法半夏10 g,白芷6 g,麦 冬15 g,丹皮10 g,重楼10 g,玄参10 g,石斛10 g,黄连6 g, 细辛3 g。14剂,每2 d 1剂,水煎两次取汁600 mL,日分3 次温服。

2023年5月24日二诊:诉服药7剂以后,疼痛已明显缓解。无口干口苦,进食及睡眠恢复正常,左颊部溃疡 已愈,右颊部溃疡仍未平复,大便正常,小便黄,舌已正 红,舌苔薄黄,脉细略数,患者诸症缓解,效不更方,故守 上方加减,方药如下:砂仁6 g,黄柏10 g,甘草10 g,生地 15 g,连翘10 g,淡竹叶6 g,法半夏10 g,麦冬15 g,重楼10 g,石斛10 g,黄连6 g,细辛3 g,太子参10 g,白芨6 g。14 剂,每2d 1剂,水煎两次取汁600 mL,日分3次温服。

2023年6月24日三诊:口腔已无疼痛,无口干口苦, 口疮溃疡已愈,饮食,睡眠,二便均无异常,双颊黏膜可 见苔藓样变,守上方出入以防疾病复作,予14剂,随访至 今,口疮未再发作。

按:本案为53岁男性患者,患口腔扁平苔藓5年余, 其病程较长,由于平素应酬操劳较多,调摄失宜,脾虚湿 盛,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失职,久而生内湿,湿浊郁久化 热,湿热夹杂。且土虚湿阻中焦,心火不能下降,即土虚 不能伏火,以致浮火上炎,心脾积热上扰于口腔,火为阳 邪,易灼伤阴液,以致心脾阴虚,湿热酿毒生疮而出现口 腔溃疡,故首诊治疗以封髓丹合导赤散化裁以培土伏 火,清降心火为主。其中砂仁,辛温,养胃醒脾,不仅可 以行气健脾,助脾胃中焦升降之转枢,又能纳气归肾。 黄柏泻相火以清湿热。黄连清热解毒,降心火,黄连、黄 柏二者均为治疗口疮要药。玄参、生地、麦冬、淡竹叶、 连翘、以清热生津。清降心火,石斛滋阴清热,益胃生 津。法半夏既降浊燥湿,又可防生地、麦冬、玄参等滋阴 清热之品滋腻成湿。重楼以加强黄连、黄柏清热解毒。 久病必瘀,故加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以止痛。加 细辛,寒温并用,既可助丹皮加强止痛之功,又可温肾 水,引火下行。白芷以燥湿,消肿排脓,收敛伤口。生甘 草可调和诸药,既防止连柏苦寒太过伤及脾土,又可益 气健脾,厚土伏火。二诊患者疼痛基本消失,遗留左颊 部溃疡未平复,患者伤口难敛,考虑久病必虚,该患者证 属本虚标实型,“土虚”是其根本,脾主肌肉,且脾为气血 生化之源,故二诊去白芷、丹皮、玄参,而加入太子参益 气养阴,健脾补虚,扶正托毒等以治其本,加强培土之 意,加入白芨以加强敛疮生肌之效,二诊后患者诸症向 愈。纵观全方,全方的方干可拆解为:封髓丹(砂仁、黄 柏、甘草),导赤散(淡竹叶、生地黄、甘草),增液汤(生地 黄、玄参、麦冬),甘草泻心汤(法半夏、黄连、太子参、甘 草)。故全方有封髓丹的培土伏火,有导赤散的清降心 火,有增液汤的滋阴降火,有甘草泻心汤寒热平调,全方 攻补兼施,寒温并用,标本兼治,使清火而不伤正,滋阴 而不酿湿,补土而不助热,故疗效显著。


4、小结


周教授运用“封髓丹合导赤散化裁”治疗顽固性口 腔溃疡疗效显著。是“培土伏火”合并“清心降火”的灵 活运用。“培土伏火”法是在封髓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 临床上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周教授在临床常用之治疗 虚火上犯所导致的牙痛,干燥综合征,灼口综合征等,只 要有土虚不能伏火之症,都可以随证而治之,并且都能 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钦安. 医理真传[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5-37.

[2]方药中,邓铁涛,陈可冀,等. 实用中医内科学[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264-268.


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1]44号);


文章来源:黄子芳,梅钢,张田伟,等.周昌炎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24,46(12):26-2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湖北中医杂志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期刊人气:305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0704

国内刊号:42-1189/R

邮发代号:38-52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