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颗粒联合思密达对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思密达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参苓白术颗粒,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44%,观察组为91.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停止腹痛、腹泻、腹胀以及大便性能恢复正常的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d,2组炎症因子水平较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采用参苓白术颗粒联合思密达治疗,临床症状缓解更快,可加速患儿恢复肠胃功能,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用药安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2018年12月入院治疗并且符合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患儿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主要症状表现为便稀甚至呈水状、色淡不臭、餐食后腹泻、面色蜡黄;其次表现为四肢无力、脉搏弱、指纹淡。对照组57例,男28例,女29例;年龄0.5~5岁,平均(3.25±0.21)岁;病程2~5d,平均(3.22±0.31)d。观察组57例,男27例,女30例;年龄0.5~6岁,平均(3.52±0.13)岁;病程1~5d,平均(3.12±0.23)d。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考《小儿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2]中对于消化不良性腹泻的定义和性状判断: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便血;大便次数较平时增多,每天≥3次。
1.3纳入标准
(1)根据《小儿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性状判断,确诊为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患儿;(2)病程在2个月以内;(3)年龄0.5~7岁;(4)患儿家属均了解研究的全过程,且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协议书;(5)研究对象的选择均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
1.4排除标准
(1)重度脱水甚至伴有生命危险的患儿;(2)伴有其他脾脏或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3)对研究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儿;(4)非感染性腹泻患儿;(5)使用研究治疗以外的药物治疗者;(6)临床数据缺失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给予生理盐水、物理降温,病毒感染的患儿进行必要的抗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思密达(3g/袋)治疗,12个月以下患儿每天1g,12~24个月的患儿每天1袋,24个月以上患儿每天2袋。每次餐前30min服用,持续21d。
2.2观察组
在以上基础上另外服用参苓白术颗粒(6g/袋),12个月以下患儿每次1g,每天2次,12~24个月患儿每天半袋,每天2次,24个月以上患儿每次1袋,每天2次,餐前服用,持续21d。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
(1)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2)比较2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3)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9d炎症因子水平,对白细胞介素-6(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了评测。抽取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9d次日清晨的空腹状态的血液,各抽取3mL,利用离心、分离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4)比较2组用药不良反应。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3],显效:大便色味恢复到正常状态,每天1~2次,无发热,不出现肠鸣音;有效:大便性状虽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次数有了明显减少,无发热或者体温下降;无效:治疗后没有发现明显变化,发热,大便性状也未有所改变。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44%,观察组为91.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4.3 2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2。观察组平均停止腹痛、腹泻、腹胀以及大便性能恢复正常的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4.4 2组治疗前、治疗后9d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3。治疗后9d,2组炎症因子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治疗前、治疗后9d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4.5 2组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4。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不良反应比较
5、讨论
有相关研究表明,5岁以下的幼童是最容易发生腹泻的年龄段,发生率大概为20.3%,其中有39.1%属于消化不良性腹泻。然而由于儿童自身肠道发育并不完善,如果不对消化不良性腹泻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幼儿肠道感染,影响幼儿吸收营养、阻碍发育。而婴幼儿患上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喂食习惯不当、消化功能不成熟,所以家长需要对于这方面有所关注。在临床医学上主张帮助制定合理的生活饮食计划,少量、有效、不良反应少的药物治疗,以及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养护习惯。
腹泻是中医内泄的一种,与潮湿的病原体有关。夏秋季临近时,儿童肠胃调节不好,易有外感病原体入侵,脾胃之中有胀气,多度食用或者吃凉性食品都能会导致肠胃虚弱的儿童呕吐、腹泻,胃无力,脾虚失传,水湿留滞。脾虚湿盛是本病的主要证候。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脾虚不能转运,不能调节肠道通畅和浑浊分泌的功能,以健脾祛湿为主。相关研究表明,消化不良性腹泻可导致儿童胃肠功能紊乱,使腹泻更加严重,最终损害胃肠黏膜。同时,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往往伴有炎症因素的参与。不同的因素相互影响,加剧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思密达可以带走吸附在肠道的毒素和病毒,能维护肠道环境安全,可以保护肠道黏膜。思密达能有效吸附轮状病毒等侵袭性因子,从而调节儿童肠道菌群。而且,它还可以与肠道黏膜上的糖蛋白相结合,从而达到修复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因此可以抵挡病毒和微生物入侵肠道。思密达粉末由于具有八面体这样复杂且特殊的结构组织,电解质分布极其不均匀,所以难溶于水[4]。口服后不易吸收,主要覆盖肠黏膜,也能吸附和固定病毒、细菌、毒素和黏蛋白。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又因为药物不被肠道吸收,所以不需要进入血液循环,可以在体外消化道蠕动逐渐消除药物及其攻击因素[5]。参苓白术颗粒有健胃消食、补气益肾的功效,由人参、茯苓、山药、炒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薏苡仁、白扁豆、茯苓有消水肿、祛湿的作用,人参益气,砂仁健脾止泻[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1.22%,高于对照组的75.44%。观察组平均停止腹痛、腹泻、腹胀以及大便性能恢复正常的时间较对照组短;2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均下降,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情况无差异。由此可见,参苓白术联合思密达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治疗中,能够尽快改善患儿的不良状况,能有效控制患儿病情,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患儿没有出现药物不耐受等不良反应,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儿的耐受性,有助于其恢复。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主治医师和所在医院也应该加强对于患儿的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视,并且在其治疗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参苓白术颗粒联合思密达对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可以降低血液中炎症因子的含量,并且临床症状缓解更快,可加速患儿恢复肠胃功能,有效减轻患儿炎症反应,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3]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临床儿科杂志,1994,12(3):148.
陈杨俊,郑宗,郑博.参苓白术颗粒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14):106-108.
当GVHD累及肠道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研究表明GVHD是患者移植术后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营养不良也可作为发生肠道GVHD以及疾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3]。因此,本研究调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GVHD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
2025-02-17随着妊娠期科普的推广,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多趾、并趾畸形发生率始终位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前5位,严重影响了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1]。伴4、5趾并趾的小趾多趾畸形属于先天性轴后型多趾畸形,患儿单足(或双足)第4、5趾皮肤并连以及第5趾多趾畸形,患者可能会同时出现手的并指或弯曲指畸形等四肢其他畸形。
2025-02-05随着ICU诊疗水平与生命支持技术的不断提高,ICU存活率显著上升,ICU-AW发生率也逐步增高。研究表明,在重症监护室ICU-AW发生率30%—50%,并且在脓毒症危重患者中高达60%[3],ICU-AW已成为重症监护室常见的突出问题,而患儿机体功能也并未能在ICU出院后快速恢复正常。
2025-01-14矮小症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成年后的择偶、就业等[2-5],患病率各国各地区不同[6-11]。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矮小症患病率为3.2%[7]。矮小症的治疗除了病因治疗以及其他治疗外,生长激素治疗是一项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表明,矮小症病人生长激素治疗存在诸多障碍导致依从性不佳[12-15]。
2025-01-13意外伤害是指使机体生理和(或)心理受到损害的 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事件,包括交通事故、溺水、 窒息、中毒、烧/烫伤及跌落等。根据2017年世界卫生 组织的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全球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的 儿童约有5.7万人[1],是导致儿童伤残及死亡的重要 原因[2-4]。
2024-12-25在儿童中静脉输液是常见的治疗方式,治疗中要 用到静脉留置针(shortperipheralcatheter,SPC),其 是临床输液、输血等治疗常用的工具。静脉留置针置 入中通过将软套管留置在血管内部,可以有效减少穿 刺次数,避免反复穿刺,减轻损伤[1]。但研究发现,静 脉留置针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静脉炎[2]。
2024-12-25小儿肠套叠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空气灌肠复位,其操作 简 便、易 学,成 功 率 高,但 患 儿 在 治 疗 过程中常因恐惧、病痛、操作不适等因素产生哭闹, 且配合度低,不 仅 影 响 复 位 成 功 率,还 会 增 加 二 次 复位操作对其带来的不适,因而有学者[1]提出对肠套叠患儿 进 行 麻 醉 下 空 气 灌 肠 复 位。
2024-12-23目前对于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主要通过抗菌药物治疗,但不同的致病菌的药敏性存在差异[2-3]。因此在细菌性腹泻患儿治疗之前,可通过病原微生物检验,以明确该患儿的致病菌类型,有利于临床医生结合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为患儿采取针对性治疗,尽快缓解患儿的不适症状,缩短患儿的病程时间,加速患儿康复进程[4]。
2024-12-19穿刺困难时,选择小儿合适的静脉可以为重新穿刺成功找到新的突破口,使临床的输液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家属满意程度。上肢静脉是静脉输液的首选部位[10-11],头静脉是上肢主要的浅静脉之一,也是人体前臂最长的一条浅静脉,从手背的桡侧发出,在桡腕关节的上方向前臂的屈面移行,沿前臂桡侧上行[12]。
2024-12-13矮小症是儿童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值的2倍标准差[1-3]。近年来,儿童矮小症发病率逐年增高[4]。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儿童矮小症的发病率约为1/8 644,且我国农村地区患病率高于城市[5]。儿童矮小症的致病原因较多,包括宫内发育迟缓、特纳综合征、甲状腺功能降低、家族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等[6]。
2024-10-15人气:16005
人气:14020
人气:10757
人气:9311
人气:722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3068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3606
国内刊号:31-1377/R
邮发代号:4-426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607
影响因子:0.71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