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地区育龄人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发生率及常见基因突变类型,为优生优育遗传性疾病筛查、诊断及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定量G6PD酶活性检测方法对深圳婚检人群进行筛查,采用PCR导流杂交法对酶活性筛查阳性人群及随机选择的酶活性筛查阴性女性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统计分析G6PD缺乏症发生率及各种基因突变频率,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在女性中的检测效果。结果:共筛查24190例婚检人群,571例酶活性检测阳性,G6PD缺乏症总体检出率为2.36%,其中男347例,有332例(95.68%)检出基因突变,女224例,有215例(95.98%)检出基因突变。酶活性筛查阳性人群共检出11种基因突变类型,55种基因型。最常见3种基因突变类型为c.1388G>A、c.1376G>T和c.95A>G,合计占比约70.40%,其次为c.392G>T(5.95%),c.871G>A(5.95%)和c.1024C>T(4.73%);c.1311C>T多态性位点突变比例为11.38%。随机选择的428例酶活性正常女性,96例(22.43%)检出基因突变,其中78例为c.1311C>T多态性位点突变,18例为致病性位点突变,致病性突变基因检出率为4.20%。与基因突变检测相比,酶活性检测对女性人群漏检率达68.63%。结论:深圳地区育龄人群常见G6PD基因突变类型为c.1388G>A、c.1376G>T、c.95A>G。表型检测和分子检测相结合的筛查、确诊方式有助于女性婚检人群G6PD缺乏症婚前遗传咨询。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全球患者约有4亿例,我国亦为G6PD缺乏症的高发地区之一,特别是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及四川等地区人群患病率高[1,2,3]。G6PD缺乏症属典型的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红细胞酶缺陷疾病,G6PD基因位于染色体Xq28,由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组成,参与515种氨基酸编码,基因突变导致的氨基酸取代可引发蛋白变异,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酶活性水平改变,使红细胞抗氧化应急、损伤能力减弱或破坏[1]。世界各地已鉴定出200多种G6PD基因型突变,中国人群中发现的突变类型约35种,常见致病性变异有9种,占总变异的90.00%以上[2,3,4]。
虽然大多数G6PD缺乏症人群可能终生无临床症状,也不影响生活质量,但在外源性药物、食物及感染刺激下,可引发急性溶血,严重者未及时诊断、治疗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威胁患者的生命[1,5]。G6PD缺乏症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严重者常并发胆红素脑病,进而导致新生儿智力迟钝和死亡[1,3,6]。有研究发现,G6PD缺乏症育龄夫妇,近期生育风险与远期相关疾病患病风险较健康群体高,给家庭造成精神和经济负担,也给优生优育带来挑战[7]。对育龄夫妇进行婚前或孕前筛查,可让育龄夫妇提前知晓生育风险,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孕期检查,提早对G6PD缺乏症可能导致的新生儿黄疸进行针对性干预,相较于新生儿筛查更为经济有效,更有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婚检人群进行酶活性及G6PD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基因突变检测在婚前筛查中的价值,为制订有效可行的人群G6PD缺乏症预防方案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24190例到深圳市某妇幼保健院进行婚前检查者纳入研究,男1295例,女1295例;平均(29.07±4.26)岁,均为汉族。定量酶活性检测异常人群进行基因检测,基因检测阴性者进一步进行测序分析。在酶活性正常女性人群中,随机选取428例进行基因检测。
1.2仪器与试剂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型,日本);基因扩增仪(GeneAmpPCRSystem9700,美国);凯普医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仪(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基因测序仪(ABI3500DX,美国);G6PD定量检测试剂盒(速率法,广州科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G6PD缺乏症基因检测试剂盒(PCR+导流杂交法,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离心柱型,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扩增产物纯化试剂盒QiagenDyeEx2.0SpinKit(Qiagen,美国);BigDyeTerminator测序试剂盒(ABI,美国)。
1.3方法
1.3.1G6PD酶活性检测
采用全自动生化仪、G6PD定量检测试剂盒(速率法)进行酶活性检测。采集静脉血2mL于EDTA抗凝采血管中,离心后,取20μL红细胞加入1mL溶解液溶解2min,样品中G6PD催化G6P生成6PD,同时将氧化型辅酶Ⅱ(NADP)变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25min内通过生化仪检测340nm吸光度上升的速率,计算出标本G6PD酶活性。G6PD酶活性<1300U/L判断为G6PD酶活性降低。
1.3.2G6PD基因突变检测
将酶活性检测剩余全血标本存于-20℃冰箱备用。采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离心柱型)、G6PD基因检测试剂盒(PCR+导流杂交法)进行核酸提取、PCR扩增及导流杂交。用生物素标记的引物分别对G6PD基因突变区域进行特异度扩增,将扩增产物与固定在尼龙膜上的不同突变位点探针在导流杂交仪上进行导流杂交,然后通过化学显色对结果进行判读。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和结果判读,正常样本为生物素点及所有正常探针处出现蓝紫色斑点;杂合突变为正常探针及对应的突变探针位点都出现蓝紫色斑点;纯合突变为突变探针出现蓝紫色斑点,而对应的正常探针位点没有出现蓝紫色斑点。方法试剂盒可检测G6PD基因6个外显子上14个中国人常见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为c.95A>G、c.392G>T、c.493A>G、c.487G>A、c.592C>T、c.1311C>T、c.1360C>T、c.1376G>T、c.1381G>A、c.871G>A、c.1004C>A、c.1024C>T、c.1387C>T、c.1388G>A。
1.3.3G6PD基因测序
将要测序的样本抽提DNA后,采用5对序列分析引物进行2、5、6、9、11、12外显子扩增,扩增产物用QiagenDyeEx2.0Spin测序试剂盒进行纯化后,进一步用BigDyeTerminator测序试剂盒进行测序PCR,最后采用ABI3500DX测序仪进行分析。用DNAman进行序列比对,确定测定的序列为目标外显子序列。共21个测序位点,包括上述14个基因突变检测位点及c.383T>C、c.517T>C、c.519C>T、c.563C>T、c.1004C>A和c.1340G>T。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方法对各种变异位点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人群漏检率通过筛查女性人群总数、酶活性筛查检出率以及致病性基因突变检出率进行计算。
2、结果
2.1酶活性检测结果
24190例婚检人群中G6PD酶活性检测阳性者共571例,G6PD缺乏症总体检出率为2.36%(571/24190),其中男性、女性酶活性筛查阳性人数分别为347例和224例,检出率分别为2.87%(347/12095)和1.85%(224/12095),经χ2检验,男性人群G6PD缺乏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基因检测结果
347例酶活性筛查阳性男性人群,332例检出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为95.68%;224例酶活性筛查阳性女性,215例检出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为95.98%;共有24例(男15例、女9例)未检出试剂盒所包含的14种基因突变,对标本进一步测序分析发现4例男性存在基因突变,分别为c.1388G>A突变2例,c.1360C>T突变1例,c.517T>C突变1例。
571例酶活性检测阳性G6PD缺乏症人群,共检出10种致病性基因突变和1种多态性位点,鉴定出55种基因型。最常见3种基因突变为c.1388G>A、c.1376G>T和c.95A>G,合计占比为70.40%,其次为c.392G>T,c.871G>A和c.1024C>T,占比分别为5.95%、5.95%和4.73%。酶活性筛查阳性人群中,合计65例检测到c.1311C>T多态性位点,比例为11.38%(65/571),其中11例仅检测到c.1311C>T突变,未同时检测到致病性基因突变。40例标本(男22例,女18例)包含c.871G>A突变的人群,均伴随着c.1311C>T多态性位点突变。各种基因突变比例详见表1。
表1571例酶活性筛查阳性人群基因突变分布情况
428例酶活性筛查阴性女性,96例检出基因突变,含杂合子突变87例,纯合子突变9例,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2.43%,致病性基因突变检出率为4.20%(18/428),与致病性无关的多态性位点c.1311C>T突变78例,比例为18.22%(78/428)。共检测出6种基因突变类型,致病性基因突变类型为c.1388G>A、c.1376G>T和c.95A>G,详见表2。
表2428例酶活性筛查阴性女性基因突变分布
3、讨论
广东省是G6PD缺乏症的高发区之一。本研究发现深圳婚检人群G6PD缺乏症检出率为2.36%,低于早前报道范围。近年报道邻近深圳的东莞、广州地区G6PD缺乏症发生率分别为4.08%和3.40%[8,9]。虽然,影响G6PD缺乏症流行病学的因素很多,如纳入人群特点、检测方法等,但人口流动可明显影响G6PD缺乏症的分布[1,10,11],深圳地区G6PD缺乏症检出率低可能与深圳人口来源特点关联密切[1],G6PD缺乏症在我国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5],深圳虽地处G6PD缺乏症高发区,但非广东地区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特别是低G6PD缺乏症省市人口的流入将明显影响筛查结果。G6PD缺乏症为X染色体连锁遗传,且存在X染色体随机失活现象,因此,基于酶活性检测时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本研究男性人群检出率为2.87%,女性人群检出率为1.8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研究报道相同[1,5,9,10,11]。
研究显示,c.1388G>A、c.1376G>T和c.95A>G3种基因突变类型在深圳人群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依次为c.392G>T、c.871G>A和c.1024C>T,这种基因突变分布特点与广东省内外汉族人群相关研究结果一致[3,4,8,9,12]。c.592C>T、c.1360C>T和c.517T>G突变较少在中国人群中报道[13],本研究分别检出3、7、1例,表明深圳既具有中国人群G6PD基因突变的普遍代表性,又显示出特定的地域基因突变异质性。G6PD突变大多为单碱基取代突变,从而导致氨基酸取代、蛋白质变异及酶活性水平改变[1]。根据突变类型分类,本研究在酶活性筛查阳性人群共检测到10种突变类型和1种多态性位点突变,致病性突变以单碱基取代突变为主,比例为91.24%,检测到多重致病性突变30例,共计11种多重突变基因型,与文献报道一致[1,4,11,12,13]。数据分析发现,40例染色体含c.871G>A突变的人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抑或单个碱基还是多重突变,均检测到多态性c.1311C>T突变,c.871G>A和c.1311C>T间的连锁不平衡现象在其他中国人群G6PD基因突变研究中也有观察到[8,14]。事实上,在亚洲人群以及欧洲人群中,也观察到c.1311C>T与c.871G>A或其他致病性突变的连锁不平衡现象[15]。
位于11内含子的c.1311C>T被认为是一种多态性的同义突变,不会导致氨基酸取代,在国内外各种族人群中普遍存在,无论G6PD缺乏人群,还是G6PD正常人群均可检测到c.1311C突变的存在,但各种族人群检出率差异明显(13.00%~45.00%)[16,17,18]。本研究中酶活性异常人群c.1311C>T检出率为11.30%,酶活性正常女性人群检出率为18.23%。在65例酶活性异常且检出c.1311C>T人群中,83.08%(54/65)检出致病性G6PD基因突变,但在96例检出基因突变的正常女性人群中,81.25%(78/96)仅检测到c.1311C>T突变,暗示1311位点突变可能是G6PD基因的一个多态性标志物,可独立于G6PD缺乏症存在[17]。一般认为c.1311C>T突变不会影响酶活性,但是,在酶活性筛查阳性人群中,观察到11例单纯c.1311C>T突变,包括5例男性半合子,6例女性杂合子,可能原因包括试剂盒基因覆盖不全、酶活性检测假阳性[18]。研究发现,c.1311C>T复合11内含子93T→C突变在人群中常见,且可导致酶活性降低,机制尚未明确[19,20,21]。
G6PD缺乏症的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方式导致女性杂合子总体G6PD酶活性具有极大异质性,可以表现正常、中度缺乏或显著缺乏,这种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明显不一致,使得基于酶活性的表型检测方法,对于筛查、确诊女性杂合子人群存在困难[1,2,3,4]。本研究中428例酶活性检测正常女性,18例检出致病性基因突变,比例为4.20%,根据本研究女性人群基数以及酶活性筛查检出率和基因检测检出率评估,漏检率高达68.63%。JIANG等[22]研究报道,78.50%的女性杂合子人群G6PD酶活性正常;YAN等[23]研究评估女性杂合子人群采用酶活性检测法的漏检率为40.70%。根据G6PD遗传特点,女性杂合子漏检率总体而言应在50.00%左右[1],充分表明酶活性检测不足以用于女性杂合子诊断。G6PD缺乏症育龄夫妇,近期生育风险与远期相关疾病患病风险较正常群体高,采用酶活性及基因检测相结合的检测方式可充分有效检测女性杂合子人群。
4、结论
c.1388G>A、c.1376G>T、c.95A>G、c.392G>T、c.871G>A和c.1024C>T是深圳地区常为常见的6种G6PD基因突变类型,G6PD缺乏症表型检测方法漏检率高,采用表型检测和分子检测相结合的筛查、确诊方式有助于女性婚检人群G6PD缺乏症婚前遗传咨询。
参考文献:
[3]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新生儿筛查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临床生化遗传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遗传学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新生儿筛查、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6):411-414.
[4]林芬,杨辉,杨立业.我国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分布特征和基因突变[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8(2):73-77.
[5]杜传书.我国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研究40年的回顾和展望[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4):174-175.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研究协作组.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5):331-335.
[7]张序.我国育龄夫妇G6PD缺乏症的筛查现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7,25(8):563-565.
[9]王霞,江帆,唐盈,等.广州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基因突变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21(7):17-18.
[10]潘小莉,庄丹燕,陈怡博,等.宁波地区273例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类型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7,25(5):37-39.
[18]陈嵘,陈桂兰,屈艳霞,等.G6PD缺乏症合并地中海贫血患者G6PD活性和基因突变类型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5,23(6):26-27.
[20]于国龙,蒋玮莹,杜传书,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eDNA1311C→T复合11内含子93T→C突变[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25(10):610-612.
何英,陈雄豪,凌利芬,王琼,林广城,张银辉.深圳地区婚检人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基因突变检测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11):1352-1356.
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YJ20160428175336440);深圳市福田区卫生公益科研项目(FTWS20160011).
分享:
理环节干扰,女性宫颈病变极为特殊,且特异性高。临床诊断宫颈疾病的方法较多,包含宫颈细胞学检查、宫颈 HPV 检测、宫颈组织多点活检等。这些检查中多数 对 就 诊 者 具 备 创 伤 性,诊 断 过 程 极 为 关键,实际治疗时需仔细观察、多次检查,因此局限性较大。不同诊断方式均有各自优势与缺点,临床应对多种检查数据展开诊断。
2025-03-20肠癌为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一大杀手,其早期发现与干预对于提升患者生存率极其重要,随医学技术不断进步,肠癌筛查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粪隐血实验与内镜检查是两种常用筛查方法,各自具有独特优势与局限性,其在老年高危人群中应用价值亟待深入探讨。 粪隐血实验以其非侵入性、简便易行特点,成为大规模筛查初步选择。
2025-03-17脑血管疾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疾病特点,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并不理想,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产生较大威胁。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以脑卒中疾病为代表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1]。同型半胱氨酸(Hcy)作为一种重要的指标,其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程度产生直接影响。
2025-03-12血糖指标出现异常性升高为糖尿病患者比较重要的临床症状表现。若是机体血糖指标长时间地处在高水平的状态之下,不但会使得各种心脑血管类疾病患病风险增加,亦会对机体中多个脏器组织造成损伤,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甚至将对其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2025-03-11近年来,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导致细菌对各种广谱抗生素的耐药性也随之越发严重,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药物,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或厄他培南的广泛应用使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CRE)的检出随之逐年上升,因此,治疗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成为临床抗感染的难题,导致产生 CRE的机制复杂且形式不一。
2025-02-10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其特点在于能够广泛累及人体的多个器官及系统,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该疾病在青年女性中尤为常见。SLE 的临床表现极为多样,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也可能出现皮疹、皮肤红斑等皮肤损害。
2025-02-05CT是一种专性细胞内病原体,分为3个生物型,即小鼠生物型、沙眼生物型和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型,其中沙眼生物型D-K血清型和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型是引起泌尿生殖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NG为严格的人体寄生菌,常存在于急性尿道炎与阴道炎的脓性分泌物的白细胞中,无分型[3]。
2025-01-09在血站日常工作中,血浆(清)标本的保存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可为追溯血液检测结果提供真实的依据。目前,血站普遍采用的标本保存方式主要包括血袋辫子、转移血浆至96孔深孔板以及分离胶管直接保存等多种方式。核酸是由多种核苷酸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其作为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疾病诊断,遗传咨询和个体识别的可靠手段。
2024-12-02临床中24h尿蛋白定量检测非常重要,不仅是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尿标本检验结果的依据,而且对于疾病预后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4h尿标本由于采集时间长、过程复杂,极易造成采集标本不合格的情况发生,若标本采集不当、不及时,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关乎护理工作完成的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2024-11-30近年来,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升高,进一步加大了血流感染的治疗难度。因此,迅速提供患者细菌鉴定和药敏结果对于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至关重要,尤其是当耐药菌引发血流感染时,药敏试验的快速性显得尤为紧迫[3]。然而,目前在直接药敏试验领域,缺乏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判读标准,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
2024-11-26人气:16530
人气:15876
人气:15455
人气:15187
人气:1454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3376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陕西省临床检验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7414
国内刊号:61-1398/R
邮发代号:52-116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