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东莞地区登革热患者实验室检验结果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选择2019年7—12月东莞康华医院确诊的165例登革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5d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登革热病毒NS1抗原,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登革热病毒免疫球蛋白(IgM、IgG)抗体;对患者的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165例登革热患者中,31~40岁年龄段患者占比最多〔32.12%(53/165)〕;登革热病毒NS1抗原阳性检出率高于IgM和IgG抗体检测〔99.39%(164/165)比78.79%(130/165)、20.61%(34/165)〕;所有患者中白细胞计数(WBC)减少129例(78.18%),血小板计数(PLT)减少116例(70.30%),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65例(39.39%),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124例(75.15%),肌酐(Cr)升高10例(6.06%),肌酸激酶(CK)升高55例(33.33%),乳酸脱氢酶(LDH)升高92例(55.76%),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24例(14.5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97例(58.79%)。结论:登革热发病人群以中青年为主;大多数登革热患者WBC、PLT明显降低;超半数患者合并心肌损伤;超半数患者出现内源性凝血系统异常,仅少数患者出现肾损伤;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对疾病早期诊断和疫情的早期控制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常规方法在基层医疗机构使用。
登革热由登革热病毒感染引起,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是一种全球性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多样,严重者可引起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1]。广东省是我国登革热高发地区。在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同时,及时准确的检测和诊断是传染病防控的关键[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65例登革热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旨在加深对登革热临床特征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7—12月收治的165例登革热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0例(54.55%),女性75例(45.45%);年龄9~88岁,平均(44.18±16.74)岁。
1.1.1纳入标准
①诊断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登革热诊断指南(2014年第二版)》[3];②有血液分析、肝肾功能、心肌酶、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1.1.2排除标准
合并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冠心病及恶性肿瘤等[3]。
1.1.3伦理学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0011),所有对患者的检测均获得过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1.2仪器与试剂
迈瑞BC69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西门子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Sysmex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日本Sysmex株式会社),均使用原装配套试剂;登革热病毒NS1抗原检测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登革热病毒免疫球蛋白(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由厦门市波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检测指标及方法
入院5d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所有患者登革热病毒NS1抗原;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同时进行血液分析、肝肾功能、心肌酶、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4]。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比表示。
2、结果
2.1165例登革热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布
登革热患者中31~40岁年龄段最多,提示发病以中、青年人群为主。见表1。
表1165例登革热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布
2.2实验室检查结果
165例患者中,129例白细胞计数(whitebloodcellcount,WBC)降低,最低为0.66×109/L;116例患者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PLT)降低,最低为9×109/L;65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升高,最高为371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升高患者比例均超过50%,最高分别为563U/L、45.99μmol·s-1·L-1、59.8s;部分患者肌酐(creatinine,Cr)、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延长,最高分别为214μmol/L、3638U/L、15.7s。见表2。
表2165例登革热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异常情况
2.33种病原学检测方法所得登革热病毒的阳性率分析
165例患者中,登革热病毒NS1抗原检测阳性率高于登革热病毒IgM抗体检测和登革热病毒IgG抗体检测〔99.39%(164/165)比78.89%(130/165)、20.61%(34/165)〕。
3、讨论
近年来,登革热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约有3.9亿人感染登革热病毒[5]。广东省是我国登革热高发地区,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地处珠三角中心,气候温和,人口稠密,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密度较高。2019年7—12月广东省气温高,阴雨天气多,温度和湿度都适合伊蚊生长[6,7]。本研究中2019年7—12月东莞市登革热患者男女比例基本为1:1,31~40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这可能与青壮年外出运动工作较多有关。
分析本研究中实验室指标发现,登革热患者以血液、心肌、肝脏等系统器官损害较多见[8,9],而肾脏损害少见,其中血液系统最常受累,表现为WBC和PLT降低[10];本研究165例患者中WBC降低者占78.18%,PLT降低者占70.30%,主要与登革热病毒抑制骨髓功能或直接损伤骨髓细胞有关。登革热病毒感染引发的机体免疫反应及对肝细胞的直接作用可导致患者肝脏损伤。本组患者中AST异常比例较高,考虑与AST在心肌细胞中比例较高有关。本组病例心肌损伤的表现较肝脏损伤突出,多项心肌酶标志物(如AST、CK、LDH等)均明显升高。可能由病毒产生的毒素直接入侵心肌纤维引起[11]。此外,登革热患者还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有研究显示,登革热病毒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引起纤溶亢进,有利于血浆外渗,引起出血,甚至诱发低血容量性休克[12]。本研究结果表明,超半数患者出现APTT延长。Cr异常率较低表明登革热病毒对肾脏损伤较小。登革热患者实验室指标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在该病流行地区,应结合患者的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对提高登革热诊断准确率和观察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由于登革热可引起发热、出血、皮疹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致死,因此,必须尽快进行检查和诊断以识别患者,从而尽早采取治疗措施。登革热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方法等。病毒分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耗时较长且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不利于基层医院开展[13]。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登革热病毒NS1抗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测。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入院5d内进行实验室检查,病毒NS1抗原阳性率达99.39%,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8.79%和20.61%。登革热病毒NS1抗原是一种非结构糖蛋白,是感染登革热病毒的标志性抗原,其出现时间早于IgM抗体,在感染病毒后,从发热第1日开始,人体内便会出现NS1抗原,且与其他黄病毒属病毒无交叉反应,具有出现早、检测窗口宽的优点,在登革热早期检测中具有较大优势[14]。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产生IgM抗体一般需要2~3d,而IgG抗体是二次感染者体内出现的主要抗体,也有部分患者IgG抗体在病程早期即出现,可能是再次感染造成IgG抗体前期迅速升高,因此在疾病发生早期两种抗体的敏感度较低[15]。另外,用ELISA检测NS1抗原对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易实现批量检测,因此,登革热病毒NS1抗原可作为登革热暴发及散发的筛查和确诊方法,也可作为疾病早期筛查的重要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登革热临床上分为轻型、典型和重型。重型登革热病死率达90%以上,同时,登革热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一般情况下,治疗1~2周就能痊愈。因此,早期诊断登革热对患者的治疗和疾病的防控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洪文昕,张复春.登革热防治研究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9,37(10):635-640.
[2]林芬,杨辉,杨立业,等.528例登革热患者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数据的回顾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2):1726-1728,17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6,27(1):138-142.
[4]吴瑜燕,凌锋,龚震宇,等.浙江省某地登革热聚集性疫情发现延迟原因分析[J].预防医学,2017,29(2):113-116.
[5]张丽梅,林勇平,徐韫健,等.血液分析仪多参数预测登革热的研究[J].检验医学,2016,31(12):1073-1077.
[6]李建东,张全福,张硕,等.比较评价三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在登革热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5,29(2):154-156.
[7]邓勤勤,刘琦.2014年广州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特征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121-123.
[8]詹铀超,秦笙.广州地区登革热病患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2):2042-2045.
[9]叶子,黄应雄,蒋鹏,等.2014年广州地区158例登革热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4):300-305.
[10]杨方集,吴元凯,陈淑如,等.登革热患者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相关[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6,37(3):326-332.
[11]崔新国,郭晓芳,周红宁.我国登革热病例临床特征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7,33(4):366-371.
[12]牟笛,李昱,殷文武,等.中国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传播媒介监测数据分析[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6,23(3):177-180,196.
[13]杨笑涵,林勇平,刘忠民,等.登革热不同病程中核酸、NS1抗原及IgM/IgG抗体测定的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16,34(9):695-697.
[14]薛雄燕,朱嫦琳,潘练华,等.登革热初筛方法的比较与应用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10):779-782.
[15]文艳琼,朱柏珍,黄爱群,等.登革热疾病的流行特征及病毒检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1):1459-1461.
林佩娜,隋洪.165例登革热患者临床检验结果分析[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20,12(04):233-235.
分享:
理环节干扰,女性宫颈病变极为特殊,且特异性高。临床诊断宫颈疾病的方法较多,包含宫颈细胞学检查、宫颈 HPV 检测、宫颈组织多点活检等。这些检查中多数 对 就 诊 者 具 备 创 伤 性,诊 断 过 程 极 为 关键,实际治疗时需仔细观察、多次检查,因此局限性较大。不同诊断方式均有各自优势与缺点,临床应对多种检查数据展开诊断。
2025-03-20肠癌为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一大杀手,其早期发现与干预对于提升患者生存率极其重要,随医学技术不断进步,肠癌筛查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粪隐血实验与内镜检查是两种常用筛查方法,各自具有独特优势与局限性,其在老年高危人群中应用价值亟待深入探讨。 粪隐血实验以其非侵入性、简便易行特点,成为大规模筛查初步选择。
2025-03-17脑血管疾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疾病特点,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并不理想,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产生较大威胁。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以脑卒中疾病为代表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1]。同型半胱氨酸(Hcy)作为一种重要的指标,其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程度产生直接影响。
2025-03-12血糖指标出现异常性升高为糖尿病患者比较重要的临床症状表现。若是机体血糖指标长时间地处在高水平的状态之下,不但会使得各种心脑血管类疾病患病风险增加,亦会对机体中多个脏器组织造成损伤,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甚至将对其生命安全产生威胁。
2025-03-11近年来,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导致细菌对各种广谱抗生素的耐药性也随之越发严重,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药物,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或厄他培南的广泛应用使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CRE)的检出随之逐年上升,因此,治疗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成为临床抗感染的难题,导致产生 CRE的机制复杂且形式不一。
2025-02-10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其特点在于能够广泛累及人体的多个器官及系统,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该疾病在青年女性中尤为常见。SLE 的临床表现极为多样,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也可能出现皮疹、皮肤红斑等皮肤损害。
2025-02-05CT是一种专性细胞内病原体,分为3个生物型,即小鼠生物型、沙眼生物型和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型,其中沙眼生物型D-K血清型和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型是引起泌尿生殖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NG为严格的人体寄生菌,常存在于急性尿道炎与阴道炎的脓性分泌物的白细胞中,无分型[3]。
2025-01-09在血站日常工作中,血浆(清)标本的保存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可为追溯血液检测结果提供真实的依据。目前,血站普遍采用的标本保存方式主要包括血袋辫子、转移血浆至96孔深孔板以及分离胶管直接保存等多种方式。核酸是由多种核苷酸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其作为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疾病诊断,遗传咨询和个体识别的可靠手段。
2024-12-02临床中24h尿蛋白定量检测非常重要,不仅是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尿标本检验结果的依据,而且对于疾病预后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4h尿标本由于采集时间长、过程复杂,极易造成采集标本不合格的情况发生,若标本采集不当、不及时,会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关乎护理工作完成的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2024-11-30近年来,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升高,进一步加大了血流感染的治疗难度。因此,迅速提供患者细菌鉴定和药敏结果对于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至关重要,尤其是当耐药菌引发血流感染时,药敏试验的快速性显得尤为紧迫[3]。然而,目前在直接药敏试验领域,缺乏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判读标准,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
2024-11-26人气:18466
人气:16530
人气:15455
人气:14541
人气:1388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
期刊人气:7038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江苏省医学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764X
国内刊号:32-1204/R
邮发代号:28-104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