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析在临床中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方法的应用效果

  2019-12-28    36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究在临床中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进入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肿瘤患者,将其平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PICC置管,实验组则使用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分析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研究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位于SVC下段和SVC与右心房交界处以及SVC的人数显著优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可以有效准判断导管尖端位置,降低出现导管异位的几率。同时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维护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关键词:
  • 上腔静脉
  • 应用效果
  • 心房内心电图
  • 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 加入收藏

在临床上最佳的PICC尖端位置应该处于患者的上腔静脉之中,即上腔静脉的中下三分之一、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上方3至4厘米的地方[1]。但是由于人体的血管比较弯曲,而且所需要经过的血管路程比较长,容易使导管出现异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安全[2]。而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法可以可以通过P波的改变进行确定导管的放置位置,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进入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肿瘤患者,将其平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实验组30例患者,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14例,年龄分层于20~78岁,平均年龄为(42.85±5.8)岁。对照组30例患者,男性患者为17例,女性患者为13例,年龄分层于22~76岁,平均年龄为(43.85±5.9)岁。患者在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本次研究使用由上海奥乐企业所提供的一台多参数监护仪,并且选择一条配套的FPICC导管1条。同时需要准备一个置管包、一个肝素帽。为了手术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准备三个电极片、一个IV3000贴膜以及一个10毫升的预冲式冲洗器。

1.3 置管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专业的护士给患者进行PICC置管,其位置均为上肢血管植入。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方法进行PICC置管,而实验组则在心房内心电图的引导下进行PICC置管,具体内容为:

第一要把监护仪离墙放在医生比较容易看到的地方,然后连接电源,并且使其处于Ⅱ导联的状态。第二患者需要保持平躺的状态,然后医生在患者左锁骨中线剑突的区域、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的第一肋骨当中、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骨当中分别放上LL3、LA、RA个电极,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置管之前要做好ECG的记录;第三在进行置管的时候,其侧上肢需要和患者身体保持直角的位置。然后选择比较明显的静脉血管,在正确测量预测导管所需要的长度之后,穿戴上手术专用衣服和手套,给置管的地方垫上治疗巾,并且进行仔细消毒,接着进行预冲导管,使导丝逐渐退到测量长度加2厘米的地方,在测量长度加2.2厘米的地方切去导管进行备用,待穿刺之后,开始进行送管,当导管已经被送入10厘米的时候,要吩咐患者把头部转向静脉穿刺的一边,并且使其尽量低头使下颌可以不断贴近肩部,可以有效避免导管进入颈静脉。然后将导管送入末端还剩下5厘米的时候可以将头部摆正;第四选择合适的RA导线,接着把RA导线以浓度75%乙醇棉签与导管末端导丝进行连接。同时需要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的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操作,即需要在逐渐送管快达到预测长度的时候,按照P波振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导管植入的长度。表现为:当导管逐渐进入右心房的时候,P波明显抬高,并且P波的抬高的幅度不断加大,则要及时停止送管,将导管后退等等P波平稳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在这个时候此导管正处于右心房口,需要将导管后移2至3厘米,使导管末端的位置可以处于上腔静脉下1/3的地方,这时可以确定导管位置。第五要使RA导线和导丝进行分离,然后将导丝拔出,和正压接头可以正确连接,在抽回血之后,使用一定浓度的生理盐水教学脉冲式冲管,然后使用肝素生理盐水进行正压封管,最后使用透明敷贴进行固定导管,以免使导管的位置移动。第六在完成置管之后,也需要使用弹力绷带给穿刺点进行止血,并且要给患者进行X线拍片,确保导管可以处于正确的位置。

1.4 评价方法

本次实验通过对PICC尖端位置和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评定两组的应用效果。其中通过X线拍片对PICC尖端位置进行了解其位置是否正确。同时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则包含静脉炎、导管堵塞等症状。

1.5 统计学方法

把研究是数据输入SPSS22.2软件包,使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所需要进行计算的数据使用例数(n)表示,计算结果使用百分数(%)显示,如果出现P<0.05的情况,则什么统计具有意义。


2、结果


2.1 两组PICC尖端位置对比。通过对两组PICC尖端位置进行探究分析得出,研究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位于SVC下段和SVC与右心房交界处以及SVC的人数显著优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的分析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PICC尖端位置对比

2.2 两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对比。通过对两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进行探究分析得出,研究组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的分析内容如表2所示。

表2两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对比


3、讨论


传统的PICC置管方法不仅容易出现导管异位的情况,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3]。现在许多医院使用在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的,可以有效弥补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不足。首先心房内心电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患者导管头端的具体位置,其经过心房内心电图的电极了解患者心房内心电图的信号[4]。其次在进行PICC置管的时候,其到达右心房的时候,会显示表现PICC置管情况的P波,通过P波的引导可以使医生了解PICC置管的最佳位置,从而可以有效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经过研究可知,研究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位于SVC下段和SVC与右心房交界处以及SVC的人数显著优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说明使用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导管异位的情况,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同时研究组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知道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可以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可以有效准判断导管尖端位置,降低出现导管异位的几率。同时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维护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江群,郭玲,黄敏,王久惠,董击夫,廖丽,余启艳.心房内心电图在中心静脉导管定位准确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09):120-121.

[2]贺学宇,李建国,王练.心房内心电图辅助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定位[J].医学新知杂志.2016(02):88-89.

[3]卞鸿雁.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体会[J].天津护理.2015(03):36-37.

[4]胡晓红,黄承.超声诊断左房内巨大血栓1例报告[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03):145-146.


徐晓梅.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4):71-7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名称: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人气:335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143

国内刊号:42-1130/R

邮发代号:38-123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