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新时代背景下,中央对高校的综合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中层领导人员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以某中管高校中层领导人员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央提出干部“八个本领”的具体要求,采用自编问卷对中层领导人员的能力素质等多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高校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的几项对策建议。
一、问题提出
当前,中央对高等教育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建设目标,这是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需求。在不断深化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内部管理更加复杂化、专业化,这迫切要求高水平学校应有一支具备良好专业素质和职业修养的中层干部队伍[1]。高等学校的中层领导人员是各部门各单位的带头人,肩负着上传下达、组织协调等重要职能。中层领导人员的能力素质水平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特别是对学校整体水平及长远规划均有较大影响,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实力。十九大报告指出[2],我们党要“全面增强执政能力”,并从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基于干部“八个本领”要求,对高校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高校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的研究相对较少,有研究构建了高校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的模型,认为高校领导者除了要从岗位技能、知识、经验、人品等方面对中层领导人员提出要求外,还应从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管控能力、创新能力、智力能力以及领导能力六个方面入手,构建高校中层领导人员的能力素质模型[3]。其他关于高校中层领导人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干部选任与培养以及干部考评体系研究等方面。从理论上来看,对高校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对丰富高校人才培养建设及管理的相关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从实践上来看,在十九大提出干部应具备“八个本领”的背景下,开展高校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现状调研,是推进新时代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中层干部队伍现实问题的重要基础,也是有效发挥中层干部队伍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编制初测问卷,进行试测,对统计结果进行反复研讨,最终确定《高校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个人基本情况,主要了解调查对象职务、职称级别、政治面貌、任职时间、性别等基本信息。第二,能力素质现状调查,经专家调查法确定研究维度和条目,结合干部“八个本领”的具体要求确定“作风素质”等5个一级维度和“群众工作素质”等15个二级维度;其中,“作风素质”包括“群众工作素质”“廉洁从政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生活作风素质”4个二级维度;“职业素质”包括“依法行政素质”“心理素质”“事业心”3个二级维度;“政治领导能力”包括“政治理论水平”“团队领导能力”2个二级维度;“狠抓落实能力”包括“计划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3个二级维度;“驾驭风险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科学决策能力”3个二级维度。问卷试测阶段,要求被调查对象分别对自身所在岗位能力素质的“必备程度”和所在高校中层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的“整体现状”进行打分,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必备程度”打分标准从“1分”到“5分”分别代表“很没必要”到“很有必要”;“整体现状”打分标准从“1分”到“5分”分别代表“很不好”到“很好”。第三,干部队伍存在问题调查,共八个条目,要求被调查对象对干部队伍存在问题的突出程度进行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1分”到“5分”分别代表“不存在该问题”到“问题很突出”。第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调查,共10个条目,要求被调查对象对干部队伍建设路径的重要程度作出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1分”到“5分”分别代表“很不重要”到“很重要”。第五和第六,分别为两项多选题,考察领导人员对任期已满的去向,以及对轮岗交流的看法。
(二)调查对象
调研对象主要为某中管高校334名中层领导人员,其中正处级98人、副处级236人;管理服务部门164人、教学(科研)单位182人;男同志253人、女同志81人;平均年龄47.5岁;党外干部37人;少数民族干部1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295人;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258人。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中文版对有效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中层领导人员在高校的地位与作用
管理者不仅是决策制定者,同时也是组织和领导成员,是调配组织资源以实现目标的人。中层管理者居于高层主管与基层主管之间,既要对高层管理者负责,也要对具体工作进行指导或者直接参与,是集交际、协调、业务流程、专业技术于一身的角色[4]。有国外研究者认为,中层管理者介于高层管理者与第一线管理者之间,负责将高层管理者所要求的组织目标,转化为第一线管理者可以执行的明确作业任务,实际处理组织的活动与部门运作,落实高层管理的目标和决策,并遵从高层主管的指示和指导,对高层主管负责[5]。从高校具体情况而言,高校中层领导人员主要担负组织职能、决策职能、执行职能、协调职能和宣传职能,同时具有“属下、同事、上级”的角色,具有多重性、复杂性等特点,集责任、权力与服务于一体,同时扮演着责任的承担者、权力的拥有者、服务的提供者三种身份。因此,加强高校中层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中层领导人员的能力素质,发挥中层管理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中层管理干部的创造力是保证高校发展、稳定、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中层领导人员队伍能力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1.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必备程度调查分析
采用自编《高校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调查问卷》,以自评的方式对某中管高校的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进行全面调研,要求被调查者对中层干部各项能力素质的必备程度和整体现状分别进行评价。能力素质的必备程度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高校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必备程度
由表1可见,对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的必备程度进行评价,由高到低依次为:作风素质、职业素质、政治领导能力、狠抓落实能力、驾驭风险能力。具体来看,15项二级维度中,得分最高的三项为“群众工作素质”“廉洁从政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低的三项为“改革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可见,中层领导人员认为,中层干部岗位胜任特征中工作素质比工作能力更为重要,且最为看重的是“作风素质”相关因素。在工作能力中,最为重视的是“政治领导能力”,包括“政治理论水平”和“团队领导能力”等因素。可见中层领导人员高度重视队伍整体的政治标准,对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纪律等方面较为看重。
2.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整体现状调查分析
中层领导人员对自身群体整体现状的评价见表2,由高到低依次为:作风素质、职业素质、政治领导能力、狠抓落实能力、驾驭风险能力。具体来看,15项二级维度中,评价最高的三项依次为“生活作风素质”“群众工作素质”“廉洁从政素质”;评价最低的三项依次为“改革创新能力”“事业心”“问题解决能力”。从总体上看,中层领导人员对自身队伍能力素质的整体现状评分为3.88。除排名前三位的二级维度外,其他二级维度平均分都低于4分,表明中层领导人员对于自身队伍能力素质的整体现状评价并不高。
表2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整体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中层领导人员对能力素质整体现状的评价普遍低于必备程度的评价,这表明中层领导人员认为自身群体实际能力素质水平和所在岗位必备能力素质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中层领导人员队伍的能力素质水平总体还有待提升,中层领导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此外,中层领导人员队伍必备能力素质中,二级维度的“沟通协调能力”“生活作风素质”“学习能力”整体现状评价较必备程度的评价排名提前4个名次及以上,可见在实际工作中,中层干部对上述三方面的能力素质现状较为满意。而二级维度中“事业心”整体现状较必备程度的评价排名落后4个名次,表明在实际工作中,中层干部对队伍整体的“事业心”水平最不满意,期待值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心理落差。
(三)中层领导人员队伍建设路径调查分析
提升中层领导人员的能力素质,必须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分析。调查显示(表3),中层领导人员认为建设路径重要性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加强政策学习,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领导管理能力”“拓宽选任视野,注重考查政治品格”。而相对最不重要的依次为“建立行政管理、教学单位之间的轮岗机制”“建立行政管理、教学单位内部的轮岗机制”“严格执行干部的任期规定,畅通退出路径”。同时,在调查中,部分中层干部也提出了一些其他提升干部队伍建设路径的意见建议,如:建立并严格执行定期轮岗制度;建立完善干部学习制度,拓宽培训渠道;完善多渠道的干部考核体系;健全干部考核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等。可见,中层干部认为队伍建设最重要的路径是加强政策学习、强化业务培训和进一步严格把好干部的政治标准和条件这三个方面,而对于干部考核等则相对并不十分看重。
表3中层领导人员队伍建设路径重要程度分析
(四)中层领导人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调查分析
中层领导人员对自身队伍存在问题的评价如表4。按照问题突出程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干部的退出机制不够完善”“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和“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年龄偏大”等问题。“干部的政治品格考察渠道不够到位”分数最低,得分均值仅为2.87分,表明当前选用干部的政治标准和条件这一方面把握较好,能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中层干部整体上对干部的政治品格考察渠道满意度较高。
表4中层领导人员队伍存在问题调查结果
同时,在调研中还了解到干部队伍存在的一些其他问题。第一,各部门之间干部轮岗机制不畅,缺乏科学合理的交流机会,学院主要负责人调整配备难度较大。第二,干部培训学习力度亟待加强,对海外引进人才也需把好政治关,海外领导人员也要参加政治学习。第三,干部监督管理存在不规范、不严格问题,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执行和检查不够规范,尚需强化。第四,干部考核制度科学性不足,存在考核维度单一,考核内容不够全面,考核结果与干部退出机制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
四、高校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提升对策建议
(一)坚持选拔任用标准,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校光荣的使命,而干部选拔任用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和走势。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中层领导人员能够认识到“作风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在能力培养中对“政治领导能力”的认可度最高,而对“事业心”的现状评价远低于必备程度评价。可见,高校在中层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6],以20字好干部标准为重要“标尺”,坚持事业为上,围绕学校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以及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需要,注重选拔政治素质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熟悉高等学校办学规律、综合能力能够适应学校改革发展需要的干部。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深入研究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各类干部的需求,做好定期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做好分阶段、分类型的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第二,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做到校外引进和校内培养的有机结合,增强到校外物色优秀专业人才的主动性,及时组织开展处级后备干部推荐工作;第三,进一步严明组织人事纪律,严格干部选任程序,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实施办法》,落实“凡提四必”具体措施,进一步选准用好干部。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教育培养是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调研结果表明,中层干部普遍存在“重素质,轻能力”的现象,尤其对“改革创新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三方面能力的现状评价较低。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中层干部能意识到领导人员在开拓创新、科学发展方面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但能力现状与期待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满意度较低。所以,高校在中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方面,应当抓实多层次、多主题、多渠道、全覆盖的教育培训,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党员、干部队伍学习的首要任务,同时,要着重关注海外引进人才的政治学习,增强海外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团队领导能力。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精准化培训,通过组织二级党组织书记班、高层次人才党性研修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全力推动精准化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干部的专业能力,锤炼“八个本领”;第二,强化干部岗位历练,通过拓展干部外派挂职渠道,积极推荐干部到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高校挂职锻炼等,增强干部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第三,抓实年轻干部培养工作,分级分类培养选拔处级后备干部,建立“成长档案”,实施跟踪培养,强化政治历练和实践磨炼,做好干部队伍梯队建设;第四,强化人岗匹配,注重特定岗位的能力需求,选拔二级学院院长等学术型业务干部时,要注重考察干部是否具有相应学科背景和分管领域的业务管理能力;选拔管理服务部门领导人员时,注重考察干部是否具有多部门岗位锻炼经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落实监督考核制度,建立完善交流退出机制
调研结果表明,干部监督管理是否规范、严格,干部考核制度是否全面、科学,也是关系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实行对高校领导人员的有效管理监督,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7]。同时,强化日常监督、分类考核,以及健全对考核结果的运用机制,是提升干部队伍活力的有效途径。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从严从实抓好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利用已经形成的个人事项报告、人事档案、因私出国(境)、社会兼职等方面的制度监督管理干部,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第二,注重发挥组织、纪检、审计、信访部门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作用,加大对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工作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对干部的日常监督作用,通过党员民主生活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领导人员和坚持领导人员过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抓早抓小,及时纠正一些错误倾向;第三,完善干部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开展干部履职状态综合考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第四,加强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和运用,力争考准考实干部,实行双肩挑干部任期制,建立健全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大领导人员交流、轮岗力度,在相似业务部门中推行中层干部交流任职,丰富干部任职经历,提高履职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学义.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8):3-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景亭.高校中层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3):54-57.
[4]陈科鹤.论组织内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困惑与定位[J].企业经济,2012,31(4):96-99.
[6]张钦.高校中层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挑战[J].大学:研究版,2016(Z1):26-29.
[7]朱进喜.对高校领导干部管理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5(4):130-132.
杨守鸿,应佳,王琪琪.新时代高校中层领导人员能力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6):148-154.
分享:
本文精选领导学优秀论文题目49个,均已发表在专业期刊上,涉及领导学,女性领导力,领导方式,领导者,领导艺术等,供参考1、高校科研团队领导内隐追随的维度与量表开发一一基于KAQ理论的维度构建方法2、魏源的人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3、领导力实践中的战略思维4、领导者和谐化解争端的艺术5、女性领导力研究述评
2020-09-15近些年来,随着企业增长动力发生的内在变化以及经济转型带来的深刻影响,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已经由传统的资本、服务、产品转化为人才的竞争,组织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与之相适应,知识型员工作为新兴的劳动力群体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地位和重要性与日俱增,知识型员工一词最早是由Drucker提出,意指“掌握和使用符号、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2020-09-12船舶以它独特的方式远离管理部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决定了船舶自主管理的重要性。船长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感和强烈的责任心。要学习和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提高政治觉悟,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船长作为最高管理者,如何提升船长的管理水平,做名优秀的船长,是每个船长的目标。
2020-06-30员工首先是社会人,客观上存在各种情绪,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很多员工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情绪低落、消极,由此导致了工作效率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事业单位关注情绪管理工作,认识到这一工作中价值所在。
2020-06-20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所具有的吸引人的能量。企业家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格魅力,才能够打动人、吸引人,赢得下属的信任和依赖,从而改变和影响被管理者的心理与行为,最终使被领导群体达到思想意识与行为准则的相对一致,形成统一的群体目标与行动,人格特征是企业家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06-18我国保险业逐渐对外开放市场,2018年,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等措施逐渐落实,扩大对外开放,为保险业带来新的经营理念的同时也为我国保险人才、资本、市场等多方面挑战。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保险业的重要支撑,也是保险企业竞争中的稀缺资源,如何利用好人力资源,积极发挥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组织性,是保险企业应对挑战的首要解决问题。
2020-06-18做好职业生涯管理,不仅对员工自身有价值,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一定积极影响作用。知识型员工加强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可以最大限度满足自身需求,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企业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生涯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激发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动机,使其内在潜力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奉献力量。
2020-06-17在新形势下,管理者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和定位管理者的角色和权威。由于经理的特殊知识和技能,他们的下属变得越来越“难以管理”。只有密切关注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和表现的企业才能长期处于竞争地位。实际上,留得住高知识型员工,也就是保住了企业的生命线。
2020-06-04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发展迅速、机会稍纵即逝的时代,企业管理者为了抓住机遇有效地进行决策从而促进组织发展,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从企业员工处获得有效信息,目前已经有学者从社会交换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等视角,从个体、领导和组织三个层面分别探讨了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因素。
2020-05-18工作是一种情绪体验,是愤怒、焦虑和沮丧的源泉,同时也是归属感、满足感和兴奋感的源泉。这些情绪来源于工作相关的事件和互动,以及员工带入到工作中的一些非工作的感受。随着90后进入社会,他们正在成为企业中的工作核心,有研究表明:作为新生代员工的90后,职场离职率较高,因而针对90后职场行为的相关研究变得刻不容缓。
2020-05-1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领导决策信息
期刊人气:819
主管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673-9256
国内刊号:11-4114/D
邮发代号:2-704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周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47
影响因子:0.080
影响因子:0.160
影响因子:0.13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