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在国家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绿色发展已成为必经之路。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在气候调节、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极易造成生态灾害。基于湿地及湿地景观资源的概念及类型,对天汉湿地公园在湿地旅游景观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从多个方面对开发和保护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湿地旅游景观资源开发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生态旅游”指的是与自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旅游形式。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自然的保护与开发,并以此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湿地资源有着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功能,在促进能量转换、物质生产、气候调节等多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我国的许多湿地自然保护区都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娱乐活动与旅游经济,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湿地资源是一种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若相关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不注意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与高效利用,就会给其带来极大的危害。在此情况下,对湿地旅游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进行探讨,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相关概念
1.1 湿地
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对湿地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因此其形成的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地貌学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者认为,与其它地貌系统相比湿地具有明显的地貌区别,它是一种水流缓慢、不断起伏的地貌体系。从生态学的层面来看,由陆地与水域构成的过渡性地形就是湿地,浅水覆盖是其主要特征。在《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概念进行了概括和界定,其是指自然或人工产生的泥炭地、沼泽地和水域地带,在这一水体中具有部分流动或静止的咸水或淡水,并且在低潮时期其浅水区域也不超过6 m。一般来说,湿地具有以下有三个特点:首先,湿地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无论在湿地表面或植被分布区,都存在大量的水。在湿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其丰富的水资源为湿地景观打造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并使其成为旅游开发的理想场所。其次,该湿地所处的土壤环境具有独特性。由于其与相邻高地的土质存在差异,因此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自然条件,例如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柳林、刺槐林景观等。最后,湿地植物的抗水能力强。湿地植物主要生长于浅水区,对水资源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1.2 湿地景观资源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景观资源是一种定义,它是一种存在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对旅游者形成一定吸引力,并激发其进行参观的兴趣。通过对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包装,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在景观资源中,湿地旅游景观资源是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一般说来,湿地旅游资源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湿地观光资源具有较强的吸引性,能够激发游客到此观光的动力。反之,不具有旅游价值的湿地景观资源,就不能称之为旅游景观资源了。其次,要有足够的可进入性,增加旅游者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最后,在对湿地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开发和应用时,应该得到地方政府和法律的认可与支持。例如天汉湿地公园地处汉江汉中城区段两岸,公园自然水域面积6.5 km2,是陕西滨水湿地规模最大、景观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市生态景区,是一处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水利景区,为汉中水资源保护和群众出行游玩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汉中市民的“幸福园”,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2、湿地旅游景观资源的类型
2.1 动植物景观资源
湿地区域因其潮湿的天气和较为平缓的地势,使其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天然风景,特别是多样的动植物类型。我们知道动物通常分为水、陆、空三栖,而不同类型的湿地中,都有不同类型的动物景观。例如,在扎龙湿地中,丹顶鹤就是最具特色的动物资源,在相同纬度的我国北方地区,还保留着最开阔、最原始、最完整的生态系统,而扎龙湿地本身也是最大的鹤类等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保护区。而植物景观具体包括了水、陆、旱三种类型。在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的湿地景观中,所生长出来的特殊植物,就变成了该地区的重要植物类型,并且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例如,额尔齐斯河科克托海湿地所特有的植物区系就有杨柳科、莎草科、豆科、黎科、寥科、禾本科以及菊科等,天汉湿地公园拥有314种植物30种鱼类89种鸟类。
2.2 人文旅游资源
由于湿地区域有丰富的水资源,因此该地区的人也会将鱼作为主要的食物类型。甚至一些地方还形成了“无鱼不成席”特殊风俗文化和饮食习惯。在进行湿地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可以把渔俗文化和鱼类餐饮作为地区旅游开发的特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品牌的建设。其次,由于水路运输是湿地居民的重要运输工具,所以可以利用水路资源,开发出以游船体验、水上观光为主的特色旅游产品[1]。最后,在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诗词歌赋等方面,湿地也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在对湿地人文资源进行开发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目前,天汉湿地公园已形成风景秀丽、生态良好的湿地景观,公园建有滩地走廊、滨水栈道、堤顶公路三条慢性步道,岸线道路长20 km、自然水域面积6.5 km2、生态湿地面积1.32 km2。
2.3 水景观资源
水景观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动、静、落,由于湿地所在的地域位置及水体性质差异,所产生的水景观也会有很大差异。水景观的构成可以按有没有水体进行划分,常见的自然水景观包括河口三角洲、河边洼地、泛洪平原、湖海滩涂、沼泽地、湿草甸、泥炭地、湖泊、水库、坑塘、漫滩、河流和水田等。例如,云南的拉布海湿地、纳帕海湿地以及大山包湿地等,虽然地理位置均处于云南境内,但形成的水景观却截然不同,汉中的天汉湿地公园景区建设过程中尽量保留汉江河道原生态植物,整个景区建设充分兼顾资源、生态及景观效益。
3、湿地旅游景观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 开发保护矛盾突出
由于湿地是一个相对脆弱且对外界条件十分敏感的生态区域,其发展与保护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冲突。首先,某些地区的湿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不但破坏了原有的地质地貌,而且还导致湿地内的微气候与微循环发生变化。其次,相关单位没有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湿地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湿地中的各类生物多样性对其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对湿地进行无序开采,势必导致其污染自净能力降低,从而破坏湿地的生态平衡。最后,湿地还存在明显的污染现象。一些地方缺乏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如缺少环卫人员、垃圾箱等。因此就会有不少游客乱扔垃圾,从而加重了湿地的垃圾污染。
3.2 产品开发较为初级
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湿地景观旅游产品都存在掠夺性开发的现象,并且所开发的产品比较低端,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其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湿地的旅游产品种类不够丰富、类型单一[2]。目前,我国相关管理机构对植物、动物等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对文化、民俗旅游产品与服务的重视程度较低。而且,大部分旅游活动都是以游憩为主,旅游者的参与性较低。其次,对人文景观的开发程度较低,缺乏对湿地人文景观的创造性开发。湿地文化民俗通常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就像楚汉文化在运河文化推动下,形成的古朴而雄浑的历史感。但相关部门因为缺乏对民风、民俗、舞蹈等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因此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产品。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湿地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3.3 生态旅游共建不足
湿地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景,而且还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此,应对地区人文资源进行充分开发,打造与地区居民共建共享的生态旅游模式,并以此来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行强化。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生态旅游共建并未真正实现。首先,由于一些地区居民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维护认识不足,导致湿地旅游服务质量不高。其次,一些人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违反发展计划,并进行大规模、破坏性的开发,这极有可能造成湿地生态灾害。最后,地区居民与旅游管理部门交流沟通机制的不畅,导致旅游管理部门所制订的开发与保护计划,没能获得居民的有力支持。
3.4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健全的旅游配套体系,是开发湿地旅游经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关键。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地方的湿地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首先是旅游服务的设施建设不完备。一些湿地景点的游轮明显短缺,许多游客在争夺游轮时还会发生争执,并形成严重的噪音污染。其次,应加强对我国湿地的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在观光功能之外,湿地还担负着防洪、排涝等功能。然而,在一些地方,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会将防汛设施拆除,或将其改做其他用途。这样的做法,不但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还加大了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
4、湿地旅游景观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对策
4.1 结合地区特色,延续湿地文化
要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湿地旅游景观区,还需要引进专门的管理人员,以保障湿地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对湿地景观进行维护管理时,不能太影响相关的旅游活动以及自然景观,尽量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来进行,让相应的湿地景观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对湿地文化和资源的延续和保留,不但能够对国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丰富,让各地旅游者在感受我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增强旅游体验感,还能让其对我国的自然文化、历史文化、地方风俗等进行了解,强化旅游者的文化底蕴[3]。例如,汉中天汉湿地公园景区建设中,将河中沙石堆砌成岛屿,洼地做成雨水花园,浅地改造为缀花草坪,滩地开辟成亲水溪流,涉水搭建木质栈道,临溪架设特色栈桥,这样在进行湿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尽量保留了汉江河道原生态风貌,达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共赢模式。
4.2 完善共享模式,引导居民参与
湿地旅游区的居住者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主体,所以,相关部门要发挥其积极作用,激发当地居民对湿地保护的参与热情,完善“共建、共享、共管”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首先,相关单位要加大对湿地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湿地脆弱性的认识,并明白对其进行保护的紧迫感。其次,还要对湿地保护的组织机构建设进行强化,打造一个由地区居民、旅游管理部门和政府共同组成的管理队伍[4]。其工作职责是搜集市民建议,同时宣传和落实环保政策。最后,地方政府还要积极引导地方居民,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湿地景观资源的开发中,从而对居民的利益进行充分考虑。将居民引入到湿地景观资源的开发中来,不仅保证了他们的知情权,同时也提高了发展保护策略的人格化与合理性。
4.3 基于生态保护,开发功能圈层
在对湿地景观资源进行开发前要确定好主题,并做好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因为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开发湿地景观,都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基于此,在对湿地景观进行保护性开发时,还要建立相应的功能圈层,从而实现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采。对于不同地理位置的湿地景观,要规划建设不同的活动区域。例如,在开发湿地景观资源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活动游憩区、恢复缓冲期以及湿地保护核心区。湿地保护核心区是指在湿地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地方进行保护性开发,禁止旅游者进入。而修复缓冲区则位于核心区域的外围,可开放但开放受限,并发展低密度、低能耗的观光型旅游项目。在最外围的活动游憩区内,可以发展多种类型的观光景点,使其成为湿地风景观光的主体。使各能圈功能在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互不干扰。例如通过“柔性治水”和“海绵城市”的工程实践,天汉湿地公园建设建立了良好的生态系统降水和地表径流经过层层截流、过滤和净化,使水质得到清洁后流入汉江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保护的样板。
4.4 遵循开发原则,完善基础设施
在开采湿地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代发展相契合,遵循市场开发原则。首先,要围绕生态旅游的供求关系和市场定位,尽量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其次,要顺应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甚至从整个社会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防止盲目利用湿地资源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等开发现象的出现。此外,在大力倡导多元化行业互动发展的环境下,开发商应遵循“协同发展”的理念,尽量使湿地与旅游业之间的各个因素保持均衡,并对其进行合理布局,利用湿地旅游业来促进湿地餐饮、湿地文化以及湿地渔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最后,在“同质化”现象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开发人员必须强调该地区的独特性,充分发挥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使游客具有与其它旅游地区、旅游项目完全不同的高品质体验,并在气候、环境、饮食、民俗等多个层面上感受到独特的差异性。
5、结语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湿地对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生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湿地旅游景观资源也越来越关注。湿地旅游景观资源观赏性较高、种类丰富,并拥有很高的旅游价值。然而,一些地区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时,还存在共建共享模式有效性不足、保护理念缺乏、旅游景观资源产品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加强对湿地旅游景观的保护力度,就需要采取完善共享模式、遵循开发原则、开发功能圈层等措施,来促进湿地旅游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莉,高飞,韩帆影.湿地旅游景观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6):93-96.
[2]陈蓓.若尔盖湿地旅游景观生态美学感知与评价研究[J].山西农经,2021(1):97-98.
[3]张祖海.云南省大理州湿地景观资源旅游开发与利用[J].内蒙古林业,2019(5):32-35.
[4]葛静.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观鸟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文章来源:张秀春.湿地旅游景观资源的开发与生态保护策略研究[J].陕西水利,2024,(11):98-100.
分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农业和农村的优先发展地位,并对全面推动乡村复兴作出了重要的规划。体育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旅游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025-02-12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目的地,旅游产品设计是关键问题。如何设计旅游产品获取消费者的关注和到访(Wengetal.,2022),成为了学术界和旅游实践者共同关注的焦点(Tsangetal.,2023)。产品设计方式是旅游实务界投资建造旅游目的地之初首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2025-02-10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目前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在欧洲、日本等国家已经形成,并具有大规模、产业链成熟的特点。我国的农业和旅游业结合最早出现在广州市[1]。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加快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进入深度融合时期,并且深度融合效果显著。
2024-12-12随着当前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休闲旅游成为民众在节假日、闲余时的主要放松模式,尤其“反向旅游”观念的兴起,促使人们更愿意选择“逃离大城市”而“归隐小乡村”这条出游路径,在这一观念的带动之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2024-12-04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提到“‘万物各得其何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这段话阐明了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024-12-04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显得尤为紧迫。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在农村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现状,识别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高质量旅游服务和文旅产品的供给,还能够激发消费潜力,助力农民增收,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决策依据。
2024-12-04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个因素催生的[1],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个特征的生产力,其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力大幅提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关键在质优,特点是创新。
2024-12-03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旅行者最突出的目的地之一,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不仅反映了旅游业对旅游需求的响应,也反映了旅游业对旅游供给水平上升的响应[1]。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布局的研究,与该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
2024-12-02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自然的保护与开发,并以此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湿地资源有着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功能,在促进能量转换、物质生产、气候调节等多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我国的许多湿地自然保护区都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娱乐活动与旅游经济,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价值。
2024-11-05生态旅游被视为一项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理念,它远不止是关注环境保护这一方面,而是渗透到了旅游业的方方面面,旨在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一理念以多种形式体现,从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管理,到旅游者的行为和供给者的服务,都将生态旅游理念贯穿其中,努力实现对环境、社区和经济的双赢[1]。
2024-11-05人气:5121
人气:5112
人气:4745
人气:3414
人气:313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
期刊人气:2273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省土壤学会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环境
国际刊号:1674-5906
国内刊号:44-1661/X
邮发代号:46-272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587
影响因子:0.566
影响因子:1.35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93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