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2024-12-02    4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以汾河流域106个A级旅游景区为样本,综合运用数理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探究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A级旅游景区为聚集分布且分布较为集中。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分布密度不均衡,形成太原市区、榆次区西北部一个高核密度区和太原盆地、晋南盆地两个次核密度区。从整体空间分布的角度来看,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密度整体呈现中游较多、下游次之、上游较少的整体特征。影响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区位交通、客源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及政府政策等。

  • 关键词:
  • A级旅游景区
  • 中国旅游业
  • 旅游景点
  • 汾河流域
  • 空间分布
  • 加入收藏

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旅行者最突出的目的地之一,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不仅反映了旅游业对旅游需求的响应,也反映了旅游业对旅游供给水平上升的响应[1]。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布局的研究,与该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目前,国外学者侧重于探索游客在景点内的感知,对旅游景点进行解释和分类,分析旅游景点所表现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模式,以及考察旅游景点之间的竞争动态[3-6]。国内学者对景区的研究非常丰富,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一般旅游景点,具有国家意义的旅游景点,以及特定类别的旅游景点等。对旅游景点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阐明空间分布的属性、空间配置、影响决定因素以及分布模式的发展进程等方面[7,8]。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计量地理学、GIS空间分析方法、经济地理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等[9-10]。总体来看,国内外对旅游景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实质性的影响。然而,现有关于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都市圈内部和特定省份的高等级风景名胜区,这种有限的范围忽略了对流域内各层级景区空间分布的综合分析。

汾河流域是黄河流域的第二大流域单元,具有重要意义,既是主要生态功能区,也是人口稠密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农业中心,还是山西省繁荣的经济中心,汾河流域因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带动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截至2023年,汾河流域共有106家A级旅游景区。A级旅游景区,是旅游发展领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关键资产,它们处于产业层级的顶端,象征着省域旅游产业的综合本质。本研究聚焦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旨在获得对其发展模式的有价值的认识,为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1、数据来源处理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包括:山西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主要来自山西省旅游政务网公布的A级旅游景区的详细信息,选取汾河流域(忻州、太原、晋中、吕梁、运城、临汾)内的6市35县/区(太原小店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杏花岭区、晋源区、迎泽区合称太原市区)的A级旅游景区,最终获得106个样本点;汾河流域道路矢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行政区划边界等数据来源于全国地图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行政区人口、地区间的生产总值及收入来源于《山西统计年鉴2022》。

1.2 数据处理

在上述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对采集到的A级旅游景区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综合景区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A级旅游景区名称、所在县市的精确位置、A级旅游景区的等级划分[12],由此得到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图,如图1所示。

1.3 研究方法

借助ArcGIS,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13]等方法,探究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具体方法如表1所示。


2、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分析


2.1 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A级旅游景区可归为点要素,表现为均匀分布、集中分布和随机分布3种空间分布类型。采用最邻近指数作为判断标准的分析方法,如表1所示,计算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的点要素。计算得到的Z值为-7.05455042025,表明随机生成此聚类模型的可能性小于1%。此外,最邻近指数为0.641833,表明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分布。

图1 A级旅游景区分布图

表1 研究方法及释义

2.2 A级旅游景区空间聚集区域分析

基于地理集中指数模型,确定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G为28.4,若106个A级旅游景区平均分布在汾河流域的35个县/区中,每个县(区)将拥有约3.02个A级旅游景区,此时均匀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为3.02。相比之下,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点的地理集中指数超过了均匀分布指数,表明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计算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核密度,直观呈现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集聚特征。带宽的选择对于获得准确的结果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多次实验后,选择40km的带宽。绘制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和密度图,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状态,分布密度呈现出中游较多、下游次之、上游较少的特征。形成太原市区、榆次区西北部一个高核密度区和以孝义市介休市为代表的太原盆地、曲沃为代表的晋南盆地两个次核密度区。

图2 A级旅游景区核密度图

2.3 整体空间格局

依据汾河流域不同区/县地理位置,将汾河流域划分为3个地理区域,分别为汾河上游区(宁武县、静乐县、岚县、娄烦县、古交市、阳曲县)、汾河中游地区(太原市区、榆次区、寿阳县、清徐县、太谷市、祁县、平遥县、介休市、灵石县、交城县、文水县、汾阳市、孝义市、交口县)、汾河下游地区(汾西县、霍州市、洪洞县、古县、尧都区、浮山县、翼城县、绛县、曲沃县、襄汾县、侯马市、新绛县、稷山县、河津市、万荣县)[14]。整体来看,汾河流域中游地区数量最多,有71家,占比为66.98%;其次为汾河下游地区,有27家,占比为25.47%,汾河下游地区最少,有8家,占比为7.55%。就景区级别来看,汾河流域共有5A级旅游景区3家,其中两家分布于汾河中游地区的平遥县和祁县,一家分布于汾河下游的洪洞县。汾河中游地区4A和3A级旅游景区数量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最多,下游次之,分别占全流域总量的63.21%、21.7%,景区数量整体较少的汾河上游地区,其5A、4A和3A数量分别占比0%、8.89%、7.55%。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整体上,还是从等级上,均呈现出中游较多、下游次之、上游较少的特征,与核密度分析相一致。


3、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影响因子分析


3.1 与区位交通之间的关系

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溢出效应受交通基础设施密度的影响较大,通过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可以减少游客从中心城市到旅游景点的出行时长,实现旅游者跨区域的快速外部交通,将会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此外,交通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便捷交通可以促进景区与外界的联系和互动,精简游客和物资的获取渠道,从而刺激了旅游目的地的成长;同时,便利的交通有助于景区内部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停车场等的建设,最终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为了加深道路与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关系间的研究,选取汾河流域公路(高速、国道、省道)、铁路运用ArcGIS以2km为等间距进行5级缓冲区分析,并统计不同道路缓冲区内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如图3所示,A级旅游景区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加,数量不断下降。在道路周围2km范围内A级旅游景区分布较为集中,分布64个A级旅游景区,占比60%,99%的A级旅游景区(105个)分布在10km缓冲区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沿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形成了临近交通的空间分布特征。

图3 道路缓冲区图

3.2 与人口之间的关系

客源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人口规模决定了潜在的游客市场规模。人口越多,潜在游客数量也会相应增加,为旅游景区提供了更大的客源。同时旅游景区的发展通常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人口的劳动力市场情况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供给和服务质量。充足的劳动力可以提供更好地服务,并支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对35个区/县域人口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其分成5级,并与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地理格局叠加分析。由图4可知,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与区/县中心空间分布的高值区存在明显的空间格局耦合,表明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区/县客源市场的分布。当然,在特殊地理环境下,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宁武县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依然存在较多的A级旅游景区。究其原因,宁武县位于汾河流域上游地区,自然生态资源较为突出;政府对于汾河上游的保护体系已初具规模;加之宁武县历史文化深厚,因此存在较多的A级旅游景区。

图4 人口叠加图

3.3 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经济社会进步对重点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影响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观察。在供给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更有条件为A级旅游景区的提升和发展提供大量的物质和财力资源;在需求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与本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也随之提高,此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加促进了更多的旅游倾向,从而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刺激A级旅游景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运用ArcGIS对汾河流域35个区/县GDP进行栅格化,并用自然间断点法对各地市进行区域划分。然后,将区域数据与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数据进行叠置分析。如图4所示,得出超过94%的景区分布在旅游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地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的建立与地区收入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A级旅游景区往往集中在旅游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包括太原市、榆次区、孝义市、介休市、尧都区等。这种集中度反映了收入水平对该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图5 经济叠加图

3.4 政府政策影响

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的开发与评价具有较为显著的政策导向性。从总体空间布局来看,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与上下游区域形成对比,A级旅游景区在河流中段呈现明显且集中的分布特征,这主要得益于汾河中游地区在汾河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山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提出的“一极带动”——太原都市圈凭借其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有望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枢纽中心。通过战略性地推动太原和晋中两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这一举措旨在建立山西省内文化和旅游行业统一发展的主要区域。通过在全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这一举措必将成为该地区未来举措的综合典范;到《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太原市“十四五”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强调,要以太原为龙头,引领沿汾河各市建设汾河文化旅游廊道,因地制宜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汾河文化旅游品牌等多项政策,奠定了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以太原市为核心的总体分布格局,同时也为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优化与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与监管保障。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综合运用ArcGIS软件以及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研究了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属性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最邻近点指数与地理集中指数值分别为0.641833和28.4,表明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为聚集分布且分布较为集中;核密度分析显示,汾河流域A级别景区在流域形成太原市区、榆次区西北部一个高核密度区和太原盆地、晋南盆地两个次核密度区。从整体空间分布的角度来看,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密度整体呈现中游较多、下游次之、上游较少的整体特征;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受交通、客源、旅游发展水平和政策等因素影响。A级旅游景区的主要特征是围绕主要交通干道、客源市场周边和经济收入较高的地区形成集聚,此外,政府的政策也对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和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2 建议

汾河流域旅游功能区应进行战略定位和布局优化。目前,汾河流域已形成不同等级和不同密度程度的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今后,应着力促进流域内各旅游功能区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充分发挥A级旅游景区构成的核心密度圈层集群的优势,确保流域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景区的合理配置。汾河流域是连接山西省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重要纽带。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水运条件和发达的沿河经济,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潜力。因此,提升流域旅游业同步发展势在必行。要实现汾河流域资源的高效配置,就必须进行机制创新。汾河流域是一个包含自然地理空间、社会文化空间和政治行政空间的复杂空间系统。跨区域旅游资源的利用、保护与治理产生了多重目标和利益冲突。因此,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体制和机制成为解决这些需求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殿廷,赵西君,朱宇桐,等.我国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战略思考[J].开发研究,2023(01):1-8.

[2]穆学青,郭向阳,陈亚颦,等.云南省智慧旅游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35(04):123-129.

[7]许艳,蒋伟峰,周裕祺,等.长江流域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3,42(04):76-81.

[8]邓纯纯,吴晋峰,吴珊珊,等.中国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8(01):70-79.

[9]李丹,苏建军.西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研究,2023,15(03):69-83.

[10] 夏赞才,汤君辉.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4(11):140-152.

[11]苏迎庆,刘庚,赵景波,等.基于FLUS模型的汾河流域生态空间多情景模拟预测[J].干旱区研究,2021,38(04):1152-1161.

[12]刘敏,郝炜,张芙蓉,等.山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40(08):231-240.

[13]宿慕涵,王松茂.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21(06):9-17.

[14]吴瑾,郜丹阳,安祥生.汾河流域交通优势度空间格局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8(04):64-70.


基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9YJAZH066);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00133);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教学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7-105);


文章来源:牛俊杰,赵乐,周雨菡,等.汾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农业与技术,2024,44(22):108-11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旅游研究

期刊名称:旅游研究

期刊人气:177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昆明学院

出版地方:云南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674-5841

国内刊号:53-1212/K

邮发代号:64-7

创刊时间:199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