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1-03
84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日常物质的需求,对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缓解压力的形式,被人们的关注量与需求量日益增大,在智慧旅游的环境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逐步增多和完善,本文分析和总结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旨在完善旅游系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旅游行业中,智慧旅游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旅游项目,在我国智慧旅游环境下乡村旅游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由于受我国城乡二次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乡村旅游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同时乡村旅游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积极探索智慧旅游环境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
一、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概括
随着智慧概念的提出,智慧旅游由此衍生,智慧旅游是指通过传感器技术将旅游要素在信息化网络节点中进行集成,利用互联网与云计算进行节点整合,一提升旅游活动中的精细管理,最终达到智慧旅游的标准,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智慧旅游也随之不断发展,智慧旅游可有效解决在旅游产业中存在各种侵犯游客利益等问题,还可满足游客对旅游质量要求的提升,虽然我国智慧环境下的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取得一定进展,首先社会对乡村旅游的关注日益提升,其次互联网技术已经在智慧乡村旅游市场中广泛应用,如去哪儿网以及携程网等,最后各地政府已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如公国村民自主组织旅游合作社等。
二、智慧旅游环境下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时,应将乡村实际情况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目前,我国很多乡村在发展旅游项目时,由于缺乏旅游相关专业人员,导致乡村旅游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乡村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距离智慧乡村旅游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 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智慧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服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管理粗放以及服务不到位是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智慧乡村旅游所特有,由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导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缓慢,首先应制动健全的智慧乡村旅游发展体系,如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等方面,其次应提升旅游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方面知识的培训工作,从而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由于在智慧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宣传力度不足,营销方式过于单一,缺少独特的文化内涵,导致智慧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度不够,具体变现为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智慧乡村旅游宣传方式传统,仍以电视以及报纸等宣传方式为主,对于新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较少,导致宣传力度有限,其次不具备与时俱进的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导致旅游市场竞争力的下降。
(二) 政府重视力度不够,缺乏专业人才。由于各地方政府对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以及基础理论研究投入不足,导致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缺少顶层设计,基础设施落后,其次由于智慧乡村旅游缺少相关专业人才,导致智慧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缓慢,因此,应解决乡村旅游行业发展中如何吸引人才以及引进人才等问题。
(三) 乡村资源分散,平台建设落后。旅游行业对环境资源有严重的依赖性,尤其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需依托于特色的自然环境资源,但我国很多乡村的自然资源较为分散,导致旅游产业链条断开,不能统一发展餐饮以及娱乐等行业,致使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其次,智慧乡村旅游的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针对性较弱,严重降低智慧乡村旅游行业的智能化程度,不能有效分享乡村旅游的实时情况,导致旅游工作效率低下,不能更好的为游客提供服务,从而阻碍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
三、创建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
(一) 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为促进智慧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全面提升智慧乡村旅游产业的服务管理水平,首先应利用现金的信息技术为游客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其次应建立景区无线网覆盖,保证游客可以与亲朋好友进行信息共享,其次,应全面提高旅游产业文化内涵以及多种营销方式,加大智慧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力度,乡村旅游产业应以农家乐、垂钓等为主,进行多方面乡村特色生活为卖点,打造特色乡村的旅游品牌。
(二) 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构建信息化平台。智慧乡村旅游产业应整合乡村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打通旅游服务产业链,将分散的乡村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共享平台,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一系列服务,其次,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如游客可通过乡村旅游平台对景点、宾馆等因素进行选择与规划,不仅节省游客旅游时间,更为乡村旅游产业带来相当大的便利。
(三)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重视人员队伍建设。政府应加大对智慧乡村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对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支持,完善相关理论体系的建设,同时对乡村旅游产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减低产业税率等,另外,应大力发展智慧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从而促进智慧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总之,乡村旅游产业是我国智慧旅游环境下的必然产物,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全面发展,还可有效带动我国乡村经济水平,增加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虽然,目前我国智慧乡村旅游产业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不断整合,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智慧乡村旅游产业将迎来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黄美忠.智慧旅游环境下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J].农业经济,2017(10).
[2]周开权.新时代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研究[J].乡村科技,2017(36):33-35.
[3]李建杰,曹莉丽.基于智慧旅游环境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探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7(22).
[4]吕利云.基于智慧旅游平台的婺源乡村旅游提升研究[D].2015.
[5]彭丽,谭艳,周继霞.基于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重庆合川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4(12):49-50.
衣傲飞.智慧旅游环境下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J].消费导刊,2019,(39):74.
分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农业和农村的优先发展地位,并对全面推动乡村复兴作出了重要的规划。体育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旅游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025-02-12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目的地,旅游产品设计是关键问题。如何设计旅游产品获取消费者的关注和到访(Wengetal.,2022),成为了学术界和旅游实践者共同关注的焦点(Tsangetal.,2023)。产品设计方式是旅游实务界投资建造旅游目的地之初首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2025-02-10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目前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在欧洲、日本等国家已经形成,并具有大规模、产业链成熟的特点。我国的农业和旅游业结合最早出现在广州市[1]。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加快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进入深度融合时期,并且深度融合效果显著。
2024-12-12随着当前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休闲旅游成为民众在节假日、闲余时的主要放松模式,尤其“反向旅游”观念的兴起,促使人们更愿意选择“逃离大城市”而“归隐小乡村”这条出游路径,在这一观念的带动之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2024-12-04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提到“‘万物各得其何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这段话阐明了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024-12-04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显得尤为紧迫。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在农村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现状,识别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高质量旅游服务和文旅产品的供给,还能够激发消费潜力,助力农民增收,为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供决策依据。
2024-12-04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个因素催生的[1],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个特征的生产力,其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力大幅提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关键在质优,特点是创新。
2024-12-03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旅行者最突出的目的地之一,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不仅反映了旅游业对旅游需求的响应,也反映了旅游业对旅游供给水平上升的响应[1]。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布局的研究,与该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直接相关性,因此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
2024-12-02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自然的保护与开发,并以此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湿地资源有着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功能,在促进能量转换、物质生产、气候调节等多方面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我国的许多湿地自然保护区都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娱乐活动与旅游经济,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价值。
2024-11-05生态旅游被视为一项可持续的旅游发展理念,它远不止是关注环境保护这一方面,而是渗透到了旅游业的方方面面,旨在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一理念以多种形式体现,从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管理,到旅游者的行为和供给者的服务,都将生态旅游理念贯穿其中,努力实现对环境、社区和经济的双赢[1]。
2024-11-05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消费经济
期刊人气:1326
主管单位:湖南商学院
主办单位: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7-5682
国内刊号:43-1022/F
邮发代号:42-89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4
影响因子:1.69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57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